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0▪P3

  ..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啊,原來此相就是我心啊,心相一如,你這個識就無住了,將來你的財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無盡的寶藏就被你打開了。所以佛陀無相如來的寶藏全部打開了,全部掀開他自己本來具足的功德。只要你無相,你的寶藏就開了。如果你有相,有我執,就有一把鎖就鎖起來了。一鎖起來就是妄見,妄見就什麼都沒有。妄見就是你在邊上得了一點而已,就像水裏的月亮,什麼都不是,你就得到一點余福啊。就像太陽光照在你身上,一點點暖的感覺。你感覺自己得到很多,就叫邊地疑城。這個就是我們的妄識裏面得到一點感受的快樂,那種快樂都是妄的。所以世間所有的快樂、所有的財富,是在有相中求,有相就有妄,所以你的福報一定是妄的。所以佛陀的這個功德,並不是求來的,是無住之心而生起來的。因爲無住故,他所有的功德就顯現出來。所以,他現前的修福得無住體,只要他無住,他現在持戒就得無量無邊的福德。持戒爲行,是行門,也是忍門。爲什麼講持戒,不講布施呢?佛陀講的時候是講般若,行般若智慧。對衆生講布施,布施統攝六度,沒有般若布施就是福報,有般若就變成功德了。般若無住啊,你無住的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它都得到福報。一個布施可以得戒的體的圓滿,也可以得到禅定的圓滿,可以得到忍辱的圓滿,也可以得到精進的圓滿。持戒是福啊,是福的體。布施是得福的用。比如用勺子舀水,這個勺子是布施,這個水就是福,福是最重要的。持戒是無相的,布施也是無相的,無相之福是盡虛空遍法界故。只要你是無相修一切善法,都像華嚴境界重重無盡的功德都會顯現出來,並且一功德具足無量德,一德具足無量不同的德;一世界具足無量世界,而無量世界顯現在一個世界裏面。比如,不殺生可以具備不偷盜功德,不偷盜可以具備不邪淫德功德,不邪淫可以具備不妄語德功德,從體上是這樣的。五戒的五種功德互互相攝。就是說,你不殺生的時候,所有的衆生的五戒的功德都在這個不殺生的體裏面,所以你不殺生能得五種德。不偷盜的時候,五戒的功德在不偷盜裏面。不邪淫的時候呢,五戒的功德都在不邪淫裏面。一切功德都是互互相攝。如果五戒你都持了,那個是不可思議重重無盡的華嚴境界。殺盜淫妄酒代表身口意,四十八戒、二百五十戒,所有的戒都不能離開五戒,五戒不能離開身口意,就是十善法。如果你把身口意解決了,所有戒律就解決了。

  可看出我們無住相而持戒,無住相而修福,圓滿的地方。佛富有恒沙世界,貴爲人天師表,他的德行感召于叁界。所有的王都要來禮拜他,恭敬他,尊重他。他成佛的那一刹那,天人就知道了,他的光明唰的一下就到天上去了,十方世界都皆震動。但是我們爲什麼看不到呢?佛是知道的,我們不知道。像我們這個世界的一些吉祥之像,可能都有佛在他方世界成佛呢。比如我們的福德,色聲香味觸法,佛陀都在這裏面。

  “莫作是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衆生,不要害怕,不要畏懼,不要生退縮之心,要生起持戒、修福、勇猛精進的心。什麼叫勇猛精進啊?第一,持戒修福。第二,了解金剛經,得到以後心中安住,你的自在現前,無我現前,這個叫做精進。精進不是叫你去幹苦力,不是痛苦的一件事情,越是精進的人,他越自在,越解脫。越是不精進的人,他越是痛苦,越是煩惱。我們世間人把精進當作一件煩惱痛苦的事情,他就不知道精進是一個解脫自在的體。有的人一聽叫他精進就覺得自己已經夠累了,還要精進!你夠累了是什麼原因呢?爲什麼苦呢?是因爲你妄心在作怪啊,所以你不精進,你就有苦存在,你精進了哪會有苦存在呢?

  你把金剛經搞懂了,你以此爲實,哪有不自在快樂之理呢?你像我們出家人,像我們出家這麼多年,觀照力非常的強,遇到一切事情,稍微的一動念,馬上就覺醒過來,就是稍微一點執著出來,比如有些事情發生時,噫,我好像心動了一下,馬上就感覺到了,內心中的覺醒非常的快速。就沒有什麼痛苦了,幾天睡不著覺煩惱了幾天,哪有這樣東西在我心裏留下來的呢?對我來說,根本就不會留下來。在外面不管怎麼樣,你打我罵我,最多不要幾分鍾我就想到出了問題所在,馬上就想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啊,學佛時間長了以後,十年、二十年下來,就像我出家接近叁十年了,這種觀照力要是不強的話,那不就白出家了!你們將來出家叁十年以後,也會跟我一樣。所以你們現在有些煩惱都很正常的,因爲剛剛出家啊,內心煩惱一時排不開,就老是往裏鑽啊往裏鑽啊。你要出家二叁十年後,你還是這個樣子,那你就完蛋了,那你就白出家了!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一般人常常看金剛經而精進修行,或者只要你在廟裏老實的住著,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就怕你跟俗人一樣,把家裏養個妻子兒女,在外面做個假出家人,那你肯定會煩惱的,那跟俗人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在廟裏住著,一定會有成就,何況我們今天在聞金剛經呢!聞到這部經典以此爲實呢更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以此爲實,要充滿信心,不要生懈怠。

  “如來滅後”這個“滅後”的體是什麼?般若之經不易講說,因爲釋迦牟尼佛弘法叁十年中才說般若。我們聞般若和說般若的人,內心中都應該非常的慎重,不要偏于妄執了。就是我現在說般若經,千萬不能把佛偏解了,偏解會導致于衆生對般若的邪說、邪見,把般若錯解。很多人聞般若經後認爲,反正一切皆空,那我殺盜淫妄酒不也是空的嗎?嘴巴上談空,這邊呢殺盜淫妄酒什麼都幹,對佛說是不要執著,什麼事情也不做,說什麼都是空的,這跟般若是不相應的。阿羅漢也住在清靜無爲之中啊,把阿羅漢當作般若之說也是錯誤的。阿羅漢都不能真正通達于般若空性,阿羅漢也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啊。因爲阿羅漢還有無明妄識在,他記住了名言,法上清淨心的執著,他把般若法看在心裏面,認爲我修般若法證到果位。他說苦都是空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寂靜的,他心裏面抓住這個體,認爲是寂滅的,確實得到一種安定,得到一種清靜,但是呢他不舍法。他一旦舍了這個法以後呢,把無常舍掉,把空無我舍掉,把涅槃舍掉以後呢,他內心馬上就驚恐,這時候呢就很痛苦了。所以呢,他不舍這個名言。這些阿羅漢由誰來度呢?釋迦牟尼佛或者十方諸佛來度,菩薩也度不了他。

  般若的抉擇就在于持戒和修福。對持戒修福不感興趣的人,或者認爲除了持戒跟修福之外另外有般若可得,此人爲邪見。所以我們思想裏面要有一個定解。一般人把持戒跟修福當作是執相了,認爲另外有般若可得,屬于狂見,這樣的人非常多,在網上很多。在這邊不持戒不修福,在那邊談空,談妙,像這樣的人你跟他談什麼呢?只有先令其持戒。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先令衆生持戒修福,然後再講般若,這樣才相應。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衆生有疑惑啊。這個滅是對于報身跟化身講的,如來是對于法身來講的。如來法身是不生也不滅,不來也不去,不取不舍是名如來,也不是有也不是無,也不一也不異,不增不減,是徹底的性空如來藏。如來不可思議境界,不是用我們的見聞覺知所衡量的。它超越了我們這個意識,不可思議的境界。報身跟化身有滅有生,菩薩見報身,報身在菩薩心中,報身有生有滅是對菩薩心生滅體來講的,並不是報身有生有滅。法身只有佛跟佛知道,菩薩也見不到,有菩薩的名詞都見不到,只有法身與法身會之。化身只有衆生能見得到,衆生見不到報身和法身。所以有生有滅是對于衆生心來講的。化身有生有滅嗎?那是衆生的心。報身有生有滅嗎?那是菩薩的心。其實法報化都是沒有生沒有滅的,因爲它是無相體啊。你說色有生有滅嗎?色有生有滅那我心不就有生有滅嗎?心跟色都是無相體,只有妄識有生有滅。

  如來見到都是一,不是二,沒有什麼生和滅。如來是一相,如來是沒有生和滅,法報化是一體的,是體是相是用是一體的。看到生滅是菩薩和衆生的心。比如靈山會上佛菩薩,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叁千多年了對菩薩來講,那個境界還在。爲什麼菩薩看得到,衆生看不到?因爲那是報身在那個地方,衆生只能看到化身體。有住就有滅,衆生就看到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圓寂。如果你真正是菩薩,有一天你證到了報身莊嚴,你就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那個地方講法。你可以看到華嚴報身境界,還可以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報身莊嚴。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法身報身化身是什麼樣子的呢?它是不生也不滅。西方極樂世界無極之身、虛無之體,這個虛無就是報身,是給菩薩的;這個無極之體是法身,佛跟佛會的。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是化身,爲了利益衆生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化身就在報身裏,報身就在法身裏,法報化是一體,都是不生不滅。生滅是因爲衆生和菩薩的建立。

  他的示現有幾種意思,法身是不生不滅,是究竟的境界,只有佛和佛而會之。但是報身跟化身爲什麼在衆生和菩薩心中生滅呢?因爲衆生有生有滅,其實都是衆生的知見而已,是爲了我們衆生方便講說。

  第一個意思是說生滅體示現,是爲了令衆生警覺故,知道佛法的珍貴。如來出世一次很難,在人壽叁千歲的時候迦葉佛出世,在人壽八十歲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人間,到了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彌勒菩薩出世,所以佛陀出世稀有啊,他要是不入滅,衆生不知道稀有啊。衆生執著于相啊。菩薩執著于報身也是錯的,衆生執著于這個化身,叁十二相也是錯的,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經上講,菩薩莊嚴佛土否?這是講報身,斷菩薩的生相。可有身相見如來否?這是斷衆生的生相,斷衆生有住的知見。我們這個住是很微密的,不是說一斷就全斷了,我們粗的可以斷,我們粗惑煩惱有八十八品,細惑煩惱有八十一品,無明煩惱有四十一品,不是說一斷就全部斷了。那個粗相…

《《金剛經》系列開示 5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