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保护膜的地方,像灯光照过去,感觉有点点反光,就在那个地方,有一层小小的薄雾一样的透明的东西。观想头顶最中间这个紧贴着头皮,又离开头皮一层膜的地方,把念头停在那里,这是一个入定的方法。观想着头发的根,不是头皮。在发根这个地方,想到头发根插到头皮里面。那一层如果观想的好,人的气色会很好,因为头发是黑的,它的根插到肉里的发根部分,会有一层淡淡的白白的感觉。但是这两种方法是有副作用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修这个方法。
令系心顶上者,为心沈惛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风,乍如风病,或似得通欲飞,有此等过,不可恒用。心如果长期缘在头顶上,会觉得身体轻漂漂的,甚至会飞起来,这个不能长期使用。印度瑜珈就有这个方法,坐好了以后,身体会离地。佛学院的传印法师去印度的时候,看到练瑜珈的人整个人离地七寸,那个气功是坐的很好了。实际上用第一个方法,也会达到这个效果。因为你老想着头顶上的那个虚空,身体就会被这个气拽起来,这样很容易得精神病。
有些人坐在那里,头一直摇来摇去,进不了初禅的定境。但他可以进入欲界定。因为欲界定比较专注身心,由身心的专注力量而产生的一种反应,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对于禅定法门和身心状态不了解,人家说你是神经病,心里不好受,就会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人除了方法以外,精神很重要,出现了什么问题,觉得很正常没什么奇怪的,也就不会走火入魔。如果越想越紧张,麻烦就多了。所以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是我们生命本身的反应,不要紧张,也不要大惊小怪。
若系心发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或可发本骨观,久则过生。头发根这个地方,容易安住,但时间久了也会有过错。因为眼睛会往上看,翻白眼,那就麻烦了。因为老想着头顶,眼睛老往上看,或者会见到黄色红色各种颜色,令自己情欲颠倒,人家见了怪怪的。所以观发际,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有了这些过失后,没有办法对治,情绪会受不了。但是对于初修禅定的人,调节一下是可以的。比如心有点昏沉,对周围的环境很模糊,观想一下头顶,心胸就会开阔明亮起来,这样就可以减少睡眠昏沉的过错。
这里重点介绍的是第三种:系心鼻柱。我们看南传佛教或其它禅修方法,大部分都教我们修鼻息观,用鼻子呼吸。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亦以扶本安般之习,心静能发禅定。这个就是今天要着重介绍的系缘止。缘在哪里呢?大家坐好以后,把心想在鼻柱上。实际上就是鼻梁柱下端鼻尖之下,距离鼻尖约半指(半厘米),距离鼻孔口大约一指(一厘米)处,呼吸从这里经过然后到鼻孔里面,呼吸经过这个地方的气体,呈现淡白色,形状像绿豆那么大小。系心鼻柱,不是指鼻梁柱,也不是指鼻孔里面,就是鼻孔外面一厘米之处,能感觉到吗?讲的明确一点,就是把鼻尖画一个弧线,像一个半圆,连接人中这个地方画一个圆,就在圆形的中间位置,这样呼吸进来、出去,感觉正好对上,所以在这个地方有凉有热,要感觉到出息入息。如果太远了,会感觉不到气在那里。诸位可以把手放在鼻尖,呼一下气,感觉有气在,如果放开以后,在鼻子空的地方,还感觉有气在,那个感觉有气在的地方,就差不多是了,我们手在那里才感觉有气,手没有了,这个时候闭上眼睛,感觉有气进来,但是你不要感觉那个已经进入鼻孔的气,就是它还没有进入鼻孔,在鼻孔外面,在空中,当然不能离鼻子太远,否则没感觉的,你感觉到它有气在这里,一个指头的这个距离,它能够觉出息、觉入息,知道它出,知道它入,心心不住,念念无间。
了解了呼吸的这种状态,容易悟到世间法以及生命的无常。生命就在一呼一息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断气。当你对这个禅定的方法进行观想以后,很清晰的会感觉到鼻子的气息,出去进来、出去进来,你会发现人生其实就这么一口气。短短几十年,按呼吸的时间来计算,完全可以算出一生有多少个呼吸。那还是一个很短暂的人生呢,如果是几千万年,或者是多少个劫,也是由这些呼吸组成的。所以说观察呼吸很容易悟出生命无常的道理。
现在大家再对这个方法训练一下试试看,打坐的时候,其它条件全都具备了。吸气的时候,感觉心在鼻孔外边,有绿豆这么大,把它观想成淡淡的白色的雾,就是冬天呼气的那个状态,若有若无的那种感觉。如果想不起那个白色的雾,也没关系,就感觉鼻孔外面的那个气,怎么进来的?呼吸一下,看能不能感觉?就是离鼻孔有一厘米的距离。睁开眼睛看到鼻尖的时候,正好看到鼻尖下面一点点,白白的这点气,但又没有全部看到,只看到一半或者更少。这样一个地方,我们知道气吸进来的时候,通过这一点,感觉气进来了,呼气一样通过这里出去,每次都很清楚,然后就把心安定在这里。那个小小白点就像过滤气一样净化我们的心灵,心念想到这里的时候,这颗心就住在这里了。白色代表洁净,观想它是白色的,心就会很快得到净化。闭上眼睛全身心去感受,睁开眼睛的时候,还能感觉到这一小白点,这就是系心鼻柱的第三种方法。
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气海是怎么观想呢?开始打坐以后,结了手印,放在肚脐下面一寸,观想这个脐下一寸再往肚皮里边距离一寸的这个地方,系心在我们这个肚皮的里面,不是在肚皮外面。因为任脉是从这个地方贯穿上来的,气脉明点打通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地方打开的。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知道吸气,吸进来就吸到这里,呼也是从这里呼出去,每次的呼吸都很清楚。有些人气息还没有调整好,一下子吸到肺部,接下去就没气了,那是因为还没有学会这个方法。一般意志比较坚强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坐在那里先吸气,吸到这里后再出去,整个身心都专注在丹田这个地方,不再有什么杂念,只知道把若存若亡的气息吸到这里,再从这里出去。这个方法,容易让心安静下来。尤其心很乱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调制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负面作用,一般坐禅比较好的人,都清心寡欲,但系心在这里,如果过去生的宿习淫欲很重,就可能会诱发淫欲,修的越多淫欲心越重。所以在欲界修定,如果他过去习气很重,淫欲心就很难抵挡,所以一般人不修这个,修鼻尖的就不会有这种毛病。但是你进入禅定以后,欲界的这些欲望就不会再来影响了。
系心在地轮,是气随心下。我们这个呼吸,这个气一直往下吸,吸到那里则四大调和,亦以扶本。系心在地轮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盘腿打坐的时候,地轮就在会阴这个地方。会阴就是大便道和小便道中间的这个距离,我们盘腿一坐,人的最中心的轴线一样,垂直下去最下面这个地方。你心里想到那里,它自然就很清凉。吸气也吸到那里,出气也从那里出来,这是一个打坐的禅定法。另一个是我们站在那里也是可以修法的,可以观想脚底心,把全身的气吸进来,吸到脚底心,而且是最中间的,然后呼气的时候,也从脚底心出去,这是站着修定的方法。
比如我们平常上火了,找一个空气好的树林,双臂张开围着那些大树,像是拥抱那样的姿势作观想:树上发出来的氧气全部被我吸进来了,身上的这些二氧化碳都从脚底心出去了,这样观想对身体的健康很有帮助。一般气功都有这样练的,这个练法不会上火,也不会出什么毛病,所以前面两种我们一般不去修。
最容易入定的方法,应该是第三种:系心鼻柱。因为鼻尖这个气,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身体,你专注的话,比较容易注意到他的存在的。这种存在怎么去修呢?上一次也跟大家讲了一点。就是入定出定的这个方法。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坐下来以后整个身心很清晰,感受到环境的存在,其次是感受到身体的存在,然后再感受呼吸的存在。呼吸的存在是专注在鼻尖上,每次进来出去都很清晰,不快不慢自然而然,进来出去速度差不多。这里要特别注意:呼吸进来以后,要注意全部身心的感受,有没有动摇?哪里痛,哪里不舒服,是不是都很清晰?然后把心专注在鼻尖,很清晰。这三个条件,所处的环境、身体的姿势、呼吸和心的浮沉都了解了,呼吸开始清楚地进来、出去,一点杂乱、散动都没有,这本身就是一种禅定。如果你要出定,还是要慢慢从这里出去,呼吸不去感受它了,对身体也开始放松,环境也不去注意了,这样开始自然慢慢的出定。出定和入定的这几个条件一定要认真掌握。我们平常这个力量是不强的,观想呼吸,可能只观想十次、第二个十次就散乱了。
数数是初步的,修六妙门可以数,从一到十的数,这样更容易专注。数数不能超过十,不能数进来又数出去,而且每次吸进来都要很清楚。比如“第一”这个字是没有的,只知道这是第一,然后从这里出去,不能接着再数,直到再进来才是第二、或者第三……一直到十,出去都不要数。第二轮又从一开始,到十为止,不能十一、十二的数下去,因为脑子记数越多心越散乱。如果数吸,就不能数呼,数呼就不能数吸。数数一开始比较容易定,数到一定程度会感觉太麻烦,定力够了,坐半个小时可以专注了,就不要数了。这是调呼吸的系缘止。
第二个制心止说起来比较简单,做起来有点困难。制心止就是任何念头起来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了。“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凝是凝固,心一下子冻住了。因为我们的心一直是动态的,让所有的念头和想法都凝固、停止在那里,初步学习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第三个方法:体真止。理解体真止需要一定的教理基础。以正智慧,体一切阴、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缘等。三界因果诸法,悉皆空寂。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三毒是贪嗔痴,九十八使就是各种见惑、思惑。般若经里面讲:我们能看见、能听见、能感受的这一切色法,本体全部都是空的。我们感受的这个空,不是看见虚空的那个空,要了解一切法的存在是没有自性的,不是消灭了以后它才不存在的。有教理基础的人,我这么讲也许能明白一点,否则就比较抽象了。
我们今天先训练、学习系缘鼻端这个方法,因为这个方法训练熟悉了以后,再修四禅八定就比较容易。四禅八定是锻炼我们的专注力,记住这句话:心的专注力越强,禅定越深,禅定的快乐也越强烈,专注力弱,可能就进不了禅定。坐禅有了体会,心会变得很坚强,会有一种坚固的力量。
大家回去以后,把第三节讲的体真止内容认真看一下,这是般若法门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再详细介绍。
当知阴入等一切诸法,不从内因有,亦不从外缘有,亦不因缘合故有,亦不无因缘有。若非有,即是空,若于无所有空中计有者,当知但是无明颠倒,妄计为有。若了知颠倒所计之法,一切悉皆虚诳,犹如梦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毕竟空寂,犹如虚空。若行者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者,无取无舍,无依无倚,无住无着,若心无取舍依倚住着,则一切妄想颠倒,生死业行,悉皆止息。我们现在感觉到这个身心世界的存在,都是无明妄想的世界,只有名字符号,没有一法可得。言语道断是不可议论,心行处灭是起心动念都没有了。我们讲的不可思议,称心行处灭为不可思、言语道断为不可议,这是讲真实的本体。不执著在某个境上,没有取,没有舍,一切法,一切境界,一切妄想颠倒全部停止。
无为无欲,无念无行,无造无作,无示无说,无诤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则止无所止,无止之止,名体真止。永嘉大师的《证道歌》里面详细讲这个,《证道歌》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取也取不得,也不取,也不舍,然后不可得的时候,身心就是这样,其实这就是最好的,这是一个禅定的方法,就是体真止的方法,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止无所止,就是心没有住在某一个境上,叫止无所止。现在大家一时体会不了这种体真止,就权且用世间修行四禅八定的这个方法修系缘鼻端这样一个止法,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一切法都是因缘空,没有谁能做得了主的,沙门是专指出家的人,把一切取舍之心,能所之心,全部停息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沙门。沙门就是让自己的心处在静虑的状态,真正去体会生命本源的人。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七·禅定方便法——行五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