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八·入禅定之门
各位同学:
各位同学,上一节课给大家介绍了禅修的方法。因为禅修的方法非常之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全部介绍,只重点介绍了数息观,接下来今天要给大家进一步介绍入禅定之门。
前面把方法告诉了大家,按照这些方法去修,接下来就是境界的问题了。当我们通过这些修行方法不停地练习、模仿,然后逐步调整这颗散乱、烦恼的心,自然而然心境就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它是有层次的,从粗到细、从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一般的人修行不注重境界,只注重心态。但是佛法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的心性,一切都是从内心中去印证。印证了以后,身体自然就有反应。早期佛法就告诉我们:佛法的修证就是要身证——亲身去证悟、去体会。
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修止不修观的人,只有定力不会有智慧,而且可能会偏向外道。
很多修行人会假设一个境界或目标让自己去努力。比如先让自己不打妄想,强制自己把心停下来,这种强制偏于止的这方面。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强制比较麻烦,不要去强制,管它想什么,只要读懂这些理论就行了。像哲学家、思想家不停的读书、不停的思考,却无法让心安定下来。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一盏蜡烛灯点在这里,如果它是左右摇晃的,它的灯光照到周围的景物上都不会清楚。如果灯光停在那里不动摇,周围的一切就会被它照得很清楚。这是定和慧。如果这盏灯压根儿它就是一条木棍,那是没有智慧的死定,周围的一切也就无法看清楚。佛法是用来对照身心的,能够生起觉照,就是智慧。让心静下来,感受一下,宁静的心与杂乱的心哪个更好?你自然就会选择宁静的感觉,这个选择就是智慧。
智慧是一种抉择的能力。许多人喜欢求神问卦,就是对生活没有抉择能力,不知道何去何从。有智慧的人,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就没必要去问卦了。一切法都有因果,好境界以好心态去接受。不好的也以妥善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最好的智慧;心不随境动,这是修定力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小乘佛法要定慧等持,大乘佛法更是要定慧等持。
修定有两种:一种是禅定的定,用一个方法专注,比如数息观,让自己专注在这个境界上,并知道这个状态,然后产生定力,这是禅定的定。另外一种,叫定慧等持的定。当我们念佛念到不念而念,与佛陀的功德融为一片的时候,生活中吃饭穿衣、待人接物,并不会表现为一个修行人的特殊摸样,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也不受干扰,身心非常清净,对所处的环境也明白清晰,这个定力是大定,不是一般的定力。那是大乘佛法在生活中的起用,也就是定慧等持的定。
我们现在从禅定的定开始修,禅定的定,是让心有所造作。让心专注在某个境界,对这颗不安的、不听话的心,进行强制训练,训练到能够听话为止,并在生活中自然起用。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为六道中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力。三界中分为九地,欲界叫五趣杂居地,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杂居。欲界的众生,这五种心态都有。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具有人、天、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杂乱无序的。所以要想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比较困难。我们连自己是好人、坏人都很难判断,因为五趣是一个杂乱的状态:有时候做好事不但不求回报,甚至连感觉都没有,但是某天报复心生起来,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恶念和报复行为。所以地狱、天堂都在自己心中随时轮回、流转,并由此造下了无边的轮回之因,这是五趣杂居地。
色界天就不一样了,色界和无色界,要依靠定力才能进入。我们现在做了好事,但不修行,就没有禅定、没有定力,死了以后,善报现前也只能生到欲界天。欲界只有六层天,只能生到六层天,第七层就是色界的初禅了。色界的初禅天必须要有禅定才能到达那里,修善法,做好事,还要有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去。色界总共有十八层天,分为四禅,无色界还有四层天,三界总共二十八层天。在做好人好事的基础上,要超越自我的生命状态,就要学习禅定。当然,达到四禅八定这个标准了,也还是不能出离三界的,这个大家要清楚。
有了色界和无色界四禅八定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大乘佛法,就会信心具足,进步快速。大乘佛法特别是净土宗,念佛的功德非常大,可以直接了生死。有个人念佛念了十二年,每天八小时,但他说自己没有进步,我觉得很奇怪,用禅定的这些标准给他一衡量,他其实进步很大。在我们的生命中禅定的层次有高低,通过念佛或其他方法,可以反馈到身心行为上,印证自己修行是不是有进步,这样念佛、修禅定就会更有信心。
在欲界中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目的。既然要学禅法,就要让自己进入禅定,并慢慢加深禅定,到最后二十八层天,叫非想非非想处天。进入那层天、那个定境,就要有觉照的生活,不住在禅定里面,随时出来继续往前走,等到修成了灭尽定,就是出离三界实现了生命的解脱。这是修学禅定一个基本的纵向路子。
在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欲界里基本的定:即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在进入初禅之前,这两种境界都必须要了解。打坐数息称为坐禅,除了坐禅以外,其他法门也可以进入四禅八定。走路步行禅也可以,因为行住坐卧都是禅,其方法就是关注自己的脚底心,上次讲的五个地方可以观想。观察自己的身体、环境、呼吸、心态,这些感觉都很清楚了,然后全身心去感受双脚踩到地上的那个感觉,最好穿布鞋,感觉会更加敏感。左脚踩下去,知道是左脚,右脚踩下去知道是右脚。这样左——右——左——右,清楚每一次脚跟着地的感觉,这种心的专注就是止;同时又很清楚自己的动作和念头,就是观。在家里的阳台上,或其他空旷的地方,尝试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己的身心放松行走,融入禅定。
如果我们不是每天定时打坐,禅定的效果就会很差。凡夫的心是奔逸、涣散、心猿意马的,不时刻抓紧它,让它安住在正法中,偶尔坐一下就想把它收回来,除非是登地菩萨功夫成片,随念就能转回来,一般凡夫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得到禅定的受用,打坐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学习禅法不下苦功不去实践,肯定得不到禅法的受用。
禅法的受用是从浅入深的,不要期望过高,平常心乱的时候,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态,就是一种进步。建议大家每天至少要坐半个小时以上,这已经是很宽松了,至少应该是一个小时。禅坐不到一小时,对于初学者来说,跟法相应的机会就会很少。最多只是树立起信仰,种点善根。说要等退休以后再好好修学,生命是无常的,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得到真实的修学受用,定时坐禅是有必要的。有了一些禅定受用,后面的课才可以跟得上,起码在感受中能够相似地模拟。如果没有坐禅的实际训练,连模拟都谈不上,凭想象,是无法体悟禅定的境界。只要有了打坐后的感触和受用,下面讲的课才可以感觉、模拟,相似的作一些比较,才能对永嘉禅法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
第一个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较粗。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业力去流转。生生世世都如此。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身体还坐得腰酸背…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八·入禅定之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