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一種境界,天人見到的是琉璃世界,菩薩看到這個花是六度,阿修羅看到這個花是鬥爭工具,阿羅漢看到這個花是空。
有對立,必有六道嗎?沒有對立絕待絕對法身就會現前嗎?境界何種情形下一定是真的,何種情形下一定是假的?
從法身以上的,這個花都已經一體了,從六道都是對立,法身是絕對而不是對立,但是絕對裏面還有一點妄在那裏,微細的無明在動,微細的那個一刹那的念的中間,比如來講,我們發現自己很清靜了,其實你跟它相應的那一刹那是一個相應的體,這個體産生了萬物的變化,好像外面有變化,其實是一,就是金剛,所以金剛在哪裏呢?就在我們那個妄念裏面。看到房子,在妄念裏面,離開這個妄念,全部的妄是假的,但是房子是真的。所以這個房子的妄念體裏面,安立了這個房子,因爲這個房子安立的這個妄念,妄念全部是假的,但是妄念不斷的上升到清靜的時候,解脫的時候,到了跟法身同體的時候,那個妄念是不是全部沒有了呢?這個轉妄叫轉識成智,轉爲智身,就變成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就轉智身了,轉爲智身就是化身。法身是沒有智的,化身裏面才有智。一切智安立,在你明了的那一刹那它已經安立了智,這個智是什麼呢?本身無智亦無得。但是你明了的那一刹那,你一念覺性,覺性雖然是不可得,但是這個境界裏面安住了次第。我們在這個次第裏面如如不動,就像過去禅宗裏面參禅一樣,參“念佛是誰”,但是在你參的過程中,你會出現很多境界,但是禅宗裏一再強調,一切境界不可以住,爲什麼不可以住呢?它並不是不可以住,境界一定是真的,但是不可住,是實相,如果你不住的話就是實相,如果你住了,你就違背了實相。實相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之體是終始不變。但是一切變化的境界,不可以住,住了就離實相。你要住到這個境界裏面,就離開了實相。你以爲說,你把這個境住了,以境爲實相,然後變成妄見,有獨立一個我出來了。所以呢,這裏面的實相不斷的相續,出現種種境界,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到究竟的境界。所以在華嚴裏面肯定有次第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沒有次第。就像我們了解金剛經以後,你吃飯、穿衣、睡覺,都有變化了,但是你在實相智慧的觀察的體裏面是如如不動,但是在事實的相上面,它是有變,有變和不變的體啊。如如不動就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樣。應無所住是不動之體,應無所住這句話,是動與不動的空有不二之法。見一切法是叫衆生,如如不動是叫佛。佛就是衆生,衆生就是佛。這個心叫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這種心建立在不動的這個體裏面,但是度無盡的衆生,無盡的衆生在這裏度了。這一刹那,無盡的衆生都在那裏度,度而無度,沒有一個衆生可度。但是在度無盡的衆生。爲什麼呢?因爲念念是圓滿故。所以度衆生不疲倦故。不會感覺到很疲勞。爲什麼呢?因爲你無住故。因爲無住沒有疲勞,你就安住,不疲勞就有力嘛,有力就可以破一切魔嘛,破一切障嘛,就可以生實相,實相現前就生法界,法界就是你的實相,在一心之中顯現出來。說不變它又變,說變它又不變。終始不變,終始在變,只要你終始不變就終始在變,在變是在不變體裏面,不變在變的體裏面。如果你迷了就變到地獄餓鬼畜生了,變叁惡道了。如果你不變你覺悟了,那就跟真如法界,跟解脫相應了。解脫,與解脫知見,清靜,莊嚴,都是不斷的生出來。在迷覺之間,它都有變化。迷了它有一種變,覺了它還有一種變。比如說貪心,貪心體有嗎?貪心體是空的,但是貪心爲什麼會下地獄呢?貪心下地獄叫變。但貪心體不可得故,它就不變。如果你貪心,就必定下地獄。如果你要是真心覺悟的心,它一定成佛,這是個相對而言。它有變的體有不變的體。不變是悟到不變的體。如果你永遠貪下去,那就下地獄了。如果你覺得我不應該貪了就可以轉。也是一樣,如果抓住這個不變的體,一定成佛。這個過程之中,它一定會存在。如果你要是把這個東西不抓住,真如實性你沒有認識到,那這個次第就不存在。
雜心是信心上的夾雜,依雜心而修是謂雜修;雜心雜修,修必無力,魔必能入,業必現前。何謂願波羅蜜?如何起修?
你就雜心,也就是雜修,就這個意思。爲什麼叫雜修?雜修並不是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金剛經,後天又是念什麼,一般人認爲這個叫雜修。雜心就是什麼呢,你今天信一下,明天又不信了,這個叫雜心。這個心如如不動的安住下去,沒有另外的一個心,這個叫做不雜心,跟佛心相應。如果你今天這樣的跟佛在一塊,明天不跟佛在一塊,你的不動體不能如如不動的安在你自己的心裏面,你跟這個實相不能相應,你妄不能除,那麼你怎麼會産生變化呢?你怎麼會産生次第呢?就像妙法蓮華經,一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但是安住不動,實相就見證了。首先住,住能生力,力能破魔啊,就變成行,行能生力啊,你的行爲可以除魔,把你所有的冤親債主,無始以來的習氣毛病啊,不斷的除掉,然後進入八地,進入回向位,願成就了,你的願體成就了。願體就是,願而無願,無願而願,就是功德之體顯現出來。所以呢,有願即法界,無願即一心。你一心回向于法界的時候叫有願,它法界本來就是一心,又叫做無願。爲什麼到八地菩薩叫願成就呢?叫願波羅蜜呢?願波羅蜜就是願而無願,無願而願,所以有願即無願,無願即有願,是故呢叫願波羅蜜。不是我們執著的那個,我們要發願啊,那個波羅蜜,那不是願波羅蜜。真正的願是達到無願的體,跟實相相應故,無願會于諸佛,有願是會于衆生,會于衆生功德成就,會于諸佛無相成就。所以無相是空有不二故,這叫做八地菩薩,那就叫大無畏,不可思議的境界。從十住的時候,信的時候就已經安住在一心不亂的這個佛體了,有人勇猛精進故,或者有善知識誘導故,一刹那時間可以證八地菩薩。但是沒有精進故,你不斷的相續在那個地方,你也可以慢慢的進入到十住、十行、到十回向,然後慢慢走。
六祖的精進與我們有何不同?如何增強我們的精進力?
講金剛經,把你的真實相給它顯現出來。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成道快呢?精進力量大,這個精進並不很疲倦的。像我們末法時代的衆生,不可能這一心抓著就不動了,像六祖大師再來一樣,一刹那時間可以趣入,但是我們還需要種種方便。事實上我們有幾個人能真正的産生修行狀態呢?到這一種狀態呢?基本上還要持戒啊,趕經忏,還要做做佛事,念念阿彌陀佛,如果你真正把金剛經搞懂了,真是超情離相,那麼你可以獨立去修了,你不需要跟我們在一塊了,你真正的是自己在哪個地方都可以修了,跟我們在一塊幹嘛。跟我在一塊無非是護持你一點善根而已。
《《金剛經》系列開示 35》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