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妄套妄,這樣斷煩惱是斷不掉的。我們現在以妄製妄,這樣你就麻煩了,你不以金剛心來斷的話,你以這個社會上的這種方法,就是看了電視不行就看電腦,電腦看了不行就打架,打架了不行就在外面跑,……這些東西都是敷衍的。以這樣的方法斷煩惱肯定是有問題的,這都在妄見裏面,不斷尋找。你在妄見裏面尋找,你找來找去的,都是在尋找妄見,因爲你在妄裏面就是見相。以相套相,不知道一切相皆是虛妄,你內心立即寂靜,你無住心就會現前。因爲一切相皆是虛妄,一切相自然不執,它不需要你不去執著,它的實相現前,自然無住。先講不住相,後到無住相。不住相布施是釋迦牟尼佛叫我們不要住相。無住相布施就跟實相相應。叫你不住相是要你無住相,無住相跟實相相應故。實相的本體和我們無住相相應了以後呢,你自然一切皆空,所以我們要進入無住相,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以相不障性,性不障相,性相一如。就像波不障水,水不障波,波跟水是沒有障礙的。滅波取水,那波就障礙水了,波一障水不就麻煩了。只要你破相,一切相皆平等。對相就是妄執。若見諸相非相,你就看到的全部是佛。
這前面是釋迦牟尼佛答須菩提,破這個身相,外面的相。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大家從頭去思維一下。釋迦牟尼佛從頭開始,首先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吃飯、敷座而坐,戒定慧具足,無住相具足。什麼叫戒呢?吃飯無住之心啊,清靜相啊,他吃飯穿衣睡覺無非是戒啊。所以吃飯就是四大威儀啊,持戒就是八萬細行啊。所謂持戒當下不動啊,當下無念啊,當下不住啊。所以呢他行住坐臥和他的無住心是不二的,因爲他無住故,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呢又是吃飯、穿衣、睡覺。釋迦牟尼佛首先示現出來的,就是無身相,不離有不離空。不住有見,不住無見,不住有相,不住無相,建立中道,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有吃飯、穿衣、睡覺的有相體和無住生心的無住體。是故呢他如如不動,示現的就是真如實相,所以釋迦牟尼佛吃飯的時候就現真如實相,真如實相叫無生體,無生是什麼呢,是衆生心。後來呢,須菩提問法,就是善護念、善咐囑,就講到無生,無生是什麼呢,無生而有生,衆生見到世尊而生有相,就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生者無生,胎卵濕化是什麼呢,是叫有住,因爲有住就有胎卵濕化,無住者,就沒有胎卵濕化。沒有胎卵濕化叫無生,無生即無住,有生就有住,有住就有胎卵濕化生,所以呢,釋迦牟尼佛講胎卵濕化無非是衆生有住故,衆生有住,所以佛就令住之。就是住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看到釋迦牟尼佛八萬細行,叁千威儀。吃飯、穿衣、睡覺,都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給衆生的有住之體。因爲衆生有住,先令其有住,住住體。然後令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些都是有住之體,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就是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令衆生從有住中回複到無住體,從有住進入無住。衆生有叁界的執著,就有住,所以講這個住相。因爲有住就有生死,降伏其心則自然無住,而不要去找什麼無住,也不要找什麼有住。須菩提問,應雲何住,釋迦牟尼佛就知道衆生還有一個想得到住的體,但釋迦牟尼佛一直沒講住,而講應降伏其心,但應如所教住。就是應該是這樣的用這種教法來修行,來進入無住的狀態。所以呢,“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是對于住相來講的,對于衆生的粗惑煩惱來說的。
無住之體在哪裏呢?先講衆生相,然後講色聲香味觸法,行布施。布施跟六度相應。衆生一聽什麼都沒有了,就著急啊!如來不舍布施,而令布施,怕衆生又偏于空啊,令衆生以般若之智而行布施。不住色布施有什麼好處呢?布施的時候叁相具無,布施的善法的體也是空,就沒有受者,那我福德給誰呢,誰來受呢,釋迦牟尼佛平時講福慧難道是假的嗎?釋迦牟尼佛又講,無住之心能生大福德,就是究竟的福德,圓滿的福德,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者這種種福德。怕衆生進入斷見,告訴衆生無住相布施得福德大,令衆生了知無住相布施的功德。衆生又執著于身相,就告訴他離相而見如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就見到佛。
過去有兩個持戒比丘去見佛,經過一個沙漠,非常渴想喝水,但是沒有帶濾囊,不能過濾水中的蟲子,按照戒律不能喝水。一個比丘爲了去見佛聞法而破戒喝水,而另一個比丘甯可不見佛也不肯破戒,就沒喝水而渴死了。破戒喝水的比丘很久之後走出來去到佛那裏,卻見到因持戒而渴死的比丘早已來到佛前正在佛的身邊。可見持戒的這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身體。爲什麼破戒的比丘比守戒的比丘後見佛呢。因爲持戒的體跟佛是不二的。持戒的體和修福的體都是同佛不二的。證明說釋迦牟尼佛的有相和持戒的無相是一體的。就像我們吃飯、穿衣、睡覺,四大威儀,八萬細行,這個相同釋迦牟尼佛的相是不二的。所以,持此相者,即是見佛。此法就是佛體。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吃飯、穿衣、睡覺和十方世界的持戒、修福是同體的。如果你真正的了解了金剛經的這個體,了解無住生心,同釋迦牟尼佛沒有障礙,因爲釋迦牟尼佛沒有現在過去未來。你現在同叁千年能同一故,釋迦牟尼佛身相周遍法界故,所以此相同釋迦牟尼佛相能會一。釋迦牟尼佛沒有時間性,所以他的身體同我們相上面的行爲沒有障礙,沒有空間性,他的光明在此世界同我們無住的心相應。不管你現不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只要你如是信者,你就會同佛是同體的,你皆當作佛,皆當見佛,就是佛知佛見。這個是破相,破身相。這些相你破掉了,那是不可思議啊!
從第一會到第六會,已經是見到佛的了,其實大家就應該開悟了。爲什麼?從一開場,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就現如來真實相,無住之心。此心是與衆生不二之體。吃飯、穿衣、睡覺是衆生之相,釋迦牟尼佛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衆生之相,釋迦牟尼佛的戒定慧就是衆生之相,他是佛就是衆生,衆生就是佛,有什麼差別呢?所以首先現的如相,衆生見到了身相,就是在衆生面前現衆生相。我們應該悟到什麼呢?胎卵濕化我已經具足了,就有我的身,就有我住,有住就能無住。就像離開波能找水嗎?佛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它是一體的。但是我們波是波,水是水,叫妄見。波是離不開水的,證明你離不開佛。因爲你本來就是佛啊,在你當下無住的時候,就是製止妄見的時候,製止妄相的時候,你就跟佛就同等了,當下就見到了。在那個時候,就是見到佛的那一刹那,你就應該開悟了。但是爲什麼還不開悟呢?你有妄見在啊。沒有這個波,你這個妄也不能顯現出來啊,所以離開這個妄的波你也見不到佛啊。如來跟你是同體的,但是你跟如來是有障礙的。這個波,衆生妄執了,以爲有另外一個波存在。如來現的這個體,八萬細行,我們是相對而立,有妄見;而如來是絕對而立,絕對的體和相對的體就是一刹那。比如我的聲音好聽啊不好聽啊,我講的法好不好啊,叫做相對。但是呢,絕對的體正好在這個相對裏面。因爲相對的體就是絕對的體。相對的相就有絕對的體。所以我們的相對就是如來的絕對。你了解這個絕對體就是如來體的時候,如來在哪來呢,就安住在絕對體裏面,所以如來在一切衆生心想中。我們衆生的心想就是如來住的地方,所以如來無所來無所去,住在絕對。所以他八萬細行,吃飯、穿衣、睡覺,和我們吃飯、穿衣、睡覺、叁千威儀是不二的。但是我們衆生有我執,有妄見,有分別心,有住,不知道是無相的,跟釋迦牟尼佛這個相沒有差別。你吃飯就吃飯,穿衣就穿衣,睡覺就睡覺,你如如不動的安住一個當下的不動的體,心如鐵壁,行住坐臥心就像一個牆壁一樣不動,也就是無住體。
過去小乘法修四念處,阿羅漢道,當下不動,吃飯、穿衣、睡覺只是當下一念。就是說,吃飯時在吃飯,睡覺時在睡覺,走路時在走路,不著相,心裏不想,威儀就具足了。你心中就這樣的一直安住,四大威儀就具足了。你現在有妄相,但是四大威儀還是具足的,隱藏在你自己的妄想中。你是現在不具足,是因爲你現在妄想紛紛。等你妄想斷了以後,自然具足。所以吃飯、睡覺打妄想是不對的,明了當下,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就這樣靜下來。
爲什麼叫經行呢?過去出家人都常常經行,樹下經行,極樂世界也有經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至本國,飯食經行”。這個經行就是我們現在的經行,飯食後,上殿贊美佛的功德,然後如法修行。怎樣如法修行呢?飯後經行。飯後怎麼經行呢?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具足,每走一步路清楚自己在走路,不斷的觀察自己我在走路的這個體,我的聽法,我在吃飯,我在穿衣,我在睡覺,在當下你的心不動,比丘如是經行,當下無事,心中光禿禿的,不留一物,四大威儀自然就具足了。
釋迦牟尼佛四十余年弘法,但是呢沒有說一句話,他行住坐臥都跟衆生是同體的。就是很單純的第一眼看過去,不再生第二個念頭,所以我們沒有事就把眼睛閉著,或者看著眼下,八萬細行裏面就是這樣的。走路要非常輕,釋迦牟尼佛走路爲什麼那麼輕,並且非常平穩,沒有跳動奔跑。我們要心細下來,開車是非常穩的。如是行者,與實相相應故,與釋迦牟尼佛相應故。我們講金剛經講到最後面還是這個樣子。如果你把這個搞懂了,你就知道怎麼去修行了。所以我們歇下萬緣,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讓狂心停止下來,安住于你的當下。釋迦牟尼佛的般若經是什麼時候講的?先講華嚴經,然後講阿含經,然後講方廣經,然後才講般若經。般若經是釋迦牟尼佛說法叁十年以後才講的。爲什麼呢?前面是熏陶我們般若之心、般若之見,然後呢入般若之智,令我們進入到般若的體。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余年,但是呢叁十年之間,他是誘導我們走向般若之體、入般若之智,進入般若之心。可看出般若之體不是我們想能接受就能接受,如果你歇不下你的妄心,我們怎麼去修行。但是呢我們一旦了解實相,知道這個體是實相,以此爲實。衆生是不以此爲實,修行的人要以此爲實,就是知道這樣做就對了。經行能息無邊煩惱,沒有事在大殿周圍經行。不管你有多大的煩惱,你念阿彌陀佛,把心息下來,就看著自己走路,什麼都不要想。我們現在出家人都不經行,有幾個出家人經行?我希望大家把日常事情做完之外,要學會經行,經行是出家第一道,是一個真正的修行的方法。因爲經行是身,它能觀察的非常迅速。你做什麼事情都有盼望之心,有攀緣之心。釋迦牟尼佛一輩子在經行之中。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二十一天都在經行之中,就是那條小道走來走去走來走去,整整走了二十一天。這二十一天在經行,經行什麼呢?就是經行當下,當下是什麼呢?無念、無住,跟衆生同體。所以呢,吃飯、穿衣、睡覺,都在經行之中。吃飯也叫經行,四大威儀也叫經行,經行不光是在走路經行。你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心安住了,然後呢,做事你就知道我在做事,吃飯清楚我在吃飯,睡覺清楚我在睡覺,打妄想的時候馬上提醒自己不能打妄想,不斷的把心收回來。比如做香燈,我在燒香,心裏面很清晰,不要念別的東西,煩惱了念阿彌陀佛,這樣的心跟佛心是相應的,不斷的這樣安住著,不動,你就會得到種種利益。你這樣的住的話,你的心非常的純潔,但是呢有一個信在那個地方,不去辨別別人的是非,因爲辨別就是攀緣,你的意識又在打妄想。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活在當下。在家的俗人也是這樣的,心靜下來,我在開車,不打任何妄想,很單純的這種思想,一直安住,不攀緣,不要想我回家去幹什麼幹什麼,在什麼地方就做什麼事,一直這樣安住著。內心中非常甯靜,沒有雜七雜八的思想,其實在家出家都是一樣的。維摩诘居士在家裏面也是這樣做的,他在外面也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跟乞丐在一塊,住而無住,無住而住,雖然跟他們在一塊,他心不動,他知道在幹什麼,但是過去以後不留迹。居士在家裏面搞衛生、帶孩子,安住當下,你就在當下這樣做,不要在這裏面打妄想。這叫如法修行。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解當下這一念,就與般若心相應。
釋迦牟尼佛在一部般若經裏講,有大長者聽說文殊菩薩正在東方說般若智慧,大長者說我想聞到般若智慧,就放下王位交給太子,自己就走出去。佛說你不可以這樣的去,這樣你找不到的。因爲東方無邊無際,東南西北是周圓的,你怎麼走啊。佛講的東方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其實東方是智慧的意思。那怎麼樣去呢?佛說,不觀上,不觀下,不要攀緣上,不要攀緣下,不要攀緣左,不要攀緣右,不要攀緣好,不要攀緣壞,安住當下,不斷的走,不斷的走。不斷的往東方走,東方就是南方,南方就是北方,北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衆生的法界,重重無盡的法界,你走走就走到那裏面去了。如果你不斷的這樣走這樣走,走叫相,一切相不住于心,此心此相不斷的相應。走的過程中有魔在幹擾他,魔王把城隱蔽起來,看不到一個人,後來魔女示現來幫助他。他帶了很多人要去見文殊菩薩,怎麼走呢,不觀現在,不觀過去,不觀未來,不攀緣,只管當下,一直往前走。結果見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正在閉關,等了七天,出來以後沒有怎麼講話就回來了,智慧就開了。怎麼開的呢?是在走的過程之中開的。講的是文殊菩薩在說大般若之法,其實是教你用什麼方法得到智慧。等你到那個地方的時候,你般若已經開了。所以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好,想見如來也好,其實就是當下這一念。如果你當下這一念不起修,西方極樂世界你也去不了,佛也成不了。所以我們這個當下的起修是非常的重要。如果你當下不起修的話,都是無用。希望我們這次講金剛經大家得到大利益!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4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