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27▪P2

  ..续本文上一页空的话,三界就跟着你的空里了。因果是不空的,你什么样的心三界就以什么样的境与你相应。外道认为:浊者入地,清者上天,中间虚无。我不是浊体不下地,我不是轻体不上天;我在中间是虚无之体,什么都不是,那个就是我。道教以为有个“清虚”境界,那个才是真正的我。初听好像确是如此,上虚不住,下沉不住,中间那个虚无的体不就是我吗?这是外道,这是断见。认为中间还有个虚无可得,外道与二乘往往住在这个体上面,很麻烦的。一般人都在执魔上面下功夫,你不能说他完全不对;他确实获得一些清净之法,有人一刹那之间还可以证得阿罗汉,他只要把这个虚无之身一破,马上融入到法界里面去了,浊清轻重全部没有了。不在这边不在那边的分别心他抛去了。佛法跟外道有个不共的地方:佛在一切法里面建立不共体,并不是离开法另有不共。所以十法界就是九法界,九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在九法界里面,离开九法界没有另外一个十法界可得。认为有个十法界可得的这个体,一定是妄见,这个叫做头上按头。就像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如果你离开此世界去找极乐世界,是个妄见之体;离开此世界有佛可成,也是个妄体,妄上加妄;以为有彼世界可成,完全是有分别心,那是不能相应的。这个是很微妙的,但是我们众生呢,往往以妄制妄,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变成以妄制妄。

  现在有非常有名的高僧大德,讲过:净土法门,以妄制妄,这个话肯定是有问题的。妄是识界是三界之体,怎么可能出三界呢?这本身知见上就是有问题。很早以前,当时我认为净土法门可能是这样子的,后来还是把这种观念放下了。因为用阿弥陀佛制服我们的妄见,把念阿弥陀佛当作妄,以妄制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像金刚经一样讲实相,你把实相独立起来,那就变成妄见了,就变成以妄制妄了。众生往往皈依的时候,都皈依错了,依止的这个体错了。我们依止什么呢?其实依止于金刚经是最好不过了。金刚经讲过: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空有不二的法,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双重性的,又是有法,又是空法,有法里面是对于众生来讲的,无住法空是对于佛来讲的。这一句话,是暗合于自利利他的无上菩提心,你生起了应无所住这个心的时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在里面。你一定要记住,应无所住不是舍离,只是个应无所住而已;应无所住就是佛心,就是实相。净土法门有个方便立言:上供养诸佛,下化众生;上供诸佛这个心体就是下化众生;下化众生的相就是上供诸佛体,应无所住,上供诸佛;应无所住,下化众生;下化众生与上供诸佛是一体的。无众生可度,为什么呢?众生是佛故;无佛可成,因为诸佛是众生故;诸佛就是众生,众生又是佛,佛跟众生是一体的,那就是我的心;这个当下的体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认识到这个问题,这个世界没有众生可度,没有诸佛可成,为什么呢

  应无所住,佛已成尽,应无所住,众生度尽;众生度尽,佛已成尽,当下的这个体就寂灭的。无众生的时候你的心就是诸佛,无诸佛可成呢就是法界,就是众生;众生即佛,又是众生,你通达这个道理,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度我们的畏惧心、恐惧心、贪婪心、懒惰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其实这里面,一念就具足了。在此世界广度众生,其实是供养诸佛,没有众生可度,所以我讲法时,没有法可说;虽说没有众生可度,其实天天在度众生,天天给众生在讲,但是呢,没有众生可度,应无所住啊。释迦牟尼佛虽然一天到晚讲法,但从来没有说什么法,为什么呢?对菩萨教言来讲,他在讲法的这个体,无非显示的是我们众生的心,他示现的无非是我们众生的心;他示现因地是我们众生的心。而他的自性呢安住在实相上面,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这个福德圆满并不是来自于无量劫的修行,其实只是刹那时间,一弹指他就可以出来。所谓三千大千世界,是因为时间的概念,是我们意识里面的抽象而已。那时间到底动不动呢?释迦牟尼佛一坐三大阿僧祇劫,这三大阿僧祇劫在法身里长度是没有的。太阳在转,钟在转,我们认为是一秒钟一秒钟在过的时候,这只是由于我们对时间的执著,产生了所谓的时间,如果我们的身体没有的时候,时间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时间其实就是清净的法身。时间是不动的,就像车轴一样,法界帮他转,他自己是不动的,法界在动的时候我们认为有个时间在,时间在的体是因为有个不动的体。有个东西在转的时候,我们认为是时间,时间怎么会动呢?我们错觉了,时间不动的当下没有时间,没有时间的体。就像经里讲的: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没有什么长短之分别,所以呢,众生是没有所谓的一岁二岁这种寿命。但是他修三大阿僧祇劫,一旦证到了如来之心的时候,原来是刹那一念就相应了,所以他成佛原来就是这么快速。他成佛的时候,尽未来际,他是一个体,就是昨天今天明天都在一个体上面,变成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总认为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但是他没有;金刚经讲现在心过去心未来心了不可得,没有现在过去未来,那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劫兆载修行呢?这是对于我们因地上众生而言的;众生破妄见的过程当中有三大阿僧祇劫;等你一旦证悟了实性的时候,没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这种概念。所以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一念所成就。所以他一旦成就了,尽现在过去未来,都是32相80种随形好;所以依止一切情景及非有情景,一切法皆是佛法,是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我们方便教言上讲,就是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上供诸佛就是下化众生,下化众生就是上供诸佛;这是我们用遮止的方法会于佛心的一个次第,一个方法。当你会于金刚经的时候,他有另外的直指明心的体,如果你开悟了,明心了,这些言辞都不存在了。这部经典是为大乘者说,就是说是为大乘者说并不是为一般人而说的,并不是说是为了企图清净的一个人而说的,并不是说你获得一点小小的安心就算了,这个安心是在大乘里面安心的,并不是说我们住在深山老林里面的那个安心,并不是说我一天吃吃喝喝就算了。它这里面有无限激情啊,在行住坐卧上面充满信心,如果你一鸣就可以惊人,如果你不鸣就是很老实,但是心上的力量又大得无比。虽然在我们看来还是很老实,其实啊他可以飞天了,如果一乘上去你就可以飞天了,因你的信心含在你这个心里面,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际。但是呢说小的话一根针也插不下去,平常你就是这么平常,非常平常。

  世尊,希有啊,希有就是人人不离他,当人人不认得,因为它太平常了,跟我们众生相应的那个太平常了,所以呢我们看不到。

  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了解不走二边,不住也就是不要把你的心安住在相对的体上面,老是依法执法。也就是说我们修行过程之中不要疑,一般的众生做不到,你出门念啊弥陀佛都是为了自己求清净,或者说以感受为宗,一般的修行人基本上以感官不错,这样的修行很清净,它不是跟实相相应的这个体。不要在乎自己清净和不清净的相,直接观察于法的这个体,一闻信明心直接破无明的这个体,因为你不知道你有清净不清净是无明的法执。一念无住顿破无明,清净不清净不生,当时湛寂,圆明实性就显现出来了。那一刹那时间哪有什么清净和不清净?你走在这娑婆世界,如果你立即观照了马上就感受到,用这个体顿破无明的这种状态,是故一定要闻信现前,你闻到了,然后你信的体落于心,无明破的时候,这个虚空湛寂,圆妙真常啊,如如不动,内心非常的安详自在,你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湛寂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与大众同体,这个如幻如化的真实体在你面前呈现。意志力越强的人他感受得越强,意志力越弱的人他感受就越弱。闻若不信那就更麻烦,只依自己的见解不依佛经不依闻信不依明心不依金刚经,不依明心来观照,依自己的感官上面,或者思维上面,分别上面,或者学问上面,或者依自己的烦恼和清净对立方面来去感受的话,都与法很难相应,这也是修行的障碍。不管你是多么愚蠢,还是多么聪明,与般若不相应的话,那你怎么去讲都没有用的,诸法不相应故,知道吗?经典上面讲诸法如义,实相与第一义相应故,第一义就是跟如来相应,跟如来相应故,必须跟二谛相应,二谛为方便立名,二谛就是胜义谛和俗义谛,胜义谛和第一谛相应的。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降伏妄心,怎么降伏妄心呢?破无明,妄心自破,心自然降伏;不需要另外还有一个降伏。

  缘起和合生诸实相的真意 破名言而入实相

  “缘起生实相门”“缘起和合生诸实相”,因为众生缘起和合嘛,缘起和合就生实相,没有缘起实相怎么生呢?实相在缘起里面,离开缘起没有实相的,离开缘起就是无明,无明生相,依相而生实相,实相就在这个相里面,相就在无明里面,所以无明能生实相,无明生相相生实相,没有缘起就没有觉啊,没有觉怎么生实相呢?就像金矿,二山为身、矿为烦恼、金子为本性嘛,破二山就是破身见、破法见,破法见以后烦恼破则金出啊,如果说你烦恼不破,你金子怎么出来呢?明金烦恼即破,如果你找到了金子了,妄也就破了,金子就出来了。所以世间相叫烦恼,你金子在哪里啊?金就在矿里面呢。所以佛性在哪里呢?就在这个相上。实相在哪里呢?实相就在缘起里面。离开这个缘起哪来实相呢?所以缘起和合的时候即生实相。释迦牟尼佛讲这个二乘的教法,你把缘起当作一个法门来修,认为离实相好远,那么说见到实相还有缘起性空可得,这是小乘跟二乘的名言的习气,就是阿罗汉和缘觉。他认为有一个缘起性空,有一个空苦无常的法可修,把空苦无常和这个缘起当作一个法门,虽然已经证得阿罗汉他不舍名相、不舍名言。因为名言就是他的障碍,所以破名…

《《金刚经》系列开示 2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