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49▪P4

  ..续本文上一页妄套妄,这样断烦恼是断不掉的。我们现在以妄制妄,这样你就麻烦了,你不以金刚心来断的话,你以这个社会上的这种方法,就是看了电视不行就看电脑,电脑看了不行就打架,打架了不行就在外面跑,……这些东西都是敷衍的。以这样的方法断烦恼肯定是有问题的,这都在妄见里面,不断寻找。你在妄见里面寻找,你找来找去的,都是在寻找妄见,因为你在妄里面就是见相。以相套相,不知道一切相皆是虚妄,你内心立即寂静,你无住心就会现前。因为一切相皆是虚妄,一切相自然不执,它不需要你不去执着,它的实相现前,自然无住。先讲不住相,后到无住相。不住相布施是释迦牟尼佛叫我们不要住相。无住相布施就跟实相相应。叫你不住相是要你无住相,无住相跟实相相应故。实相的本体和我们无住相相应了以后呢,你自然一切皆空,所以我们要进入无住相,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以相不障性,性不障相,性相一如。就像波不障水,水不障波,波跟水是没有障碍的。灭波取水,那波就障碍水了,波一障水不就麻烦了。只要你破相,一切相皆平等。对相就是妄执。若见诸相非相,你就看到的全部是佛。

  这前面是释迦牟尼佛答须菩提,破这个身相,外面的相。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大家从头去思维一下。释迦牟尼佛从头开始,首先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吃饭、敷座而坐,戒定慧具足,无住相具足。什么叫戒呢?吃饭无住之心啊,清静相啊,他吃饭穿衣睡觉无非是戒啊。所以吃饭就是四大威仪啊,持戒就是八万细行啊。所谓持戒当下不动啊,当下无念啊,当下不住啊。所以呢他行住坐卧和他的无住心是不二的,因为他无住故,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呢又是吃饭、穿衣、睡觉。释迦牟尼佛首先示现出来的,就是无身相,不离有不离空。不住有见,不住无见,不住有相,不住无相,建立中道,所以释迦牟尼佛才有吃饭、穿衣、睡觉的有相体和无住生心的无住体。是故呢他如如不动,示现的就是真如实相,所以释迦牟尼佛吃饭的时候就现真如实相,真如实相叫无生体,无生是什么呢,是众生心。后来呢,须菩提问法,就是善护念、善咐嘱,就讲到无生,无生是什么呢,无生而有生,众生见到世尊而生有相,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生者无生,胎卵湿化是什么呢,是叫有住,因为有住就有胎卵湿化,无住者,就没有胎卵湿化。没有胎卵湿化叫无生,无生即无住,有生就有住,有住就有胎卵湿化生,所以呢,释迦牟尼佛讲胎卵湿化无非是众生有住故,众生有住,所以佛就令住之。就是住在释迦牟尼佛身边,看到释迦牟尼佛八万细行,三千威仪。吃饭、穿衣、睡觉,都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给众生的有住之体。因为众生有住,先令其有住,住住体。然后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些都是有住之体,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令众生从有住中回复到无住体,从有住进入无住。众生有三界的执着,就有住,所以讲这个住相。因为有住就有生死,降伏其心则自然无住,而不要去找什么无住,也不要找什么有住。须菩提问,应云何住,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众生还有一个想得到住的体,但释迦牟尼佛一直没讲住,而讲应降伏其心,但应如所教住。就是应该是这样的用这种教法来修行,来进入无住的状态。所以呢,“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对于住相来讲的,对于众生的粗惑烦恼来说的。

  无住之体在哪里呢?先讲众生相,然后讲色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布施跟六度相应。众生一听什么都没有了,就着急啊!如来不舍布施,而令布施,怕众生又偏于空啊,令众生以般若之智而行布施。不住色布施有什么好处呢?布施的时候三相具无,布施的善法的体也是空,就没有受者,那我福德给谁呢,谁来受呢,释迦牟尼佛平时讲福慧难道是假的吗?释迦牟尼佛又讲,无住之心能生大福德,就是究竟的福德,圆满的福德,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者这种种福德。怕众生进入断见,告诉众生无住相布施得福德大,令众生了知无住相布施的功德。众生又执着于身相,就告诉他离相而见如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就见到佛。

  过去有两个持戒比丘去见佛,经过一个沙漠,非常渴想喝水,但是没有带滤囊,不能过滤水中的虫子,按照戒律不能喝水。一个比丘为了去见佛闻法而破戒喝水,而另一个比丘宁可不见佛也不肯破戒,就没喝水而渴死了。破戒喝水的比丘很久之后走出来去到佛那里,却见到因持戒而渴死的比丘早已来到佛前正在佛的身边。可见持戒的这个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为什么破戒的比丘比守戒的比丘后见佛呢。因为持戒的体跟佛是不二的。持戒的体和修福的体都是同佛不二的。证明说释迦牟尼佛的有相和持戒的无相是一体的。就像我们吃饭、穿衣、睡觉,四大威仪,八万细行,这个相同释迦牟尼佛的相是不二的。所以,持此相者,即是见佛。此法就是佛体。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吃饭、穿衣、睡觉和十方世界的持戒、修福是同体的。如果你真正的了解了金刚经的这个体,了解无住生心,同释迦牟尼佛没有障碍,因为释迦牟尼佛没有现在过去未来。你现在同三千年能同一故,释迦牟尼佛身相周遍法界故,所以此相同释迦牟尼佛相能会一。释迦牟尼佛没有时间性,所以他的身体同我们相上面的行为没有障碍,没有空间性,他的光明在此世界同我们无住的心相应。不管你现不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只要你如是信者,你就会同佛是同体的,你皆当作佛,皆当见佛,就是佛知佛见。这个是破相,破身相。这些相你破掉了,那是不可思议啊!

  从第一会到第六会,已经是见到佛的了,其实大家就应该开悟了。为什么?从一开场,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就现如来真实相,无住之心。此心是与众生不二之体。吃饭、穿衣、睡觉是众生之相,释迦牟尼佛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就是众生之相,释迦牟尼佛的戒定慧就是众生之相,他是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有什么差别呢?所以首先现的如相,众生见到了身相,就是在众生面前现众生相。我们应该悟到什么呢?胎卵湿化我已经具足了,就有我的身,就有我住,有住就能无住。就像离开波能找水吗?佛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它是一体的。但是我们波是波,水是水,叫妄见。波是离不开水的,证明你离不开佛。因为你本来就是佛啊,在你当下无住的时候,就是制止妄见的时候,制止妄相的时候,你就跟佛就同等了,当下就见到了。在那个时候,就是见到佛的那一刹那,你就应该开悟了。但是为什么还不开悟呢?你有妄见在啊。没有这个波,你这个妄也不能显现出来啊,所以离开这个妄的波你也见不到佛啊。如来跟你是同体的,但是你跟如来是有障碍的。这个波,众生妄执了,以为有另外一个波存在。如来现的这个体,八万细行,我们是相对而立,有妄见;而如来是绝对而立,绝对的体和相对的体就是一刹那。比如我的声音好听啊不好听啊,我讲的法好不好啊,叫做相对。但是呢,绝对的体正好在这个相对里面。因为相对的体就是绝对的体。相对的相就有绝对的体。所以我们的相对就是如来的绝对。你了解这个绝对体就是如来体的时候,如来在哪来呢,就安住在绝对体里面,所以如来在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众生的心想就是如来住的地方,所以如来无所来无所去,住在绝对。所以他八万细行,吃饭、穿衣、睡觉,和我们吃饭、穿衣、睡觉、三千威仪是不二的。但是我们众生有我执,有妄见,有分别心,有住,不知道是无相的,跟释迦牟尼佛这个相没有差别。你吃饭就吃饭,穿衣就穿衣,睡觉就睡觉,你如如不动的安住一个当下的不动的体,心如铁壁,行住坐卧心就像一个墙壁一样不动,也就是无住体。

  过去小乘法修四念处,阿罗汉道,当下不动,吃饭、穿衣、睡觉只是当下一念。就是说,吃饭时在吃饭,睡觉时在睡觉,走路时在走路,不着相,心里不想,威仪就具足了。你心中就这样的一直安住,四大威仪就具足了。你现在有妄相,但是四大威仪还是具足的,隐藏在你自己的妄想中。你是现在不具足,是因为你现在妄想纷纷。等你妄想断了以后,自然具足。所以吃饭、睡觉打妄想是不对的,明了当下,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就这样静下来。

  为什么叫经行呢?过去出家人都常常经行,树下经行,极乐世界也有经行,“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至本国,饭食经行”。这个经行就是我们现在的经行,饭食后,上殿赞美佛的功德,然后如法修行。怎样如法修行呢?饭后经行。饭后怎么经行呢?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具足,每走一步路清楚自己在走路,不断的观察自己我在走路的这个体,我的听法,我在吃饭,我在穿衣,我在睡觉,在当下你的心不动,比丘如是经行,当下无事,心中光秃秃的,不留一物,四大威仪自然就具足了。

  释迦牟尼佛四十余年弘法,但是呢没有说一句话,他行住坐卧都跟众生是同体的。就是很单纯的第一眼看过去,不再生第二个念头,所以我们没有事就把眼睛闭着,或者看着眼下,八万细行里面就是这样的。走路要非常轻,释迦牟尼佛走路为什么那么轻,并且非常平稳,没有跳动奔跑。我们要心细下来,开车是非常稳的。如是行者,与实相相应故,与释迦牟尼佛相应故。我们讲金刚经讲到最后面还是这个样子。如果你把这个搞懂了,你就知道怎么去修行了。所以我们歇下万缘,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让狂心停止下来,安住于你的当下。释迦牟尼佛的般若经是什么时候讲的?先讲华严经,然后讲阿含经,然后讲方广经,然后才讲般若经。般若经是释迦牟尼佛说法三十年以后才讲的。为什么呢?前面是熏陶我们般若之心、般若之见,然后呢入般若之智,令我们进入到般若的体。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余年,但是呢三十年之间,他是诱导我们走向般若之体、入般若之智,进入般若之心。可看出般若之体不是我们想能接受就能接受,如果你歇不下你的妄心,我们怎么去修行。但是呢我们一旦了解实相,知道这个体是实相,以此为实。众生是不以此为实,修行的人要以此为实,就是知道这样做就对了。经行能息无边烦恼,没有事在大殿周围经行。不管你有多大的烦恼,你念阿弥陀佛,把心息下来,就看着自己走路,什么都不要想。我们现在出家人都不经行,有几个出家人经行?我希望大家把日常事情做完之外,要学会经行,经行是出家第一道,是一个真正的修行的方法。因为经行是身,它能观察的非常迅速。你做什么事情都有盼望之心,有攀缘之心。释迦牟尼佛一辈子在经行之中。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二十一天都在经行之中,就是那条小道走来走去走来走去,整整走了二十一天。这二十一天在经行,经行什么呢?就是经行当下,当下是什么呢?无念、无住,跟众生同体。所以呢,吃饭、穿衣、睡觉,都在经行之中。吃饭也叫经行,四大威仪也叫经行,经行不光是在走路经行。你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心安住了,然后呢,做事你就知道我在做事,吃饭清楚我在吃饭,睡觉清楚我在睡觉,打妄想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不能打妄想,不断的把心收回来。比如做香灯,我在烧香,心里面很清晰,不要念别的东西,烦恼了念阿弥陀佛,这样的心跟佛心是相应的,不断的这样安住着,不动,你就会得到种种利益。你这样的住的话,你的心非常的纯洁,但是呢有一个信在那个地方,不去辨别别人的是非,因为辨别就是攀缘,你的意识又在打妄想。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活在当下。在家的俗人也是这样的,心静下来,我在开车,不打任何妄想,很单纯的这种思想,一直安住,不攀缘,不要想我回家去干什么干什么,在什么地方就做什么事,一直这样安住着。内心中非常宁静,没有杂七杂八的思想,其实在家出家都是一样的。维摩诘居士在家里面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外面也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跟乞丐在一块,住而无住,无住而住,虽然跟他们在一块,他心不动,他知道在干什么,但是过去以后不留迹。居士在家里面搞卫生、带孩子,安住当下,你就在当下这样做,不要在这里面打妄想。这叫如法修行。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解当下这一念,就与般若心相应。

  释迦牟尼佛在一部般若经里讲,有大长者听说文殊菩萨正在东方说般若智慧,大长者说我想闻到般若智慧,就放下王位交给太子,自己就走出去。佛说你不可以这样的去,这样你找不到的。因为东方无边无际,东南西北是周圆的,你怎么走啊。佛讲的东方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其实东方是智慧的意思。那怎么样去呢?佛说,不观上,不观下,不要攀缘上,不要攀缘下,不要攀缘左,不要攀缘右,不要攀缘好,不要攀缘坏,安住当下,不断的走,不断的走。不断的往东方走,东方就是南方,南方就是北方,北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众生的法界,重重无尽的法界,你走走就走到那里面去了。如果你不断的这样走这样走,走叫相,一切相不住于心,此心此相不断的相应。走的过程中有魔在干扰他,魔王把城隐蔽起来,看不到一个人,后来魔女示现来帮助他。他带了很多人要去见文殊菩萨,怎么走呢,不观现在,不观过去,不观未来,不攀缘,只管当下,一直往前走。结果见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正在闭关,等了七天,出来以后没有怎么讲话就回来了,智慧就开了。怎么开的呢?是在走的过程之中开的。讲的是文殊菩萨在说大般若之法,其实是教你用什么方法得到智慧。等你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你般若已经开了。所以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好,想见如来也好,其实就是当下这一念。如果你当下这一念不起修,西方极乐世界你也去不了,佛也成不了。所以我们这个当下的起修是非常的重要。如果你当下不起修的话,都是无用。希望我们这次讲金刚经大家得到大利益!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4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