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
因为释迦牟尼佛前面把众生相破了,把色相破了,把布施相破了,把福德相破了,把如来的身相之相破了;一切皆空,进入空有不二之法;彻底的超越意识界,言辞道断,进入自己的绝对的一真----真如实性;须菩提为什么要问这句话呢?须菩提这里还是有个疑问,众生执指为月;不能见到如来真实所讲----真如实性,还没有断尽他的无明和细惑烦恼;只能粗略知道怎么回事。比如前面如来讲: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也就是说不离相不住相,希菩提现在问,证明他内心深处还有一些微细的烦恼,一些微细的疑惑,习气(执相的习气)。不,没有当下乘当。释迦牟尼佛讲法希菩提经过观察真的空寂现前,三轮体空,人也空了,相也空了,能所双亡,三轮体空;这个时候他认为众生还在著相,所以很难信受到真实体,所以就问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颇即多意,多不单指法会中人,而且指向以后无量的众生;“众生是不是都能懂呢?”须菩提问这样的话:“我听得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无量众生是不是听得懂呢?”“莫做是说”世尊堵住了须菩提的嘴,这句话问出来令众生大为惊讶啊,须菩提本身是表空生,连须菩提都问出这样的话,那多少众生有疑问呢?比如在座几十位中有一位最智慧之人站起来说“这么多人是不是听得懂呢?”众全惊讶?就会想是不是我们还有什么疑惑呢?世尊说“莫做是说”这样说对众生没有什么好处。“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如来无所来无所去,为什么还有个灭后呢?灭后不是有灭,有灭就有生吗?有生有灭还叫如来吗?确是有很大的疑议。
何谓“以此为实”学佛人应该如何“以此为实”?
大家要注意到“以此为实”,释迦牟尼佛说法,大家要以此为实,众生往往不以此为实;无量的众生每天是嘴巴上看佛经,行为上看佛经,但他的心跟佛经不相应,都不以此为实,就是说实跟虚、真跟假大家都要看清晰,比如众生为一点小事情就跑掉了,不以此经为实,以假相烦恼为实,他就会跑是不是?以真为实怎么会走呢?我们这一点点小小事情都解不开,这么珍贵的一部金刚经我发了心跟大家来讲,但众生不以此为实,以假为实,众生都是以假为实,经典不能相应故,真正的相应了会怎么样呢?道与心相应了,法上无住,道上无住,心无住则法就无住,心有住法就有住;心有相法就有相,这个是个因果关系,因果体空,但相上不空;因果的体是空的,如果相上空就是断见;现在我们感召的这个相都是有住之心感召来的,都是一种果报,但是相上如果你不住的话,你心就无住,心无住就相无住,清净心就自然尽虚空遍法界,如果心上有住相上有住;心量大就相大,心量小就量小;不管大也好小也好都是有住之体,只要你有住即妄识生,就有生死;有住就有三界,有住就有六道轮回的显现,你就迷失了自己的智慧,迷失了自己的觉性,你就向妄的地方越走越远,与真实不相应故;你的妄识不断地辗转,我们的心量不可能越来越大,除非你闻到佛经闻到佛法。在自然之中,一般人心量是越来越小的,果报是不可思议啊。如果我们在山顶上可以看到虚空很大,如果在一个山岰里虚空很小,这是跟果报方面很有关系。我们常常住在山里面有什么好呢?清净,这就是你心里面的果报;相上的果报,你为什么获得清净地呢?这个清净地的相也是你在过去有住清净相里面所得;因为你有执著的清净相,产生的果报就是清净,但是清净的本体是无相的,外面的法界是没有相的,但是你心里面执著有住心了,就相生了,所以下辈子继续转。所以相本无生,你心本无生,心本体是空的,相本体是无,没有的东西你要转有,心中就有执妄见有住,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住。
心无住即解脱,不习惯无住只好习惯六道轮回;解脱说快快说易易
不管是善人也好圣人也好,凡夫也好菩萨也好,如果了解此相无住,此相是空无分别,你心就无住,心无住则清净就解脱。所以说解脱说快非常的快,不管任何一个人一旦懂得这个道理,“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到这部经典你的善根已经很大了,何况闻到这部经典你的善根不大也变成大善根;经典上讲,见此经者,如见宝塔,宝塔是法身,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啊,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本书,离言说法相,即是真如实相,此观想,它是一体不二的;你要深信这本书就是离言法身,是法报化身一体的,这本书就是佛,佛是无相的,报是有相的,但是它是变异的,它随众生心产生种种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以此为实,所有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以此为实。
这个此就是“持戒修福”为真实,持戒就是无相的意思,修福,福就是相,相上无相,无相而相,以无相心修学福德,此福德广故;以有相心修学福,福就狭了;所以我们要以无相心持戒修福,要以此为实,我们要以持戒修福的心来学佛,来求福求慧,有求福求慧的心;慧就是持戒,戒无相故;以戒为根;我们所有的善法善根都是来自于戒体,所有微浅的善法都是来自我们的戒心,菩萨戒里面讲叫做金刚光明宝戒。什么叫金刚光明宝戒呢?就是持一戒,一戒是什么戒呢?就是心戒。在色界天都是讲心地;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里面讲戒;有戒体才称为戒,没有戒体就不叫戒了;无相戒就是心;一切善法来自于心,一切善法来自于戒,以戒为师就是以心为师。戒是什么?是无相戒。慧是什么?慧是无相戒。无相戒能生诸法,一切法都是无相之光明,有此善法才能生。比如恶法,你看的是恶法,如果你不生相的时候那就是善法;为什么呢?因为此相无善无恶体,你看到外面的一切东西,只要你不著相,善恶不生,就是你的心光;心光就是你的一念善根在;人家杀啊做好事,一动念还是证明你有觉性,你这一动念是善是恶呢?不是善不是恶,分别以后才有善恶,不分别之前你看到的一刹那的那个动念,那个念是什么?那个念就是觉性也是本觉也叫闻性,觉性对外面的相产生了分别转为识,始觉迷失本觉,如果你在那里不起分别,哪会转为识呢?你的觉性是你本性中的光啊,但分别以后就转为识,你不管在外面如何分别如何执著,但是这个念还是没有善恶的,就象无论多少云彩多少黑暗终究还是遮不住太阳的光明的;这个善恶的分别不是来自于外面,所以我们回归自己的觉性是很快回归本觉,问题是我们迷失很远很远了,于迷局中不肯回来。你静下来观察,你的一念是没有善恶的体,这个时候善根就出来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抓住这一念的善根,而不是抓住善恶的分别相,外面没有什么善恶之相,善恶来自于你的分别妄识,善恶是你分别的识里面出来的果报,而不是外面的任何相或其变化;大家看到的所有的善啊恶啊都是各自的分别。有人讲了,明明是善是恶吗,怎么会是我的识里面的善恶呢?我问你别人在打架的时候,难道不是识在动,没有识难道会打架吗?不还是一个识在起作用吗?如果双方都抓住这个不善不恶的体的时候,他哪里有打架的这个体呢?因为打架是大家都抓住了相,才有吵架的这个体,如果大家都不执著于这个相,就没有吵架的这个体了;所以每个人吵架的原因都是因为抓住了善恶的分别相;而不了解善恶的一念善根是来自于何方。我们受菩萨戒的时候,为什么讲孝名为戒呢?因为你这一念骂别人的善心都是来自于戒,就是来自于佛啊,以佛为师。我感受到我骂别人的时候,一念回光返照,哎呀我怎么骂别人呢?一念生相也是闻性本觉体啊,一念觉的善根也是佛了,因为我起善恶分别的这一念还是来自于我们的戒体啊,所以证明佛永远不离开我们的念。如果你知道这个道理,你就会感恩孝道?什么孝道啊,就是回头,你回过头来戒体就得到了;然后守住这一念,就是戒相,善法就是戒体之相;不生分别是谓真戒;如果你生分别都犯戒;对相的执著都是犯戒的行为,。所以这个修行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说难的话放弃分别好难啊,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啊很难放弃的,但是呢说易又易,一回头即是。为什么学佛先要感恩呢?要谦虚要恭敬呢?其实对戒恭敬就是对你的自性恭敬啊,我们讲自性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讲戒我们知道了;我们的一切善法,我们的一念都是从戒中生;所以感受到我们离不开佛,佛在哪里呢?在我们的心体上,我们的心体像大地一样,每一个众生都是一个心体;每一个众生的念头都在那一念戒体上面。所以戒是一,但每个人种种所有的念都是依戒而立,戒是我们的根本因,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性体。信为道源功德母,要相信啊!戒体不是你争来的,不是你做来的,是我们的因地、我们的心地啊!在我们的心底深处,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但是我们现在的念已经与戒同体了。我们找不到看不到那个心地,那是无相啊,不可以用有相去观之,你看到的还是你的相啊;那个是超越言辞,不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来分别出来,不能用见闻觉知来觉受的,彻底的超言辞、断四相的。这个时候,你就不要找他了,你找什么呢?你就找你那个一念就可以了。如果佛不现前永远是一种抽象学佛。或者说你讲得天花乱坠,我又看不到佛是什么样的?佛哪能看呢?哪能见闻觉知呢?那个念就跟佛在一起,你找的佛就是念,以此为实你信不信啊?其实你知道了动善恶的念,你就要感受到佛了,这个时候你就找到佛了。这个时候你彻底的把心静下来,你知道那就是佛住的地方。你悟到这一念的时候,就知道以此为实。不要把自己迷得很远。
佛告须菩提:莫做是说。此有二意:一者不轻后学,即使佛法过2500年后(未法之首的500年),也有众生持戒修福得闻此经,何况现在呢?二…
《《金刚经》系列开示 5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