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釋迦牟尼佛講金剛般若,專爲菩提心而立,所以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怎麼樣的降伏其心?這句話的意思啊非常的妙啊,一切衆生無始以來都不發菩提心,今天終于發菩提心,金剛經就是講發菩提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是怎麼樣的發菩提心呢?怎麼樣的降伏其心呢?怎麼樣的消除自私自利的心,爲自己解脫而不度衆生的心,偏空或者偏有,或者偏于生死的心呢?衆生菩提心都沒有生出來,所以金剛經跟發菩提心是有重要的關系,所以在無量壽經裏面也講到:叁輩往生都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不聞阿彌陀佛怎麼會發菩提心呢?不聞阿彌陀佛怎麼來了解阿彌陀佛的實相呢?怎麼樣來了解阿彌陀佛的實體呢?以妄執菩提心怎麼出來呢?所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無量壽經裏面的叁輩往生裏面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金剛經裏面完全是發菩提心的真實相,發菩提心其實就是顯示出你自己的金剛佛心,一旦你了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刹那,菩提心即生也;菩提心就出來了,爲什麼呢?應無所住就是菩提心的相,而生其心就是菩提心的體;實相就是自利利他。
什麼叫自利?實相無住故;什麼叫利他呢?無住之有相故;無住體是有無量的相,叫利他;而有相之無住爲自利,此無住之有相爲利他;有相之無住,無住之有相,應無所住,叫自利利他。所以不可以舍相而求無住之體,認爲無住是個獨立的,有一個無住的體,那你麻煩了,以妄製妄。就是我打坐我要製住妄,那就是以妄製妄,永遠不能與無上的菩提心相應,阿羅漢都是這樣做的,他坐在那裏清淨了萬法都是空的,然後住在空裏面住在清淨的法空裏面。那麼他是無住嗎?無住不是說坐在那兒什麼都不想了,那個是斷滅見、是頑空、是“識”;還是在你的“我見”上面下功夫;你就是坐在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在妄識裏面,妄識還是斷不了。
你嘴巴上面喊阿彌陀佛,在伏菩提心裏面;你發菩提心,只心裏面發菩提心;伏菩提心就是賢位,出菩提心是地位,出菩提心才是地位。伏菩提心是叁賢位,發菩提心在十信位,你想一想,十信位才發菩提心,在發菩提心前面,根本就沒有菩提心,根本執妄爲真哪有菩提心可得呢?現在我們嘴巴上談菩提心都是假的。所以金剛經裏面才真正的菩提心,金剛經是直指沒有遮止;華嚴境界有遮有止,只講法相,講十住十行十回向,無非是解決我們因地上的種種障礙而已。但是直指就是講信的本體,信的本體是什麼?就是金剛經的真如實性,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無住無念的這個體,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會得到這個意思,以後文字打出來,大家慢慢的去體會一下;去觀照一下就可以了;這就是不偏行:不偏于左不偏于右。
無事行:何謂出家,無事即出家。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八相成道,降伏魔宮,示現涅槃,乃至于無量劫修行苦行,降伏外道。但你不了解這個過程之中對釋迦牟尼佛來講叫無事;我們感覺到他有事有太多不可思量的事。但是在真如上面,在應無所住上面,在這個實相上面是沒有事的,如果有事他有衆生之念了。我們總認爲說菩薩有大悲心,菩薩忙的在不亦樂乎的度衆生,如果菩薩有衆生可度那不就麻煩了,菩薩度一切衆生不應執著。這裏的不應執著,不是我們意識裏面的“不要執著啊”,後者偏空,無所謂的意思,前者是“無所住”。釋迦牟尼佛講“菩薩所做善事不應執著”不應執著就是所做善事爲相,不執著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爲應無所住的體裏面才能生其心,而這個心是什麼?叫善心。有執著的心就不叫善心了;所做善法是無所住體裏面建立出來的,只要你無住就無牽挂,無有牽挂所做事情都不會執著。
釋迦牟尼佛如何消融于當下的體裏面而處處無事?我們如何相對而立,處處繁忙?你試過當下消融嗎?當下無事嗎?
比如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如果你到釋迦牟尼佛邊上去你就知道,他自己消融于當下體裏面,哪有事可得呢?一個人消融在自己當下那個念裏面,我問你,他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嗎?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他一直在消融當中,他永遠活在當下的那麼一個體裏面,所以他吃飯穿衣睡覺沒有“思念”,就是“絕思”沒有思,斷識。他不是用識做事,不是用“思考”做事,他完全依法性,所以看他是做,實際念念之間無住,念念之間無念。其實六祖大師一悟,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所以他悟到這個道理,安住無事,這就是佛。你不住這個體,那你就不是佛;就是凡夫。
所以釋迦牟尼佛安住在無事之中,而我們有事呢?有事就是迷,迷不知道悟,就永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幹什麼?所以叫疑?懷疑,我們懷疑佛。所以釋迦牟尼佛故說金剛經,金剛經即是爲破疑生信而來;生信以後是什麼樣子呢?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成佛的心。我們往往說度衆生難,成佛難啊,但是金剛經說出來後就是那麼平常。我們有所求就難,一旦無所求就易,叫無事。我們都是攀緣的心,無事找事,每天沒有事情找事情做,我們生活中習慣了,以無事找事。如果你真正明了佛陀的無事,如果你當下承擔,當下承擔我在走路吃飯穿衣睡覺,你識體者不需要斷妄,識體即斷妄。光明一出,黑暗自失。
你不需要使勁尋找方法製服我們的妄,反而以妄製妄,盡管你得到了一些受用。就像你看電視也可以降伏一些煩惱,還是以妄製妄啊;那個妄並沒有斷掉。一旦你明了了,你走路吃飯穿衣坐車子啊這個體都是無住之體,無念之體,就這樣子過了;就這樣子走下去了;吃飯穿衣睡覺一直安住在當下的體裏面,無事身;無事之人,我的博客上不是寫了嗎“我是無事之身”,天天給你講法,沒有事情;活在當下。禅宗不是講嗎:活在當下,斷絕情識,就是你的本來、本地風光。
本皈行:釋迦牟尼佛“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還至本處是表法的:從哪個地方出去,回到哪個地方去;也告訴我們衆生一件事情,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釋迦牟尼佛從本地出,回本地處;我們從始至終本來就是“皈”。我過去講“什麼叫皈”?回頭是岸啊!什麼叫回頭呢?當體即是;回頭就是當下,你明了了,當下就是。迷了,當下就不是;你有追求,當下就不是。你有皈依啊,皈就是當下的意思,皈依就是當下覺的意思。社會上很多的名詞,我們往往都不了解。
什麼叫無量呢?無量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平等,平等就是無對,無對就是不二。什麼叫不二呢?大的就是小的,小的就是大的;長的就是短的,短的就是長的;高的低的,低的就是高的;方的就是圓的,圓的就是方的;是不二之法;這個叫做不可思議。壽命長跟壽命短不是相對的,佛陀的高與我們的低不是對立的;這個叫無量。如果你把這個無量解開來了,你就知道什麼意思了,衆生的事情就解決了。如果你把無量超越我們這個無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個無量,也是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在我們可思議之中,我們可思議的相,就是不可思議的體,不可思議是絕思、斷識、斷情;是絕對體,徹底的去妄,就是不可思議處。不可思議處不可能離開我們可思議。那樣可思議跟不可思議對立了,佛陀不還是有分別嗎?意思是說佛在我們心裏還在外邊呢?若外面還有個佛存在,跟我們這個大乘的教義,跟我們的心法不相應啊,跟金剛經更不會相應了;怎麼會有超越金剛本體的這個體呢?這個講的是法界和實相啊,你超越金剛經的這個體那不是邪說嗎?
所以不管是淨土宗、禅宗、密宗都不可能離開這個體,所以你要明了金剛體,講任何經典不離金剛體。釋迦牟尼佛行住坐臥都沒有離開這個體,是故釋迦牟尼佛叫妙喜,事實上他是如如不動的。實在是無相了無念了。我們衆生妙喜是有相,事實是無相的,就像我們看到空即有一樣,抓不到但是有。我們把虛空當做真實了,其實是空的,沒有的;眼睛看色,哪有色呢?耳朵聽聲哪有聲音呢?鼻子聞味道哪有味呢?
它是一合相。什麼叫一合相呢?你以爲一合相有實體,一合相沒有實體;名爲一合相。其實一合相也是錯的,一合相是衆生之念,認爲是一合相,其實一合相是沒有的,不是一也不是二。什麼是“不是一”呢?沒有一合相的體,我們手放在一塊兒叫一合相,你說這一合相在哪一邊呢?這邊還是哪邊呢?還是在中間呢?他是沒有體的;我們感覺到好像有個一合相可得,其實一合相他是沒有體的。(師拍掌)你說聲音,這個聲音叫一合相,聲音是空氣磨擦,那好聲音在這邊還是那邊還是中間呢?到最後面找聲音的時候,發現聲音沒有體;原來聲音一合相也是假的。所以眼睛看色,色是一合相,耳朵聽聲音,聲音是一合相,鼻子聞味,身體冷暖,意念所思長短高低都同然;一合相無所得故,故名一合相。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不可得的體,一切相,一合相本來空故,我們用相對而言,認爲有個一合相可得,起了一個妄識。我們明了了,明了一合相的體本來空故,就不牽挂了,就無住了。識沒有了,我就沒有了;我沒有了,心就會于法了;法的實相與我們的心刹那時間的一念相應,就是你的真如實性。你坐在哪個地方,或者你走路的時候,你不斷思維,就會有一天會到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行住坐臥不離實相,他如是住,念念之皈,他每一念都在皈的體裏面。我們認爲釋迦牟尼佛出來了,回去了;衆生以爲有來有去,釋迦牟尼佛沒有辦法:我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我去乞食其實沒有個乞食的體。他乞食就是當下的這個體,同體故;所以他念念皈故,念念是皈的體,皈就是當下覺,但衆生不是皈,是念念迷,然後以爲有個真的皈。所以依衆生皈而建立無皈;因爲衆生喜歡皈故,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法上面好像也有皈,其實釋迦牟尼佛這個法上面是沒有這個皈的,是依衆生之皈…
《《金剛經》系列開示 2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