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7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講金剛經?金剛經本身就是開顯我們的如來藏,如來光明也就是破我們的無明,因爲我們衆生本來是佛;但是無明妄動,妄生諸境,才動了有住妄心;無明生起,整個世界一片無明黑暗,無始劫以來我們的妄識是無邊無際的,所造的業是無邊無際的。若要靠我們自己的心力,靠我們的思維意識,來斷來滅,就像頭發掉進大海尋找不到自己,就像雞蛋踫石頭一樣,一下子就沒有了;我們沒有辦法用我們自己的能力,來破我們的無明。我們流轉叁界爲什麼,其實是我們不用真心,我們在用“識”、在用無明煩惱做事。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意爲根本;沒有意,眼耳鼻舌身就不起作用;正如六度以般若爲根本一樣;六根以意爲根本;把意降伏了,這個般若光明就出來了。佛譬喻說過我們有個心王,被六賊所擒放到地窖中去了,六賊就是六根,産生了妄動,然後把我們身心全部搞亂了。叁界虛幻的體都是無明之體,就像大千世界黑暗一片,全部是我們的識;我們的意識斷,無明斷,妄自消;如太陽出來,黑暗就消失掉了。只有通過聞法的因緣,依聞法明心見性。涅磐經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故,有佛性皆當做佛,事實上我們所有的善根,是從我們本心佛性裏生出來的,不管你怎麼樣的疑惑怎麼樣的無明,都還是會有一念善根在;這個善根是個信體,是我們本來的佛心裏面發出來的。雖然在無明當中,但恍恍惚惚中還有一個覺性在那裏,這個覺性就深深的藏在妄裏面;這個覺性是妄的來源。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指聞性;但不經曆聞法的因緣,你的覺性是不會動的;在慘酷的六道輪回當中,根本就沒有自己覺悟的機會;根本沒辦法發現自己還有另外一個覺性。所以通過聞法來驚動我們的覺性,我們的覺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大光明藏,但是被這些妄、無明所遮蓋。你執著了無明虛妄之體,所以你的光明不能展現,你通過聞法的因緣,一旦心明見性,如太陽照破盡千年黑暗。

  我們想要即身成佛也好,明心見性成佛也好,往生淨土也好,如果想當生成就,唯此般若一門。般若之門在于聞思,因爲聞思如光明照破一切無明癡暗,真如自性顯露,世間都變成微妙莊嚴;所以我們聞法比念佛還要重要。聞是明心的,思能見性,對聞法不感興趣者,如何明心見性呢,不明心如何破無明呢?如果你在無明當中,在枝末當中搞來搞去的,不從根本處下手;無明上面能生煩惱,見惑和思惑煩惱;你在枝末上斷來斷去,總難解決,還不如從根本上破無明處下手;根斷則枝末無所立。妄的體是什麼?妄是沒有體虛妄的;如果你要是滅妄,就像竹籃打水終了還空;只不過是識的妄想而已。如果你在妄上面下功夫,在煩惱上面下功夫,有人說用這個方法滅這個煩惱,用那個方法滅那個煩惱,結果呢,煩惱還是此起彼生,越來越多,爲什麼呢?妄本無實,水中之月,那是枝末之事。從根本處下手,必須滅無明。所以明心非常重要,不管哪部經典上面,都會講到明心見性的問題。妙法蓮華經講叁乘即是一乘,華嚴經52位法身大士無非毗盧遮那佛一身所顯,其實52位法身大士如幻如化;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報化身;在淨土法門來講皆屬于阿彌陀佛了,在金剛經直指見性破無明都屬于見法身;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分法身顯現,哪還有一切體呢?不管哪部經,都是以聞而悟,悟可以破無明,我們爲什麼要悟呢?悟這個心起什麼作用呢?無非是破我們的無明;無明破,煩惱就破。並不是說我們聞過之後,不破無明,當成世間聰明談著玩。如果你聞金剛經煩惱不破的話,那你肯定變成“識”見,爲什麼呢?識見叫世智聰辯;變成狂慧。你不用直接去破煩惱那怎麼行,無明破,煩惱自破的,這是聞金剛經不可思議的妙用啊!這樣要達到什麼目的呢?降伏其心。

  昨天講到“安心門”,求慧求福,你應該知道福和戒律,和般若智慧是相通的,不要以爲我聞了金剛經後就不去修福了,不要福了,不要戒律了,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很多人聞了金剛經後,住在深山老林裏面,也不去利益衆生了,這叫空嗎?戒律和福報是進入大乘的般若之門;他們不知道金剛經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中生起來的,發無上正覺心;不是說我自己清淨就可以了;不是這樣的,是做一切法無所住,自利利他。真正開悟的人,沒有一個不舍棄生命,利益衆生而無執著;哪個祖師說我悟了以後住在深山老林裏面不動了?都是舍棄生命,爲法忘軀。無所住故,無所住並不是說離開住的體,另外有所無住啊!你說我不度衆生,衆生是空的嘛?這個是斷見;我要度衆生啊,廣度衆生,誓死不退啊,這個是情見;斷見情見都是錯誤的,應該在當下的體裏面,無住而生其心。釋迦牟尼佛對于衆生起寂滅想,對諸佛生有想,這個有的體就是諸佛之無住體;菩薩供養利益衆生,就是供養諸佛;而諸佛與衆生無有差別故,這裏面無執,無住,無念,妙行,這是不可思議妙行,言辭道斷的。都是用心來會的,不是嘴巴上說說而已。出家人長了都知道無所執的道理,這種無執的心態我們出家人都有,如果這種心態沒有的話,你就白出家了;出家就根本就毫無意義;出家人這點心,都不了解,都不通達,那還算出家人嗎?一般的高僧大德更很清晰,度一切衆生而無衆生可度,毫無執著;度衆生才是供養諸佛,度一切衆生,無執著故,故無衆生可度。絕對不是說,我度衆生可以,不度衆生也可以,這完全是世間之見,凡夫俗人之情見。釋迦牟尼佛刹那刹那的都在度衆生,與衆生是一體的,每秒鍾都在度衆生。菩薩度衆生,因爲衆生是佛的體,他是供養諸佛。把叁界當作法門來修,這個叁界都是供養諸佛的體。有所住,就是衆生的執著體;無所住,是諸佛的體。應無所住,諸佛衆生同一體,無有差別故。衆生本無住即是佛啊,供養衆生即是供養諸佛,供養諸佛又沒有離開衆生。這叫起慧。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做的,是故我們當這樣做。

  善護念,善付囑;護念即是付囑,付囑即是護念。付囑于心地,護念于衆生。護念與付囑是一體不二的;你把護念當一個體,把付囑當一個體,意思是護念的時候就離開心了?講付囑的時候那就是沒有護念了?護念跟付囑是一體的,是相互沒有障礙的。衆生在護念的時候,在想我在幫助你;他不知道護念的本體就是一個無執著的體。原來護念就是我的心啊;所以護念我心啊!護念我的心也就是付囑我的心的時候,是沒有衆生的,這個就是會于心法。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叫護念。然後咐囑于本心,還是吃飯穿衣睡覺。但是我們衆生妄執,爲什麼會妄執呢?不依佛故;不守戒故;忘記衆生;就變成我見;我見生出後,講的再好的東西,在他面前他的妄見還是非常的深厚的。

  有了這部金剛經者,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有福有慧之人,與佛說無住相應故;跟付囑相應故,跟善護念相應故。衆生有求福的心,有求戒的心,有戒有福的念,這是佛本來的無住心,暗合于妙道。暗合于什麼妙道呢?因爲此衆生相即是佛相,有求福之心,有求戒之心,有得戒之心,衆生相就是無住佛相,因無住善因故。因求戒故,得大戒;因求福故,得大福;是故衆生有求必有感召,跟經典會相應。經題“一切佛從此經出”;清淨無住戒從此經出,如果你無求福慧之心,能得到無住清淨戒法嗎?能得到廣大之福德嗎?得不到的時候,你有住就流轉叁界;你就越走越遠背道而行。這個福就是善根;都具備了善男子、善女人之本;因爲這個本不可能離開衆生的,這是衆生的自性,佛跟衆生是沒有差別的;佛跟衆生一體,那衆生就跟佛一體,你只要有這種心存在,證明你就具足了。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跟佛相應故。一切衆生皆已經具足。

  我們的實相,真如實性;就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是故不離相,不離體。法身在哪裏呢?不是離開相,離開體後另外有個法身可得,法身就在這個相體上面,也就在這個無住體上面,是名法身。把它起個名字,他叫法身。離開此相,與大悲心不能相應故,離開此體,跟衆生心不能相應故,那還叫法身嗎?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安心門就具足了。

  依止門:一切學人都應該依止衣服、吃飯和行住坐臥,我們衆生往往是以妄製妄作爲依止。比如說打坐啊,我們依止于打坐去了。打坐是妄執的體,如果你沒有看到覺性,純粹是妄。過去一個禅師打坐欲成佛,某祖師在他旁邊磨磚,他問磨磚幹什麼,答磨磚成鏡。問磨磚豈能成鏡。答打坐豈能成佛。打坐本是妄,是個妄見,爲了打坐,爲了成佛,以妄製妄,執相爲本,何得真如?我們本是盡虛空遍法界平等之體,若依獨立的體來建立自性能見本體的話,修恒河沙劫也是無益。所以衆生是以妄製妄,以爲吃飯可以解決肚子餓的問題,吃飽了好像解決了,一下子又餓了。永遠不可能解決。因爲抓住的是妄的體,就像猴子水中撈月一樣,撈了一輩子什麼都沒有得到;所以衆生往往是執著于塵勞,把這個塵勞在裏面繞來繞去的,往往是著相。另一種人在社會上爲名爲利,勞其筋骨,以爲名利可以安撫其心;把名利當做依止了。所以衆生不要依止于相。包括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的時候就很清淨,不念的時候就不清淨了,那你是依止于一個妄見;依止的那個清淨的體執著是個妄體;執妄爲真的話,那是叁界虛幻之體,執那個“識”的話,那不還在叁界之中?沒有那個經典告訴你可以“執妄成佛”啊!我們叁界就因妄識爲根本啊,妄識即無明的根本,不破無明,你學什麼?若以妄製妄,連執魔都不能消除。

  阿羅漢還有執魔,他執著于清淨,進入偏空。他依這個世界都是空理修行的,然後進入寂滅安住空不動,這個世間就不住了;以爲有空可得,隨空而去。但是你說空,難道這個叁界就不隨你走了嗎?萬法唯心叁界亦唯心啊,叁界就是你的識;你動任何念頭,叁界就跟你心走。你偏…

《《金剛經》系列開示 2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