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0▪P2

  ..續本文上一頁月亮,你把水池裏的水看幹了,也還是看不到真正的月亮,那是妄的體啊,你一輩子毫無利益的,所以衆生執著于此相而住;比如你見到天上的月亮,真月現前,妄我頓消,福德自然具足。如果你見不到真月,所有的水中月,不管多少花樣,多少姿彩,都是虛妄不真的。所謂大功德者,都是指識得天月,悉了知水月如幻如化,無執生起。當然如果沒有天上的月亮,水裏的月亮也不存在啊,因果同時,所有福德全部是來自性佛,此世界你不了解般若智慧的話,在此世界無論怎麼做都毫無利益。你就是瞎胡鬧,就是亂來;就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一個對聞般若不感興趣的人,在此世界注定是一踏糊塗的;如果你內心中真正對般若感興趣,知道般若的重要性,你看看很多人在寺院裏修行,認真精勤,修了一輩子,全是修的是妄見,一點意義都沒有;如果你要真正的發菩提心的話,一定要與般若相應,否則屬于什麼?一切福報福德離開般若智慧,全部都是虛妄不實如水中月,空中迹,會有那一天你會明白執著一切妄毫無意義並不真實!

  如何舍妄?什麼情形下連二乘人都不如,所做事情全部是邪見?舍妄和真發菩提心是何關系?

  我們一定要告誡自己“舍妄”,只有你降伏了妄心的體,才能夠發出真實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以我們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要聞金剛經,就象我們淨土法門講要聞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定要“聞”,不是聽;聞到般若空性,執持六度,如果這個理不聞得,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邪見、不正見,乃至于邊見。這種情況非常危險,連二乘都不如。二乘好怠還執于法空啊,凡夫完全是執于情。阿羅漢住到水中月了知月亮是空的;但我們現在水月是空的也搞不清楚啊,住于這個無明的體,連二乘的人也不如啊;完全是邪見、我見;甚至連不正見都不如,你完全是個糊塗人、迷惑的人,根本什麼都不是。

  當然這是對大乘人,發菩提心的人來講,不是對衆生來講的。否則後者可能不僅不能接受還罵你呢。我們現在講金剛經,如果不這樣講,不這樣呵棒的話,不能促使你發出真實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

  流轉生死是假的嗎?究竟如何出生死呢?如何取得寂靜之樂?真了解苦的體才能發真實菩提心嗎?

  發菩提心,首先了解苦的體,因貪嗔癡而起種種煩惱,粗惑煩惱八十八品,細惑煩惱八十一品,無明煩惱四十一品,粗惑是直接見相而生的煩惱,細惑煩惱是經過微細思維尋伺比較辨別後而生的煩惱;比如我看到你而生煩惱,屬于粗惑;然後産生記憶力,依記憶思維攀緣尋伺而生煩惱,屬于細惑煩惱。粗惑是對于貪慎癡慢疑頓障,細惑是對五種我知見利障,因爲頓利障煩惱,重複的造業,産生苦。流轉生死。識是空無體無住,衆生無住生住,生妄想流轉。無明破了,流轉則空。叁界即無,佛法現前,流轉無非是我們心中執著妄體的刹那刹那生滅相續,無有實體可滅可斷,當受者就是流轉之苦,因爲我見就有人見,就有我、人、法顯現;就有分別、取舍,有分別就産生受者,受者就是六道輪回生死。一旦我相具空煩惱即無,無生死得。所以流轉生死也是假的。生死的體也是假的,都是個識的妄見,所以我們老是要出離生死啊,究竟如何出生死呢?其實一識妄心本空,生死就泯。不識妄,生死就相續,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以生和滅不生,妄即不生,你自己真實的本來就顯現,寂滅現前;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的哪個樂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但阿羅漢執著于這個寂滅爲樂,住在法空裏面!

  如何斷妄識?以妄製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如何當下頓空立見實相?

  所以我們要想斷這個六道輪回的生死,就要必菩提心,斷妄。所以我們現在,以凡夫位而言,就要斷除妄識,從相上講很多很多,其實無非是一個“識”而已。如何斷識呢?我們習氣重重,不可能一下子消忘,這就需要持戒、清淨等次第而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種種方便法門,無非是要我們降伏其心,斷妄去識而已;先以清淨妄伏住煩惱妄,以妄製妄;先讓我們獲得人天福報,爲你聞到般若開顯智慧,提供前行方便。佛陀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參禅、修密法、持咒等等,這個咒子本身就是佛心,念佛本身就是念的佛,其實這個方便真行持得好的話,就是一層窗戶紙而已,有一天當下頓空,妄心頓歇,你就能夠立即見到實相。當下你沒有二體,一個妄的當下,絕對的當下沒有我執我相,法的當下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但是這個妄識的存在,妄的體在當下的相續還有一個相對的妄識在;伏住妄識讓其不動,如果你最終一切不住的時候,這個妄識就會消忘,清淨體顯,因清淨故,伏住煩惱。

  念阿彌陀佛當中也有妄嗎?如何即能顯真?

  所以平時念阿彌陀佛幹什麼呢?以阿彌陀佛製住妄心,不令我們妄住,住在這個妄上而不動,並不是破掉了,你念阿彌陀佛非常清淨了,其實哪個妄呢還是極微的細慢,不象我們平時非常的快實,如果你不斷的向外面尋求的話,他就象火車飛機一樣,一定要向外面奔波,流轉的非常的快速;所以你坐在房間裏是不安的,這個地方走走,哪個地方轉轉,心非常的不安。但是念阿彌陀佛伏住我們這個妄心,叫伏菩提心,令我們的妄心産生一種停滯,其實妄是了不可得,識是不會住的,一切法流轉生滅無生,我們的住識不了無生不能無住,就會流轉,念到一定的時候,你的妄識暫時忘記,你一天相當于半天,幾天相當于一天,證明你的識已經極微細了,象我過去在東林寺打坐念佛,那真是很快樂,爲什麼快樂呢,因爲伏住了煩惱啊。坐在哪裏,眼睛一閉,一天就過去了,一個晚上很快很快;如果您睜著眼睛打妄想,會很累很累的。同一個時間,爲什麼自在煎熬二重天呢?伏住煩惱區別故。

  你相信你現在確有百千億化身嗎?你和佛的區別是什麼?你的百千億化身和你的修行有何關系?

  煩惱是因爲相續的執著生死而引起的,我們這一念等于900個刹那,等于900個生死,而900個生死都要受報的,釋迦牟尼佛是一念有無量個化身,我們一念也是無量個生死;地獄下的一念有八萬四千個生死;我有一天打座,跑到地獄底下,我發現整個地獄都是人挂在哪個地方受苦,怎麼這麼多人挂在哪個地方,仔細一看,這些人怎麼都是我自己啊,每個人的受苦我都了了分明,清清楚楚的。那麼多個我在同時受苦,我都非常清晰的知道,所以我們人間一刹那有900個生死相續,地獄裏一刹那時間有八萬四千個生死,刹刹的相續變異;一旦我們墮入地獄,那是何等的苦不堪言呢;極樂世界你有千百億化身,地獄中同樣有你的千百億化身,無非都是你的心而已;如果你打坐能夠幾天等于一天的話,那麼可以說您已經初步伏住了煩惱,發出離苦海的菩提心屬于信位,伏住煩惱清淨心屬于住位;我們現在持五戒修十善都是發菩提心的信位菩薩;我們不知道,發菩提心的體就在我們持五戒修十善裏面;大乘伏菩提心與衆生心相應;小乘伏菩提心與自己的清淨心相應;這二者都是菩提心的一個體,……

  阿羅漢的“識”是怎麼樣的?有何難于突破之處?

  阿羅漢以寂滅爲樂,還有一念無明妄識;以虛空爲住,還是沒有粉碎虛空。阿羅漢不能得到利益衆生的大利益。

  何謂“妄識”的快樂?此類快樂的引導與修行何益?

  我看到有一女人,殺豬斬豬腿。很刺激很興奮快樂,甚至有殺人的快感。

  我看到有一女人,燒一群瘟豬。很興奮很激動,感受特別的一種刺激。親口得意忘形的說。

  有一女人,洗男人的短褲,産生某種如夢如幻的快感。

  我小時候放牛,看到大水沒了田園一片海洋,大人們都難過,我感到好壯觀,好精彩。

  上述是典型的妄識的快樂,其實我們的妄識還是給我們帶來不少的莫明其妙的妄境快感或快樂,我們無時不在受這種快感或快樂的引導,以妄導妄,津津樂道,何其怨哉?!此妄何足依?何足靠?何足住?爲什麼我們就這麼樂意“依妄而住”呢?

  舍利弗挖眼睛布施而生退心給我們什麼啓示?

  阿羅漢因住于“寂靜之樂”當中,而很難發真實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難發真實的利益衆生的心。有住即是相對,就不是絕對的寂滅,離如來的大寂滅海還是有不少的距離。

  阿羅漢認爲衆生太難度了,太剛強難化了,所以生退心。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有衆生之見,有我之見,當下不能會第一義谛在俗義谛不能圓融勝義谛。認識不到“衆生本妄”,衆生就是個“妄見”,以此妄而住,自然不見第一義谛。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30》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