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释迦牟尼佛讲金刚般若,专为菩提心而立,所以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怎么样的降伏其心?这句话的意思啊非常的妙啊,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不发菩提心,今天终于发菩提心,金刚经就是讲发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怎么样的发菩提心呢?怎么样的降伏其心呢?怎么样的消除自私自利的心,为自己解脱而不度众生的心,偏空或者偏有,或者偏于生死的心呢?众生菩提心都没有生出来,所以金刚经跟发菩提心是有重要的关系,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也讲到:三辈往生都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不闻阿弥陀佛怎么会发菩提心呢?不闻阿弥陀佛怎么来了解阿弥陀佛的实相呢?怎么样来了解阿弥陀佛的实体呢?以妄执菩提心怎么出来呢?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量寿经里面的三辈往生里面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金刚经里面完全是发菩提心的真实相,发菩提心其实就是显示出你自己的金刚佛心,一旦你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刹那,菩提心即生也;菩提心就出来了,为什么呢?应无所住就是菩提心的相,而生其心就是菩提心的体;实相就是自利利他。
什么叫自利?实相无住故;什么叫利他呢?无住之有相故;无住体是有无量的相,叫利他;而有相之无住为自利,此无住之有相为利他;有相之无住,无住之有相,应无所住,叫自利利他。所以不可以舍相而求无住之体,认为无住是个独立的,有一个无住的体,那你麻烦了,以妄制妄。就是我打坐我要制住妄,那就是以妄制妄,永远不能与无上的菩提心相应,阿罗汉都是这样做的,他坐在那里清净了万法都是空的,然后住在空里面住在清净的法空里面。那么他是无住吗?无住不是说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了,那个是断灭见、是顽空、是“识”;还是在你的“我见”上面下功夫;你就是坐在非想非非想处天,还是在妄识里面,妄识还是断不了。
你嘴巴上面喊阿弥陀佛,在伏菩提心里面;你发菩提心,只心里面发菩提心;伏菩提心就是贤位,出菩提心是地位,出菩提心才是地位。伏菩提心是三贤位,发菩提心在十信位,你想一想,十信位才发菩提心,在发菩提心前面,根本就没有菩提心,根本执妄为真哪有菩提心可得呢?现在我们嘴巴上谈菩提心都是假的。所以金刚经里面才真正的菩提心,金刚经是直指没有遮止;华严境界有遮有止,只讲法相,讲十住十行十回向,无非是解决我们因地上的种种障碍而已。但是直指就是讲信的本体,信的本体是什么?就是金刚经的真如实性,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住无念的这个体,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会得到这个意思,以后文字打出来,大家慢慢的去体会一下;去观照一下就可以了;这就是不偏行:不偏于左不偏于右。
无事行:何谓出家,无事即出家。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八相成道,降伏魔宫,示现涅槃,乃至于无量劫修行苦行,降伏外道。但你不了解这个过程之中对释迦牟尼佛来讲叫无事;我们感觉到他有事有太多不可思量的事。但是在真如上面,在应无所住上面,在这个实相上面是没有事的,如果有事他有众生之念了。我们总认为说菩萨有大悲心,菩萨忙的在不亦乐乎的度众生,如果菩萨有众生可度那不就麻烦了,菩萨度一切众生不应执著。这里的不应执著,不是我们意识里面的“不要执著啊”,后者偏空,无所谓的意思,前者是“无所住”。释迦牟尼佛讲“菩萨所做善事不应执著”不应执著就是所做善事为相,不执著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应无所住的体里面才能生其心,而这个心是什么?叫善心。有执著的心就不叫善心了;所做善法是无所住体里面建立出来的,只要你无住就无牵挂,无有牵挂所做事情都不会执著。
释迦牟尼佛如何消融于当下的体里面而处处无事?我们如何相对而立,处处繁忙?你试过当下消融吗?当下无事吗?
比如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如果你到释迦牟尼佛边上去你就知道,他自己消融于当下体里面,哪有事可得呢?一个人消融在自己当下那个念里面,我问你,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吗?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一直在消融当中,他永远活在当下的那么一个体里面,所以他吃饭穿衣睡觉没有“思念”,就是“绝思”没有思,断识。他不是用识做事,不是用“思考”做事,他完全依法性,所以看他是做,实际念念之间无住,念念之间无念。其实六祖大师一悟,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所以他悟到这个道理,安住无事,这就是佛。你不住这个体,那你就不是佛;就是凡夫。
所以释迦牟尼佛安住在无事之中,而我们有事呢?有事就是迷,迷不知道悟,就永远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干什么?所以叫疑?怀疑,我们怀疑佛。所以释迦牟尼佛故说金刚经,金刚经即是为破疑生信而来;生信以后是什么样子呢?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成佛的心。我们往往说度众生难,成佛难啊,但是金刚经说出来后就是那么平常。我们有所求就难,一旦无所求就易,叫无事。我们都是攀缘的心,无事找事,每天没有事情找事情做,我们生活中习惯了,以无事找事。如果你真正明了佛陀的无事,如果你当下承担,当下承担我在走路吃饭穿衣睡觉,你识体者不需要断妄,识体即断妄。光明一出,黑暗自失。
你不需要使劲寻找方法制服我们的妄,反而以妄制妄,尽管你得到了一些受用。就像你看电视也可以降伏一些烦恼,还是以妄制妄啊;那个妄并没有断掉。一旦你明了了,你走路吃饭穿衣坐车子啊这个体都是无住之体,无念之体,就这样子过了;就这样子走下去了;吃饭穿衣睡觉一直安住在当下的体里面,无事身;无事之人,我的博客上不是写了吗“我是无事之身”,天天给你讲法,没有事情;活在当下。禅宗不是讲吗:活在当下,断绝情识,就是你的本来、本地风光。
本皈行:释迦牟尼佛“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还至本处是表法的:从哪个地方出去,回到哪个地方去;也告诉我们众生一件事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释迦牟尼佛从本地出,回本地处;我们从始至终本来就是“皈”。我过去讲“什么叫皈”?回头是岸啊!什么叫回头呢?当体即是;回头就是当下,你明了了,当下就是。迷了,当下就不是;你有追求,当下就不是。你有皈依啊,皈就是当下的意思,皈依就是当下觉的意思。社会上很多的名词,我们往往都不了解。
什么叫无量呢?无量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平等,平等就是无对,无对就是不二。什么叫不二呢?大的就是小的,小的就是大的;长的就是短的,短的就是长的;高的低的,低的就是高的;方的就是圆的,圆的就是方的;是不二之法;这个叫做不可思议。寿命长跟寿命短不是相对的,佛陀的高与我们的低不是对立的;这个叫无量。如果你把这个无量解开来了,你就知道什么意思了,众生的事情就解决了。如果你把无量超越我们这个无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个无量,也是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在我们可思议之中,我们可思议的相,就是不可思议的体,不可思议是绝思、断识、断情;是绝对体,彻底的去妄,就是不可思议处。不可思议处不可能离开我们可思议。那样可思议跟不可思议对立了,佛陀不还是有分别吗?意思是说佛在我们心里还在外边呢?若外面还有个佛存在,跟我们这个大乘的教义,跟我们的心法不相应啊,跟金刚经更不会相应了;怎么会有超越金刚本体的这个体呢?这个讲的是法界和实相啊,你超越金刚经的这个体那不是邪说吗?
所以不管是净土宗、禅宗、密宗都不可能离开这个体,所以你要明了金刚体,讲任何经典不离金刚体。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都没有离开这个体,是故释迦牟尼佛叫妙喜,事实上他是如如不动的。实在是无相了无念了。我们众生妙喜是有相,事实是无相的,就像我们看到空即有一样,抓不到但是有。我们把虚空当做真实了,其实是空的,没有的;眼睛看色,哪有色呢?耳朵听声哪有声音呢?鼻子闻味道哪有味呢?
它是一合相。什么叫一合相呢?你以为一合相有实体,一合相没有实体;名为一合相。其实一合相也是错的,一合相是众生之念,认为是一合相,其实一合相是没有的,不是一也不是二。什么是“不是一”呢?没有一合相的体,我们手放在一块儿叫一合相,你说这一合相在哪一边呢?这边还是哪边呢?还是在中间呢?他是没有体的;我们感觉到好像有个一合相可得,其实一合相他是没有体的。(师拍掌)你说声音,这个声音叫一合相,声音是空气磨擦,那好声音在这边还是那边还是中间呢?到最后面找声音的时候,发现声音没有体;原来声音一合相也是假的。所以眼睛看色,色是一合相,耳朵听声音,声音是一合相,鼻子闻味,身体冷暖,意念所思长短高低都同然;一合相无所得故,故名一合相。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不可得的体,一切相,一合相本来空故,我们用相对而言,认为有个一合相可得,起了一个妄识。我们明了了,明了一合相的体本来空故,就不牵挂了,就无住了。识没有了,我就没有了;我没有了,心就会于法了;法的实相与我们的心刹那时间的一念相应,就是你的真如实性。你坐在哪个地方,或者你走路的时候,你不断思维,就会有一天会到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不离实相,他如是住,念念之皈,他每一念都在皈的体里面。我们认为释迦牟尼佛出来了,回去了;众生以为有来有去,释迦牟尼佛没有办法:我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我去乞食其实没有个乞食的体。他乞食就是当下的这个体,同体故;所以他念念皈故,念念是皈的体,皈就是当下觉,但众生不是皈,是念念迷,然后以为有个真的皈。所以依众生皈而建立无皈;因为众生喜欢皈故,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法上面好像也有皈,其实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上面是没有这个皈的,是依众生之皈…
《《金刚经》系列开示 2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