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何種情形下六度皆是妄說?何種情形下,六度萬行皆具足一切圓滿果德?六度就是佛陀的報身嗎?我心即佛有什麼問題嗎?一念如何遍法界?回向如何遍法界?

  從願上必須要念念回向,念念之間持六度,四舍,慈悲喜舍,也就是六度這個體,並且對這個體要生起般若之信心。六度裏以般若爲根本,沒有般若六度皆是妄說,六度不圓滿故。通達六度,通達于般若,必定要了解六度本體的空性,空性就是佛心,佛心就是圓滿,本來之德。一沾上邊,就跟佛陀的德就相應了,就搭上佛陀的衣服了,搭著佛陀的衣服你就解脫了。所以呢,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解脫。回向你念念回向,只要你抓住般若,你六度皆當圓滿,隨便的持六度,都是解脫之體,在此世界,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如果發菩提心比較重的人,真實想出離的人,必須抓住他的衣服不放,如果你舍去他的衣服,那你就麻煩了。舍去般若就等于舍去了般若之衣,般若之衣舍,六度皆是妄說,那你就迷了。迷失般若,菩提心就沒有了。所以呢,六度般若體,就是圓滿五度。所以呢,我們,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是佛心中本來圓滿的德,就是報身。這個報身起什麼作用呢?上會于佛乘,下令一切衆生自然解脫,自然而然。所以只要你持六度,衆生自然解脫。對你來說無所住,爲什麼呢?在你行六度的時候沒有我執啊,你知道它是空的體啊,你布施給別人的時候哪有個布施啊,空的體啊,空的體是佛心,那全部是佛,跟我有什麼關系啊。所以呢,了解你這一念跟佛相應,沒有一個我。佛就是絕對的佛,你不要說我心就是佛,沒有一個我心,知道吧。所以呢,不管怎麼樣,回向裏面,如果你通達這個智慧,其實你已經圓滿果德了。普賢王菩薩就是,一切圓滿。但是我們衆生有無始以來的習氣在,一邊這邊談是佛的圓滿的體,後面還要加一個我的這個尾巴,這叫做習氣,有住。這個習氣要把它斷掉,一旦斷了佛果現前,那時一根草拿起來你就得到解脫了,六度都已經具足了。回向位,一念把稻草拿起來,一念回向,就已經解脫了。爲什麼這一念遍法界,你了解它的實相了。但是你不了解這一念的回向,你不知道這一念本身就遍法界,你回向的時候有個我執在那個地方,回向裏面有遮,到最後面呢要你悟那一念。但是如果不斷的回向于法界,你就會獲得一個次第的解脫,它有次第的解脫。所以華嚴境界它有次第的解脫。所以呢,十回向品,本身就回向于佛。八地菩薩才十回向,到了回向的時候就是回向于佛果了。回向佛果就通向于毗盧遮那佛。而這個十行跟十住還是在因位上面,在伏菩提心裏面,還不是明菩提心。如果你回向果位的話,回向位就是明菩提心。從這個體裏面可以看得出來,兩種回向,建立願體,回向都是願。十大願王,有一個衆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我所做的事情,都是發願,願一切衆生,一個衆生沒有成佛我願未盡,那個願都是爲所有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

  如何理解忍辱是一種安心的忍、信心的忍、具足的忍?忍辱當中的般若智慧是什麼?

  忍辱是一種安心的忍,是一種信心的忍,是一種具足的忍,並不是那個無可奈何的忍,沒有辦法的忍,那個苦忍,那叫不忍,那個忍的話不斷的發起那個嗔恨心,在那個地方爆發,到一定的時候他就會爆發。就像那個抽刀斷水水更流,你本來是想斷那個水,結果水還把整個江堤給覆蓋了。爲什麼這個江堤會翻呢?就是嗔恨心爆發到一定的時候,它就要破壩。我們心裏面還有一個壩,你的嗔恨到一定的時候,你的極限到一定的時候,平時對佛沒有信心,很聽話的樣子,實際上你心中還有不滿之心呢,我跟你在一塊建寺廟,我總一天我要報複,我現在聽話,到一定的時候我才不聽話了呢。

  所以人他沒有化解到自己跟般若相應,他跟那個事相上的忍,終究一天會爆發出他的本來面目。所以一個人如果跟佛心不相應,跟般若不相應,我告訴你啊,你這個缺點終究一天會爆發出來,你的本來面目。人老到一定的時候,迷惑的時候,你這種醜陋的狀態一定會顯現,不管你平時修得再好,如果你不斷地用那種虛假不真實的心在修行,到年老來會全部表現出來。平時跟般若不相應,到老來百態齊出啊,最醜陋的事情,最恥辱的行爲,都可以做得出來,爲什麼呢?年老了根本把握不了自己。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把握般若智慧。平時要對你自己所做的所有的善法生起無上的信心,生起佛的這種信心,就是般若之體,了知現前微淺之善法,就是般若之體,能念念相續更不可思議。如果你這一生中念念都在相續,或者有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相續,德量都不可思議。問題你這一輩子根本就沒有相應過,那就麻煩了。現在我跟你講一下,你回家去馬上就沒有了,那就麻煩了。乃至于一天到晚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你還想什麼呢?所以呢,修得很無奈。

  那這樣的人多不多呢?我估猜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這樣。因爲不知道般若啊。不知道你現在持戒、忍辱、精進充滿歡喜啊。有人有歡喜,但是呢他不能跟般若相應,不能夠了解這一念充滿佛的信心,這個解脫體沒有,他不能獲得這種信心。不能當下獲得這種信心。目前這樣的人非常的少。所以呢,一定要在生活中去觀察到,化解你的冤,變成無生法忍。有一念無生法忍也是不可思議的。何況你念念之間跟它相應呢?

  何以說現在佛教像浮萍一樣?浮在何處?觀照的重要性體現在哪兒?心經爲何不是釋迦牟尼佛宣講而由觀自在宣講?如何才能將般若智慧納于心而不僅僅停留在入于腦出于口的層次呢?

  現在佛教可以說啊是像一種浮萍一樣,浮動的,因爲大家對聞經典,聞法思維的力量太弱。思維佛法的心量太弱了。我們就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啊念,不知道思維,缺少思維就缺少觀照,有止無觀,有止無觀本身就是一種福報,缺少一個觀,那完全是一個外道。現在不要觀,只要一個止,現在把佛法止在那個地方,停在那個地方,所以大家對觀不感興趣。就是不去觀察你生活中的行爲,跟佛相應的般若智慧。不用般若來衡量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事,那你就麻煩了。所以這個是很可怕的,信門也要觀,信門講解脫,它也要觀,這個願裏面,它也要觀。如果回向法界,你有一個回向法界的真實相,也要觀,如果你不觀的話,觀是一種智慧的體現,與般若相應的那一刹那叫觀,與般若不相應就不叫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要觀自在,不能就自在就可以了,觀的體是我們衆生,爲什麼是觀世音菩薩講心經呢,不是釋迦牟尼佛講呢?般若心經爲什麼是觀音講呢,因爲觀自在很重要,自在本來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體,是金剛之體,但是呢,你要觀這個體。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不觀怎麼五蘊皆空呢,這五蘊怎麼空呢,就像你法王沒有出來,那你的六賊就胡來啊,你就在妄的體上面,所以呢,不以光明破無明,那還有什麼破呢,黑暗一片難道就這樣的下去嗎?把太陽拿過來一照不就可以了嗎?這個拿出來這個過程就是觀啊,你沒有拿出來怎麼觀呢?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觀啊?這叫止,這不叫觀,現在的佛法止在那個地方,如果你止在那個地方,你就完了。如果大家都以這個心來作爲標准,佛法就是衰敗的現象,佛教就不能進步。所以可以看出聞法太重要了。聞法令觀,這個觀太重要了,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整個佛法都缺少這個東西,所以呢現在佛法搞得都不像佛法了,因爲都缺少觀。所以經典大家也不看,聞法大家也不能夠相續,般若智慧也不能夠納于心,等你把這個納于心的時候,那你心裏面那種解脫、自在、那種明悟,那種開悟的狀態,就是不可思議的妙用啊。

  你適合因位修道位修果位修?你適合信位修願位修回向位修?哪種解脫更爲殊勝一些呢?求觀音、做觀音、是觀音各表何位修行?

  就像我跟你們在一塊混,那就混一天算一天,如果你這個東西沒出來,那我就跟你兩個混吧,看你吃虧還是我吃虧,黃泉路上我倆不會同伴,你往底下走我往上面走,我倆不可能同時在一條線上走。爲什麼呢?你不可能跟我這個般若智慧走啊,那你該到地獄的還是要到地獄,你該到邊地疑城還是要往邊地疑城走,誰都救不了你,真正的是誰都救不了你,釋迦老子來也救不了我,他要救得了我他可以把我拉到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他救不了我呢?沒有辦法,只有靠般若智慧。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定要信,信與他的信相應,把你的信給搞出來。願呢,要願願跟般若智慧相應,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六度要跟般若相應,必須要跟般若相應。所以呢可以看出這個很重要。所以呢,以願來修行,也是從信的體來建立的。願回向于十方,願行六度波羅蜜兩種。就像信也有兩種,一個是信菩薩,以方便而度之,一個相信諸佛,諸佛而安之。阿彌陀佛究竟以解脫之。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和十方菩薩,信十方菩薩,他是衆生的因位,相信諸佛,是方便,差別國土每個人的願力不一樣,到最後呢,歸信于阿彌陀佛。所以你信阿彌陀佛也可以得到解脫,你信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得到解脫,相信菩薩也可以得到解脫,最重要的,是什麼,你相信他的果很重要。你相信果的時候變成果位修行。如果相信因位變成因位修行。什麼叫因位和果位呢?因位就是你自己在發心在修行,拜觀世音菩薩啊,觀世音菩薩又不知道在哪裏,因爲你沒有聞到果啊,不知道這個佛菩薩在哪裏啊,是有相是無相搞不清楚。啊,觀世音菩薩保佑我啊,保佑發財啊,什麼的,好像是在信佛,但是呢也不能說你不信,這是在因位,觀世音菩薩確實知道,因爲你每一動念佛菩薩都知道。但是呢,你在因位,你迷惑了,你被這個懷疑心,你被這份無明,你被這份疑惑,把你障礙了,所以呢,你沒辦法成佛。所以因位相信你自己,不可靠的。第二個,道位上的信,我自己…

《《金剛經》系列開示 3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