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七·禅定方便法——行五法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七·禅定方便法——行五法

  各位同學:

   到上一講爲止,二十五方便都講完了,今天給大家介紹禅定的方便法。因爲永嘉大師早年學習天臺宗,所以我們今天先給大家介紹一個天臺的修止法門。在止觀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先修止,然後再修觀。對于四禅八定的這種體會和要求,永嘉大師的禅宗集裏有詳細介紹,我們以後會繼續學習。

   止就是定,修止,就是把心停止在那裏,這是一個定的要門。禅定法門中,我們想發定心的時候:靜細心中,善巧運用,取舍不失其宜,因此必證深禅定,故名方便。禅定的方便法,就是我們心靜下來的時候,這個非常微細的心念要善巧應用。善巧就是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心運作起來,這種運作帶有主觀、能動的力量,讓自己的心處在非常自如的狀態,變得肯聽話。我們平常煩惱太多,就是因爲心不聽話,讓世俗的價值觀念,左右著我們的想法和做法,所以經常事與願違。比如上臺演講,不斷告訴自己:心要穩定,不著急、不混亂,結果一上去,雙腿發抖,說話結巴,心太緊張了。所以這個心有時候是很不聽話,它隨著外境變化的。修禅定的真正目的,是善巧的運用這顆心,在任何一種狀態下,恰到好處的去把握它,讓它主動的動起來,主動的靜下來。 

   無論我們入禅定也好,不入禅定也好,這顆心都不能産生厭離自己的情緒。想入禅定,肯定有一個入定出定的過程,對于這個過程,也要恰到好處的去把握。學習禅定法門,入定了就高興,出了禅定就痛苦,這個想法不對。要知道這顆心是可以入定,也可以出定的,這才是正常的心。

   現在我們簡單的介紹兩種方便方法。第一個是止門的不同,第二個是修止的方法。關于止門有兩種:一種是從行爲上來說,就是修禅定的方法;第二是從義理上來說,佛法的修止觀、修禅定不只是告訴我們修一些氣功、氣感之類的反應,它真正目的是讓我們增長智慧,回歸到生命的真相,然後這一切附帶功德都會産生。

   關于行門,主要是叁種止。學過天臺止觀法門的人都很清楚,第一種是系緣止。系,是動詞,緣,是名詞,就是外緣。把外緣的一個境界固定下來,讓心捆綁在這個境界中,停在那裏不動,這個叫系緣止。第二種是製心止,就是把心製伏。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到處奔逸,我們通過一種覺照的力量,把奔逸的猴子製伏。我們的心像一個平面圖,有很多千頭萬緒,就像電腦桌面上的幾個洞,鼠標隨時點擊哪個洞,就會冒出來一個東西來,而我們智慧的覺照就像一個錘子,它冒出來了你就把它敲下去,強製性的告訴它:停止在那裏不要動,這就是製心止的方法。這個方法初步是有用的。第叁種叫體真止。理解體真止是需要一些教理基礎的,這個真,就是一真法界的本體——我們生命的真相。平常大家所感受到的這個心,是一種散亂、無序、苦樂紛呈的狀態,通過體真止的修行,我們可以理解並懂得真心本來是不動的,然後用心去體會這種不動的感覺。這個體真止不是已證到真心,只是去體會真心的某種狀態。比如我們要學會看天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在天底下,看著星星出來的時候數著星星,哪個星星在哪個位置、是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但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看不到真的天空又怎麼辦?那我們就躺在房間裏看天花板,在天花板上先給它畫好各個部位的星星,就象畫星球圖一樣,然後開始數,看看都數好了,有機會再到院子裏一對照就對上了。所以體真止凡夫也可以修,只是需要聞思經教的智慧,先要聽懂什麼是真。(後面會詳細講)這叁個是在行爲上修止的法門。

   從理論上說也是叁個方面:第一是隨緣止,第二是入定止,第叁是真性止。隨緣止是系心止在行爲上的一個理論支持。緣是外境,隨是隨便。隨便找一個外境,把心停在那裏,讓心平靜下來,就這麼簡單。除了佛法以外,氣功、道教也有專注的對象。西藏佛教正式修法之前,中乘的修瑜珈,修相應,修事業,行部和瑜珈部,特別是修瑜珈部的時候,心要非常專注,包括對上師形象的各種觀照,需要很強大的力量。《觀無量壽經》裏面講的,淨土法門觀像念佛,也同樣要把心專注在某個境界上,比如專注觀想太陽落山時,像一個大圓鼓,很圓滿、亮麗、鮮紅,這樣觀想自然會把世間的痛苦消滅掉,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整個身心專注在這種心態裏,就進入禅定了。專注觀想早上升起的太陽紅紅的、圓圓的,這一生會得到大智慧,大解脫以及很大的世間福報。還有一些,比如專注自己腦後面的一片虛空,並找到一片空間點,然後觀想,注目那裏的虛空,或把心停駐在這個虛空等等很多方法,都是系緣止的修行方法。

   入定止,剛才說的製心止,就是把心製伏了,不再奔逸、不再搗亂,心自然就容易進入這種不昏沈、不虛浮的入定止狀態。

   真性止是我們修體真止的整個理論支持。釋迦佛開悟時說的道理: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智慧德相大家都有,也就是大乘佛法講的清淨法身佛。小乘佛法講的阿羅漢證得的涅槃世界,也是我們本有的。這個本有的狀態,是不需要你修證,本來就有的。但我們不修證體會不到這種涅槃本體,它被你的散亂心、欲望和各種價值觀念覆蓋了。尤其是我執,各種各樣的觀念都是圍繞著我執展開,如果把我執的觀念打破,它契入的就是真性,所以真性止是解脫的。佛法與其它世間宗教的不共之處,就是這個真性止。前面講的這兩種止,其它的氣功和教法也都有,但佛教的宗旨不在于氣功,而在于開發無漏的智慧。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接下來講第二種:正式修止的方法,這個方法很重要,所以要多講一點。這個方法有叁種,第一是系緣止,第二製心止,第叁是體真止。這叁種方法可以選擇一種,哪種適應,用起來比較舒服、比較自然,你就選擇哪種。但不能今天用這個明天用那個,天天換不好。特別是修四禅八定,能夠修一個法門,這叁個當中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讓我們達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一開始,它就是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何用心、關照念頭等等。叁種法門適合不同的人,知道了這些方法以後,我們可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去修學。

   修行有了一定受用以後,情況又不同了。用第一個法門修學以後可以進入禅定,或者進入欲界的禅定。然後想試試第二種法門能不能進入,你不是先讓自己的禅定更加深入,而是想先試試這個法門怎麼樣,那樣也是可以的。一般學習一種法門,能夠進入禅定就行了,如果叁種都想學習,方法要學的准確,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種系緣止。剛才說了系是動詞,捆縛的意思。讓我們的心捆縛在這個境界上,有五處:一系心頂上,二系心發際,叁系心鼻柱,四系心臍間,五系心在地輪。外國有一位金齒叁藏說:這個五門禅實際上就是印度的五門禅,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從印度傳過來的。佛法傳入中國特別是五門禅,都是些禅數之學。南北朝以後,大乘佛法開始興盛,特別是達摩祖師來中國以後,提倡頓悟法門,不再倡揚四禅八定。因爲四禅八定雖然用心得當,容易修證,但它畢竟是屬于凡夫境界,還是不究竟的。

   我們進入禅定的時候,身體會産生一種微妙、深刻的喜悅感覺,這種感覺在平常是體會不到的。衆生對快樂的東西都舍不得放棄,如果你舍不得放棄,一輩子都處在這種禅定的歡喜中,那可能到臨死也解脫不了生命中見惑思惑的束縛,這樣就會失去學習永嘉禅的最終目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以後在禅定中産生了快樂就會知道,這個還是世間法,不要太興奮,我們只是知道了進入禅定的方法,距離開發無漏智慧還遠呢。

   禅宗傳入中國以後,很多人掌握了四禅八定的方法就停滯不前,不思解脫,所以後來就不再提倡了。

   如果在禅堂裏講四禅八定,禅師經常會拿著棍子、香板打你、甚至把你趕出去,罵你是邪魔外道。以後看到這樣的文字記載不要疑問:四禅八定明明是佛教的法門,怎麼會是邪魔外道?因爲佛教的終極目的是解脫和成佛,假如你沒有解脫,偏離了這個宗旨,到最後還是心外求法,還真是外道。

   這些禅定法門的心外求法,也只是一種方便。比如系心止,讓心專注在某一個境上,這個境不是心的本身,只是一個專注的對象,一種方便,是訓練心念穩定的一個過程,訓練時間久了便會得到受用。我們提倡永嘉禅,是因爲它有理論可尋,有實際觀想的方法可操作,凡夫也能得到一些受用。按佛經的說法,如果有了一些受用,證得初禅的覺受,就不會再懷疑佛法了。因爲許多人對佛法的理解只是處在不可思議的、求菩薩保佑的信仰層面,當我們有了受用以後,就會知道佛法的奧義所在,它與世間法是不共的,這樣就會增加信心。在具足信心的基礎上修行大乘佛法,進步就非常快。大乘佛法的關鍵就是信心。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法的利弊得失。

   接下來告訴大家如何修系緣止。系緣止有五個地方。 此五處于用心爲便,余處非安定所。若脅肋等處皆偏,故不說。如頭圓法天,足方法地,臍是氣海,鼻是風門,發際是修骨觀之所,故以爲門。爲什麼這五個地方,可以作爲我們的系緣止,其它地方就不行?這裏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在兩肋中去觀想,或觀想肩膀,這些都是身體不正的部位,我們要觀身體端正的地方。比如頭是圓的,可以觀想頭頂像天空一樣開闊,心如太虛一樣空靈。觀想大地是方的,地格方圓。臍是氣海,這個氣海就是我們真正的呼吸,緣于我們的丹田,指肚臍下面一點。鼻是風門,呼吸實際上是從鼻子進來的,頭發是修白骨觀的人修的。觀想前面這些地方,可以把心安在那裏,這是個最好的方法。

   第二種頭頂的方法怎麼觀想?盤好腿,調好身心以後,心想著頭頂最中間,離頭頂一點點的地方,不能太高,只一點點,那個感覺就像皮膚還有一層保護膜,在這個…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七·禅定方便法——行五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