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1▪P2

  ..續本文上一頁了經典就把外面的給放棄了,看到外面的把經裏的給放棄了。無住之體,無處不自在,處處沒有住,沒有任何邊執。佛陀在經典裏面從頭到尾一個是講持戒體,持戒是持衆生的戒,修福是修衆生的福;你看無始以來釋迦牟尼佛托缽吃飯不就是給衆生種福嗎?這個福佛陀願意施,衆生願意受;這個福是佛給的,那我們現在吃飯穿衣睡覺難道離開了佛嗎?我們這個福都是佛陀用托缽給我們托出來的;都是佛陀無量劫來把我們攝出來的;他大悲心無非令衆生求福、得福、得戒啊。佛陀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幹什麼呢?都是令衆生發菩提心、護持善根啊!令衆生持戒,能夠持五戒,菩薩戒,乃至于出家受比丘戒。這些戒從哪裏來的呢?佛陀大威儀清淨體,他的攝受力令衆生持戒故。所以在外面走路他示現二種體,一個是佛一個就是戒。釋迦牟尼佛講法的目的,一是令衆生生善根,一是令衆生持戒。千經萬論無非令衆生般若成就故,般若成就無非就是持戒修福啊。

  果地善根回向,因地發起善根。

  出家人要現清淨相,令衆生得戒;得戒是般若之體,諸佛是般若之相,此相是利益衆生的,此體是成佛的。寺廟安住在這個地方,令衆生得戒,令衆生得福啊,這個寺廟是何等的重要啊。大寺院的威德,大寺院的莊嚴相,非常重要,如果大家發菩提心,一定要護持大寺院。

  我爲什麼發心講金剛經?

  我爲什麼發心講金剛經:因爲我覺得大家很執著啊,希望大家能有一種力量出來,讓大家心裏面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和功德出來,讓你們的福德和戒律在心中非常的廣大,非常的莊嚴,威德具足,生出種種強大的力量。你不要認爲聽聽就算了,我發心來講,希望大家生起這種信心出來。從果地上講是佛陀會于衆生的善根,佛陀的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都是會于衆生的善根,因地上發起你自性中的光明。我們在發這個戒光、威德之光的時候,五根五力都現前的時候,根就是你的自性,力就是摧毀力。把我們的根就是我們自性中的功德顯現出來,你內心中根裏面的寶藏出來了;你身上就會發光,就會出現種種的力量。光能照破黑暗,五蘊魔就會斷掉;五蘊魔斷我相就斷;我相斷所有法就滅。講來講去,叁藏十二部經典,不管是佛出世,還是阿彌陀佛再來,包括師父在你面前,寺廟在你面前,最後還是要發起你內心中的本來的寶藏。你內心中的寶藏不能開顯出來,你不聞不問;見了寺院也不拜;那怎麼辦呢?內在的智慧不能打開,因地上的善根不能發起。

  我們應該如何對衆生行不言之教?真實之教?

  無量壽經中講,菩薩荷擔如來家業,爲之衆生負于重擔,作衆生不請之友,就是說我們主動的跟衆生接觸。怎麼令衆生種善根呢?主動,主動並不是找人家說法。我們要威嚴俱足,走在外面令衆生生清淨心,這種清淨自然跟衆生結緣。人家看到你,見到你,聞到你,聽到你還有你發出的種種殊勝之大願,都能感召你內心生出一種強大的力量。這是一種戒光和福德之光,具有強大的力量能夠感召衆生的善根爆發。我們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威儀現清淨相,不要輕易罵別人,不要感召衆生的惡種增長。所以在涅槃經裏講,衆生皆具佛性,皆當作佛。任何一個衆生都是可以慈悲來感化的;如果你真正發了菩提心,跟般若相應了,一定會有大慈悲心顯現。這裏的大慈悲心並非老太婆的婦仁慈悲,是你的威德俱足、戒律俱足、福德俱足;然後你在外面走路就可以令衆生增長善根。如果你用世俗的情,那就沒有辦法了。但是一定要給衆生講戒,你不講戒,就一點辦法也沒有;你跟衆生講情再好都沒有用的,衆生反而墮入情見;所以跟衆生沒有必要講那麼多。你就是講戒律或是講求福足矣,你就是直接的把這些威儀給預別人,行住坐臥時時刻刻都在加持于衆生。

  無量的究竟意?

  無量千萬億佛所:無量是什麼意思呢?一般認爲無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無量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不可思超越知見,不可議不可辯論;議是辯論之義,思是思維之義。你想一想,超越自己意識的思維,超越口頭上的辯論,口上不能說,思想不能思,那是什麼?那是究竟圓滿的境界啊!無量劫是代表盡現在過去未來的一念心啊,是與般若相應的一念,這一念盡未來際,這一念盡現在際,這一念盡過去際,是究竟的一念,通達的一念,重重無盡大同一體的一念。這一念與你的本心相應了,你的心是無量的。你的心裏面有無量諸佛,無量諸佛就在你的一念善根之中,這一念是好難深信的一念。只是你不聞般若之故啊。聞般若這一念只在當下會于本義而已啊;這一念的善根有無量諸佛所安住,色上講無量諸佛叫色莊嚴,聲香味觸法皆清淨莊嚴。大家看過經典就知道,他方國土各有其莊嚴,如香積國土以香味莊嚴;飯也香,花也香,水也香,人也香,什麼都是香的;一聞到香肚子就飽了,一聞到香智慧大開,一聞到香力量增長,一點點香往大地上一放,整個世界都是香的;簡直是不可思議香光莊嚴。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佛陀莊嚴國土的根本。我們要是解脫了,我們就會看到,如果你成佛了佛佛相應就知道了。你要知道你這一念持戒忍辱精進,或者色裏面持戒,或者聲裏面持戒,或者香裏面持戒,或者味裏面持戒,或者觸裏面持戒,或者法裏面持戒,色聲香味觸法裏面都是有無量諸佛安住的地方啊,所以我們持受戒都和佛體相應。

  這一念裏都有無量的諸佛,都是相應的。證明要是跟般若相應的話,衆生只要這一念足矣。“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如是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你對這一念爲什麼沒有信心還種種懷疑不斷呢?只爲不聞般若故。你看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修無量劫見人就拜,見人就拜數劫啊。不是說成佛一刹那,枉修無量劫,只此一念信,與佛教相應啊。如果不是我今天告訴你,你什麼時候才知道這一念具足般若具足無上德呢?你自己搞一輩子,生生世世可能也搞不到,問題在哪裏呢?問題在于信,沒有疑惑的真信;信什麼呢?信你自己心中的一念,釋迦牟尼佛講般若並不在他人口中,是在你自己本來的這個體裏面,所以聞到這個般若對自己要生起信心。我們不要自賤呢?我們要讓自己珍貴起來,發起我們因地,千經萬論都是發起我們因地。你看“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句話通達于般若,是何等的珍貴啊!我現在講的時候內心中都有無盡的法喜,希望大家從這個裏面要能悟到,能悟進去。但是衆生無始以來啊,對這個般若爲什麼不認同呢?爲什麼不能當下承擔呢?他的原因在哪裏呢?我執故。你說除了這一念與諸佛心相應,與般若相應,與我們自性清淨的體相應之外,你還能找出另一個法是這樣子的嗎?你再也找不到了。

  爲什麼要叫我們修福求福呢?怕我們進入斷滅啊,衆生喜歡斷滅,人死了以後就沒有了,幹麼要去做佛事呢?幹麼要做善事呢?社會上不是說“人死如燈滅,幹麼要做好事呢?”衆生就是頑固的這種知見在哪個地方,自古以來這種習氣無比的堅固,它就不知道“火生從哪裏生,火滅從哪裏滅?”它本來就是不存在的一個東西嗎?我們總認爲火生火滅,不看椤嚴經就不知道,大家一定要去看看椤嚴經。衆生有來有去,都是個妄執在那個地方。“甯可著于須彌山,不可著于一念空”!我甯願做一個凡夫成佛,也不做一個阿羅漢去而執空,做一個凡夫我一告訴你,你信了馬上可以發起無上的菩提心,就可以解脫,可以頓開佛慧馬上進入,但阿羅漢住于空就麻煩了。“小乘比丘要生大乘善信!”

  持戒是令無住于相,持戒是幹什麼呢?是怕我們執著于相啊。我們犯戒的原因在哪裏呢?就是著相啊;著相即犯戒。所以做福不要著相。爲什麼不著相爲戒呢?因爲戒是製止之意,製止一個自私自利的心,一個我的很執著的心。這個福本來就是般若之體,這個福是令我們不著于空而已。不著于空那就是整個的福,不管是現在福過去福未來福,我們都是住在福裏面,沒有福就沒有叁千大千世界,沒有地球虛空,現在福不過是過去福的相續而已。福是無相的,我們執著于福,有個我見在哪個地方,叫做識,識就是妄見。如果不了解福是個無相無住體,就變成我執;我要得到這個,我要得到那個大福,如是等等,無非我執而已。真正的福是無住之福;如果你不執的話,你就持戒了,戒就在你這個體裏面。

  戒在哪裏?戒在福中,福在戒中;戒就是福,福就是戒;有戒就有福,有福就有戒;有福的地方只要你無住,戒就在那個地方了;如果你有住就犯戒了是不是?比如我殺生。殺生有戒嗎?我不殺生就沒有戒了,如果你殺生犯了戒,也沒有戒了。不管你殺還是不殺,你不殺沒有一個不弑戒的體。我們不殺生的戒在哪裏?我們不殺生哪有戒的體呢?哪有戒相呢?我們殺了以後,又有戒在哪裏呢?殺了以後你犯了戒了不就沒有戒了嗎?所以殺了沒有戒,我持了也沒有戒,所以持犯俱無,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你犯了戒你變成有住,你不犯戒就變成無住,就是這麼個差別。所以你有住無住就是犯戒持戒。你無住之時就是沒有戒,沒有戒就無住,無住就是大福啊,所以戒無體故,戒是製止于你自己的妄見、我執。

  爲什麼講金剛光明寶戒呢?就是說,持一戒金剛光明寶戒。持戒是令我們不住故,只要你持戒,不住就容易。佛陀講了很多的戒條,這些戒條本身是無相的,只要你不住你就無相,你住了你就犯戒了。你犯戒了就有相,有相就有住。你無戒就無犯。在家是五戒,五戒不犯就可以了。菩薩戒是講心戒,心不犯就可以了。比丘戒是指身、口、意,身戒不犯就可以了。有的知道比丘戒持不了可以持菩薩戒。比如晚上不要走夜路,走夜路犯戒,那怎麼辦呢?在菩薩戒裏面,我爲了利益衆生,不作夜想。比如跟女人講話超過七句就犯過失,那我跟你講佛法,生無我想,講一百句也沒有關系。

  可見持戒有開遮之說,遮是跟菩薩道相應的…

《《金剛經》系列開示 5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