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过次第。但是呢我们常常看金刚经的人啊,多少有无住之体都会印现出来。出家人没有妻子儿女啊,知道万相皆空啊,时间久了,十年二十年下来以后,哪个出家人不知道无住啊。反正我这个好像是无住,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什么都无所谓的感觉,真的感觉到无所谓。
心中常常无住,要学会默默无言,没有事情啊,不要想着事情,默然。释迦牟尼佛有一次走在路上,看见一只大象在那个地方,四脚朝天睡在那个地方。佛陀就问阿难尊者,他说你知道吗,这个大象为什么睡在这里吗?阿难尊者说不知道。佛说,这个大象啊,乐于独立啊,乐于独静,不喜热闹,独自清静,他说连大象都知道独守清静,为什么人就不守呢?为什么我们人就喜欢那么热闹呢?不喜欢独守清静呢?就是不喜欢在无住的状态,无事的状态,非要一天到晚找热闹,这就是我们的这个毛病,心中有事牵挂,就叫热闹。热闹是我们心在热闹,心热闹表露于行,就想找热闹。(热衷于参山论道,穷极思辨又何偿不是找热闹呢?)过去比丘尼跟比丘坐在一块开会,开会是比丘尼坐着一动不动,后来一下来以后所有的女众都跑去打电话去了,所有的电话线都占了,和尚就说,人不动是可以逼,但心不动难啊。所以女众乐于心动,男众是身体动,但心要好一点,但是女众心动得厉害。我们心中不热闹了,我们形象上面也就不想热闹了。如果你心里面喜欢热闹,表露于行,就像你哭的时候眼泪就掉下来了,你笑的时候脸上就放光,我们的身体会感应,受心的感染。所以你心在喜欢独静的时候啊,你的行为也会喜欢独静,它肯定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是爱静还是爱动,是可以表露于行,看到行就知道他的心。除非你是大菩萨再来,你内心里面显得大慈悲,外面显的是丑陋相、瞋恨相、烦恼相,但是你内心里面确实慈悲的,可以这样讲。如果你不是大菩萨,那你的形象就表露出你的心了。我们在心中无一事,身体就安,就清静。
所以,六度万行,我们以无一事心来行。在你行六度波罗蜜,心中无住啊,就无一事啊,天天在行六度波罗蜜而没有行啊,你心无住啊,哪有行六度波罗蜜呢?因为六度波罗蜜是利益众生啊,但是无住是心啊。佛就是这样做的,你无住哪有众生可度呢?但是你一天到晚都在利益众生,但是又无住,无住是佛心啊,所以行六度波罗蜜可以建立利他啊。(01:45)无住之心来利他的功德,产生的果报就不可思议,那你就是成佛的境界,它是一个逐渐的圆满,就是先悟后修。
你肯定自己已经没有无念相无住相,不在一种等待状态吗?
心不互等待,无念相无住相。我们这个心啊,就是不要对立的,不要认为说有一个无念相可得,有一个无住相可得,就心里等待,这个叫做识了,叫妄识。无念无住是我本体,是我本心,你不能等待着一个无念相、无住相的显现,那就叫做等待了。等待就是对立显现,就是说有妄见,妄就生出来了,那个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呢,心千万不要等待,不互等待,密密作观,是一个密相。就是说,我现在坐在这里好像在等待之中,其实啊我的心已经过去了。就是说无住之体是看不见的,因为看得见的都叫住,看不见的才叫无住,无住之体是用心会,不可以用言谈,不可以用眼见、耳见、鼻见,你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见不到的,不可以用见闻觉知,不能用见来看,不能用闻,不能用觉,不能用知,它是言辞道断,只可心会,不可言谈,这么一个体。你在等待着无念相、无住相,那你就变成妄识,有见了。就像我们老是说天上掉下一个智慧,佛菩萨保佑我平安,保佑我生个男孩,这种观点都是有念,有等待在那个地方。所以呢,心不等待,密密作观,性德圆明,有性有德啊。性是无住体,德就是光明之体,它是圆满法界,究竟的光明,都会显现出来。这里面就像十五的月亮独照夜空啊,看得很清楚很漂亮,我们要进入到这种境界里面去,你一个人孤身一人,然后呢在十五的月亮底下,像十五的月亮寂照在这个世界上面,非常的寂静,你白天黑夜都是这样的,不是说晚上才看的到。就是你心里面有一个这样的体出现,没有众生,没有佛可成,没有众生可度,性德圆明的状态,就是寂灭的状态。就是说,大白天我们还吃饭啊,穿衣睡觉,但是你心里就是这种感受出来,密密作观。在密宗讲叫密相,密就是永远密密,说不出来的,我现在也没办法说出来。我心里很清晰,但是我没办法告诉你,只有你用心会,心会到了你就不可思议。如果你一天到晚等着,我要无念啊无相啊,嘴巴上挂在口上没有用的,所以要用心来会,要你自己要绝对相,绝对的体,不能用言辞的,一开口就错了。
你还是用分别来无念吗?
能和这个知,能观是跟法相应的这么个体。能观是实相,你这个心能够跟实相相应了,叫能观。知是知见,用识分别的,这个知叫分别心,它用分别来无念,叫作有妄世智,就是世智聪辩了。能观无念,就是你的心能跟法界相应的这个无念体,叫实行佛智,是实际的佛的行为。也就是说,你能够把这个无念当作是你的身和心,把这个无住当作你的身,当作你的心,把这个法界当作你的身,把无念当作是身,而实行,这叫能观体。而能观之体,就是实行佛智,就是实际的佛的行为。如果你用世智聪辩来分别无念,这是妄见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呢,我们要分析得很清晰。
讲金刚经必须要把这个世智聪辩和这个能观的实际行,要分别清晰,然后呢,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去观察你自己修行的这个真实和虚假。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47》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