..续本文上一页相啊,所以呢要了解这一念的实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一再提倡:一念于法界,法界于一念,一念是无住,无住就是这一念;所以为什么要我们对大千世界生起无住之心,大千世界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只要无住就可以了;无住就是大地的心,就是法界的心,无住跟法界跟佛心就相应了,这里面有哪个众生不俱足呢?哪有功夫深浅的问题呢?
真发菩提心者,真发成佛心者,你出门就是欢喜,连续几天都会欢喜,为什么呢?你无始来的修行无非此一念而已;你无量劫的修行,在这一念里得到了,不欢喜吗?不快乐不开心吗?还有什么烦恼呢?除非你没有菩提心;除非你不生起成佛的心,你看我们出家这么多年,这一念得到多么容易,不生觉念,清净无住之意,昨天就讲过持戒就是无相,有持有犯就无戒,没有犯戒就是无相,持戒修福非二相故;修福跟六度是相应的,并且是不二的;但是众生以为持戒就是持戒,修福就是修福,把二者分开来了;其实不知道这一念是俱足的。
所以说,说易也易,一念即成就。说难也难,难信之法;难以接受他;你很难把它入于心,把你现在的法界一下子落到你心里面去,迅速获得一种体里面的功德,然后安住在体里面获得一种清净;获得大空性,获得一种佛陀真实的果位,在我们心中现前。佛陀的实相在我们心中安立,如来的法报化身在此一念就成就了。以上讲的“闻此章句乃至一念”大意如此。
什么叫法身呢?无住之心。什么叫报身呢?持戒修福的当体当下,虽然有生灭,但是是报身在您菩萨心中显现出来的;什么叫化身呢?当下的一念觉,你与佛心,与法界的心,与无住之心相应了,与实相相应了,跟报身如来相应了,这一念觉就是化身;所以化身就是你当下这一念,所谓的执著有住了,叫做业;无住就生化身,有住就是妄心,妄心就生法界。
“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昨天我们讲了他的相,今天我们讲了他的念,这个念就是见性;昨天让我们生出信心出来,一些大乘经典无非是通达于般若故,无非令我们持戒,令我们不住故;令我们修福不偏空故;不修断法;不著断故;令众生发起这个上进心,菩提心,不生退心,不生怯懦之心。后面讲我们用什么心呢?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这一念净信,信很重要;前面是行为,是发起,是佛陀在我们面前的示现,令我们生起这持戒修福的心,但是我们不能生起这一念的信心就麻烦了;任何一部经典,信很重要。如我们持往生咒,没信者持得累死了也没有用;如果你相信了,这一遍就够了;一遍即心开意解。有信能令我们一生中都很快乐。有信做一切善法都生无上欢喜故。观经九品里面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受持三福,做善事都没有讲予往生啊,如果你信不具足,九品都不能往生;如果你信具足了,九品全部往生。在此世界,持戒修福你不具备信,就进入我见,我持戒如何如何?你不知道持戒就是无住,你不知道持戒就是无犯,你不知道持戒当下就是佛心,无住就是佛心,你认为我这个无住不是佛心;还有另外一个佛心可得,那你就麻烦了;因为没有信体。
所以信心很重要,这里乃至一念,千万不要认为功夫很深才有信,功夫很浅就没有信,这又是个大毛病:众生以为我们是凡夫,没有信,要达到某样的程度才有信;或者说我是佛,我是菩萨,我是祖师,我什么都懂,认为我这个心是真实的,你们的心都是假的,你们不能信,就我这样的才能信,那也是麻烦的事情;因为要你达到出家你做不到,要我还俗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在你那个地方信,我在我这个地方信,信是一,但是我们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所以就是“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故无所障碍”,也就是一念于十方无有障碍,十方于一念无所障碍;实相会于我们一念无有障碍,因为这一念就是实相,实相就是这一念。光明于十方世界,阿弥陀佛就是这一念,这一念就是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持戒修福就是这一念,这一念就是持戒修福;自性就是这一念,这一念就是自性;阿弥陀佛就是这一念,这一念就是阿弥陀佛;信不?你相不相信?如果你相信了,你内心非常的安,如果你对这一念没有信心,你就有妄念生起。我们明天再去信吧,明天再去做吧,好明天还有明天,明天还有明天,那就无尽的明天在等待。第二念就有第三念,第三念就有第四念;如果你当下不能承担,你永远就不能承担。这个东西非常重要的,你当下这一念不承担,你永远就没有承担的体。为什么呢?这个世间都是如幻如化的,如果你执著于第二念第三念,就进入妄见;有那个妄见生起来以后,你只有当下一念相信的时候,所有的幻化都脱离不开这一念啊,如果你这一念不敢承担,你所有的念都不敢承担;这个东西很重要的,这个非常的巧妙,这个非常的诀窍,诀窍在哪里就是当下这一念;所以这一念非常的重要;失去此一念,一念都不得;因为一念之外全是二念和三念;二念三念就有怀疑,不知道哪一念是真的,哪一念是假的。所以一念承担非常重要,(一念承担是因,永断疑惑是果,因果同时。)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三个何以故,果上面讲他的实相就是这样的,但是我们闻到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你这一念升起无住之心,这一念生起修福的这种心,这个福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福,自利利他的功德已经圆满;修福是利他的,就是报身化身,报身化身是一体的;无住是自利的就是法身,法报化三身现前就是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前面也讲了个“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里面又讲了个“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证明说整个金刚经都要放下一个我相的道理,从前面讲度一切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本来就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叫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实相,并不是我们达到无我相;什么叫无我相呢?从狭意来讲,我相执五阴为身,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如何产生?我们这个闻性和色相应的一刹那,产生中间的哪个识,哪个识住了,有了住了以后呢?色就变成了魔;叫色魔。阴就是阴暗的一面;阴就是我住的那个体里面,现在你看到的色是我心中之色,叫妄执;哪对面的哪个色和我们心中看到的这个色是一还是二呢?其实呢妄执有住就是二,如果你没有住就是一;没有住的时候,这个色与一切众生的闻性是一个,但你的妄识生起,你有住的时候呢,就变成了我的色,我的房子;你说这是你的,他说这是他的房子、他的色;每个人心中有个妄执;每个众生都看到这个色,所以这个房子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色;之后产生每个人的受,感受到这个好看不好看,大了小了,然后就是分别白色或黄色进入“想”,由想进入行为,分别好的坏的善的恶的,然后开始取舍得失衡量,一行为就产生另外的“识”,就是叫做相续;我们六道轮回这个识一直在相续,昨天流转到今天,今天流转到明天,就是一个妄识在流转而已。大家想一想,我们心中到底有没有色?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色并不在我们心里面,它只是一个幻觉而已;我们心中没有这个色,但是我们以为有这个色,所以产生这个识;这个识完全因为这个色,如果没有这个色,你心中的受就没有了;一切色同体故,你就无住,就变成清净之色,就觉了,所有的色变成清净色,就叫无住之体,无住即清净。无住即平等;在你觉悟后,法界所有的颜色是一,不是二,所以你在这个地方的色与九江北京所有地方的色是一体的,受是什么受呢?叫平等受,如果你有分别好坏善恶,就证明昨天和今天的色不是一体的,就是有住,有住就有生死;你在这个色里面无住之体,对觉悟的人而言,你在九江北京上海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色都是平等一如的,在净土讲全是阿弥陀佛,在禅宗讲全是平等的自性;大家想一想,如果九江沙河的色是平等一如的话,那你回到家里与这个地方有什么区别呢?这个色是不断变化的,声音是当体即断的,其本身就是无住的,你心不住,二个不住不是正好相应吗?无住即无生,无生即佛心啊;这个世界都是佛心啊;所以觉悟的人了解了,无处不安心,住高楼大厦或住茅蓬,无有差别,无有分别想。你有选择有分别,就是妄执,就是凡夫;我不能修行了,我不能象大德那样修行了,这也是妄执;圣人说,我要苦修行,我要住深山老林,我要禅定如何如何,他也是个大凡夫;他这个妄识和你的妄识无二无别。你不管在哪个地方修行,或生活,你一定要跟众生同体,你一旦与般若相应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苦修行都没有了,修到外边去跟众生同为一个了;这个时候你就觉了。如果跟般若不相应,都没有用;所以智慧者,一闻到这个法,立即就趋入到法性里面去了,然后紧紧抓住他不放,原来一切颜色都是佛心,茅蓬也好高楼也好,西方极乐世界也好此世界也好,颜色根本就是不二的,此世界也好极乐世界也好根本就没有住,有住就有妄心,就落入边地疑城,建立一个妄心就是疑心,有了疑心就落入边地疑城,不能见佛;这个是非常危险的。
不管修哪个法门,跟般若不相应,就很麻烦。跟般若相应,就无处不是西方极乐世界了,你要住佛心,不是我的分别心,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体。有色就有声,声香味触法都是叫做器世间,都叫色(界);心经里面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代表了所有的声香味触法都如是啊,由此知道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根就是闻性,是空性的,本来就是找不到的;色声香味触法本来就是空性的,找不到的;中间有识故,产生妄执;就认为外面有真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这个…
《《金刚经》系列开示 5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