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忍辱又叁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無我故生忍,無法故法忍,我法不住故,無生法忍,就是生滅無生,寂滅現前,叫無生法忍。小乘阿羅漢小乘無生法忍,還有大乘八地菩薩所證無生法忍。你一念無住生忍而行布施,得忍辱波羅蜜,忍辱是對于瞋恨來講的。你有恨就有忍,忍跟恨是相應的,你一切法不住的時候,你的無生法忍辱是絕對的,成就于忍,小忍都是世俗的辦法,世間的忍算什麼忍啊?都是虛妄體。如果有這個無生般若,才能通達于無生法忍。爲什麼念阿彌陀佛即無生法忍呢?因爲念阿彌陀佛即不退轉啊,因爲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同般若的體是相應的。你一念無住而行布施,跟禅定相應,一切禅定都會現前。一切不住,不就是禅定?
如何得說法叁昧?觀像叁昧?坐禅叁昧?念佛叁昧?禅悅叁昧?如何得內波羅蜜?無住布施如何通達六波羅蜜?
我們講法不住,就得說法叁昧,就禅定。如果有住,就不叫叁昧了,講法得說法叁昧。現在衆生本身是假的,是妄體,妄就是無住體,大家一散開什麼都沒有了,四大也是這樣,我們這個房子也是散開的,都是無住體。我講話的聲音也是無住體,我們現在本身就是無住體,這一切都是無住體,就沒有我一個說法的人,沒有一個能聽法的衆生,沒有一個說法的這個法,都是無住體。而這個無住就是無生,這個無生是我故身,上已成佛,下衆生已經度盡,說法因無住而得說法叁昧。觀佛像,無住故,就觀像叁昧。你打坐,無住故,就坐禅叁昧。只要你無住,就叁昧相應。走路心不住,就經行叁昧。你念佛,前後不住,就得念佛叁昧。一切都是這樣的。你念阿彌陀佛,因爲阿彌陀佛名號,你能念所念都空掉了,那個阿彌陀佛就是無住,就是念佛叁昧。只要你無住,在念佛叁昧裏面。多聞無住,也成就多聞叁昧。神通叁昧,目犍連那叫神通叁昧,神通不住故。智慧第一的,智慧無住故,得智慧叁昧,因爲無住就得叁昧,得定才能得到這個體,就得叁昧。所以定在一切處。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利益一切衆生無住故,就成佛了,無法可得故。眼耳鼻舌身意無住故,你眼耳鼻舌身意就空掉了,叫身定了,你就定下來了。如果你有住,你就有煩惱,你身體就不會得到清靜。你眼見色,你有住,就有分別,就有妄見。見一切色不住故,就得色叁昧,就得色定,本來無住體跟你無住心相應的那一刹那,色就變成叁昧。聲音無住故,得聲叁昧。鼻子聞的香味無住故,得香叁昧。嘴吃的鹹酸苦辣不住故,得禅悅叁昧。身體的接觸,摸任何東西,不住故,得身叁昧。一切法不住故,得意叁昧,都得定。所以呢,我們不住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能得五波羅蜜。從這個般若來講,一切法不住就是般若則生實相,無住生心啊,就是佛心啊。所以呢,你一念無住心,這個六度波羅蜜全部相應,這叫內財啊,你的內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如何成爲佛身?佛心如何就在六度波羅蜜當中?離開六度波羅蜜沒有另外的佛心可得?
第二個,法上的布施。我跟人家講法,令衆生行波羅蜜故。一切衆生聽法的目的,就是要行六度波羅蜜。行六度波羅蜜一定要以無住布施通達于六波羅蜜。只要你無住布施,六波羅蜜自然現前。因爲六波羅蜜,般若爲性啊,布施爲行啊,五種波羅之實行,五度之實行,全看布施。布施具足了,五度自然具足。我以法來布施,你把這個布施就度一切衆生。上已經成佛,下度化一切衆生,你可以天天在度衆生,這就是給衆生的法,這就是給衆生的利益。法上布施要令衆生解脫,那我跟你講般若,我跟你講六度波羅蜜,一切衆生都要行六度波羅蜜,才能夠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什麼呢?六度波羅蜜是法,而無所住是佛。這個佛身跟法報身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能離開六度另外有佛身可得,因爲六度波羅蜜就是佛的這個身,而佛的心在六度波羅蜜無住清淨體,所以,六度波羅蜜它的體就是佛性,它的相就是六度,無住而住,住而無住。所謂無住呢,就是佛;所謂有住呢,就衆生,衆生就有相。一切衆生要成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話,必須要行布施,行布施的意思就要行六度波羅蜜,才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相應,通達般若。所以呢,講般若經,就告訴我們要無住行六度波羅蜜。
六度爲何以布施爲首?金剛經中六度中爲何單講布施?舍跟布施最爲相應,跟六度最爲相應?可否說“能舍是六度的靈魂”?最究竟的舍是什麼?
這裏爲什麼專說布施呢?不講那五度呢?因爲布施爲首啊,行之首。如果沒有布施,五度波羅蜜不可能産生實際的行爲。比如你禅定,你一定坐多少天,你沒有布施,布施就是你的禅定,你只要無所住布施就是禅定。布施是一個法,是一個實際的行動。跟般若相應,布施立即就會顯現出來。比如我們持五戒,也是布施,因爲持是舍犯啊。忍辱可以把這個瞋恨心和散亂心舍掉。忍辱、持戒,都是舍去一個相對體。忍辱舍瞋恨,布施舍悭貪。般若舍愚癡,禅定舍散亂,精進舍懈墮,舍跟布施是相應的。所以我們把好的東西把它舍掉,我們什麼東西好呢,大家想一想,把你好的東西舍掉,把你貪著的東西舍掉,究竟舍,就是舍去妄念,妄念一舍,諸法皆舍。
可否說大乘舍心、小乘舍身?修小乘要在禅定功夫,修大乘要在發菩提心?心的超越與身的超越如何的不同?
我們從小的方面,有的說我把我的肉割下來舍,舍不掉是吧?其實舍身難舍,舍心好舍啊。大乘菩薩,我們最重要是在心上面相應,心上面相應了,你身體慢慢就淡泊了。小乘教法在身體上面下功夫,大乘佛法在心上面下功夫,心上面首先從般若上面下功夫,如果沒有般若的話,你心上面也舍不掉啊。小乘在身體上面,就是說持戒,要把你最好的東西布施掉,舍身啊,舍肉啊要把它舍掉,對我們來說太困難了,但是呢你叫我把我的妄念舍掉,你坐在那個地方,妄念舍掉,你就進入禅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跟法相應了,這個東西都變成法了,不舍而自舍了。叁界一舍,什麼東西都舍掉了。你在裏面拿東西舍,很難的。你用一個口袋起來一起舍掉多容易啊,是不是。大乘的菩薩呢,就是一舍全舍,就是舍去妄念,自然獲得清靜。所以大乘菩薩跟小乘的差別建立在慈悲的體上面,小乘是建立在空性上面,以自爲解脫的體裏面,所以大乘跟小乘的這個舍法,大乘好修,小乘是非常難修的。爲什麼呢?大乘以利益衆生來舍,比如布施,按照我們平常的觀點,布施我要得到一種福報,我們現量上面要修證到八地菩薩很困難的,所以大乘菩薩的修法一念就達到了,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心很重要。小乘裏面不發菩提心都可以成就,只要你禅定功夫就可以達到,但是大乘佛法裏面全靠菩提心(大乘修法其實難點在于發菩提心,沒有根性一定不能真發,不在于舍;小乘修法難舍能舍身亦能舍,但其實還是以妄在修行,住空性而心難舍之、心不空之)。如果你菩提心不能生起來,你不感興趣啊。
布施這一念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只要你無住生清淨心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感興趣,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大乘裏面非常強調菩提心,大家緊緊記住,小乘裏面全靠自己的禅定功夫,這個要搞懂。有人說,小的不舍還能大舍?一般人都是這樣講,你連一塊肉都不敢割下來給別人,你還想說我要成佛,作大菩薩?這句話是有毛病的。大乘教法全靠你發菩提心,小乘裏面全靠你的禅定。禅定功夫可以做到,我坐在那裏進入禅定的時候,達到無相,你把我的肉割下來沒有關系的。但是在大乘的教法就不一樣了,大乘的教法不是割肉、割身的問題,它是一種行菩薩道,是一種利他的這種精神,是讓你心超越,不是讓肉體超越,肉體的超越和心的超越是兩回事,這個要搞清楚,知道吧。大家從這個上面好好的思維一下。大乘又是個易行道,又是難信門,知道吧?最重要的,發菩提心很重要。你看無量壽經裏面叁輩都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大乘的最基礎最基礎的東西,所以我們對菩提心要徹底的重新的認識一下。最重要的是什麼,菩提心!如果你要不修這個菩提心,那你就修小乘禅定功夫。因爲你只有兩條路走啊,不走小乘就走大乘,是不是?你菩提心又不真實,你小乘也不肯修,那就麻煩了。這個很重要啊!南無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4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