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经典就把外面的给放弃了,看到外面的把经里的给放弃了。无住之体,无处不自在,处处没有住,没有任何边执。佛陀在经典里面从头到尾一个是讲持戒体,持戒是持众生的戒,修福是修众生的福;你看无始以来释迦牟尼佛托钵吃饭不就是给众生种福吗?这个福佛陀愿意施,众生愿意受;这个福是佛给的,那我们现在吃饭穿衣睡觉难道离开了佛吗?我们这个福都是佛陀用托钵给我们托出来的;都是佛陀无量劫来把我们摄出来的;他大悲心无非令众生求福、得福、得戒啊。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干什么呢?都是令众生发菩提心、护持善根啊!令众生持戒,能够持五戒,菩萨戒,乃至于出家受比丘戒。这些戒从哪里来的呢?佛陀大威仪清净体,他的摄受力令众生持戒故。所以在外面走路他示现二种体,一个是佛一个就是戒。释迦牟尼佛讲法的目的,一是令众生生善根,一是令众生持戒。千经万论无非令众生般若成就故,般若成就无非就是持戒修福啊。
果地善根回向,因地发起善根。
出家人要现清净相,令众生得戒;得戒是般若之体,诸佛是般若之相,此相是利益众生的,此体是成佛的。寺庙安住在这个地方,令众生得戒,令众生得福啊,这个寺庙是何等的重要啊。大寺院的威德,大寺院的庄严相,非常重要,如果大家发菩提心,一定要护持大寺院。
我为什么发心讲金刚经?
我为什么发心讲金刚经:因为我觉得大家很执著啊,希望大家能有一种力量出来,让大家心里面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和功德出来,让你们的福德和戒律在心中非常的广大,非常的庄严,威德具足,生出种种强大的力量。你不要认为听听就算了,我发心来讲,希望大家生起这种信心出来。从果地上讲是佛陀会于众生的善根,佛陀的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都是会于众生的善根,因地上发起你自性中的光明。我们在发这个戒光、威德之光的时候,五根五力都现前的时候,根就是你的自性,力就是摧毁力。把我们的根就是我们自性中的功德显现出来,你内心中根里面的宝藏出来了;你身上就会发光,就会出现种种的力量。光能照破黑暗,五蕴魔就会断掉;五蕴魔断我相就断;我相断所有法就灭。讲来讲去,三藏十二部经典,不管是佛出世,还是阿弥陀佛再来,包括师父在你面前,寺庙在你面前,最后还是要发起你内心中的本来的宝藏。你内心中的宝藏不能开显出来,你不闻不问;见了寺院也不拜;那怎么办呢?内在的智慧不能打开,因地上的善根不能发起。
我们应该如何对众生行不言之教?真实之教?
无量寿经中讲,菩萨荷担如来家业,为之众生负于重担,作众生不请之友,就是说我们主动的跟众生接触。怎么令众生种善根呢?主动,主动并不是找人家说法。我们要威严俱足,走在外面令众生生清净心,这种清净自然跟众生结缘。人家看到你,见到你,闻到你,听到你还有你发出的种种殊胜之大愿,都能感召你内心生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是一种戒光和福德之光,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感召众生的善根爆发。我们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威仪现清净相,不要轻易骂别人,不要感召众生的恶种增长。所以在涅槃经里讲,众生皆具佛性,皆当作佛。任何一个众生都是可以慈悲来感化的;如果你真正发了菩提心,跟般若相应了,一定会有大慈悲心显现。这里的大慈悲心并非老太婆的妇仁慈悲,是你的威德俱足、戒律俱足、福德俱足;然后你在外面走路就可以令众生增长善根。如果你用世俗的情,那就没有办法了。但是一定要给众生讲戒,你不讲戒,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你跟众生讲情再好都没有用的,众生反而堕入情见;所以跟众生没有必要讲那么多。你就是讲戒律或是讲求福足矣,你就是直接的把这些威仪给预别人,行住坐卧时时刻刻都在加持于众生。
无量的究竟意?
无量千万亿佛所:无量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认为无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无量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不可议。不可思超越知见,不可议不可辩论;议是辩论之义,思是思维之义。你想一想,超越自己意识的思维,超越口头上的辩论,口上不能说,思想不能思,那是什么?那是究竟圆满的境界啊!无量劫是代表尽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念心啊,是与般若相应的一念,这一念尽未来际,这一念尽现在际,这一念尽过去际,是究竟的一念,通达的一念,重重无尽大同一体的一念。这一念与你的本心相应了,你的心是无量的。你的心里面有无量诸佛,无量诸佛就在你的一念善根之中,这一念是好难深信的一念。只是你不闻般若之故啊。闻般若这一念只在当下会于本义而已啊;这一念的善根有无量诸佛所安住,色上讲无量诸佛叫色庄严,声香味触法皆清净庄严。大家看过经典就知道,他方国土各有其庄严,如香积国土以香味庄严;饭也香,花也香,水也香,人也香,什么都是香的;一闻到香肚子就饱了,一闻到香智慧大开,一闻到香力量增长,一点点香往大地上一放,整个世界都是香的;简直是不可思议香光庄严。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佛陀庄严国土的根本。我们要是解脱了,我们就会看到,如果你成佛了佛佛相应就知道了。你要知道你这一念持戒忍辱精进,或者色里面持戒,或者声里面持戒,或者香里面持戒,或者味里面持戒,或者触里面持戒,或者法里面持戒,色声香味触法里面都是有无量诸佛安住的地方啊,所以我们持受戒都和佛体相应。
这一念里都有无量的诸佛,都是相应的。证明要是跟般若相应的话,众生只要这一念足矣。“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如是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你对这一念为什么没有信心还种种怀疑不断呢?只为不闻般若故。你看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修无量劫见人就拜,见人就拜数劫啊。不是说成佛一刹那,枉修无量劫,只此一念信,与佛教相应啊。如果不是我今天告诉你,你什么时候才知道这一念具足般若具足无上德呢?你自己搞一辈子,生生世世可能也搞不到,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信,没有疑惑的真信;信什么呢?信你自己心中的一念,释迦牟尼佛讲般若并不在他人口中,是在你自己本来的这个体里面,所以闻到这个般若对自己要生起信心。我们不要自贱呢?我们要让自己珍贵起来,发起我们因地,千经万论都是发起我们因地。你看“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句话通达于般若,是何等的珍贵啊!我现在讲的时候内心中都有无尽的法喜,希望大家从这个里面要能悟到,能悟进去。但是众生无始以来啊,对这个般若为什么不认同呢?为什么不能当下承担呢?他的原因在哪里呢?我执故。你说除了这一念与诸佛心相应,与般若相应,与我们自性清净的体相应之外,你还能找出另一个法是这样子的吗?你再也找不到了。
为什么要叫我们修福求福呢?怕我们进入断灭啊,众生喜欢断灭,人死了以后就没有了,干么要去做佛事呢?干么要做善事呢?社会上不是说“人死如灯灭,干么要做好事呢?”众生就是顽固的这种知见在哪个地方,自古以来这种习气无比的坚固,它就不知道“火生从哪里生,火灭从哪里灭?”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一个东西吗?我们总认为火生火灭,不看椤严经就不知道,大家一定要去看看椤严经。众生有来有去,都是个妄执在那个地方。“宁可著于须弥山,不可著于一念空”!我宁愿做一个凡夫成佛,也不做一个阿罗汉去而执空,做一个凡夫我一告诉你,你信了马上可以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就可以解脱,可以顿开佛慧马上进入,但阿罗汉住于空就麻烦了。“小乘比丘要生大乘善信!”
持戒是令无住于相,持戒是干什么呢?是怕我们执著于相啊。我们犯戒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著相啊;著相即犯戒。所以做福不要著相。为什么不著相为戒呢?因为戒是制止之意,制止一个自私自利的心,一个我的很执著的心。这个福本来就是般若之体,这个福是令我们不著于空而已。不著于空那就是整个的福,不管是现在福过去福未来福,我们都是住在福里面,没有福就没有三千大千世界,没有地球虚空,现在福不过是过去福的相续而已。福是无相的,我们执著于福,有个我见在哪个地方,叫做识,识就是妄见。如果不了解福是个无相无住体,就变成我执;我要得到这个,我要得到那个大福,如是等等,无非我执而已。真正的福是无住之福;如果你不执的话,你就持戒了,戒就在你这个体里面。
戒在哪里?戒在福中,福在戒中;戒就是福,福就是戒;有戒就有福,有福就有戒;有福的地方只要你无住,戒就在那个地方了;如果你有住就犯戒了是不是?比如我杀生。杀生有戒吗?我不杀生就没有戒了,如果你杀生犯了戒,也没有戒了。不管你杀还是不杀,你不杀没有一个不弑戒的体。我们不杀生的戒在哪里?我们不杀生哪有戒的体呢?哪有戒相呢?我们杀了以后,又有戒在哪里呢?杀了以后你犯了戒了不就没有戒了吗?所以杀了没有戒,我持了也没有戒,所以持犯俱无,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你犯了戒你变成有住,你不犯戒就变成无住,就是这么个差别。所以你有住无住就是犯戒持戒。你无住之时就是没有戒,没有戒就无住,无住就是大福啊,所以戒无体故,戒是制止于你自己的妄见、我执。
为什么讲金刚光明宝戒呢?就是说,持一戒金刚光明宝戒。持戒是令我们不住故,只要你持戒,不住就容易。佛陀讲了很多的戒条,这些戒条本身是无相的,只要你不住你就无相,你住了你就犯戒了。你犯戒了就有相,有相就有住。你无戒就无犯。在家是五戒,五戒不犯就可以了。菩萨戒是讲心戒,心不犯就可以了。比丘戒是指身、口、意,身戒不犯就可以了。有的知道比丘戒持不了可以持菩萨戒。比如晚上不要走夜路,走夜路犯戒,那怎么办呢?在菩萨戒里面,我为了利益众生,不作夜想。比如跟女人讲话超过七句就犯过失,那我跟你讲佛法,生无我想,讲一百句也没有关系。
可见持戒有开遮之说,遮是跟菩萨道相应的…
《《金刚经》系列开示 5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