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過次第。但是呢我們常常看金剛經的人啊,多少有無住之體都會印現出來。出家人沒有妻子兒女啊,知道萬相皆空啊,時間久了,十年二十年下來以後,哪個出家人不知道無住啊。反正我這個好像是無住,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什麼都無所謂的感覺,真的感覺到無所謂。
心中常常無住,要學會默默無言,沒有事情啊,不要想著事情,默然。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走在路上,看見一只大象在那個地方,四腳朝天睡在那個地方。佛陀就問阿難尊者,他說你知道嗎,這個大象爲什麼睡在這裏嗎?阿難尊者說不知道。佛說,這個大象啊,樂于獨立啊,樂于獨靜,不喜熱鬧,獨自清靜,他說連大象都知道獨守清靜,爲什麼人就不守呢?爲什麼我們人就喜歡那麼熱鬧呢?不喜歡獨守清靜呢?就是不喜歡在無住的狀態,無事的狀態,非要一天到晚找熱鬧,這就是我們的這個毛病,心中有事牽挂,就叫熱鬧。熱鬧是我們心在熱鬧,心熱鬧表露于行,就想找熱鬧。(熱衷于參山論道,窮極思辨又何償不是找熱鬧呢?)過去比丘尼跟比丘坐在一塊開會,開會是比丘尼坐著一動不動,後來一下來以後所有的女衆都跑去打電話去了,所有的電話線都占了,和尚就說,人不動是可以逼,但心不動難啊。所以女衆樂于心動,男衆是身體動,但心要好一點,但是女衆心動得厲害。我們心中不熱鬧了,我們形象上面也就不想熱鬧了。如果你心裏面喜歡熱鬧,表露于行,就像你哭的時候眼淚就掉下來了,你笑的時候臉上就放光,我們的身體會感應,受心的感染。所以你心在喜歡獨靜的時候啊,你的行爲也會喜歡獨靜,它肯定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是愛靜還是愛動,是可以表露于行,看到行就知道他的心。除非你是大菩薩再來,你內心裏面顯得大慈悲,外面顯的是醜陋相、瞋恨相、煩惱相,但是你內心裏面確實慈悲的,可以這樣講。如果你不是大菩薩,那你的形象就表露出你的心了。我們在心中無一事,身體就安,就清靜。
所以,六度萬行,我們以無一事心來行。在你行六度波羅蜜,心中無住啊,就無一事啊,天天在行六度波羅蜜而沒有行啊,你心無住啊,哪有行六度波羅蜜呢?因爲六度波羅蜜是利益衆生啊,但是無住是心啊。佛就是這樣做的,你無住哪有衆生可度呢?但是你一天到晚都在利益衆生,但是又無住,無住是佛心啊,所以行六度波羅蜜可以建立利他啊。(01:45)無住之心來利他的功德,産生的果報就不可思議,那你就是成佛的境界,它是一個逐漸的圓滿,就是先悟後修。
你肯定自己已經沒有無念相無住相,不在一種等待狀態嗎?
心不互等待,無念相無住相。我們這個心啊,就是不要對立的,不要認爲說有一個無念相可得,有一個無住相可得,就心裏等待,這個叫做識了,叫妄識。無念無住是我本體,是我本心,你不能等待著一個無念相、無住相的顯現,那就叫做等待了。等待就是對立顯現,就是說有妄見,妄就生出來了,那個很麻煩的事情。所以呢,心千萬不要等待,不互等待,密密作觀,是一個密相。就是說,我現在坐在這裏好像在等待之中,其實啊我的心已經過去了。就是說無住之體是看不見的,因爲看得見的都叫住,看不見的才叫無住,無住之體是用心會,不可以用言談,不可以用眼見、耳見、鼻見,你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見不到的,不可以用見聞覺知,不能用見來看,不能用聞,不能用覺,不能用知,它是言辭道斷,只可心會,不可言談,這麼一個體。你在等待著無念相、無住相,那你就變成妄識,有見了。就像我們老是說天上掉下一個智慧,佛菩薩保佑我平安,保佑我生個男孩,這種觀點都是有念,有等待在那個地方。所以呢,心不等待,密密作觀,性德圓明,有性有德啊。性是無住體,德就是光明之體,它是圓滿法界,究竟的光明,都會顯現出來。這裏面就像十五的月亮獨照夜空啊,看得很清楚很漂亮,我們要進入到這種境界裏面去,你一個人孤身一人,然後呢在十五的月亮底下,像十五的月亮寂照在這個世界上面,非常的寂靜,你白天黑夜都是這樣的,不是說晚上才看的到。就是你心裏面有一個這樣的體出現,沒有衆生,沒有佛可成,沒有衆生可度,性德圓明的狀態,就是寂滅的狀態。就是說,大白天我們還吃飯啊,穿衣睡覺,但是你心裏就是這種感受出來,密密作觀。在密宗講叫密相,密就是永遠密密,說不出來的,我現在也沒辦法說出來。我心裏很清晰,但是我沒辦法告訴你,只有你用心會,心會到了你就不可思議。如果你一天到晚等著,我要無念啊無相啊,嘴巴上挂在口上沒有用的,所以要用心來會,要你自己要絕對相,絕對的體,不能用言辭的,一開口就錯了。
你還是用分別來無念嗎?
能和這個知,能觀是跟法相應的這麼個體。能觀是實相,你這個心能夠跟實相相應了,叫能觀。知是知見,用識分別的,這個知叫分別心,它用分別來無念,叫作有妄世智,就是世智聰辯了。能觀無念,就是你的心能跟法界相應的這個無念體,叫實行佛智,是實際的佛的行爲。也就是說,你能夠把這個無念當作是你的身和心,把這個無住當作你的身,當作你的心,把這個法界當作你的身,把無念當作是身,而實行,這叫能觀體。而能觀之體,就是實行佛智,就是實際的佛的行爲。如果你用世智聰辯來分別無念,這是妄見裏面生出來的,所以呢,我們要分析得很清晰。
講金剛經必須要把這個世智聰辯和這個能觀的實際行,要分別清晰,然後呢,我們按照這種方法去觀察你自己修行的這個真實和虛假。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47》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