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44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何谓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如何在布施中证得无生法忍?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句话是应前面来讲,因为前面讲到无住皆空啊,众生就执着都空掉了,前面全部讲的就是我们的无住之体,弟子就问了,佛陀在前面常常叫我们去成佛,要行六度,如果都无住了,干嘛要行六度呢?干嘛要布施呢?干嘛要持戒呢?干嘛要忍辱呢?干嘛要精进,干嘛要禅定呢?这是对这个疑问来讲的,因为佛陀知道众生的念头啊,众生把念头断掉了,一切相都是虚妄都是空的,众生都空掉了,那众生就疑问了,众生都空掉了,佛陀过去要我行布施啊?佛陀过去要我行六度啊?佛陀过去跟我讲要我度众生啊,那我到底还度不度呢?还行不行布施呢?是对我们这个疑问。因为前面是讲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面讲布施,布施是对于众生的这个无始怀疑心来讲的,众生做事往往有执着。这里开显无住心,应无所住,什么叫应无所住呢?就是说,行于布施,外不住声色,内不住佛道,修一切善法,这叫行于布施。菩萨不住涅槃,不住生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也就是说,在一切法里面生出不住之心,就是佛。但是对佛来讲,不离众生生灭,就是布施。所以布施是对于众生的生灭来讲,不住是对于上成佛道来讲。所以这一念布施,下救济于众生,上成于佛道。菩萨无住相而布施,无住即佛性,上无佛可成;下行布施法自度众生,无众生可度无住故,而度一切众生布施故,无佛可成但是又究竟成佛。这句话比较拗口,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会得懂。

  布施当中如何上会于佛?下会于众生?而无相?善事如何成为善法?善事如何不过还是个迷妄?布施如何通于佛心?

  这一个布施含有二意,两个体。无住相而行布施的这一件事情,不住相是会于佛,布施是会于众生。就是说,菩萨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什么叫修一切善法呢?善法就是众生,心生一切法故。修一切善法,如果没有后面的不住于相,那就不叫善法了,那叫迷妄,因为你后面没有无住啊,没有无住就是妄见,你不是无住,就是有住,人只有这两面,你不在无住的体里面,就在有住里面。如果没有后面的无住之相,那你前面就是有住之体,有住就是妄见,妄见就是六道轮回生死。所以呢,你没有后面无住之相,所行布施都是妄见,就不叫善法,不住于相才是善法。是故叫善男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布施是对于六度来讲。布施就是舍,舍就是无住,无住就无生,无生就无相,无相就是佛。只要你布施,它一定跟佛心相应的,这是最究竟的说法。

  三种布施中如何做到无住?如何从嘴巴上的无住过度到自然无住?无住即能得无生法忍吗?

  布施呢,有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什么叫财布施呢?财有内财,有外财,我们一般人叫那个财叫外财。我们一般人布施要回报,表面上是不想要,因为你内心中不了解般若,不了解无住之体,如果你了解了无住之体它是不可思议的,不是嘴巴上说我无住啊,不是这样说,你了解了般若之后,你行布施的时候自然无住。为什么呢?你了知无住了啊,你内心明了了,所以你布施的时候自然无住,了知你布施就是不住众生见,不住法见,不住我见,三轮体空,无相即无生,无生即佛,也就是无生法忍都会现前。如果你要是不知道般若,没有闻到般若,都是有相,就像阿罗汉都没办法,阿罗汉没有闻到般若之前都有清净法执,他发菩提心都上有佛可成下有众生可度,阿罗汉都没有做到,众生更不要说,如果不闻般若的话,众生之前看到佛陀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陀的自在,佛陀的清静,佛陀利益众生的这个相,佛陀的三十二相难道有假吗?佛陀的清静心难道假吗?佛陀的大智慧难道是假吗?四大威仪难道是假吗?他看得到,佛陀在度无量众生都会生怀疑心,以为佛有,我应当有,众生就有得心就有失心,但闻般若之后,自然开解,一切法无住之体,是我们本来清净法身,无住法能生诸平等性功德。

  如何在你修习的种种法里面了知无住?见如来32相80随形好能否还是无住?无住即无相,无四相吗?如何能遍一切处住一切法界?

  你只要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即平等显现,能生一切智,所以呢,你要在这个法里面了知无住。因为眼睛看到好的,所以他觉得好,满足于眼睛故,他不了解苦,敷衍眼睛而已,是因为身见在那个地方,认为他好不好。如果你身见断掉了,还有好不好存在吗?就像人家射一支毒箭到你身上去了,你老是看射箭的人在哪里,你不如把这个箭拔出来,等你把这个病治好了,事情也就解决了。所以最重要是我们的身见有问题,所以佛陀看得庄严不庄严,完全是你的身见的问题。你的身见一断,佛陀庄严不庄严的这个体也自然就断掉了。所以佛陀庄严不庄严都是无关紧要,只要你把自己的这个身见破掉什么事情都会解决。所以呢,住真里面很重要。所以在经典里面要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要你无住,我执相自破。我执相一破,外面一切相自平等,佛广大相三十二就出来,因为一切相平等庄严非我执而来,众生有相故,你的布施就不会圆满,他就会出现我执。一般人在没有闻到般若之前,不知道无住之体。无住有两种啊,闻到般若的无住和没有闻到般若经的无住是什么样的差别呢?我没有闻到般若经,我以罗汉的心,他的无住是什么无住啊?他有无住体,没有布施相。无住,他不动念头,他有无住之心,没有无住之相,他把无住之相舍掉了。我们做这个善事不要执着,不执着是无住之体啊,是空性啊,不执着心能遍一切处,不是这一件事情不执着。这个不执着是你故身,爱此报身故,你到任何地方都是清净心的显现,不可能止在某一个地方。是在一切处,发无上菩提心。在一切处无住行布施,你都是清静的。佛陀能把大千世界放在手上一点障碍都没有,但是呢,一根草在你手上你也觉得很罗嗦、很麻烦,你为什么心量那么小呢?佛陀为什么心量那么大呢?因为他是一切法无住能有无住果现前,他无住能住持一切法界。

  众生通常意义上的不执著隐含的毛病在哪儿?为什么说多是放弃而不是放下?何谓依立名而无住?何谓依无住而自然无住?

  但是众生的无住就不一样了,众生的无住不能住一切法界。你说放生不要执着了,不要执着就是不要住的意思,就是以后可以放可以不放不要执着嘛,所以就偏到那个空里面了,他就是无所谓,就是我做善事无所谓,随便,放一下就可以了,他那个不执着就麻烦了。真正不执着是很珍重的,那是很慈悲的,那是在一切处,那是力量是很大的。比如菩萨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有大雄大力在里面,因为不执着生平等无碍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因地无住修行一切善法中生。

  如果你说我不做了,不要执着,认为那个执着了,那就麻烦了,你那叫放弃了,放下跟放弃是两回事,明了般若观照实相,放下是放下你那个妄识,显露你的真心,你在一切处放下分别执着无住,心常自在。那你怎么行住座卧非常平静的,清静心则生实相,所以做一切事情内心保持非常的清静,无有牵挂,观察实相,以无住体而做,并不是说放弃的心。社会上人他不知道无住即本心,法界即心庄严,选择意识里面的无住分别心,取无住意识还是一种执着。所以,凡人在无住里面立无住,圣人呢无住的体就是我的无住,依无住而无住,众生以立名而无住,众生立名说我们不要执着,是意识里面的,其实内心中跟这个当下的心不相应。无住是什么?法界无住即法身,无住法界即报身,法报一体生智身,就是清净身,不是你的妄想里面建立的无住,你不要头上安头,你本来就是无住体,你另外在安一个无住,叫头上安头。所以无住只有一清净心,没有二妄识心,这个叫做无住。所以无住叫舍,没有一个我,是法的显露真身,也是就真我体,因为放生体是无住的啊,无住体,没有一个住的体,没有众生存在。我是无住的,我就不存在,众是也是无住的,他那个体也没有,所以能所双亡,这个中间的法也没有,这个叫做三轮体空,才成就真实布施。

  何谓放生中的无住?众生讲我不执著于放生,其不通的心在哪儿?

  相上本来无住是我先身,放生的这个体本身是无住的,你要了解它是空的,但是不离开放生而具空,是你的始觉,也能代表众生本觉,你自己觉的时候呢,众生是了不可得,但是呢,不能离开众生了不可得相,找另外的了不可得,不能说没有众生,了不可得不需要放生了,那就麻烦了,离相说相,就是离开这个相说无住,叫头上安头,因为这叫断见,叫边见。所以你在放生的过程并不失,还在放生,这个放生体里面我空法空,但这个事情还在,这个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叫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这是度一切度众实无众生得度。

  你布施过无住吗?何谓戒波罗蜜?何谓持戒波罗蜜?

  三种布施里面第一种就是财布施。我们布施财物给众生养于生命叫财布施,法布施就是讲法让众生开悟真谛养慧命,无畏布施,用自己无住的神力,威德力布施让众生安全保障不受侵害。从这个究竟意义上来讲,什么叫财布施呢?财布施其实就是六度,六度就是真正的财布施,六度又是法布施,六度又是无畏布施。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从财布施来讲,你自己把自己内心的妄见,一切无住故,无住就是布施。一切无住,得清静故,因为你无住,你心清静,把一切烦恼都舍掉了,得清静体,这个清静体就叫戒体,戒波罗蜜。而一切法舍,叫持戒波罗蜜。持是对犯来讲,如果无犯即无持,如果你一切处都舍,跟戒相应故,持犯就没有了,没有持没有犯,跟戒相应故,叫持戒波罗蜜。这个是你的内财,跟波罗蜜是相应的。你一切法不住而行布施,可以获得什么呢?布施、持戒、忍辱,烦恼不生故,一切烦恼生不出来…

《《金刚经》系列开示 4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