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34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念佛与闻法是何关系?不闻法念的是何佛?心中的疑惑不解念的是何佛?名相佛的背后究竟念的是甚?

  所以“欲”是一种欲望啊,我们平时不应该有欲望,为什么这里有“欲”呢?“欲”在五盖里面,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盖变成五德。如果你要是“欲”得到佛法,这个“欲”有没有关系呢?你是个大凡夫,本身就有欲,如果你这个欲能跟法相应德话,你就不可思议了。但是我们没有这个欲望,我们现在闻般若智慧的心没有,很淡泊,闻法不闻法,就是念佛嘛。我们净土宗的大德就告诉我们,老实念佛,不要想什么东西,还没有修行就叫人家老实念佛。禅宗的大德,老实参禅。参到最后面一肚子气功,肚子里面发气,参念佛是谁肚子里鼓气了。然后呢,一股气功出来了,认为这个是叫做禅。净土宗呢,念佛,念啊弥陀佛,喉咙喊破了,一头发胀发热,然后念阿弥陀佛这叫功夫啊。念到最后面,他没有闻法的这个体,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非常想闻到法的这种般若智慧,闻法的是我们众生不想闻啊,对闻法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对闻法不感兴趣的人,在涅槃经里讲得很清楚,犹如畜生无异啊。对闻法要感兴趣,知道吧。所以呢,我们不管是老修行,是小修行也好,经典里讲:闻说般若,就是闻到般若的人,即使你有诽谤和赞美,可以升到天堂,就是你堕到地狱,但是地狱会变成莲花,变成清凉的,就是掉到火里面去了,火变成莲华,变成清凉的,把你托到天上来,托到善法里来。也就是说,你闻说了般若,经过了耳朵,就像金子掉到那个泥坑里面一样,然后呢等你这个泥巴脱落之时,这个金子掉到火坑里面去了,但是烧不化的,并且那个金子掉到火里面,火会化成清凉的。掉到地狱底下没有多大的痛苦。所以呢闻般若,其实都已经跟解脱相似的相应。所以可看出闻般若很厉害。所以不管什么人都应该知道闻法很重要。所以呢,今天要了知闻法的重要性。所以呢我们“愿乐欲闻”。

  众生啊在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看到佛陀的自在啊,第二个呢,自己已经发了菩提心了,在人天道里面想出离三界啊,知道人间之苦啊,又看到佛陀的庄严和清静,想成佛了。阿罗汉也发了菩提心了,也不想住在清静的体里面,也不想住在这个执着的法里面了,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菩萨他也发菩提心了,菩萨本身就是发普通心,但是呢他有众生可度啊,诸佛可成啊,他为什么不能像佛那样无牵无挂呢?自自在在的这种体呢?这些所有的三界的众生、声闻、菩萨,在渴望着,佛啊,快说吧,把这个甘露显现出来,让我解渴啊,让我得到解脱,满足于我的欲望,让我闻到清静之法,就是大家对这个般若生起无上的信心。南摩阿弥陀佛!

  须菩提问“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问“善”在何处?具有何等不可思议恩德?何谓谛听?如何谛听?如何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八个字中得到解脱?

  有长者供佛饭食,佛陀给狗吃;佛问阿难说:长者供养我的功德大呢,还是佛供养狗功德大?阿难说,长者用分别心供养佛的功德小,佛用了义的心平等的心无分别的心供养狗的功德大。

  某人供养上师30万,上师什么话也没有说,也没有任何其它表示;此人老大的疑惑不解甚至产生嗔恨之心?三个月后上师通知他代表上师去参加一个活动,他非常高兴,到了才知道原来是上师用他自己的名义捐款在盖一所学校,他真惭愧极了,在他疑惑上师嗔怪上师的时候,上师正组织人默默的以他的名义盖一所学校。他的心和上师的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他不知道圣人的心态,他以自己的心态来衡量圣人。所以:千万不要以自己小量的心来衡量圣人,如果你相信或者跟着某个圣人的时候,你要对他有一种彻底的信任,不要有怀疑,你有怀疑可能会失去极大的利益。要不是上师的这种善巧方便,这个人不知一直要嗔恨到什么时间才能结束。众生的心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世界上也有不好的人,既然我们做了善事,就不要去分别他了。尽量找一些圣人去供养。

  佛言:善哉,须菩提。佛陀赞美的是佛行,是佛心;对须菩提是极大的肯定。师父赞美某事的时候,你要同时赞美,以契入师父赞美的体。

  须菩提此问,上会佛心,下达众生意,问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是多少众生因此得宝,得金刚心,得般若智慧。功德不可谓不大矣。

  何谓“谛听”?如何训练谛听功夫?现在人为什么很难做到谛听?密宗传法为什么要有非常多的前行功夫?为什么强调身口意彻底的放下与皈依?

  谛听:善之,念之,善之即信息具足,善是至善,是绝对,放下你自己所有的知见,如果你有任何你的知见显现出来都不为善。念就是相续的意思,我现在告诉你,你把你所有的妄想放下来,把所有的知见放下来听我说,这叫善;这种善是一种慧的力量,是一种智的力量;是一种观照的力量;观照跟智慧跟文字是相应的。刹那一念,观照实相。如果这一念不相应,依文字而起分别,我在讲法,你不是用善思念,你在用什么呢?用分别之念。

  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人听了以后,心清净了;因果非常了不起,可以平息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清净了。这句话看似非常有道理,其实是错误的。他只是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者只是解烦恼的,并不认为是实相。他强烈的这种思维,强烈的这种观照,强烈的意识在哪个地方,我的妄想对立出来了,就是说我思维是这个意思,他不是相信未来,只是现在用于一处平衡心理;是一种道德范畴。这个叫做学问,学问式的思维。

  有修行人听后,当下了知:善恶的本体都是虚妄的,因而不思善不思恶,当下证得空性,得阿罗汉果。一般人听后,就开始做善事,想得善报;只是说平衡一下心理而已。这种平衡确实暂时伏住了一些烦恼,起到了某种受用,只是一种学问的范畴。(仅仅限于意识中想一下,平衡心理,并不真正入心,并不真正修行,谁做不到啊。这是现在人尤其是年轻人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另一种人听后,只做善事,想得善报;不做恶事,怕得恶报。这是一种迷信的状态。

  学佛的通病是什么?其危害所在?学佛如何才能真正入心契入实相?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只是将佛法当作一种平衡术在使用,在他心里确实感觉听到了佛法,知道了佛法,有了好大好大宝贝似的。他恶事照做,仅只在遇到烦恼的时候想一不,平衡一下,上辈子我欠他的,因果报应吗,没关系的,以这种阿Q式的思维想象来降伏自己现前的烦恼。事后,该怎么还怎么的。这些人,并不将佛法真正入心,真正付行,这种想一下,只是一种妄想一种妄见,一种妄用。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谛听:善之念之可绝对不能这样子。要用文字观照于实相,这个才是。

  现在很多佛学院的学生到社会上去,讲起来好象头头是道,他讲的是文字,是学问。没有经过观照,与实相不相应,也没有经过修证;完全是一种绞尽脑汁的文字思维。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是把好多书拿过来,综合归纳,纵横 阔,好象如何了得似的,其实什么也不是。

  这个谛听,是特别的不可思议,彻底的放下了,彻底的放下了我见、法见。佛经云:“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不要对自己有太多信见,佛陀指着太阳问一外道,哪是什么?外道说,您是佛,那是太阳难道您不知道吗?佛陀说:我已经证得哪是太阳,但我不知我所证太阳是对是错,所以想问问您这是不是太阳?你说是太阳正好与我所看到太阳是一不是二。您看,佛陀自己证的法,都要印证,我们的思维往往有很多的毛病,因为你的思维都是妄想中生起来的,不要太相信自己,连佛陀自己证悟的东西还要找外道来求证,现在的比丘成道后,都要以佛来印证;

  何谓念?如何念入心,念念相应?

  什么叫念,念不可思议,五根五力中念根是通达一切法的,念是与法相应的刹那时间,象你用手烧火的时候,他有痛的感觉,这个叫做念;你在远远的看着,手不去试它,不去观照它,不去相应它,不去实行它,你永远跟它是有一个距离的,这个不叫念,完全只叫做思维;念,上今下心,今天的心与它相应的一刹那,叫做念根;信根,精进根;念根,有精进才有念根,念就是境界现前;就是说获得清净心,获得法上的平等清净,获得心地上的清净,这个体相应了受用了,念相应;如果你一点受用都没有,就象你赚了一百万元钱,一点受用感都没有,只是尘(眼耳鼻舌身)上的一点感觉,它不入心里面;为什么极乐世界有宫殿随身呢?在心上面。在心上面,它有感受的,并不是外面的尘上面;尘上面是个妄想,那根本就是个不现实的东西,所以不入于心,不能受用。很多人学佛,更多的是为了学问,学佛和佛学是二回事;佛学就是学问;你这个要与佛心相撞的,从信根到精进根,信根是闻的体,精进是相续的体,念根就是相应,与法相应的体;如果不相应,机不对理,机法不能相对,就不会得到受用的,不会得大福报,也不会得大智慧;也不会感受到。

  汝今谛听:谛者:思维、善之、念之。善是绝对的体。密宗传法时为什么一定要修很长时间才可,就是怕你不能“谛听”;怕你把佛变成一个学问,不能当下生信;而有种种疑惑;不能证入信,纳入心;往往把佛法当做无所谓,因为无所谓故,不能达到一个诚恳的心、虔诚的心,五体投地,彻底的放下自我,不是说贡高我慢,不是说我已经懂得很多道理,要彻底的真实的放下自我,来谛听。密宗中为什么强调身口意三皈依呢?并不是把身体交给他,而是完全将身口意交给佛;交给上师,没有我了;上师把我变成什么样,我就变成什么样子的。上师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叫我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我彻底的没有了。这个时候上师才…

《《金刚经》系列开示 3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