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够将法水滋润你的心田,你一肚子的知见,叫我怎么给您讲;
四处参学的危害何在?如何才能真正变得非常非常的老实?
现在我们这些修行人,还没有修三天就变成大法师了,就想讲法了。前天一个女众来的,说要把所有的法师亲近完,很有功夫了再出家。参来参去,只增加一肚子的知见,一肚子的学问,与修行根本就不相干,相反还给将来修行增加了种种的顽固的所知障。您还没从我这里离开呢,就打算亲近另一位法师去了,这哪有一点谛听的影子呢?叫我如何给您讲呢?说实在的是我脸皮厚想给您讲法而已,给您讲二句。真正的法师听到这个话,人家不讲了,为什么呢?谛听的体没有,讲什么都没有用。您一肚子的知见不仅多得不能再多,而且异常的坚固;“我要多参学啊”,你什么都不懂,参什么学啊;为什么要出家三年以后才让你受戒呢?就是要让你变得非常的老实,你的身口意彻底的没有了。你才能纳入法水啊,不然的话,你如何起修呢?
这样的话:善之、念之,观之;才能与法相应,契入实相。并不单单是文字,是口上说的文字。思维不是分别绞辩,是彻底的放下,老老实实的观照这个法的体。师父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彻底的没有我了,才可能真正见到实相。没有法了,才可能彻底的显现大法。人家问你才说,人家不问你老老实实的一句话也不讲。佛陀都没有这样子大张旗鼓的告诉别人,你干么要去告诉别人呢?没有必要去告诉别人,人家问你才讲,非常的老实,因为你一直安住在法里面。您得法了开悟了,你有弟子来问,你可以讲,否则你给谁讲啊;
没有这个念根,一定与信不相应故。对念不相应的人,其信一定在表面上。你的信不过象是手上的珠子,盘着玩随时都可以扔掉的。你闻到了,也是表面上逛逛而已;
一个身心不相应的典型案例
过去武汉有个书法家,写字写诗都是禅意啊,象开了悟一样;全部都是经典上的言词,我问他怎么会这样,他说,不知道啊,我自性中就是这种感觉啊。但是呢,他看到别人敲木鱼他都生烦恼,把我心敲乱了;哪天我看到写字,说写这个字人家都不认识,写他干么?他马上把笔丢掉了,把墨汁也给炸掉了,说:你不懂就不要说。很生气的跑到房间里去了。他的字与他的心态完全是不相应的。我心里想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文字上的执著与观照上面毫无相应。为什么呢?他不肯舍身啊,他没有皈依体,他是学问啊;是佛学不是学佛啊。现在外面的佛学多厉害啊,特别是这个时代所知障非常的厉害。真正能把学佛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非常非常的少。所有这些都是不能进入念的体,不能受用;法的体不能纳于心故。
修行的二种障碍及如何对治?有人会修慈悲修出毛病吗?四大天王各表何法?四大天王的外怒内慈于修行者何等启示?
人修行其实有二种障碍:一是喜欢睡觉,比较昏沉、懈怠;二是掉举不安,一天到晚坐立不安;一般刚刚出家的人都有这个体,内心中有一种无明的躁动;修行几十年的人有昏沉、懈怠的情况出现。如果人不精进,一定会懈怠的,但精进到一定程度时,比如三四十岁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懈怠;特别是象我们这个年龄,如果不进则退;如果我不强迫自己给大家讲法,然后就一定会停滞、懈怠,退步;一天到晚有睡不完的觉。这样的人很多,东林寺我打佛七的时候,所有的老修行都睡觉。小修行在躁动不安。如果我要再不精进,也会变成老修行了。一般出家5年10年后都有这一关:昏沉关,睡魔啊,财色名食睡最后一条,很难过的。真的好难过的。如果人能保持一天能精神非常好,即不昏沉也不掉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打坐是身体是收的,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助缘,真正下功夫,六七天就解决问题,有多大的忍力就有多大的成就。掉举懈怠怎么办?思维佛法啊。昏沉与懈怠的人,你不能给他讲修行的问题了,他提不起来的。要讲信,令他提起来。定根慧根是降伏掉举的,昏沉的人,讲定,睡的更厉害。叫他闭关念佛,都不行的。淫欲心重的人千万不要修慈悲,越修慈悲,淫欲心越重;这是祖师讲的。不要以为所有人都可以修慈悲。相反要修大勇猛,威德力,因为慈悲与情相隔的非常近,不小心,慈悲就转为情。如果一味的讲慈悲,定会令众生进入情见。情见只能增加淫欲心。慈悲是内在的,外在的要有大丈夫之相,勇猛之相,给人威仪庄严给人恭敬的感觉。
四大金刚才是内在的慈悲,内密外显。您看:四大金刚,琴,什么琴,无玄之琴,没有玄的琴,就没有线啊,不用弹而自有妙音啊,他不弹琴而有无尽的妙法显现。在真空之中,在法界里面,看你去会吧,他哪一天不在利益众生呢?剑,无鞘之剑,没有鞘的剑,叫智慧增长啊,智慧产生啊,如果有鞘还要入啊,智慧还会断吗?所以呢他不需要再入了。所以没有鞘,代表智慧常住,所以常住在人间。龙,无骨,没有斗争,难道他还有斗争吗?没有骨是代表无相的意思。他拿的那把伞,伞无顶,他无尽的福佑众生是没有尽的。无顶的,是代表着无相的道理。所以这四大天王,不要看他们现的是四大天王相,都是无相的大菩萨。这些大菩萨,无时无刻,每秒钟都在利益众生,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愤怒相啊。但是呢,他的内心里面在利益众生,大家能感受到吗?所以我们都在四大天王的护佑之下生活。所以,每秒钟,你说他凶也好,说他好也好,跟他无关紧要。就像大地一样,我们在上面生活着,你说大地伟大也好,你赞美大地也好,批评大地也好,对它来说,无关紧要。因为它没有说你对我好,对我差的这种观点。它只是一个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刹那刹那的利益众生。所以呢,菩萨都是这样的,无条件的在利益着无尽的众生。所以我们应该从这里感受到。
念根在五根中的特殊作用?念根是相应之体,通达五根。阿罗汉的念及菩萨的念各有何局限?何谓佛陀之念?佛陀有念还是无念?
所以呢,有了这个念根,有了这个思维。这个五根里面的念根起什么作用呢?念根是相应之体,因为相应故,精进根、定根、信根、慧根,都有念根,因为信根里有念根,精进根里有念根,定根里有念根,慧根里有念根,离开念根,跟佛根就不相应了。就变成你自己的知见了。离开念根就像你离开佛一样。就像离开般若一切皆是魔一样。所以念根是穿的,是把五个根穿起来,没有念根,五根都不具足,因为它是上下穿的。所以念根是最重要,这个无记体啊,无记就是没有智慧了。有人说,我也不散乱,我也不绰举,我也很清醒,但是呢,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什么东西都不记得。背这个书也不记得,没有记忆力,讲法给你听,你一出门就忘记了,背这个书也背不下来,背那个书也背不下来,为什么背不下来呢?就是念根不具足。念根具足,念念相续的话,那你的智慧,你的聪明,都可以回复的。因为你没有念根,那你的智慧就不能回复。这个跟闻法很重要,如果你不断的闻,它让你的念根,让你的定根、精进根、慧根不断的增长,你的念根自生。只要念根出来了,你的记忆力就会增强。如果你没有念根,我前面跟你讲后面就忘记了。都是因为念根不具足。念根不具足,首先就是昏沉,就是无记状态。如果对念根不感兴趣,他本身就在无记状态,然后就造业受苦报,受苦报以后呢,产生一种烦躁,就变成绰举。
所以呢,这个念根,善自念之,念就是跟法相应的体。念是通达五根的。所以呢,善自念之,叫谛听。谛听就是闻的意思。“当为汝说”,我现在告诉你啊,说是用口说,听是用耳朵听,赞美于佛的话啊,就是我告诉你啊,就是你那个样子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说,众生们啊,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要降服其心,如是降服其心,就是你在前面讲的那些,前面讲的是什么呢?众生啊,种种障碍,伏住心源,把你的这个本心给伏住了。所以你心不能显现出来,阿罗汉对清静执着了,菩萨呢也对法上度众生的执着、成佛的执着,要度无量的众生。要度众生苦啊,要上供诸佛,上成佛道,要下化众生,要有这种愿力,这种愿力执着了,还是一个妄心的体现。这个东西要不降服,这些众生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因为这些众生前面有这么多的障碍,所以呢,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如是住,这个如是就是要与法相应,就是你所悟到的,你所明了的,就是这样,就告诉须菩提就是这样子的。如是降服其心,这是讲什么呢?这是跟须菩提讲,他说,是这样子的,是这样子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象你心里面这样想,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后来须菩提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须菩提心里想,他说佛知道了,佛陀是知道了,佛的心我肯定是知道了。须菩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须菩提听佛之语啊,他并不是自己解脱就可以了,问这个话的时候呢,他是为众生所问,不是为自己问。唯然,就是说,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的障碍,但是呢,为了众生故,包括自己呢,也想闻到。事实上呢,须菩提绝对知道了。很多众生还不知道,现在的众生正在障碍着。为了跟这些众生讲,让在会的很多的那些“机”,他们都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们都被这个妄心所障碍,希望佛再重说一遍,就是“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愿,是一种渴望,他说啊,众生非常渴望得到“如是”,降服其心。得到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现在众生未住,众生没有降服其心,须菩提代众生问,愿,是一个愿望,是一种渴望。就像一个人渴了以后呢,井里面的水干了,非常渴,非常渴望佛啊,赶快降甘露吧,不然我会渴死了!
何谓“愿乐欲闻”中的愿乐?愿乐是一种何等状态?
这一种状态呢,叫“愿”,愿乐,乐就是欢喜,就是很想得到这种法喜。为什么呢?为什么叫乐呢?释迦牟尼佛那么自在,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3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