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
因爲釋迦牟尼佛前面把衆生相破了,把色相破了,把布施相破了,把福德相破了,把如來的身相之相破了;一切皆空,進入空有不二之法;徹底的超越意識界,言辭道斷,進入自己的絕對的一真----真如實性;須菩提爲什麼要問這句話呢?須菩提這裏還是有個疑問,衆生執指爲月;不能見到如來真實所講----真如實性,還沒有斷盡他的無明和細惑煩惱;只能粗略知道怎麼回事。比如前面如來講:度一切衆生無衆生可度,也就是說不離相不住相,希菩提現在問,證明他內心深處還有一些微細的煩惱,一些微細的疑惑,習氣(執相的習氣)。不,沒有當下乘當。釋迦牟尼佛講法希菩提經過觀察真的空寂現前,叁輪體空,人也空了,相也空了,能所雙亡,叁輪體空;這個時候他認爲衆生還在著相,所以很難信受到真實體,所以就問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頗即多意,多不單指法會中人,而且指向以後無量的衆生;“衆生是不是都能懂呢?”須菩提問這樣的話:“我聽得懂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無量衆生是不是聽得懂呢?”“莫做是說”世尊堵住了須菩提的嘴,這句話問出來令衆生大爲驚訝啊,須菩提本身是表空生,連須菩提都問出這樣的話,那多少衆生有疑問呢?比如在座幾十位中有一位最智慧之人站起來說“這麼多人是不是聽得懂呢?”衆全驚訝?就會想是不是我們還有什麼疑惑呢?世尊說“莫做是說”這樣說對衆生沒有什麼好處。“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如來無所來無所去,爲什麼還有個滅後呢?滅後不是有滅,有滅就有生嗎?有生有滅還叫如來嗎?確是有很大的疑議。
何謂“以此爲實”學佛人應該如何“以此爲實”?
大家要注意到“以此爲實”,釋迦牟尼佛說法,大家要以此爲實,衆生往往不以此爲實;無量的衆生每天是嘴巴上看佛經,行爲上看佛經,但他的心跟佛經不相應,都不以此爲實,就是說實跟虛、真跟假大家都要看清晰,比如衆生爲一點小事情就跑掉了,不以此經爲實,以假相煩惱爲實,他就會跑是不是?以真爲實怎麼會走呢?我們這一點點小小事情都解不開,這麼珍貴的一部金剛經我發了心跟大家來講,但衆生不以此爲實,以假爲實,衆生都是以假爲實,經典不能相應故,真正的相應了會怎麼樣呢?道與心相應了,法上無住,道上無住,心無住則法就無住,心有住法就有住;心有相法就有相,這個是個因果關系,因果體空,但相上不空;因果的體是空的,如果相上空就是斷見;現在我們感召的這個相都是有住之心感召來的,都是一種果報,但是相上如果你不住的話,你心就無住,心無住就相無住,清淨心就自然盡虛空遍法界,如果心上有住相上有住;心量大就相大,心量小就量小;不管大也好小也好都是有住之體,只要你有住即妄識生,就有生死;有住就有叁界,有住就有六道輪回的顯現,你就迷失了自己的智慧,迷失了自己的覺性,你就向妄的地方越走越遠,與真實不相應故;你的妄識不斷地輾轉,我們的心量不可能越來越大,除非你聞到佛經聞到佛法。在自然之中,一般人心量是越來越小的,果報是不可思議啊。如果我們在山頂上可以看到虛空很大,如果在一個山岰裏虛空很小,這是跟果報方面很有關系。我們常常住在山裏面有什麼好呢?清淨,這就是你心裏面的果報;相上的果報,你爲什麼獲得清淨地呢?這個清淨地的相也是你在過去有住清淨相裏面所得;因爲你有執著的清淨相,産生的果報就是清淨,但是清淨的本體是無相的,外面的法界是沒有相的,但是你心裏面執著有住心了,就相生了,所以下輩子繼續轉。所以相本無生,你心本無生,心本體是空的,相本體是無,沒有的東西你要轉有,心中就有執妄見有住,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住。
心無住即解脫,不習慣無住只好習慣六道輪回;解脫說快快說易易
不管是善人也好聖人也好,凡夫也好菩薩也好,如果了解此相無住,此相是空無分別,你心就無住,心無住則清淨就解脫。所以說解脫說快非常的快,不管任何一個人一旦懂得這個道理,“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到這部經典你的善根已經很大了,何況聞到這部經典你的善根不大也變成大善根;經典上講,見此經者,如見寶塔,寶塔是法身,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啊,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本書,離言說法相,即是真如實相,此觀想,它是一體不二的;你要深信這本書就是離言法身,是法報化身一體的,這本書就是佛,佛是無相的,報是有相的,但是它是變異的,它隨衆生心産生種種的變化。所以我們應該以此爲實,所有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以此爲實。
這個此就是“持戒修福”爲真實,持戒就是無相的意思,修福,福就是相,相上無相,無相而相,以無相心修學福德,此福德廣故;以有相心修學福,福就狹了;所以我們要以無相心持戒修福,要以此爲實,我們要以持戒修福的心來學佛,來求福求慧,有求福求慧的心;慧就是持戒,戒無相故;以戒爲根;我們所有的善法善根都是來自于戒體,所有微淺的善法都是來自我們的戒心,菩薩戒裏面講叫做金剛光明寶戒。什麼叫金剛光明寶戒呢?就是持一戒,一戒是什麼戒呢?就是心戒。在色界天都是講心地;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衆生裏面講戒;有戒體才稱爲戒,沒有戒體就不叫戒了;無相戒就是心;一切善法來自于心,一切善法來自于戒,以戒爲師就是以心爲師。戒是什麼?是無相戒。慧是什麼?慧是無相戒。無相戒能生諸法,一切法都是無相之光明,有此善法才能生。比如惡法,你看的是惡法,如果你不生相的時候那就是善法;爲什麼呢?因爲此相無善無惡體,你看到外面的一切東西,只要你不著相,善惡不生,就是你的心光;心光就是你的一念善根在;人家殺啊做好事,一動念還是證明你有覺性,你這一動念是善是惡呢?不是善不是惡,分別以後才有善惡,不分別之前你看到的一刹那的那個動念,那個念是什麼?那個念就是覺性也是本覺也叫聞性,覺性對外面的相産生了分別轉爲識,始覺迷失本覺,如果你在那裏不起分別,哪會轉爲識呢?你的覺性是你本性中的光啊,但分別以後就轉爲識,你不管在外面如何分別如何執著,但是這個念還是沒有善惡的,就象無論多少雲彩多少黑暗終究還是遮不住太陽的光明的;這個善惡的分別不是來自于外面,所以我們回歸自己的覺性是很快回歸本覺,問題是我們迷失很遠很遠了,于迷局中不肯回來。你靜下來觀察,你的一念是沒有善惡的體,這個時候善根就出來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抓住這一念的善根,而不是抓住善惡的分別相,外面沒有什麼善惡之相,善惡來自于你的分別妄識,善惡是你分別的識裏面出來的果報,而不是外面的任何相或其變化;大家看到的所有的善啊惡啊都是各自的分別。有人講了,明明是善是惡嗎,怎麼會是我的識裏面的善惡呢?我問你別人在打架的時候,難道不是識在動,沒有識難道會打架嗎?不還是一個識在起作用嗎?如果雙方都抓住這個不善不惡的體的時候,他哪裏有打架的這個體呢?因爲打架是大家都抓住了相,才有吵架的這個體,如果大家都不執著于這個相,就沒有吵架的這個體了;所以每個人吵架的原因都是因爲抓住了善惡的分別相;而不了解善惡的一念善根是來自于何方。我們受菩薩戒的時候,爲什麼講孝名爲戒呢?因爲你這一念罵別人的善心都是來自于戒,就是來自于佛啊,以佛爲師。我感受到我罵別人的時候,一念回光返照,哎呀我怎麼罵別人呢?一念生相也是聞性本覺體啊,一念覺的善根也是佛了,因爲我起善惡分別的這一念還是來自于我們的戒體啊,所以證明佛永遠不離開我們的念。如果你知道這個道理,你就會感恩孝道?什麼孝道啊,就是回頭,你回過頭來戒體就得到了;然後守住這一念,就是戒相,善法就是戒體之相;不生分別是謂真戒;如果你生分別都犯戒;對相的執著都是犯戒的行爲,。所以這個修行說難也難,說易也易,說難的話放棄分別好難啊,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很難放棄的,但是呢說易又易,一回頭即是。爲什麼學佛先要感恩呢?要謙虛要恭敬呢?其實對戒恭敬就是對你的自性恭敬啊,我們講自性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講戒我們知道了;我們的一切善法,我們的一念都是從戒中生;所以感受到我們離不開佛,佛在哪裏呢?在我們的心體上,我們的心體像大地一樣,每一個衆生都是一個心體;每一個衆生的念頭都在那一念戒體上面。所以戒是一,但每個人種種所有的念都是依戒而立,戒是我們的根本因,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性體。信爲道源功德母,要相信啊!戒體不是你爭來的,不是你做來的,是我們的因地、我們的心地啊!在我們的心底深處,我們雖然沒有看到,但是我們現在的念已經與戒同體了。我們找不到看不到那個心地,那是無相啊,不可以用有相去觀之,你看到的還是你的相啊;那個是超越言辭,不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來分別出來,不能用見聞覺知來覺受的,徹底的超言辭、斷四相的。這個時候,你就不要找他了,你找什麼呢?你就找你那個一念就可以了。如果佛不現前永遠是一種抽象學佛。或者說你講得天花亂墜,我又看不到佛是什麼樣的?佛哪能看呢?哪能見聞覺知呢?那個念就跟佛在一起,你找的佛就是念,以此爲實你信不信啊?其實你知道了動善惡的念,你就要感受到佛了,這個時候你就找到佛了。這個時候你徹底的把心靜下來,你知道那就是佛住的地方。你悟到這一念的時候,就知道以此爲實。不要把自己迷得很遠。
佛告須菩提:莫做是說。此有二意:一者不輕後學,即使佛法過2500年後(未法之首的500年),也有衆生持戒修福得聞此經,何況現在呢?二…
《《金剛經》系列開示 5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