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34▪P3

  ..续本文上一页陀那么清静,佛陀相貌庄严,这个智生之体谁不想得啊?谁不想得到佛陀这个智身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谁又不想得到释迦牟尼佛的清静心呢?佛陀下可以度化众生,上可以成无上佛道,每个众生都想成佛,每个阿罗汉现在正在发菩提心,但是呢他为什么放不下来呢?放不下这个我执呢?放不下清静之执呢?那些菩萨都发了愿,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度无量的众生,为什么我们感觉到众生难度呢?对上来说,我要成无上佛道,为什么我们没有佛陀那么自在呢?佛啊,快告诉我这种甘露啊,让我得到跟你一样,如是自在,如是解脱,如是智身,汝是利益众生,如是能成佛道,如是能度众生,如是在吃喝穿住里面、行住坐卧里面、四大威仪里面,那种自在体,我想要。这叫“乐”,想得到这个体。这里面就是两个意思,一个就是众生没有得度,这个时候正在祈望。第二个呢,须菩提带着众生,在看着佛的体,佛陀正在这样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佛,何等自在,那么安心,四大威仪那么具足,那么清静。佛陀在世时,在哪个地方度到哪个地方。为什么我走到那个地方度不到那个地方呢?上至于大梵天王,下至于很多的众生,见到佛都得度,但是那些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会怎么想?他说,我也跟这个一样,他想这样,“乐”,知道吧?也就是说,上看到佛。我们的众生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们上看不到佛,不知道佛陀自在是什么样子的,看不到佛陀的这个清静庄严,看不到佛陀的清静心,看不到佛陀在度化众生,看不到佛陀在成等正觉。所以我们对这个是非常的盲目。所以我们为什么对佛法这么淡泊呢?因为你看不到啊。你没有这种“乐”啊,没有这种渴望的心态啊,求解脱啊,又没有看到佛陀这种向往之心啊。所以为什么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什么讲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呢?为生“乐”之心啊,我想去!有几个人真正在想呢?

  佛陀的威德力摄受力到达什么程度?佛陀如何走路?魔王如何走路?

  佛陀在世时,那真是不可思议啊,只要是众生见了他都生欢喜。他把衣服脱的光光的在外面走路,人家看到佛,没有一点点污染的感觉,众生看了以后没有那个不好意思啊,都是非常的纯啊。看到释迦牟尼佛都是礼拜啊,看到都有无上的功德啊,如果佛陀站在那个地方都是无上的功德啊,功德巍巍。比喻来讲,佛陀站在那个地方,就像一个火车过来一样,如果没有威德的人,你吓得退到后面去了。佛陀摄受我们的力量,恭敬他恭敬到这种程度,很多众生不敢问佛,都是问阿难。因为佛陀的智慧、威德,就像光一样。一般的人见到佛的时候啊,并不是怕他,太恭敬,恭敬到不敢问,都问旁边的,哎,你替我问一下,都是这样的心态。(01:15)过去有个公案,有一天佛陀(散)顿步,到一个江边去,一顿步,边上的人不敢问啊,佛陀的威神力太大了,阿难尊者的威神力要差一点,就悄悄的问阿难,今天释迦牟尼佛顿步,肯定有大事因缘,你跟我问一问,是为什么?阿难尊者就跑去问佛。为什么这些众生不来问,要须菩提问呢?他问不出来啊,他不知道怎么问。每天看到佛陀那么自在,每天看到佛陀度化众生,每天看到佛陀那种清静,那种四大威仪的具足,他走路的时候像飞一样就过去了。在经典上讲,佛陀走路,衣服不会抖动的,我们走路衣服飘起来了。佛陀走路的时候啊,衣服是不动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衣服没有这么长的,这个身体是展开来的,里面是空的,所以他那个衣服走路的时候不会抖动的。那我们走路那个衣服都狂飞起来。就说我们心比较散乱,没有那种清静体。佛陀走路不会大步流星,佛陀象步走路,他走路像大象走路,都是平着走。我们走路呢是躬着腰走的,好像有什么急事要做,一脚跨得很远。这个脚在底下都有很大的声音。所以呢,一个人走路声音很轻,证明他心很细的。有人走路咚咚咚,就这样过来了,这个都是大魔王走的路,那些强盗走的路。所以我们为什么走路不能轻一点呢?都因为你步子太大了嘛。是不是?不会轻走。像这样的人,我们看不到,在这个末法时代没有。

  看不到佛当然可怜,看不清自己更加的可怜,我们为什么会经常处于一种双怜状态呢?我们经常沾沾自喜于我们的智慧福德,却很少关注自己的执著,哪个更值得关注呢?

  第二个呢,我们看不到自己啊,还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呢。哎,我觉得我很不错呢。往往认为自己很不错。又没有闻到般若经,感觉到自己没有执着了,认为自己没有执着了。动不动说你很执着,我哪有执着啊!跟人家打架呢。说你这个心不好吧,我哪有不好啊!跟人家吵架。要说你,你有罪啊,要忏悔啊,我哪有罪啊!跟人家辩起来了。所以我们这些人都是这样的。看不到自己,看不到佛。这是我们最可怜的地方。最可怜的地方是看不到佛。还有更可怜的地方,就是看不到自己,现在不知道有多少的法执,所以过去的祖师讲过啊,他说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智慧和福德,看看自己有多少的执着。如果你不断地看自己的执着,你可能还有一点点智慧,如果你不断的看你的光明,那你的光明就是执着。你看你的优点,不看自己的缺点,那就麻烦了。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的看自己的缺点呢?包括我自己啊,看到自己优点很多的,缺点呢就看不到。所以我们这些人挺麻烦的。从这里面反应到我们身上去啊。

  念佛与闻法是何关系?不闻法念的是何佛?心中的疑惑不解念的是何佛?名相佛的背后究竟念的是甚?

  所以“欲”是一种欲望啊,我们平时不应该有欲望,为什么这里有“欲”呢?“欲”在五盖里面,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盖变成五德。如果你要是“欲”得到佛法,这个“欲”有没有关系呢?你是个大凡夫,本身就有欲,如果你这个欲能跟法相应德话,你就不可思议了。但是我们没有这个欲望,我们现在闻般若智慧的心没有,很淡泊,闻法不闻法,就是念佛嘛。我们净土宗的大德就告诉我们,老实念佛,不要想什么东西,还没有修行就叫人家老实念佛。禅宗的大德,老实参禅。参到最后面一肚子气功,肚子里面发气,参念佛是谁肚子里鼓气了。然后呢,一股气功出来了,认为这个是叫做禅。净土宗呢,念佛,念啊弥陀佛,喉咙喊破了,一头发胀发热,然后念阿弥陀佛这叫功夫啊。念到最后面,他没有闻法的这个体,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非常想闻到法的这种般若智慧,闻法的是我们众生不想闻啊,对闻法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对闻法不感兴趣的人,在涅槃经里讲得很清楚,犹如畜生无异啊。对闻法要感兴趣,知道吧。所以呢,我们不管是老修行,是小修行也好,经典里讲:闻说般若,就是闻到般若的人,即使你有诽谤和赞美,可以升到天堂,就是你堕到地狱,但是地狱会变成莲花,变成清凉的,就是掉到火里面去了,火变成莲华,变成清凉的,把你托到天上来,托到善法里来。也就是说,你闻说了般若,经过了耳朵,就像金子掉到那个泥坑里面一样,然后呢等你这个泥巴脱落之时,这个金子掉到火坑里面去了,但是烧不化的,并且那个金子掉到火里面,火会化成清凉的。掉到地狱底下没有多大的痛苦。所以呢闻般若,其实都已经跟解脱相似的相应。所以可看出闻般若很厉害。所以不管什么人都应该知道闻法很重要。所以呢,今天要了知闻法的重要性。所以呢我们“愿乐欲闻”。

  众生啊在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看到佛陀的自在啊,第二个呢,自己已经发了菩提心了,在人天道里面想出离三界啊,知道人间之苦啊,又看到佛陀的庄严和清静,想成佛了。阿罗汉也发了菩提心了,也不想住在清静的体里面,也不想住在这个执着的法里面了,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菩萨他也发菩提心了,菩萨本身就是发普通心,但是呢他有众生可度啊,诸佛可成啊,他为什么不能像佛那样无牵无挂呢?自自在在的这种体呢?这些所有的三界的众生、声闻、菩萨,在渴望着,佛啊,快说吧,把这个甘露显现出来,让我解渴啊,让我得到解脱,满足于我的欲望,让我闻到清静之法,就是大家对这个般若生起无上的信心。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34》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