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昨天讲过一切大乘经典甚深广义,任何一部经典包括法华、华严、无量寿经等皆由般若而出;金刚经肯定不是佛法,但是能生诸佛法。众生心中的般若不生,一切佛法不能现前,大家内心中一定要知道的。这有二个含义:一个是我们自性中没有般若故,所以不能生诸佛法,一切佛法都是为了显我们内心中的般若;一个是对般若不感兴趣者,不但佛法不能现前,还带来无量的过失。因为般若能生一切法,佛法现前故;这个一定要清楚,不管修的是哪种法门,与般若不能相应者,都属于无明者、愚痴者,一个愚痴无明的人求的一定是妄见,是三界,是四生,是九有,也就是六道轮回之事;所以对般若要生起无上的信心。 一念信是何样子的?一念当中没有我会怎样?一念当中老有疑惑会失去什么果报?对当下一念应生何种信心?如何一念修?修一念?
闻是章句,是指持戒修福之人,持戒修福是般若之因,无住之体是般若之果;什么叫无住呢?还是持戒修福;持戒是无住之体,修福是无住之相,无住之相是利他,无住之体是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就在持戒的体上面;十方众生就在修福----无住之相上面,无住之相无佛无众生,修福之体无住之心是十方诸佛,菩萨闻此章句,知道了: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因无众生可度无佛可成故,是故一念之间就是佛心,所以持戒修福的果德,一念之间就能超越,闻到是经典者,般若之心就会现前;般若心现前,佛就现前;佛一现前,众生已经度尽,诸佛已经自显;十方诸佛现一心,十方众生现一相,叫无住之心、无住之相。无住之心十方诸佛已经完成,无住之相,十方众生已经度尽;这一念之间就是你本来的自性,就是般若。现前之时,刹那之间就没有四相,完全在于这一念信,所以为什么乃至一念呢?乃至之意就是没有功夫深和浅的概念,或者一念或者百念或者尽未来际的念,和你现前的一念平等故;你了解这一念和你尽未来际的一念是同等的,不二的;你明白了这一点,要对你现前一念生起尽未来际的信心。一念当中没有我,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这当下一念的体,不离当体就能遍法界故,所以我们对此一念要生出无上的信心。这一念信就是解脱之体,这一念信就是度无量众生;法界是无量众生,这一念就度尽了;而法界又是这一念,佛已经成了;没有佛可成,没有众生可度,无非一念所建立而已。地藏经及任何一部经典里都有这种含义;比如念一声地藏菩萨,生生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你闻到地藏菩萨的名字,就可以不堕三恶道。闻到的这一念善根是因,不堕地狱饿鬼畜生是果;观音菩萨亦如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无不如是;阿弥陀佛也如是,一念南摩阿弥陀佛就能到极乐世界,不是十念百念等等;这一念就是尽形寿,就是尽未来际,这一念跟我们的自性是相应的,跟我们的实相是相应的,这一念要充满其信心,彻底的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是我们现在这一念为什么不能获得这种果德呢?因为你怀疑这一念,不信这一念,你对这一念很多的牵扯,生出我相出来了,我相一出,你这一念就不能圆满了。经文讲“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净:无我之意;净信就是无我的信,无有我的那一念是尽未来际的,是彻底的一空到底的,这一念就是所有的诸佛菩萨已成,所有的众生都已经度尽。这一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应无所住呢?上会于十方诸佛,无佛可成而自成,下会于十方众生,无一众生可度而度尽。
你不需要想什么,你对这一念要生出信心;这一念是一个觉念,是永恒的一念;与佛心相应故,与佛自利利他的功德相应故;跟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相应的。说是跟诸佛菩萨相应,其实就是跟我们的自性相应;跟我们的本来相应,金刚经是直指自性,别的法门叫遮止。怎么叫遮止呢?就是我们讲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你对这一念生起信心的时候,与你自性正好相应;你一念自性全部打开,你自性宝藏全部显现,那个叫做遮。止就是讲修福持戒,直指就是说持戒修福,遮就是说这是佛这是菩萨,般若是通达一切法的。金刚经是直指心源,菩萨戒里讲止心也有遮法,小乘教法重点是直指相空;密宗是遮法,无量寿经尤其是个大遮法,妙法莲华经三乘会于一乘,其中有遮有止;大方广佛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示现52位法身大士,全是遮法。你信华严52位法身大士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与毗卢遮那佛相应了;因为52位法身大士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大悲心在地位里面显现出来的;地就是报身佛;而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应众生的心,只要众生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只要你进入十信位里面来,你的解脱就已经得到了。闻华严,即得菩提,成等正觉;从这里面趋入,如果你信心足够强,很快就证到八地菩萨;马上就见到毗卢遮那佛,见毗卢遮那佛就见十方诸佛,见十方诸佛或见阿弥陀佛立即可以信阿弥陀佛,得到解脱。
一念跟一声是哪两回事?
所以这里的一念,与我们平时的一声根本就是二回事;因为一声就有万声是分别法;一声清净二声更清净三声更加清净,就变成一个守住清净的心,就是守住“识”,守住现在过去未来心,就变成妄执;而这种法上的妄执和心上的妄执都是识见,它会大大干扰你的解脱。所以这一声与一念是二回事;一念是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际的一念,是非常圆满的一念,念一声阿弥陀佛与念一百声阿弥陀佛它有什么差别呢?它没有差别,因为一念圆满,百念千念万念它念念圆满。众生有个毛病,他不照顾阿弥陀佛,照顾自己的一声二声三声;就生起了我执;再守住昨天今天明天,我昨天在念阿弥陀佛,今天在念阿弥陀佛,明天还在念阿弥陀佛;现在过去未来的心又出来了,这三种心出来了,就是我执与法执;现在过去未来属于我执,一二三声阿弥陀佛叫做法执;四生九有三界皆依此而显现;这与诸佛之心与究竟因地都是不能相应的。乃至一念就是不管你是多还少,深还是浅,你得到这一念,就是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十代表圆满意。我们一般人修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经典,认为太难了吧;很难信的,要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必须要有大乘善根,众生不知道持戒就是无住之心,修福就是无住之相,只要你安住个无住体你就与佛心相应了。
在密宗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妄境的显现,并不障碍我们的觉性;就怕你对妄境的执著;现在外面的东西显现出来,它并不障碍我们的菩提心,如果你对它有住了就障碍了,住是我们的妄执在住,但是外面的境界,都是菩提心。但是你住了以后呢,你的菩提心就被你的妄执给遮盖了。所以呢“不怕妄起,就怕觉迟”。刚才给一个人通电话,说听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后,生起大空性心,不离本相,内心非常自在、安心,为什么呢?根本没有我吗;所以他现量获得一种自在清净的体;他住几天都不会有妄识,有人只能住到一天,有人可以住一百天,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各人获得的果报不一样呢?这是个神识的问题;你要是闻到这部经典,你耳朵上听一听,出门就忘记了;这证明对菩提心不感兴趣,或者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感兴趣;或者对成道的觉性不感兴趣;你没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出离心,没有生起一个想明了的菩提心,也没有一个想出菩提心,这种种心你都没有生出来,你根本不想出离吗?
如果内心中非常深刻,你就不会随意的把他放弃,你出门还是很欢喜的,为什么呢?无处不是阿弥陀佛,无处不是佛的功德,无处不是无住之体,山河大地及虚空全是无住的佛心,那你走在外面看到山河大地时不生起欢喜心吗?净土法门讲全是佛的功德,佛陀的光明;在心地上讲全是佛陀的无住之体;法性无住之体啊,有人说山河大地是我心显现出来的,哪你的心在哪里?山河大地就是你的心啊,你到哪里去找心;既然山河大地无心,那我们无住啊,无相啊,无住无相那就无处不是我的心啊;山河大地既然是你的心,你住在你的心里面难道不自在吗?不快乐吗?原来山河大地就是我的心啊,心无住,一切都是我的心,那个是我呢?我在哪里呢?在这里获得的是什么果报呢?一直安心,一直是自在安心的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无不自在解脱;
我常福的心在哪里呢?闻地藏一念可离三恶道,闻弥陀一念您为什么不能成佛呢?
有居士问我,师父您喜欢吃点什么,我给您买点东西。如果你和我相应,还用问我吗?我的心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哪个不是我的心,什么东西是我不欢喜的呢?所以呢不会于我心的人,问我的食;会于我心的人知道哪个地方不是我的心呢?如果你会一下,山河大地就是你本来的心,都是你的心也就是我的心,一切众生的心大家是一不是二;真正明了此心,原来佛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佛的心,就是众生的心;这就是一念与佛心相应故,根本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没有分别相,没有分别相就没有人相,没有人相就没有计量,没有计量就没有现在过去未来;没有现在过去未来就没有寿者相,四相即破全是佛心;你不就承当了吗?你不就得道了吗?所以不了解此心的,老是喜欢追逐功夫的深浅,这也是一种执著啊,不管哪部经典都没有此论。地藏经中讲一念即可离开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难道你这一念没有吗?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讲三乘就是一乘,不管在哪一乘里面全部都是无上乘,哪有功夫浅深的问题呢?
“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那您为什么不能成佛呢?你不信吗,你不信这一念佛,就是佛的究竟圆满地吗?我不相信这一念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吗?不相信这一念与众生的心同体,不相信这一念与诸佛同体?不相信这一念和毗卢遮那佛和所有的菩萨是心心相应的;不信这一念当然你成佛就很困难了;如果相信这一念本来具足的话,这个就是实相啊,金刚经就是讲实…
《《金刚经》系列开示 5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