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七·禅定方便法——行五法
各位同学:
到上一讲为止,二十五方便都讲完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禅定的方便法。因为永嘉大师早年学习天台宗,所以我们今天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天台的修止法门。在止观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先修止,然后再修观。对于四禅八定的这种体会和要求,永嘉大师的禅宗集里有详细介绍,我们以后会继续学习。
止就是定,修止,就是把心停止在那里,这是一个定的要门。禅定法门中,我们想发定心的时候:静细心中,善巧运用,取舍不失其宜,因此必证深禅定,故名方便。禅定的方便法,就是我们心静下来的时候,这个非常微细的心念要善巧应用。善巧就是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心运作起来,这种运作带有主观、能动的力量,让自己的心处在非常自如的状态,变得肯听话。我们平常烦恼太多,就是因为心不听话,让世俗的价值观念,左右着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所以经常事与愿违。比如上台演讲,不断告诉自己:心要稳定,不着急、不混乱,结果一上去,双腿发抖,说话结巴,心太紧张了。所以这个心有时候是很不听话,它随着外境变化的。修禅定的真正目的,是善巧的运用这颗心,在任何一种状态下,恰到好处的去把握它,让它主动的动起来,主动的静下来。
无论我们入禅定也好,不入禅定也好,这颗心都不能产生厌离自己的情绪。想入禅定,肯定有一个入定出定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也要恰到好处的去把握。学习禅定法门,入定了就高兴,出了禅定就痛苦,这个想法不对。要知道这颗心是可以入定,也可以出定的,这才是正常的心。
现在我们简单的介绍两种方便方法。第一个是止门的不同,第二个是修止的方法。关于止门有两种:一种是从行为上来说,就是修禅定的方法;第二是从义理上来说,佛法的修止观、修禅定不只是告诉我们修一些气功、气感之类的反应,它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增长智慧,回归到生命的真相,然后这一切附带功德都会产生。
关于行门,主要是三种止。学过天台止观法门的人都很清楚,第一种是系缘止。系,是动词,缘,是名词,就是外缘。把外缘的一个境界固定下来,让心捆绑在这个境界中,停在那里不动,这个叫系缘止。第二种是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到处奔逸,我们通过一种觉照的力量,把奔逸的猴子制伏。我们的心像一个平面图,有很多千头万绪,就像电脑桌面上的几个洞,鼠标随时点击哪个洞,就会冒出来一个东西来,而我们智慧的觉照就像一个锤子,它冒出来了你就把它敲下去,强制性的告诉它:停止在那里不要动,这就是制心止的方法。这个方法初步是有用的。第三种叫体真止。理解体真止是需要一些教理基础的,这个真,就是一真法界的本体——我们生命的真相。平常大家所感受到的这个心,是一种散乱、无序、苦乐纷呈的状态,通过体真止的修行,我们可以理解并懂得真心本来是不动的,然后用心去体会这种不动的感觉。这个体真止不是已证到真心,只是去体会真心的某种状态。比如我们要学会看天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在天底下,看着星星出来的时候数着星星,哪个星星在哪个位置、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但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看不到真的天空又怎么办?那我们就躺在房间里看天花板,在天花板上先给它画好各个部位的星星,就象画星球图一样,然后开始数,看看都数好了,有机会再到院子里一对照就对上了。所以体真止凡夫也可以修,只是需要闻思经教的智慧,先要听懂什么是真。(后面会详细讲)这三个是在行为上修止的法门。
从理论上说也是三个方面:第一是随缘止,第二是入定止,第三是真性止。随缘止是系心止在行为上的一个理论支持。缘是外境,随是随便。随便找一个外境,把心停在那里,让心平静下来,就这么简单。除了佛法以外,气功、道教也有专注的对象。西藏佛教正式修法之前,中乘的修瑜珈,修相应,修事业,行部和瑜珈部,特别是修瑜珈部的时候,心要非常专注,包括对上师形象的各种观照,需要很强大的力量。《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净土法门观像念佛,也同样要把心专注在某个境界上,比如专注观想太阳落山时,像一个大圆鼓,很圆满、亮丽、鲜红,这样观想自然会把世间的痛苦消灭掉,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整个身心专注在这种心态里,就进入禅定了。专注观想早上升起的太阳红红的、圆圆的,这一生会得到大智慧,大解脱以及很大的世间福报。还有一些,比如专注自己脑后面的一片虚空,并找到一片空间点,然后观想,注目那里的虚空,或把心停驻在这个虚空等等很多方法,都是系缘止的修行方法。
入定止,刚才说的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了,不再奔逸、不再捣乱,心自然就容易进入这种不昏沉、不虚浮的入定止状态。
真性止是我们修体真止的整个理论支持。释迦佛开悟时说的道理: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智慧德相大家都有,也就是大乘佛法讲的清净法身佛。小乘佛法讲的阿罗汉证得的涅槃世界,也是我们本有的。这个本有的状态,是不需要你修证,本来就有的。但我们不修证体会不到这种涅槃本体,它被你的散乱心、欲望和各种价值观念覆盖了。尤其是我执,各种各样的观念都是围绕着我执展开,如果把我执的观念打破,它契入的就是真性,所以真性止是解脱的。佛法与其它世间宗教的不共之处,就是这个真性止。前面讲的这两种止,其它的气功和教法也都有,但佛教的宗旨不在于气功,而在于开发无漏的智慧。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接下来讲第二种:正式修止的方法,这个方法很重要,所以要多讲一点。这个方法有三种,第一是系缘止,第二制心止,第三是体真止。这三种方法可以选择一种,哪种适应,用起来比较舒服、比较自然,你就选择哪种。但不能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天天换不好。特别是修四禅八定,能够修一个法门,这三个当中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让我们达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开始,它就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何用心、关照念头等等。三种法门适合不同的人,知道了这些方法以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去修学。
修行有了一定受用以后,情况又不同了。用第一个法门修学以后可以进入禅定,或者进入欲界的禅定。然后想试试第二种法门能不能进入,你不是先让自己的禅定更加深入,而是想先试试这个法门怎么样,那样也是可以的。一般学习一种法门,能够进入禅定就行了,如果三种都想学习,方法要学的准确,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种系缘止。刚才说了系是动词,捆缚的意思。让我们的心捆缚在这个境界上,有五处: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在地轮。外国有一位金齿三藏说:这个五门禅实际上就是印度的五门禅,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法传入中国特别是五门禅,都是些禅数之学。南北朝以后,大乘佛法开始兴盛,特别是达摩祖师来中国以后,提倡顿悟法门,不再倡扬四禅八定。因为四禅八定虽然用心得当,容易修证,但它毕竟是属于凡夫境界,还是不究竟的。
我们进入禅定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种微妙、深刻的喜悦感觉,这种感觉在平常是体会不到的。众生对快乐的东西都舍不得放弃,如果你舍不得放弃,一辈子都处在这种禅定的欢喜中,那可能到临死也解脱不了生命中见惑思惑的束缚,这样就会失去学习永嘉禅的最终目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以后在禅定中产生了快乐就会知道,这个还是世间法,不要太兴奋,我们只是知道了进入禅定的方法,距离开发无漏智慧还远呢。
禅宗传入中国以后,很多人掌握了四禅八定的方法就停滞不前,不思解脱,所以后来就不再提倡了。
如果在禅堂里讲四禅八定,禅师经常会拿着棍子、香板打你、甚至把你赶出去,骂你是邪魔外道。以后看到这样的文字记载不要疑问:四禅八定明明是佛教的法门,怎么会是邪魔外道?因为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解脱和成佛,假如你没有解脱,偏离了这个宗旨,到最后还是心外求法,还真是外道。
这些禅定法门的心外求法,也只是一种方便。比如系心止,让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这个境不是心的本身,只是一个专注的对象,一种方便,是训练心念稳定的一个过程,训练时间久了便会得到受用。我们提倡永嘉禅,是因为它有理论可寻,有实际观想的方法可操作,凡夫也能得到一些受用。按佛经的说法,如果有了一些受用,证得初禅的觉受,就不会再怀疑佛法了。因为许多人对佛法的理解只是处在不可思议的、求菩萨保佑的信仰层面,当我们有了受用以后,就会知道佛法的奥义所在,它与世间法是不共的,这样就会增加信心。在具足信心的基础上修行大乘佛法,进步就非常快。大乘佛法的关键就是信心。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法的利弊得失。
接下来告诉大家如何修系缘止。系缘止有五个地方。 此五处于用心为便,余处非安定所。若胁肋等处皆偏,故不说。如头圆法天,足方法地,脐是气海,鼻是风门,发际是修骨观之所,故以为门。为什么这五个地方,可以作为我们的系缘止,其它地方就不行?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在两肋中去观想,或观想肩膀,这些都是身体不正的部位,我们要观身体端正的地方。比如头是圆的,可以观想头顶像天空一样开阔,心如太虚一样空灵。观想大地是方的,地格方圆。脐是气海,这个气海就是我们真正的呼吸,缘于我们的丹田,指肚脐下面一点。鼻是风门,呼吸实际上是从鼻子进来的,头发是修白骨观的人修的。观想前面这些地方,可以把心安在那里,这是个最好的方法。
第二种头顶的方法怎么观想?盘好腿,调好身心以后,心想着头顶最中间,离头顶一点点的地方,不能太高,只一点点,那个感觉就像皮肤还有一层保护膜,在这个…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七·禅定方便法——行五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