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4▪P3

  ..續本文上一頁陀那麼清靜,佛陀相貌莊嚴,這個智生之體誰不想得啊?誰不想得到佛陀這個智身呢?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呢?誰又不想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清靜心呢?佛陀下可以度化衆生,上可以成無上佛道,每個衆生都想成佛,每個阿羅漢現在正在發菩提心,但是呢他爲什麼放不下來呢?放不下這個我執呢?放不下清靜之執呢?那些菩薩都發了願,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度無量的衆生,爲什麼我們感覺到衆生難度呢?對上來說,我要成無上佛道,爲什麼我們沒有佛陀那麼自在呢?佛啊,快告訴我這種甘露啊,讓我得到跟你一樣,如是自在,如是解脫,如是智身,汝是利益衆生,如是能成佛道,如是能度衆生,如是在吃喝穿住裏面、行住坐臥裏面、四大威儀裏面,那種自在體,我想要。這叫“樂”,想得到這個體。這裏面就是兩個意思,一個就是衆生沒有得度,這個時候正在祈望。第二個呢,須菩提帶著衆生,在看著佛的體,佛陀正在這樣做。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佛,何等自在,那麼安心,四大威儀那麼具足,那麼清靜。佛陀在世時,在哪個地方度到哪個地方。爲什麼我走到那個地方度不到那個地方呢?上至于大梵天王,下至于很多的衆生,見到佛都得度,但是那些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會怎麼想?他說,我也跟這個一樣,他想這樣,“樂”,知道吧?也就是說,上看到佛。我們的衆生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呢?我們上看不到佛,不知道佛陀自在是什麼樣子的,看不到佛陀的這個清靜莊嚴,看不到佛陀的清靜心,看不到佛陀在度化衆生,看不到佛陀在成等正覺。所以我們對這個是非常的盲目。所以我們爲什麼對佛法這麼淡泊呢?因爲你看不到啊。你沒有這種“樂”啊,沒有這種渴望的心態啊,求解脫啊,又沒有看到佛陀這種向往之心啊。所以爲什麼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爲什麼講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呢?爲生“樂”之心啊,我想去!有幾個人真正在想呢?

  佛陀的威德力攝受力到達什麼程度?佛陀如何走路?魔王如何走路?

  佛陀在世時,那真是不可思議啊,只要是衆生見了他都生歡喜。他把衣服脫的光光的在外面走路,人家看到佛,沒有一點點汙染的感覺,衆生看了以後沒有那個不好意思啊,都是非常的純啊。看到釋迦牟尼佛都是禮拜啊,看到都有無上的功德啊,如果佛陀站在那個地方都是無上的功德啊,功德巍巍。比喻來講,佛陀站在那個地方,就像一個火車過來一樣,如果沒有威德的人,你嚇得退到後面去了。佛陀攝受我們的力量,恭敬他恭敬到這種程度,很多衆生不敢問佛,都是問阿難。因爲佛陀的智慧、威德,就像光一樣。一般的人見到佛的時候啊,並不是怕他,太恭敬,恭敬到不敢問,都問旁邊的,哎,你替我問一下,都是這樣的心態。(01:15)過去有個公案,有一天佛陀(散)頓步,到一個江邊去,一頓步,邊上的人不敢問啊,佛陀的威神力太大了,阿難尊者的威神力要差一點,就悄悄的問阿難,今天釋迦牟尼佛頓步,肯定有大事因緣,你跟我問一問,是爲什麼?阿難尊者就跑去問佛。爲什麼這些衆生不來問,要須菩提問呢?他問不出來啊,他不知道怎麼問。每天看到佛陀那麼自在,每天看到佛陀度化衆生,每天看到佛陀那種清靜,那種四大威儀的具足,他走路的時候像飛一樣就過去了。在經典上講,佛陀走路,衣服不會抖動的,我們走路衣服飄起來了。佛陀走路的時候啊,衣服是不動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那衣服沒有這麼長的,這個身體是展開來的,裏面是空的,所以他那個衣服走路的時候不會抖動的。那我們走路那個衣服都狂飛起來。就說我們心比較散亂,沒有那種清靜體。佛陀走路不會大步流星,佛陀象步走路,他走路像大象走路,都是平著走。我們走路呢是躬著腰走的,好像有什麼急事要做,一腳跨得很遠。這個腳在底下都有很大的聲音。所以呢,一個人走路聲音很輕,證明他心很細的。有人走路咚咚咚,就這樣過來了,這個都是大魔王走的路,那些強盜走的路。所以我們爲什麼走路不能輕一點呢?都因爲你步子太大了嘛。是不是?不會輕走。像這樣的人,我們看不到,在這個末法時代沒有。

  看不到佛當然可憐,看不清自己更加的可憐,我們爲什麼會經常處于一種雙憐狀態呢?我們經常沾沾自喜于我們的智慧福德,卻很少關注自己的執著,哪個更值得關注呢?

  第二個呢,我們看不到自己啊,還以爲自己很有智慧呢。哎,我覺得我很不錯呢。往往認爲自己很不錯。又沒有聞到般若經,感覺到自己沒有執著了,認爲自己沒有執著了。動不動說你很執著,我哪有執著啊!跟人家打架呢。說你這個心不好吧,我哪有不好啊!跟人家吵架。要說你,你有罪啊,要忏悔啊,我哪有罪啊!跟人家辯起來了。所以我們這些人都是這樣的。看不到自己,看不到佛。這是我們最可憐的地方。最可憐的地方是看不到佛。還有更可憐的地方,就是看不到自己,現在不知道有多少的法執,所以過去的祖師講過啊,他說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智慧和福德,看看自己有多少的執著。如果你不斷地看自己的執著,你可能還有一點點智慧,如果你不斷的看你的光明,那你的光明就是執著。你看你的優點,不看自己的缺點,那就麻煩了。但是有幾個人真正的看自己的缺點呢?包括我自己啊,看到自己優點很多的,缺點呢就看不到。所以我們這些人挺麻煩的。從這裏面反應到我們身上去啊。

  念佛與聞法是何關系?不聞法念的是何佛?心中的疑惑不解念的是何佛?名相佛的背後究竟念的是甚?

  所以“欲”是一種欲望啊,我們平時不應該有欲望,爲什麼這裏有“欲”呢?“欲”在五蓋裏面,就是貪嗔癡慢疑五蓋變成五德。如果你要是“欲”得到佛法,這個“欲”有沒有關系呢?你是個大凡夫,本身就有欲,如果你這個欲能跟法相應德話,你就不可思議了。但是我們沒有這個欲望,我們現在聞般若智慧的心沒有,很淡泊,聞法不聞法,就是念佛嘛。我們淨土宗的大德就告訴我們,老實念佛,不要想什麼東西,還沒有修行就叫人家老實念佛。禅宗的大德,老實參禅。參到最後面一肚子氣功,肚子裏面發氣,參念佛是誰肚子裏鼓氣了。然後呢,一股氣功出來了,認爲這個是叫做禅。淨土宗呢,念佛,念啊彌陀佛,喉嚨喊破了,一頭發脹發熱,然後念阿彌陀佛這叫功夫啊。念到最後面,他沒有聞法的這個體,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有一個非常想聞到法的這種般若智慧,聞法的是我們衆生不想聞啊,對聞法不感興趣,所以我們對聞法不感興趣的人,在涅槃經裏講得很清楚,猶如畜生無異啊。對聞法要感興趣,知道吧。所以呢,我們不管是老修行,是小修行也好,經典裏講:聞說般若,就是聞到般若的人,即使你有誹謗和贊美,可以升到天堂,就是你墮到地獄,但是地獄會變成蓮花,變成清涼的,就是掉到火裏面去了,火變成蓮華,變成清涼的,把你托到天上來,托到善法裏來。也就是說,你聞說了般若,經過了耳朵,就像金子掉到那個泥坑裏面一樣,然後呢等你這個泥巴脫落之時,這個金子掉到火坑裏面去了,但是燒不化的,並且那個金子掉到火裏面,火會化成清涼的。掉到地獄底下沒有多大的痛苦。所以呢聞般若,其實都已經跟解脫相似的相應。所以可看出聞般若很厲害。所以不管什麼人都應該知道聞法很重要。所以呢,今天要了知聞法的重要性。所以呢我們“願樂欲聞”。

  衆生啊在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看到佛陀的自在啊,第二個呢,自己已經發了菩提心了,在人天道裏面想出離叁界啊,知道人間之苦啊,又看到佛陀的莊嚴和清靜,想成佛了。阿羅漢也發了菩提心了,也不想住在清靜的體裏面,也不想住在這個執著的法裏面了,也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菩薩他也發菩提心了,菩薩本身就是發普通心,但是呢他有衆生可度啊,諸佛可成啊,他爲什麼不能像佛那樣無牽無挂呢?自自在在的這種體呢?這些所有的叁界的衆生、聲聞、菩薩,在渴望著,佛啊,快說吧,把這個甘露顯現出來,讓我解渴啊,讓我得到解脫,滿足于我的欲望,讓我聞到清靜之法,就是大家對這個般若生起無上的信心。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3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