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不轻善根,你要知道闻此经典者,“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其善根早已不可思议了,怎么能够对其有疑惑呢?这种不可思议善根怎么可能不解脱呢?般若在哪里?般若就在求福慧的体上边,就在持戒上边,只要你修福修慧,你就已经与般若相应了,那为什么不能解脱呢?因你有相住生心故,有住心相一除你即解脱;你闻到般若,不持戒,不修福可不可以?绝对不可以,因为般若就在这个体里面;离开戒离开福没有般若可得;因为戒是无相,福是有相,离开有相偏空,离开无相偏有,如果有相无相互相生离的话,那就没有般若可得;那完全是外道之见;所以戒、福、般若三位一体;绝对是一体的;般若是什么?是父母,佛陀的母亲能生诸佛,所以好多祖师讲金刚经是佛母能生诸佛;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不是佛法;闻到这部经典,如果你认为他是佛法,你就变成一个住见;如果你闻到这部经典你无相了,无住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你无住,这色声香味触法全是佛法,如果你有住,就全部不是了。如果你执著于这部经典,那就变成这部经典是佛法,那佛法不就有相有执了吗?有住了就有生灭啊,有生灭就不生佛法。
所以大家应该悟道,金刚经相不是佛法,但金刚经能生佛法,能生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中出;此经不可住。大家可以会一会,这部经真是不可思议啊。到今天怎么还能舍戒舍福而去求道呢?所以这里佛特别告须菩提“莫做是说”,莫轻人们的善根,有此善根者,闻此经典者必得解脱啊。
我们总认为金刚经是为发大乘心人说,是利根人之所闻,非我等凡夫愚钝之人所能闻信修之。其实金刚经是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说,是为持戒修福的人而说,所以我们现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持戒修福都能与金刚经相应;你肯不肯信?肯不肯无住?什么叫无住,你持戒了,修福了,你有戒体当下就是无相,你有福就是五福现前。
世间五福:一者智慧广大、辩才无碍,二者名声远杨,三相貌俱足,四财物俱足,五寿命长久。你现在的有相和你过去的这种有相求福的心是一不是二;过去的心即是现在的福相,此相就是此心;我们的心与相是一是二呢?是一是错,不能说这个相就是我的心;是二也是错,心相一体,心是相的性体,相是心的境界,此心此相分开来就变成识、变成妄识;你执著于一也是妄识,你要是认为相是二,有对立的有个心存在,有个对立的相存在,二个是分开来的,中间还是个妄识;二个都是在妄里边。他说非一非异,不是一个也不是二个,他是一体,是个体相。你说这个杯子它是一还是二?说一,他有玻璃有形状,你不能说玻璃就是茶杯子,为何很多玻璃不说是茶杯,只说这个玻璃才是茶杯呢?当然也不能说茶杯就是玻璃;二相皆妄。它一个是讲体,一个是讲相,一个讲性,一个讲德,现在他为一体了,那么说我们的妄从哪里来呢?我们为什么有这个烦恼呢?烦恼就是你把相分开来了,你的心是心,相是相,对相执著了;产生了这个识,这个识叫做妄。所以你这个识在哪里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不在心里面也不在相里面,在哪里呢?不可得的东西。了不可得你非要有干什么呢?但是我们众生就不知道,总认为我们这个识在心里面,在相里面,识是了不可得的东西,(法师二手啪的一下,发出声音说)你说这个声音在哪里?在这只掌还是在另一只掌呢?他怎么不出来呢?声音是了不可得的;是经过缘起的,缘断识就断;我讲话有缘在声音还在,如果没有缘声音他就消失掉了;就象火一样,火在烧,柴有湿气就烧不起来,没有缘啊,有柴有空气有火种种种缘起才可以。你说这个火从哪里来?从木头里出来?从空气里出来?烧完了又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火他无来亦无去,众缘合和,缘在的时候,他好象有,缘不在的时候,他又灭掉了;我们的识在哪里呢?也不在心里边,也不在心外边,也是缘起合和而已;缘起是了不可得的。像空中花,花在哪里呢?众生讲明明有吗,不就是有一个花吗,我们确确实实的看到了吗?你仔细的看看花在哪里?哪个地方有花呢?你找不到的,因为花是个缘起体,实在是没有一个真实体。像山:你把树拨过来没有看不到山,你把石头翻过去也没有山体,山在哪里呢?我们总认为有个庐山,在记忆里面记下了这个庐山;后来看不到这个山的时候,思识里还一个山在告诉别人,这个山叫庐山呢;山也好花也好只是一个名言而已,阿罗汉就执著这个无住清净名言了;他知道这个山是空的,这个名言还是不肯放弃。所以呢:这个名言也是六道轮回的生死妄体;这个识也是如此,它不断,就不能证法性,也不能成佛;也不能做菩萨;阿罗汉就住在这个名言上边,而我们呢?不但在名言上边还在攀缘着住相,人家名言空掉了,只是个名言而已;但我们呢还对名言住相产生强烈的执著,我们还不知道这是名言呢?
众生对立了产生了识,识产生了我见,这个识是我,我住,有住生死即立,有住之心建立有住之相,善得善,恶得恶。我们人道看到这个相看到虚空,都是因为我们的识的分别,并不代表实相,在实相与我之间加了个我识。我们的心在哪里呢?我们的心就在色里面,色就在我们的心里面,色心不二;你看到的颜色和我们的心是不二的,我们无住心尽虚空遍法界,我们无住相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识到哪里去了?跑到外面去了!你这个识假即妄,知道妄,不要管它了,是妄的东西你管他干什么呢?你就直接到你的无住体,你就知道原来尽虚空遍法界,就入到法界相里面去了;超心识入到法界的体,你就知道色心不二,色心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我的存在。在放生文里讲,明了即解脱。一旦你明了这个体,就无住了,你识没有了,就无住了,无住体没有了,你心遍法界了,自然色庄严声香味触法皆庄严,变成智慧之身了;法报化身自然显现,不管是世俗的任何人求这个五福,世间人求五福我们出家人也有五福,出家人的五福他是由无相五福,首先他有戒体,无相啊;无住啊。在无住的时候,你相貌庄严,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的法身相、报身相、化身相,化身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相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无分别心,绝对的庄严,身心不二。你体会到这个色的时候,那一刹那就是报身。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相,就是如来的化身,他是无住的,我们是有住,有住对无住,它是一体的。我们是有住,所以不识如来,因为我们看到真实如来无住之体,所以如来就在我们现在这觉的一念里面。所以我们看到的全是佛。我们有住,就看到佛不认识。如来能看到我们,因为我们现在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如来无住之体,所以如来现的三十二相都是我们的心里面出来的。其实他是以无住而得,不是有住而得,有住那三十二相绝对不会圆满。因为是妄识啊,有住就有妄识,有妄识就不叫三十二相,因为不能尽虚空遍法界故,不能得心故,心不遍法界故,色声香味触法七宝如来不现前故,不能建立众生一个体故。所有众生能见一体,每个人都看到这个色,我现在看到的色,你现在看得到吗?你看不到我的心,当是你可以看到如来心,因为如来心是一啊,但是众生心是虚妄的。所以你也看不到我心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你心里看到什么,所以我们两个有障碍。因为你有住就有障碍,所以我们之间为什么不能够通达,因为有障碍,就是有妄心在那个地方。那我们跟如来有没有障碍呢?如来无住无取无舍,无取于有住妄心,无舍于无住平等相,所以如来跟我们众生是没有障碍的,我们跟如来也是没有障碍的。
修福与修戒大家都具足了,但是呢有住和无住我们自己去分析吧,每个人用心去会吧。如果你会到金刚经,那你跟佛是没有差别的。如果你会不到金刚经,你就住吧,你就住在生死里面,你就变成世间五福。你有住心就是看金刚经,你还是世间五福。如果你看了金刚经,生了世间一切相无住之心,你就出了金刚经,生诸佛法,那你就变成无住之体,那你就是佛。所以金刚经非常重要,我们要舍去生命来闻到这部经典,你才能得到无住之相,得到佛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相,三十二相,法身相、化身相、报身相。如来名声远扬,他的名声尽虚空遍法界,与一切诸佛心心相联,所有的佛就是我们众生的自性,它是不二的。众生要别人知道他、称赞他,众生就很高兴,其实不知道,赞美他的因一念,名声跟我们的过现末来心是相应的,是一不是二。其实你见到这个体,就是见到你自己的自性而已,性相一如啊,心跟相是一不是二。你不知道无住啊,所以你有住,还认为真的有个对方在赞美你,其实哪有对方在赞美你呢?赞美是相,心是性体,性相一如,此相就是此心,此心就是此相,所以别人赞美你这个荣誉是一,佛就知道了。他修尽虚空遍法界的这个体,所以诸佛赞美的时候,十方诸佛和诸佛是同一体,所有诸佛的荣誉都是一体的,所以性相一如。
寿命跟寿命是一体的。我这个寿命,活了一百岁,认为我活了一百岁。其实一百岁的这个寿命和我的心是一不是二,哪有什么我活了一百岁呢?他的寿命短,他的寿命长,长短的都是跟我执这个相相应。无住的时候你寿命就永恒了。无住之心跟无住的寿命是一样的,所以如来有无量寿,哪一尊佛不是无量寿呢?因为他无住当然是无量寿,无住寿命就尽现在过去未来,是以无住心而得,你有住就得不到无量寿。所以,无住跟无量寿是一不是二,就是性相一如。
财富亦如是,你以为你真的钱很多啊,你的钱财也好、寺庙也好,跟我们的心是一不是二。因为有住,你就认为你修了一个寺庙,别人没有修寺庙,或者我家里是百万富翁,你家里没有钱,互相嫉妒,互相瞋恨,都是因为执相了。我们修金刚经应该怎么修呢?我们修…
《《金刚经》系列开示 5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