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3▪P2

  ..續本文上一頁出毛病嗎?四大天王各表何法?四大天王的外怒內慈于修行者何等啓示?

  人修行其實有二種障礙:一是喜歡睡覺,比較昏沈、懈怠;二是掉舉不安,一天到晚坐立不安;一般剛剛出家的人都有這個體,內心中有一種無明的躁動;修行幾十年的人有昏沈、懈怠的情況出現。如果人不精進,一定會懈怠的,但精進到一定程度時,比如叁四十歲的時候,很容易讓人懈怠;特別是象我們這個年齡,如果不進則退;如果我不強迫自己給大家講法,然後就一定會停滯、懈怠,退步;一天到晚有睡不完的覺。這樣的人很多,東林寺我打佛七的時候,所有的老修行都睡覺。小修行在躁動不安。如果我要再不精進,也會變成老修行了。一般出家5年10年後都有這一關:昏沈關,睡魔啊,財色名食睡最後一條,很難過的。真的好難過的。如果人能保持一天能精神非常好,即不昏沈也不掉舉,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打坐是身體是收的,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助緣,真正下功夫,六七天就解決問題,有多大的忍力就有多大的成就。掉舉懈怠怎麼辦?思維佛法啊。昏沈與懈怠的人,你不能給他講修行的問題了,他提不起來的。要講信,令他提起來。定根慧根是降伏掉舉的,昏沈的人,講定,睡的更厲害。叫他閉關念佛,都不行的。淫欲心重的人千萬不要修慈悲,越修慈悲,淫欲心越重;這是祖師講的。不要以爲所有人都可以修慈悲。相反要修大勇猛,威德力,因爲慈悲與情相隔的非常近,不小心,慈悲就轉爲情。如果一味的講慈悲,定會令衆生進入情見。情見只能增加淫欲心。慈悲是內在的,外在的要有大丈夫之相,勇猛之相,給人威儀莊嚴給人恭敬的感覺。

  四大金剛才是內在的慈悲,內密外顯。您看:四大金剛,琴,什麼琴,無玄之琴,沒有玄的琴,就沒有線啊,不用彈而自有妙音啊,他不彈琴而有無盡的妙法顯現。在真空之中,在法界裏面,看你去會吧,他哪一天不在利益衆生呢?劍,無鞘之劍,沒有鞘的劍,叫智慧增長啊,智慧産生啊,如果有鞘還要入啊,智慧還會斷嗎?所以呢他不需要再入了。所以沒有鞘,代表智慧常住,所以常住在人間。龍,無骨,沒有鬥爭,難道他還有鬥爭嗎?沒有骨是代表無相的意思。他拿的那把傘,傘無頂,他無盡的福佑衆生是沒有盡的。無頂的,是代表著無相的道理。所以這四大天王,不要看他們現的是四大天王相,都是無相的大菩薩。這些大菩薩,無時無刻,每秒鍾都在利益衆生,但是我們看到的是憤怒相啊。但是呢,他的內心裏面在利益衆生,大家能感受到嗎?所以我們都在四大天王的護佑之下生活。所以,每秒鍾,你說他凶也好,說他好也好,跟他無關緊要。就像大地一樣,我們在上面生活著,你說大地偉大也好,你贊美大地也好,批評大地也好,對它來說,無關緊要。因爲它沒有說你對我好,對我差的這種觀點。它只是一個平等的對待一切衆生,刹那刹那的利益衆生。所以呢,菩薩都是這樣的,無條件的在利益著無盡的衆生。所以我們應該從這裏感受到。

  念根在五根中的特殊作用?念根是相應之體,通達五根。阿羅漢的念及菩薩的念各有何局限?何謂佛陀之念?佛陀有念還是無念?

  所以呢,有了這個念根,有了這個思維。這個五根裏面的念根起什麼作用呢?念根是相應之體,因爲相應故,精進根、定根、信根、慧根,都有念根,因爲信根裏有念根,精進根裏有念根,定根裏有念根,慧根裏有念根,離開念根,跟佛根就不相應了。就變成你自己的知見了。離開念根就像你離開佛一樣。就像離開般若一切皆是魔一樣。所以念根是穿的,是把五個根穿起來,沒有念根,五根都不具足,因爲它是上下穿的。所以念根是最重要,這個無記體啊,無記就是沒有智慧了。有人說,我也不散亂,我也不綽舉,我也很清醒,但是呢,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什麼東西都不記得。背這個書也不記得,沒有記憶力,講法給你聽,你一出門就忘記了,背這個書也背不下來,背那個書也背不下來,爲什麼背不下來呢?就是念根不具足。念根具足,念念相續的話,那你的智慧,你的聰明,都可以回複的。因爲你沒有念根,那你的智慧就不能回複。這個跟聞法很重要,如果你不斷的聞,它讓你的念根,讓你的定根、精進根、慧根不斷的增長,你的念根自生。只要念根出來了,你的記憶力就會增強。如果你沒有念根,我前面跟你講後面就忘記了。都是因爲念根不具足。念根不具足,首先就是昏沈,就是無記狀態。如果對念根不感興趣,他本身就在無記狀態,然後就造業受苦報,受苦報以後呢,産生一種煩躁,就變成綽舉。

  所以呢,這個念根,善自念之,念就是跟法相應的體。念是通達五根的。所以呢,善自念之,叫谛聽。谛聽就是聞的意思。“當爲汝說”,我現在告訴你啊,說是用口說,聽是用耳朵聽,贊美于佛的話啊,就是我告訴你啊,就是你那個樣子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說,衆生們啊,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該要降服其心,如是降服其心,就是你在前面講的那些,前面講的是什麼呢?衆生啊,種種障礙,伏住心源,把你的這個本心給伏住了。所以你心不能顯現出來,阿羅漢對清靜執著了,菩薩呢也對法上度衆生的執著、成佛的執著,要度無量的衆生。要度衆生苦啊,要上供諸佛,上成佛道,要下化衆生,要有這種願力,這種願力執著了,還是一個妄心的體現。這個東西要不降服,這些衆生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因爲這些衆生前面有這麼多的障礙,所以呢,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如是住,這個如是就是要與法相應,就是你所悟到的,你所明了的,就是這樣,就告訴須菩提就是這樣子的。如是降服其心,這是講什麼呢?這是跟須菩提講,他說,是這樣子的,是這樣子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該象你心裏面這樣想,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後來須菩提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須菩提心裏想,他說佛知道了,佛陀是知道了,佛的心我肯定是知道了。須菩提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須菩提聽佛之語啊,他並不是自己解脫就可以了,問這個話的時候呢,他是爲衆生所問,不是爲自己問。唯然,就是說,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沒有多大的障礙,但是呢,爲了衆生故,包括自己呢,也想聞到。事實上呢,須菩提絕對知道了。很多衆生還不知道,現在的衆生正在障礙著。爲了跟這些衆生講,讓在會的很多的那些“機”,他們都已經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們都被這個妄心所障礙,希望佛再重說一遍,就是“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願,是一種渴望,他說啊,衆生非常渴望得到“如是”,降服其心。得到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現在衆生未住,衆生沒有降服其心,須菩提代衆生問,願,是一個願望,是一種渴望。就像一個人渴了以後呢,井裏面的水幹了,非常渴,非常渴望佛啊,趕快降甘露吧,不然我會渴死了!

  何謂“願樂欲聞”中的願樂?願樂是一種何等狀態?

  這一種狀態呢,叫“願”,願樂,樂就是歡喜,就是很想得到這種法喜。爲什麼呢?爲什麼叫樂呢?釋迦牟尼佛那麼自在,佛陀那麼清靜,佛陀相貌莊嚴,這個智生之體誰不想得啊?誰不想得到佛陀這個智身呢?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呢?誰又不想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清靜心呢?佛陀下可以度化衆生,上可以成無上佛道,每個衆生都想成佛,每個阿羅漢現在正在發菩提心,但是呢他爲什麼放不下來呢?放不下這個我執呢?放不下清靜之執呢?那些菩薩都發了願,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度無量的衆生,爲什麼我們感覺到衆生難度呢?對上來說,我要成無上佛道,爲什麼我們沒有佛陀那麼自在呢?佛啊,快告訴我這種甘露啊,讓我得到跟你一樣,如是自在,如是解脫,如是智身,汝是利益衆生,如是能成佛道,如是能度衆生,如是在吃喝穿住裏面、行住坐臥裏面、四大威儀裏面,那種自在體,我想要。這叫“樂”,想得到這個體。這裏面就是兩個意思,一個就是衆生沒有得度,這個時候正在祈望。第二個呢,須菩提帶著衆生,在看著佛的體,佛陀正在這樣做。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佛,何等自在,那麼安心,四大威儀那麼具足,那麼清靜。佛陀在世時,在哪個地方度到哪個地方。爲什麼我走到那個地方度不到那個地方呢?上至于大梵天王,下至于很多的衆生,見到佛都得度,但是那些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會怎麼想?他說,我也跟這個一樣,他想這樣,“樂”,知道吧?也就是說,上看到佛。我們的衆生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呢?我們上看不到佛,不知道佛陀自在是什麼樣子的,看不到佛陀的這個清靜莊嚴,看不到佛陀的清靜心,看不到佛陀在度化衆生,看不到佛陀在成等正覺。所以我們對這個是非常的盲目。所以我們爲什麼對佛法這麼淡泊呢?因爲你看不到啊。你沒有這種“樂”啊,沒有這種渴望的心態啊,求解脫啊,又沒有看到佛陀這種向往之心啊。所以爲什麼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爲什麼講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呢?爲生“樂”之心啊,我想去!有幾個人真正在想呢?

  佛陀的威德力攝受力到達什麼程度?佛陀如何走路?魔王如何走路?

  佛陀在世時,那真是不可思議啊,只要是衆生見了他都生歡喜。他把衣服脫的光光的在外面走路,人家看到佛,沒有一點點汙染的感覺,衆生看了以後沒有那個不好意思啊,都是非常的純啊。看到釋迦牟尼佛都是禮拜啊,看到都有無上的功德啊,如果佛陀站在那個地方都是無上的功德啊,功德巍巍。比喻來講,佛陀站在那個地方,就像一個火車過來一樣,如果沒有威德的人,你嚇得退到後面去了。佛陀攝受我們的力量,恭敬他恭敬到這種程度,很多衆生不敢問佛,都是問阿難。因爲佛陀的智慧、威德,就像光一樣。一般的人見到佛的時候啊,並不是怕他,太恭敬,恭敬到不敢問,都問旁邊的,哎,你替我問一下,都是這樣的心態。(01:15)過去有個公案,有一天佛陀(散)頓步,到一個江邊去,一頓步,邊上的人不敢問啊,佛陀的威神力太大了,阿難尊者的威神力要差一點,就悄悄的問阿難,今天釋迦牟尼佛頓步,肯定有大事因緣,你跟我問一問,是爲什麼?阿難尊者就跑去問佛。爲什麼這些衆生不來問,要須菩提問呢?他問不出來啊,他不知道怎麼問。每天看到佛陀那麼自在,每天看到佛陀度化衆生,每天看到佛陀那種清靜,那種四大威儀的具足,他走路的時候像飛一樣就過去了。在經典上講,佛陀走路,衣服不會抖動的,我們走路衣服飄起來了。佛陀走路的時候啊,衣服是不動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那衣服沒有這麼長的,這個身體是展開來的,裏面是空的,所以他那個衣服走路的時候不會抖動的。那我們走路那個衣服都狂飛起來。就說我們心比較散亂,沒有那種清靜體。佛陀走路不會大步流星,佛陀象步走路,他走路像大象走路,都是平著走。我們走路呢是躬著腰走的,好像有什麼急事要做,一腳跨得很遠。這個腳在底下都有很大的聲音。所以呢,一個人走路聲音很輕,證明他心很細的。有人走路咚咚咚,就這樣過來了,這個都是大魔王走的路,那些強盜走的路。所以我們爲什麼走路不能輕一點呢?都因爲你步子太大了嘛。是不是?不會輕走。像這樣的人,我們看不到,在這個末法時代沒有。

  看不到佛當然可憐,看不清自己更加的可憐,我們爲什麼會經常處于一種雙憐狀態呢?我們經常沾沾自喜于我們的智慧福德,卻很少關注自己的執著,哪個更值得關注呢?

  第二個呢,我們看不到自己啊,還以爲自己很有智慧呢。哎,我覺得我很不錯呢。往往認爲自己很不錯。又沒有聞到般若經,感覺到自己沒有執著了,認爲自己沒有執著了。動不動說你很執著,我哪有執著啊!跟人家打架呢。說你這個心不好吧,我哪有不好啊!跟人家吵架。要說你,你有罪啊,要忏悔啊,我哪有罪啊!跟人家辯起來了。所以我們這些人都是這樣的。看不到自己,看不到佛。這是我們最可憐的地方。最可憐的地方是看不到佛。還有更可憐的地方,就是看不到自己,現在不知道有多少的法執,所以過去的祖師講過啊,他說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智慧和福德,看看自己有多少的執著。如果你不斷地看自己的執著,你可能還有一點點智慧,如果你不斷的看你的光明,那你的光明就是執著。你看你的優點,不看自己的缺點,那就麻煩了。但是有幾個人真正的看自己的缺點呢?包括我自己啊,看到自己優點很多的,缺點呢就看不到。所以我們這些人挺麻煩的。從這裏面反應到我們身上去啊。

  

  

《《金剛經》系列開示 3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