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32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何种情形下六度皆是妄说?何种情形下,六度万行皆具足一切圆满果德?六度就是佛陀的报身吗?我心即佛有什么问题吗?一念如何遍法界?回向如何遍法界?

  从愿上必须要念念回向,念念之间持六度,四舍,慈悲喜舍,也就是六度这个体,并且对这个体要生起般若之信心。六度里以般若为根本,没有般若六度皆是妄说,六度不圆满故。通达六度,通达于般若,必定要了解六度本体的空性,空性就是佛心,佛心就是圆满,本来之德。一沾上边,就跟佛陀的德就相应了,就搭上佛陀的衣服了,搭着佛陀的衣服你就解脱了。所以呢,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解脱。回向你念念回向,只要你抓住般若,你六度皆当圆满,随便的持六度,都是解脱之体,在此世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发菩提心比较重的人,真实想出离的人,必须抓住他的衣服不放,如果你舍去他的衣服,那你就麻烦了。舍去般若就等于舍去了般若之衣,般若之衣舍,六度皆是妄说,那你就迷了。迷失般若,菩提心就没有了。所以呢,六度般若体,就是圆满五度。所以呢,我们,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佛心中本来圆满的德,就是报身。这个报身起什么作用呢?上会于佛乘,下令一切众生自然解脱,自然而然。所以只要你持六度,众生自然解脱。对你来说无所住,为什么呢?在你行六度的时候没有我执啊,你知道它是空的体啊,你布施给别人的时候哪有个布施啊,空的体啊,空的体是佛心,那全部是佛,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所以呢,了解你这一念跟佛相应,没有一个我。佛就是绝对的佛,你不要说我心就是佛,没有一个我心,知道吧。所以呢,不管怎么样,回向里面,如果你通达这个智慧,其实你已经圆满果德了。普贤王菩萨就是,一切圆满。但是我们众生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在,一边这边谈是佛的圆满的体,后面还要加一个我的这个尾巴,这叫做习气,有住。这个习气要把它断掉,一旦断了佛果现前,那时一根草拿起来你就得到解脱了,六度都已经具足了。回向位,一念把稻草拿起来,一念回向,就已经解脱了。为什么这一念遍法界,你了解它的实相了。但是你不了解这一念的回向,你不知道这一念本身就遍法界,你回向的时候有个我执在那个地方,回向里面有遮,到最后面呢要你悟那一念。但是如果不断的回向于法界,你就会获得一个次第的解脱,它有次第的解脱。所以华严境界它有次第的解脱。所以呢,十回向品,本身就回向于佛。八地菩萨才十回向,到了回向的时候就是回向于佛果了。回向佛果就通向于毗卢遮那佛。而这个十行跟十住还是在因位上面,在伏菩提心里面,还不是明菩提心。如果你回向果位的话,回向位就是明菩提心。从这个体里面可以看得出来,两种回向,建立愿体,回向都是愿。十大愿王,有一个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发愿,愿一切众生,一个众生没有成佛我愿未尽,那个愿都是为所有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

  如何理解忍辱是一种安心的忍、信心的忍、具足的忍?忍辱当中的般若智慧是什么?

  忍辱是一种安心的忍,是一种信心的忍,是一种具足的忍,并不是那个无可奈何的忍,没有办法的忍,那个苦忍,那叫不忍,那个忍的话不断的发起那个嗔恨心,在那个地方爆发,到一定的时候他就会爆发。就像那个抽刀断水水更流,你本来是想断那个水,结果水还把整个江堤给覆盖了。为什么这个江堤会翻呢?就是嗔恨心爆发到一定的时候,它就要破坝。我们心里面还有一个坝,你的嗔恨到一定的时候,你的极限到一定的时候,平时对佛没有信心,很听话的样子,实际上你心中还有不满之心呢,我跟你在一块建寺庙,我总一天我要报复,我现在听话,到一定的时候我才不听话了呢。

  所以人他没有化解到自己跟般若相应,他跟那个事相上的忍,终究一天会爆发出他的本来面目。所以一个人如果跟佛心不相应,跟般若不相应,我告诉你啊,你这个缺点终究一天会爆发出来,你的本来面目。人老到一定的时候,迷惑的时候,你这种丑陋的状态一定会显现,不管你平时修得再好,如果你不断地用那种虚假不真实的心在修行,到年老来会全部表现出来。平时跟般若不相应,到老来百态齐出啊,最丑陋的事情,最耻辱的行为,都可以做得出来,为什么呢?年老了根本把握不了自己。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把握般若智慧。平时要对你自己所做的所有的善法生起无上的信心,生起佛的这种信心,就是般若之体,了知现前微浅之善法,就是般若之体,能念念相续更不可思议。如果你这一生中念念都在相续,或者有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相续,德量都不可思议。问题你这一辈子根本就没有相应过,那就麻烦了。现在我跟你讲一下,你回家去马上就没有了,那就麻烦了。乃至于一天到晚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你还想什么呢?所以呢,修得很无奈。

  那这样的人多不多呢?我估猜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这样。因为不知道般若啊。不知道你现在持戒、忍辱、精进充满欢喜啊。有人有欢喜,但是呢他不能跟般若相应,不能够了解这一念充满佛的信心,这个解脱体没有,他不能获得这种信心。不能当下获得这种信心。目前这样的人非常的少。所以呢,一定要在生活中去观察到,化解你的冤,变成无生法忍。有一念无生法忍也是不可思议的。何况你念念之间跟它相应呢?

  何以说现在佛教像浮萍一样?浮在何处?观照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心经为何不是释迦牟尼佛宣讲而由观自在宣讲?如何才能将般若智慧纳于心而不仅仅停留在入于脑出于口的层次呢?

  现在佛教可以说啊是像一种浮萍一样,浮动的,因为大家对闻经典,闻法思维的力量太弱。思维佛法的心量太弱了。我们就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啊念,不知道思维,缺少思维就缺少观照,有止无观,有止无观本身就是一种福报,缺少一个观,那完全是一个外道。现在不要观,只要一个止,现在把佛法止在那个地方,停在那个地方,所以大家对观不感兴趣。就是不去观察你生活中的行为,跟佛相应的般若智慧。不用般若来衡量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那你就麻烦了。所以这个是很可怕的,信门也要观,信门讲解脱,它也要观,这个愿里面,它也要观。如果回向法界,你有一个回向法界的真实相,也要观,如果你不观的话,观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与般若相应的那一刹那叫观,与般若不相应就不叫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要观自在,不能就自在就可以了,观的体是我们众生,为什么是观世音菩萨讲心经呢,不是释迦牟尼佛讲呢?般若心经为什么是观音讲呢,因为观自在很重要,自在本来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体,是金刚之体,但是呢,你要观这个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不观怎么五蕴皆空呢,这五蕴怎么空呢,就像你法王没有出来,那你的六贼就胡来啊,你就在妄的体上面,所以呢,不以光明破无明,那还有什么破呢,黑暗一片难道就这样的下去吗?把太阳拿过来一照不就可以了吗?这个拿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观啊,你没有拿出来怎么观呢?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观啊?这叫止,这不叫观,现在的佛法止在那个地方,如果你止在那个地方,你就完了。如果大家都以这个心来作为标准,佛法就是衰败的现象,佛教就不能进步。所以可以看出闻法太重要了。闻法令观,这个观太重要了,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整个佛法都缺少这个东西,所以呢现在佛法搞得都不像佛法了,因为都缺少观。所以经典大家也不看,闻法大家也不能够相续,般若智慧也不能够纳于心,等你把这个纳于心的时候,那你心里面那种解脱、自在、那种明悟,那种开悟的状态,就是不可思议的妙用啊。

  你适合因位修道位修果位修?你适合信位修愿位修回向位修?哪种解脱更为殊胜一些呢?求观音、做观音、是观音各表何位修行?

  就像我跟你们在一块混,那就混一天算一天,如果你这个东西没出来,那我就跟你两个混吧,看你吃亏还是我吃亏,黄泉路上我俩不会同伴,你往底下走我往上面走,我俩不可能同时在一条线上走。为什么呢?你不可能跟我这个般若智慧走啊,那你该到地狱的还是要到地狱,你该到边地疑城还是要往边地疑城走,谁都救不了你,真正的是谁都救不了你,释迦老子来也救不了我,他要救得了我他可以把我拉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他救不了我呢?没有办法,只有靠般若智慧。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你一定要信,信与他的信相应,把你的信给搞出来。愿呢,要愿愿跟般若智慧相应,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度要跟般若相应,必须要跟般若相应。所以呢可以看出这个很重要。所以呢,以愿来修行,也是从信的体来建立的。愿回向于十方,愿行六度波罗蜜两种。就像信也有两种,一个是信菩萨,以方便而度之,一个相信诸佛,诸佛而安之。阿弥陀佛究竟以解脱之。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和十方菩萨,信十方菩萨,他是众生的因位,相信诸佛,是方便,差别国土每个人的愿力不一样,到最后呢,归信于阿弥陀佛。所以你信阿弥陀佛也可以得到解脱,你信观世音菩萨也可以得到解脱,相信菩萨也可以得到解脱,最重要的,是什么,你相信他的果很重要。你相信果的时候变成果位修行。如果相信因位变成因位修行。什么叫因位和果位呢?因位就是你自己在发心在修行,拜观世音菩萨啊,观世音菩萨又不知道在哪里,因为你没有闻到果啊,不知道这个佛菩萨在哪里啊,是有相是无相搞不清楚。啊,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啊,保佑发财啊,什么的,好像是在信佛,但是呢也不能说你不信,这是在因位,观世音菩萨确实知道,因为你每一动念佛菩萨都知道。但是呢,你在因位,你迷惑了,你被这个怀疑心,你被这份无明,你被这份疑惑,把你障碍了,所以呢,你没办法成佛。所以因位相信你自己,不可靠的。第二个,道位上的信,我自己…

《《金刚经》系列开示 3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