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0▪P2

  ..續本文上一頁者不輕善根,你要知道聞此經典者,“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其善根早已不可思議了,怎麼能夠對其有疑惑呢?這種不可思議善根怎麼可能不解脫呢?般若在哪裏?般若就在求福慧的體上邊,就在持戒上邊,只要你修福修慧,你就已經與般若相應了,那爲什麼不能解脫呢?因你有相住生心故,有住心相一除你即解脫;你聞到般若,不持戒,不修福可不可以?絕對不可以,因爲般若就在這個體裏面;離開戒離開福沒有般若可得;因爲戒是無相,福是有相,離開有相偏空,離開無相偏有,如果有相無相互相生離的話,那就沒有般若可得;那完全是外道之見;所以戒、福、般若叁位一體;絕對是一體的;般若是什麼?是父母,佛陀的母親能生諸佛,所以好多祖師講金剛經是佛母能生諸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不是佛法;聞到這部經典,如果你認爲他是佛法,你就變成一個住見;如果你聞到這部經典你無相了,無住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你無住,這色聲香味觸法全是佛法,如果你有住,就全部不是了。如果你執著于這部經典,那就變成這部經典是佛法,那佛法不就有相有執了嗎?有住了就有生滅啊,有生滅就不生佛法。

  所以大家應該悟道,金剛經相不是佛法,但金剛經能生佛法,能生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中出;此經不可住。大家可以會一會,這部經真是不可思議啊。到今天怎麼還能舍戒舍福而去求道呢?所以這裏佛特別告須菩提“莫做是說”,莫輕人們的善根,有此善根者,聞此經典者必得解脫啊。

  我們總認爲金剛經是爲發大乘心人說,是利根人之所聞,非我等凡夫愚鈍之人所能聞信修之。其實金剛經是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說,是爲持戒修福的人而說,所以我們現在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持戒修福都能與金剛經相應;你肯不肯信?肯不肯無住?什麼叫無住,你持戒了,修福了,你有戒體當下就是無相,你有福就是五福現前。

  世間五福:一者智慧廣大、辯才無礙,二者名聲遠楊,叁相貌俱足,四財物俱足,五壽命長久。你現在的有相和你過去的這種有相求福的心是一不是二;過去的心即是現在的福相,此相就是此心;我們的心與相是一是二呢?是一是錯,不能說這個相就是我的心;是二也是錯,心相一體,心是相的性體,相是心的境界,此心此相分開來就變成識、變成妄識;你執著于一也是妄識,你要是認爲相是二,有對立的有個心存在,有個對立的相存在,二個是分開來的,中間還是個妄識;二個都是在妄裏邊。他說非一非異,不是一個也不是二個,他是一體,是個體相。你說這個杯子它是一還是二?說一,他有玻璃有形狀,你不能說玻璃就是茶杯子,爲何很多玻璃不說是茶杯,只說這個玻璃才是茶杯呢?當然也不能說茶杯就是玻璃;二相皆妄。它一個是講體,一個是講相,一個講性,一個講德,現在他爲一體了,那麼說我們的妄從哪裏來呢?我們爲什麼有這個煩惱呢?煩惱就是你把相分開來了,你的心是心,相是相,對相執著了;産生了這個識,這個識叫做妄。所以你這個識在哪裏呢?不在裏面也不在外面,不在心裏面也不在相裏面,在哪裏呢?不可得的東西。了不可得你非要有幹什麼呢?但是我們衆生就不知道,總認爲我們這個識在心裏面,在相裏面,識是了不可得的東西,(法師二手啪的一下,發出聲音說)你說這個聲音在哪裏?在這只掌還是在另一只掌呢?他怎麼不出來呢?聲音是了不可得的;是經過緣起的,緣斷識就斷;我講話有緣在聲音還在,如果沒有緣聲音他就消失掉了;就象火一樣,火在燒,柴有濕氣就燒不起來,沒有緣啊,有柴有空氣有火種種種緣起才可以。你說這個火從哪裏來?從木頭裏出來?從空氣裏出來?燒完了又到哪裏去了呢?所以火他無來亦無去,衆緣合和,緣在的時候,他好象有,緣不在的時候,他又滅掉了;我們的識在哪裏呢?也不在心裏邊,也不在心外邊,也是緣起合和而已;緣起是了不可得的。像空中花,花在哪裏呢?衆生講明明有嗎,不就是有一個花嗎,我們確確實實的看到了嗎?你仔細的看看花在哪裏?哪個地方有花呢?你找不到的,因爲花是個緣起體,實在是沒有一個真實體。像山:你把樹撥過來沒有看不到山,你把石頭翻過去也沒有山體,山在哪裏呢?我們總認爲有個廬山,在記憶裏面記下了這個廬山;後來看不到這個山的時候,思識裏還一個山在告訴別人,這個山叫廬山呢;山也好花也好只是一個名言而已,阿羅漢就執著這個無住清淨名言了;他知道這個山是空的,這個名言還是不肯放棄。所以呢:這個名言也是六道輪回的生死妄體;這個識也是如此,它不斷,就不能證法性,也不能成佛;也不能做菩薩;阿羅漢就住在這個名言上邊,而我們呢?不但在名言上邊還在攀緣著住相,人家名言空掉了,只是個名言而已;但我們呢還對名言住相産生強烈的執著,我們還不知道這是名言呢?

  衆生對立了産生了識,識産生了我見,這個識是我,我住,有住生死即立,有住之心建立有住之相,善得善,惡得惡。我們人道看到這個相看到虛空,都是因爲我們的識的分別,並不代表實相,在實相與我之間加了個我識。我們的心在哪裏呢?我們的心就在色裏面,色就在我們的心裏面,色心不二;你看到的顔色和我們的心是不二的,我們無住心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無住相也是盡虛空遍法界。識到哪裏去了?跑到外面去了!你這個識假即妄,知道妄,不要管它了,是妄的東西你管他幹什麼呢?你就直接到你的無住體,你就知道原來盡虛空遍法界,就入到法界相裏面去了;超心識入到法界的體,你就知道色心不二,色心之外,再也找不到一個真實的我的存在。在放生文裏講,明了即解脫。一旦你明了這個體,就無住了,你識沒有了,就無住了,無住體沒有了,你心遍法界了,自然色莊嚴聲香味觸法皆莊嚴,變成智慧之身了;法報化身自然顯現,不管是世俗的任何人求這個五福,世間人求五福我們出家人也有五福,出家人的五福他是由無相五福,首先他有戒體,無相啊;無住啊。在無住的時候,你相貌莊嚴,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的法身相、報身相、化身相,化身相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相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無分別心,絕對的莊嚴,身心不二。你體會到這個色的時候,那一刹那就是報身。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相,就是如來的化身,他是無住的,我們是有住,有住對無住,它是一體的。我們是有住,所以不識如來,因爲我們看到真實如來無住之體,所以如來就在我們現在這覺的一念裏面。所以我們看到的全是佛。我們有住,就看到佛不認識。如來能看到我們,因爲我們現在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如來無住之體,所以如來現的叁十二相都是我們的心裏面出來的。其實他是以無住而得,不是有住而得,有住那叁十二相絕對不會圓滿。因爲是妄識啊,有住就有妄識,有妄識就不叫叁十二相,因爲不能盡虛空遍法界故,不能得心故,心不遍法界故,色聲香味觸法七寶如來不現前故,不能建立衆生一個體故。所有衆生能見一體,每個人都看到這個色,我現在看到的色,你現在看得到嗎?你看不到我的心,當是你可以看到如來心,因爲如來心是一啊,但是衆生心是虛妄的。所以你也看不到我心裏面看到的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你心裏看到什麼,所以我們兩個有障礙。因爲你有住就有障礙,所以我們之間爲什麼不能夠通達,因爲有障礙,就是有妄心在那個地方。那我們跟如來有沒有障礙呢?如來無住無取無舍,無取于有住妄心,無舍于無住平等相,所以如來跟我們衆生是沒有障礙的,我們跟如來也是沒有障礙的。

  修福與修戒大家都具足了,但是呢有住和無住我們自己去分析吧,每個人用心去會吧。如果你會到金剛經,那你跟佛是沒有差別的。如果你會不到金剛經,你就住吧,你就住在生死裏面,你就變成世間五福。你有住心就是看金剛經,你還是世間五福。如果你看了金剛經,生了世間一切相無住之心,你就出了金剛經,生諸佛法,那你就變成無住之體,那你就是佛。所以金剛經非常重要,我們要舍去生命來聞到這部經典,你才能得到無住之相,得到佛體,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來相,叁十二相,法身相、化身相、報身相。如來名聲遠揚,他的名聲盡虛空遍法界,與一切諸佛心心相聯,所有的佛就是我們衆生的自性,它是不二的。衆生要別人知道他、稱贊他,衆生就很高興,其實不知道,贊美他的因一念,名聲跟我們的過現末來心是相應的,是一不是二。其實你見到這個體,就是見到你自己的自性而已,性相一如啊,心跟相是一不是二。你不知道無住啊,所以你有住,還認爲真的有個對方在贊美你,其實哪有對方在贊美你呢?贊美是相,心是性體,性相一如,此相就是此心,此心就是此相,所以別人贊美你這個榮譽是一,佛就知道了。他修盡虛空遍法界的這個體,所以諸佛贊美的時候,十方諸佛和諸佛是同一體,所有諸佛的榮譽都是一體的,所以性相一如。

  壽命跟壽命是一體的。我這個壽命,活了一百歲,認爲我活了一百歲。其實一百歲的這個壽命和我的心是一不是二,哪有什麼我活了一百歲呢?他的壽命短,他的壽命長,長短的都是跟我執這個相相應。無住的時候你壽命就永恒了。無住之心跟無住的壽命是一樣的,所以如來有無量壽,哪一尊佛不是無量壽呢?因爲他無住當然是無量壽,無住壽命就盡現在過去未來,是以無住心而得,你有住就得不到無量壽。所以,無住跟無量壽是一不是二,就是性相一如。

  財富亦如是,你以爲你真的錢很多啊,你的錢財也好、寺廟也好,跟我們的心是一不是二。因爲有住,你就認爲你修了一個寺廟,別人沒有修寺廟,或者我家裏是百萬富翁,你家裏沒有錢,互相嫉妒,互相瞋恨,都是因爲執相了。我們修金剛經應該怎麼修呢?我們修…

《《金剛經》系列開示 5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