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金刚经?金刚经本身就是开显我们的如来藏,如来光明也就是破我们的无明,因为我们众生本来是佛;但是无明妄动,妄生诸境,才动了有住妄心;无明生起,整个世界一片无明黑暗,无始劫以来我们的妄识是无边无际的,所造的业是无边无际的。若要靠我们自己的心力,靠我们的思维意识,来断来灭,就像头发掉进大海寻找不到自己,就像鸡蛋踫石头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我们没有办法用我们自己的能力,来破我们的无明。我们流转三界为什么,其实是我们不用真心,我们在用“识”、在用无明烦恼做事。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意为根本;没有意,眼耳鼻舌身就不起作用;正如六度以般若为根本一样;六根以意为根本;把意降伏了,这个般若光明就出来了。佛譬喻说过我们有个心王,被六贼所擒放到地窖中去了,六贼就是六根,产生了妄动,然后把我们身心全部搞乱了。三界虚幻的体都是无明之体,就像大千世界黑暗一片,全部是我们的识;我们的意识断,无明断,妄自消;如太阳出来,黑暗就消失掉了。只有通过闻法的因缘,依闻法明心见性。涅磐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有佛性皆当做佛,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善根,是从我们本心佛性里生出来的,不管你怎么样的疑惑怎么样的无明,都还是会有一念善根在;这个善根是个信体,是我们本来的佛心里面发出来的。虽然在无明当中,但恍恍惚惚中还有一个觉性在那里,这个觉性就深深的藏在妄里面;这个觉性是妄的来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指闻性;但不经历闻法的因缘,你的觉性是不会动的;在惨酷的六道轮回当中,根本就没有自己觉悟的机会;根本没办法发现自己还有另外一个觉性。所以通过闻法来惊动我们的觉性,我们的觉性本来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大光明藏,但是被这些妄、无明所遮盖。你执着了无明虚妄之体,所以你的光明不能展现,你通过闻法的因缘,一旦心明见性,如太阳照破尽千年黑暗。
我们想要即身成佛也好,明心见性成佛也好,往生净土也好,如果想当生成就,唯此般若一门。般若之门在于闻思,因为闻思如光明照破一切无明痴暗,真如自性显露,世间都变成微妙庄严;所以我们闻法比念佛还要重要。闻是明心的,思能见性,对闻法不感兴趣者,如何明心见性呢,不明心如何破无明呢?如果你在无明当中,在枝末当中搞来搞去的,不从根本处下手;无明上面能生烦恼,见惑和思惑烦恼;你在枝末上断来断去,总难解决,还不如从根本上破无明处下手;根断则枝末无所立。妄的体是什么?妄是没有体虚妄的;如果你要是灭妄,就像竹篮打水终了还空;只不过是识的妄想而已。如果你在妄上面下功夫,在烦恼上面下功夫,有人说用这个方法灭这个烦恼,用那个方法灭那个烦恼,结果呢,烦恼还是此起彼生,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妄本无实,水中之月,那是枝末之事。从根本处下手,必须灭无明。所以明心非常重要,不管哪部经典上面,都会讲到明心见性的问题。妙法莲华经讲三乘即是一乘,华严经52位法身大士无非毗卢遮那佛一身所显,其实52位法身大士如幻如化;都是毗卢遮那佛的报化身;在净土法门来讲皆属于阿弥陀佛了,在金刚经直指见性破无明都属于见法身;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分法身显现,哪还有一切体呢?不管哪部经,都是以闻而悟,悟可以破无明,我们为什么要悟呢?悟这个心起什么作用呢?无非是破我们的无明;无明破,烦恼就破。并不是说我们闻过之后,不破无明,当成世间聪明谈着玩。如果你闻金刚经烦恼不破的话,那你肯定变成“识”见,为什么呢?识见叫世智聪辩;变成狂慧。你不用直接去破烦恼那怎么行,无明破,烦恼自破的,这是闻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妙用啊!这样要达到什么目的呢?降伏其心。
昨天讲到“安心门”,求慧求福,你应该知道福和戒律,和般若智慧是相通的,不要以为我闻了金刚经后就不去修福了,不要福了,不要戒律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很多人闻了金刚经后,住在深山老林里面,也不去利益众生了,这叫空吗?戒律和福报是进入大乘的般若之门;他们不知道金刚经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生起来的,发无上正觉心;不是说我自己清净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是做一切法无所住,自利利他。真正开悟的人,没有一个不舍弃生命,利益众生而无执着;哪个祖师说我悟了以后住在深山老林里面不动了?都是舍弃生命,为法忘躯。无所住故,无所住并不是说离开住的体,另外有所无住啊!你说我不度众生,众生是空的嘛?这个是断见;我要度众生啊,广度众生,誓死不退啊,这个是情见;断见情见都是错误的,应该在当下的体里面,无住而生其心。释迦牟尼佛对于众生起寂灭想,对诸佛生有想,这个有的体就是诸佛之无住体;菩萨供养利益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而诸佛与众生无有差别故,这里面无执,无住,无念,妙行,这是不可思议妙行,言辞道断的。都是用心来会的,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出家人长了都知道无所执的道理,这种无执的心态我们出家人都有,如果这种心态没有的话,你就白出家了;出家就根本就毫无意义;出家人这点心,都不了解,都不通达,那还算出家人吗?一般的高僧大德更很清晰,度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毫无执著;度众生才是供养诸佛,度一切众生,无执著故,故无众生可度。绝对不是说,我度众生可以,不度众生也可以,这完全是世间之见,凡夫俗人之情见。释迦牟尼佛刹那刹那的都在度众生,与众生是一体的,每秒钟都在度众生。菩萨度众生,因为众生是佛的体,他是供养诸佛。把三界当作法门来修,这个三界都是供养诸佛的体。有所住,就是众生的执着体;无所住,是诸佛的体。应无所住,诸佛众生同一体,无有差别故。众生本无住即是佛啊,供养众生即是供养诸佛,供养诸佛又没有离开众生。这叫起慧。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做的,是故我们当这样做。
善护念,善付嘱;护念即是付嘱,付嘱即是护念。付嘱于心地,护念于众生。护念与付嘱是一体不二的;你把护念当一个体,把付嘱当一个体,意思是护念的时候就离开心了?讲付嘱的时候那就是没有护念了?护念跟付嘱是一体的,是相互没有障碍的。众生在护念的时候,在想我在帮助你;他不知道护念的本体就是一个无执著的体。原来护念就是我的心啊;所以护念我心啊!护念我的心也就是付嘱我的心的时候,是没有众生的,这个就是会于心法。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叫护念。然后咐嘱于本心,还是吃饭穿衣睡觉。但是我们众生妄执,为什么会妄执呢?不依佛故;不守戒故;忘记众生;就变成我见;我见生出后,讲的再好的东西,在他面前他的妄见还是非常的深厚的。
有了这部金刚经者,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有福有慧之人,与佛说无住相应故;跟付嘱相应故,跟善护念相应故。众生有求福的心,有求戒的心,有戒有福的念,这是佛本来的无住心,暗合于妙道。暗合于什么妙道呢?因为此众生相即是佛相,有求福之心,有求戒之心,有得戒之心,众生相就是无住佛相,因无住善因故。因求戒故,得大戒;因求福故,得大福;是故众生有求必有感召,跟经典会相应。经题“一切佛从此经出”;清净无住戒从此经出,如果你无求福慧之心,能得到无住清净戒法吗?能得到广大之福德吗?得不到的时候,你有住就流转三界;你就越走越远背道而行。这个福就是善根;都具备了善男子、善女人之本;因为这个本不可能离开众生的,这是众生的自性,佛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佛跟众生一体,那众生就跟佛一体,你只要有这种心存在,证明你就具足了。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跟佛相应故。一切众生皆已经具足。
我们的实相,真如实性;就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是故不离相,不离体。法身在哪里呢?不是离开相,离开体后另外有个法身可得,法身就在这个相体上面,也就在这个无住体上面,是名法身。把它起个名字,他叫法身。离开此相,与大悲心不能相应故,离开此体,跟众生心不能相应故,那还叫法身吗?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安心门就具足了。
依止门:一切学人都应该依止衣服、吃饭和行住坐卧,我们众生往往是以妄制妄作为依止。比如说打坐啊,我们依止于打坐去了。打坐是妄执的体,如果你没有看到觉性,纯粹是妄。过去一个禅师打坐欲成佛,某祖师在他旁边磨砖,他问磨砖干什么,答磨砖成镜。问磨砖岂能成镜。答打坐岂能成佛。打坐本是妄,是个妄见,为了打坐,为了成佛,以妄制妄,执相为本,何得真如?我们本是尽虚空遍法界平等之体,若依独立的体来建立自性能见本体的话,修恒河沙劫也是无益。所以众生是以妄制妄,以为吃饭可以解决肚子饿的问题,吃饱了好像解决了,一下子又饿了。永远不可能解决。因为抓住的是妄的体,就像猴子水中捞月一样,捞了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众生往往是执著于尘劳,把这个尘劳在里面绕来绕去的,往往是著相。另一种人在社会上为名为利,劳其筋骨,以为名利可以安抚其心;把名利当做依止了。所以众生不要依止于相。包括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时候就很清净,不念的时候就不清净了,那你是依止于一个妄见;依止的那个清净的体执着是个妄体;执妄为真的话,那是三界虚幻之体,执那个“识”的话,那不还在三界之中?没有那个经典告诉你可以“执妄成佛”啊!我们三界就因妄识为根本啊,妄识即无明的根本,不破无明,你学什么?若以妄制妄,连执魔都不能消除。
阿罗汉还有执魔,他执著于清净,进入偏空。他依这个世界都是空理修行的,然后进入寂灭安住空不动,这个世间就不住了;以为有空可得,随空而去。但是你说空,难道这个三界就不随你走了吗?万法唯心三界亦唯心啊,三界就是你的识;你动任何念头,三界就跟你心走。你偏…
《《金刚经》系列开示 2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