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修班講記之八·入禅定之門
各位同學:
各位同學,上一節課給大家介紹了禅修的方法。因爲禅修的方法非常之多,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沒有全部介紹,只重點介紹了數息觀,接下來今天要給大家進一步介紹入禅定之門。
前面把方法告訴了大家,按照這些方法去修,接下來就是境界的問題了。當我們通過這些修行方法不停地練習、模仿,然後逐步調整這顆散亂、煩惱的心,自然而然心境就會産生變化。這個變化它是有層次的,從粗到細、從淺入深、循序漸進、步步深入。一般的人修行不注重境界,只注重心態。但是佛法的核心是圍繞著人的心性,一切都是從內心中去印證。印證了以後,身體自然就有反應。早期佛法就告訴我們:佛法的修證就是要身證——親身去證悟、去體會。
在修學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們平常的心態是不太一樣的。凡夫的心態是五趣雜居,雜亂無章的,通過訓練才會慢慢得到調整,這個調整的過程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學習永嘉大師的禅法,也是從天臺止觀入門,先讓這顆散亂的、煩惱的心,逐步趨向于穩定、安詳,不再動搖,少有煩惱。這個過程,先是欲界定,從粗心住、細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個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後的身心狀態如何?今天給大家做個介紹。
禅定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音譯爲禅那,意思是靜慮。就是心定下來觀察思維,所以也叫思維修。就是以一個所觀的境,讓我們的心專注這個境,不散亂,這就是定。觀呢,就是作種種的觀想,這個觀是第六意識,就是平常的妄想。我們的妄想是雜亂無序的、無法把握的。通過坐禅,可以讓思想(妄想)有序、穩定、容易管理。所以觀,就是讓自己能夠管理好妄想,並讓它專注在某一個境上,習慣了以後,這顆禅定的心就會變得聽話、自然、不會焦慮和煩惱。生活中,我們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願意的,比如怨恨別人,自己心裏也想逃避這種怨恨,或者對某一種情緒或壓力承受不了,也會感到痛苦,這一切都是我們不願意的。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現了,我們就會無可奈何的受製于它,因爲我們沒有能力去調適自己的心,讓它穩定、協調、安詳。
觀,首先是把這個心能夠提起來。止,就是把念頭停止在某一個境界上,境界的優劣對情緒的穩定與否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會引發更深的煩惱。比如一個人很貪心,教他修因緣觀,結果他越觀越貪心,覺得這個貪心好啊。一個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淨觀,結果他看到身心的不淨,更加來火氣,越觀越嗔恨,法不對機,很難入定。
方法是不是對機,有一個簡單的標准:坐下來修這個法,感覺身心舒服、自然,心開始回歸、安住,不再散亂,不再流浪,這就是對機的好方法。一個人修任何禅定,一定離不了止和觀。如果無法專注在某一個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沒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觀,更開不了智慧。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叁學,修止不修觀的人,只有定力不會有智慧,而且可能會偏向外道。
很多修行人會假設一個境界或目標讓自己去努力。比如先讓自己不打妄想,強製自己把心停下來,這種強製偏于止的這方面。同時也有些人認爲強製比較麻煩,不要去強製,管它想什麼,只要讀懂這些理論就行了。像哲學家、思想家不停的讀書、不停的思考,卻無法讓心安定下來。
佛經裏面有一個比喻:一盞蠟燭燈點在這裏,如果它是左右搖晃的,它的燈光照到周圍的景物上都不會清楚。如果燈光停在那裏不動搖,周圍的一切就會被它照得很清楚。這是定和慧。如果這盞燈壓根兒它就是一條木棍,那是沒有智慧的死定,周圍的一切也就無法看清楚。佛法是用來對照身心的,能夠生起覺照,就是智慧。讓心靜下來,感受一下,甯靜的心與雜亂的心哪個更好?你自然就會選擇甯靜的感覺,這個選擇就是智慧。
智慧是一種抉擇的能力。許多人喜歡求神問卦,就是對生活沒有抉擇能力,不知道何去何從。有智慧的人,觀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後果,就沒必要去問卦了。一切法都有因果,好境界以好心態去接受。不好的也以妥善的方法去解決,這就是最好的智慧;心不隨境動,這是修定力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小乘佛法要定慧等持,大乘佛法更是要定慧等持。
修定有兩種:一種是禅定的定,用一個方法專注,比如數息觀,讓自己專注在這個境界上,並知道這個狀態,然後産生定力,這是禅定的定。另外一種,叫定慧等持的定。當我們念佛念到不念而念,與佛陀的功德融爲一片的時候,生活中吃飯穿衣、待人接物,並不會表現爲一個修行人的特殊摸樣,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也不受幹擾,身心非常清淨,對所處的環境也明白清晰,這個定力是大定,不是一般的定力。那是大乘佛法在生活中的起用,也就是定慧等持的定。
我們現在從禅定的定開始修,禅定的定,是讓心有所造作。讓心專注在某個境界,對這顆不安的、不聽話的心,進行強製訓練,訓練到能夠聽話爲止,並在生活中自然起用。
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爲六道中的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種種欲望,且沒有定力。叁界中分爲九地,欲界叫五趣雜居地,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等五趣雜居。欲界的衆生,這五種心態都有。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具有人、天、地獄、餓鬼、畜生等五趣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是雜亂無序的。所以要想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比較困難。我們連自己是好人、壞人都很難判斷,因爲五趣是一個雜亂的狀態:有時候做好事不但不求回報,甚至連感覺都沒有,但是某天報複心生起來,就無法控製自己的惡念和報複行爲。所以地獄、天堂都在自己心中隨時輪回、流轉,並由此造下了無邊的輪回之因,這是五趣雜居地。
色界天就不一樣了,色界和無色界,要依靠定力才能進入。我們現在做了好事,但不修行,就沒有禅定、沒有定力,死了以後,善報現前也只能生到欲界天。欲界只有六層天,只能生到六層天,第七層就是色界的初禅了。色界的初禅天必須要有禅定才能到達那裏,修善法,做好事,還要有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去。色界總共有十八層天,分爲四禅,無色界還有四層天,叁界總共二十八層天。在做好人好事的基礎上,要超越自我的生命狀態,就要學習禅定。當然,達到四禅八定這個標准了,也還是不能出離叁界的,這個大家要清楚。
有了色界和無色界四禅八定的基礎,再進一步學習大乘佛法,就會信心具足,進步快速。大乘佛法特別是淨土宗,念佛的功德非常大,可以直接了生死。有個人念佛念了十二年,每天八小時,但他說自己沒有進步,我覺得很奇怪,用禅定的這些標准給他一衡量,他其實進步很大。在我們的生命中禅定的層次有高低,通過念佛或其他方法,可以反饋到身心行爲上,印證自己修行是不是有進步,這樣念佛、修禅定就會更有信心。
在欲界中修禅定,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離欲界而進入四禅八定,乃至進入滅盡定,這是一個最簡單的目的。既然要學禅法,就要讓自己進入禅定,並慢慢加深禅定,到最後二十八層天,叫非想非非想處天。進入那層天、那個定境,就要有覺照的生活,不住在禅定裏面,隨時出來繼續往前走,等到修成了滅盡定,就是出離叁界實現了生命的解脫。這是修學禅定一個基本的縱向路子。
在進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須先修習一些欲界裏基本的定:即欲界定和未來禅兩種。在進入初禅之前,這兩種境界都必須要了解。打坐數息稱爲坐禅,除了坐禅以外,其他法門也可以進入四禅八定。走路步行禅也可以,因爲行住坐臥都是禅,其方法就是關注自己的腳底心,上次講的五個地方可以觀想。觀察自己的身體、環境、呼吸、心態,這些感覺都很清楚了,然後全身心去感受雙腳踩到地上的那個感覺,最好穿布鞋,感覺會更加敏感。左腳踩下去,知道是左腳,右腳踩下去知道是右腳。這樣左——右——左——右,清楚每一次腳跟著地的感覺,這種心的專注就是止;同時又很清楚自己的動作和念頭,就是觀。在家裏的陽臺上,或其他空曠的地方,嘗試這種方法,可以讓自己的身心放松行走,融入禅定。
如果我們不是每天定時打坐,禅定的效果就會很差。凡夫的心是奔逸、渙散、心猿意馬的,不時刻抓緊它,讓它安住在正法中,偶爾坐一下就想把它收回來,除非是登地菩薩功夫成片,隨念就能轉回來,一般凡夫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得到禅定的受用,打坐的訓練是不可缺少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學習禅法不下苦功不去實踐,肯定得不到禅法的受用。
禅法的受用是從淺入深的,不要期望過高,平常心亂的時候,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態,就是一種進步。建議大家每天至少要坐半個小時以上,這已經是很寬松了,至少應該是一個小時。禅坐不到一小時,對于初學者來說,跟法相應的機會就會很少。最多只是樹立起信仰,種點善根。說要等退休以後再好好修學,生命是無常的,學道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想得到真實的修學受用,定時坐禅是有必要的。有了一些禅定受用,後面的課才可以跟得上,起碼在感受中能夠相似地模擬。如果沒有坐禅的實際訓練,連模擬都談不上,憑想象,是無法體悟禅定的境界。只要有了打坐後的感觸和受用,下面講的課才可以感覺、模擬,相似的作一些比較,才能對永嘉禅法有比較准確的理解和掌握。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過程中,依據心態的不同分幾個步驟,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種狀態、四個步驟:
第一個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較粗。粗到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粗心住的關鍵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個境上。我們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頭像洪水一樣沖過來,不由自主地隨著環境,業力去流轉。生生世世都如此。我們剛開始學習打坐,心很散亂,越坐雜念越多,身體還坐得腰酸背…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八·入禅定之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