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4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念佛與聞法是何關系?不聞法念的是何佛?心中的疑惑不解念的是何佛?名相佛的背後究竟念的是甚?

  所以“欲”是一種欲望啊,我們平時不應該有欲望,爲什麼這裏有“欲”呢?“欲”在五蓋裏面,就是貪嗔癡慢疑五蓋變成五德。如果你要是“欲”得到佛法,這個“欲”有沒有關系呢?你是個大凡夫,本身就有欲,如果你這個欲能跟法相應德話,你就不可思議了。但是我們沒有這個欲望,我們現在聞般若智慧的心沒有,很淡泊,聞法不聞法,就是念佛嘛。我們淨土宗的大德就告訴我們,老實念佛,不要想什麼東西,還沒有修行就叫人家老實念佛。禅宗的大德,老實參禅。參到最後面一肚子氣功,肚子裏面發氣,參念佛是誰肚子裏鼓氣了。然後呢,一股氣功出來了,認爲這個是叫做禅。淨土宗呢,念佛,念啊彌陀佛,喉嚨喊破了,一頭發脹發熱,然後念阿彌陀佛這叫功夫啊。念到最後面,他沒有聞法的這個體,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有一個非常想聞到法的這種般若智慧,聞法的是我們衆生不想聞啊,對聞法不感興趣,所以我們對聞法不感興趣的人,在涅槃經裏講得很清楚,猶如畜生無異啊。對聞法要感興趣,知道吧。所以呢,我們不管是老修行,是小修行也好,經典裏講:聞說般若,就是聞到般若的人,即使你有誹謗和贊美,可以升到天堂,就是你墮到地獄,但是地獄會變成蓮花,變成清涼的,就是掉到火裏面去了,火變成蓮華,變成清涼的,把你托到天上來,托到善法裏來。也就是說,你聞說了般若,經過了耳朵,就像金子掉到那個泥坑裏面一樣,然後呢等你這個泥巴脫落之時,這個金子掉到火坑裏面去了,但是燒不化的,並且那個金子掉到火裏面,火會化成清涼的。掉到地獄底下沒有多大的痛苦。所以呢聞般若,其實都已經跟解脫相似的相應。所以可看出聞般若很厲害。所以不管什麼人都應該知道聞法很重要。所以呢,今天要了知聞法的重要性。所以呢我們“願樂欲聞”。

  衆生啊在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看到佛陀的自在啊,第二個呢,自己已經發了菩提心了,在人天道裏面想出離叁界啊,知道人間之苦啊,又看到佛陀的莊嚴和清靜,想成佛了。阿羅漢也發了菩提心了,也不想住在清靜的體裏面,也不想住在這個執著的法裏面了,也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菩薩他也發菩提心了,菩薩本身就是發普通心,但是呢他有衆生可度啊,諸佛可成啊,他爲什麼不能像佛那樣無牽無挂呢?自自在在的這種體呢?這些所有的叁界的衆生、聲聞、菩薩,在渴望著,佛啊,快說吧,把這個甘露顯現出來,讓我解渴啊,讓我得到解脫,滿足于我的欲望,讓我聞到清靜之法,就是大家對這個般若生起無上的信心。南摩阿彌陀佛!

  須菩提問“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此問“善”在何處?具有何等不可思議恩德?何謂谛聽?如何谛聽?如何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八個字中得到解脫?

  有長者供佛飯食,佛陀給狗吃;佛問阿難說:長者供養我的功德大呢,還是佛供養狗功德大?阿難說,長者用分別心供養佛的功德小,佛用了義的心平等的心無分別的心供養狗的功德大。

  某人供養上師30萬,上師什麼話也沒有說,也沒有任何其它表示;此人老大的疑惑不解甚至産生嗔恨之心?叁個月後上師通知他代表上師去參加一個活動,他非常高興,到了才知道原來是上師用他自己的名義捐款在蓋一所學校,他真慚愧極了,在他疑惑上師嗔怪上師的時候,上師正組織人默默的以他的名義蓋一所學校。他的心和上師的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啊,他不知道聖人的心態,他以自己的心態來衡量聖人。所以:千萬不要以自己小量的心來衡量聖人,如果你相信或者跟著某個聖人的時候,你要對他有一種徹底的信任,不要有懷疑,你有懷疑可能會失去極大的利益。要不是上師的這種善巧方便,這個人不知一直要嗔恨到什麼時間才能結束。衆生的心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個世界上也有不好的人,既然我們做了善事,就不要去分別他了。盡量找一些聖人去供養。

  佛言:善哉,須菩提。佛陀贊美的是佛行,是佛心;對須菩提是極大的肯定。師父贊美某事的時候,你要同時贊美,以契入師父贊美的體。

  須菩提此問,上會佛心,下達衆生意,問出了“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多少衆生因此得寶,得金剛心,得般若智慧。功德不可謂不大矣。

  何謂“谛聽”?如何訓練谛聽功夫?現在人爲什麼很難做到谛聽?密宗傳法爲什麼要有非常多的前行功夫?爲什麼強調身口意徹底的放下與皈依?

  谛聽:善之,念之,善之即信息具足,善是至善,是絕對,放下你自己所有的知見,如果你有任何你的知見顯現出來都不爲善。念就是相續的意思,我現在告訴你,你把你所有的妄想放下來,把所有的知見放下來聽我說,這叫善;這種善是一種慧的力量,是一種智的力量;是一種觀照的力量;觀照跟智慧跟文字是相應的。刹那一念,觀照實相。如果這一念不相應,依文字而起分別,我在講法,你不是用善思念,你在用什麼呢?用分別之念。

  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人聽了以後,心清淨了;因果非常了不起,可以平息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清淨了。這句話看似非常有道理,其實是錯誤的。他只是認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者只是解煩惱的,並不認爲是實相。他強烈的這種思維,強烈的這種觀照,強烈的意識在哪個地方,我的妄想對立出來了,就是說我思維是這個意思,他不是相信未來,只是現在用于一處平衡心理;是一種道德範疇。這個叫做學問,學問式的思維。

  有修行人聽後,當下了知:善惡的本體都是虛妄的,因而不思善不思惡,當下證得空性,得阿羅漢果。一般人聽後,就開始做善事,想得善報;只是說平衡一下心理而已。這種平衡確實暫時伏住了一些煩惱,起到了某種受用,只是一種學問的範疇。(僅僅限于意識中想一下,平衡心理,並不真正入心,並不真正修行,誰做不到啊。這是現在人尤其是年輕人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另一種人聽後,只做善事,想得善報;不做惡事,怕得惡報。這是一種迷信的狀態。

  學佛的通病是什麼?其危害所在?學佛如何才能真正入心契入實相?

  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只是將佛法當作一種平衡術在使用,在他心裏確實感覺聽到了佛法,知道了佛法,有了好大好大寶貝似的。他惡事照做,僅只在遇到煩惱的時候想一不,平衡一下,上輩子我欠他的,因果報應嗎,沒關系的,以這種阿Q式的思維想象來降伏自己現前的煩惱。事後,該怎麼還怎麼的。這些人,並不將佛法真正入心,真正付行,這種想一下,只是一種妄想一種妄見,一種妄用。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的谛聽:善之念之可絕對不能這樣子。要用文字觀照于實相,這個才是。

  現在很多佛學院的學生到社會上去,講起來好象頭頭是道,他講的是文字,是學問。沒有經過觀照,與實相不相應,也沒有經過修證;完全是一種絞盡腦汁的文字思維。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是把好多書拿過來,綜合歸納,縱橫 闊,好象如何了得似的,其實什麼也不是。

  這個谛聽,是特別的不可思議,徹底的放下了,徹底的放下了我見、法見。佛經雲:“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不要對自己有太多信見,佛陀指著太陽問一外道,哪是什麼?外道說,您是佛,那是太陽難道您不知道嗎?佛陀說:我已經證得哪是太陽,但我不知我所證太陽是對是錯,所以想問問您這是不是太陽?你說是太陽正好與我所看到太陽是一不是二。您看,佛陀自己證的法,都要印證,我們的思維往往有很多的毛病,因爲你的思維都是妄想中生起來的,不要太相信自己,連佛陀自己證悟的東西還要找外道來求證,現在的比丘成道後,都要以佛來印證;

  何謂念?如何念入心,念念相應?

  什麼叫念,念不可思議,五根五力中念根是通達一切法的,念是與法相應的刹那時間,象你用手燒火的時候,他有痛的感覺,這個叫做念;你在遠遠的看著,手不去試它,不去觀照它,不去相應它,不去實行它,你永遠跟它是有一個距離的,這個不叫念,完全只叫做思維;念,上今下心,今天的心與它相應的一刹那,叫做念根;信根,精進根;念根,有精進才有念根,念就是境界現前;就是說獲得清淨心,獲得法上的平等清淨,獲得心地上的清淨,這個體相應了受用了,念相應;如果你一點受用都沒有,就象你賺了一百萬元錢,一點受用感都沒有,只是塵(眼耳鼻舌身)上的一點感覺,它不入心裏面;爲什麼極樂世界有宮殿隨身呢?在心上面。在心上面,它有感受的,並不是外面的塵上面;塵上面是個妄想,那根本就是個不現實的東西,所以不入于心,不能受用。很多人學佛,更多的是爲了學問,學佛和佛學是二回事;佛學就是學問;你這個要與佛心相撞的,從信根到精進根,信根是聞的體,精進是相續的體,念根就是相應,與法相應的體;如果不相應,機不對理,機法不能相對,就不會得到受用的,不會得大福報,也不會得大智慧;也不會感受到。

  汝今谛聽:谛者:思維、善之、念之。善是絕對的體。密宗傳法時爲什麼一定要修很長時間才可,就是怕你不能“谛聽”;怕你把佛變成一個學問,不能當下生信;而有種種疑惑;不能證入信,納入心;往往把佛法當做無所謂,因爲無所謂故,不能達到一個誠懇的心、虔誠的心,五體投地,徹底的放下自我,不是說貢高我慢,不是說我已經懂得很多道理,要徹底的真實的放下自我,來谛聽。密宗中爲什麼強調身口意叁皈依呢?並不是把身體交給他,而是完全將身口意交給佛;交給上師,沒有我了;上師把我變成什麼樣,我就變成什麼樣子的。上師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叫我怎麼說我就怎麼說,我徹底的沒有了。這個時候上師才…

《《金剛經》系列開示 3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