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26▪P2

  ..续本文上一页建立皈之法;也就是说因为众生要这样子做,所以我也才这样做。

  其实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同体里面建立本皈之法。也就是说我跟众生一起走,众生看有来有去,但佛陀不是;佛陀来去身心皆是同体的。比如你现在到庙来听法然后回家去,有皈是不是?哎,我要等着回家去,我一定要回家,这个叫做要回去。释迦牟尼佛跟你走就不一样了。他没有家,他来的时候,心跟着一起来了;回去时心一起跟着回去。你感觉他和你一样,其实他的心没有留在那个家里边;他跟他的那个脚是同时的,懂得这个意思吗?太阳在转圈的时候,你感觉到有生灭吗?如果你人在太阳上或者与太阳同步转的时候,还有圈转吗?所以真的同步的时候,就是不动,转的圈并不存在了;这个圈是妄体,所以佛陀永远在那个点上面跟他的法是完全相应的,所以他怎么转都在当下的体里面如如不动。但是我们感觉到佛有来有去,吃饭穿衣睡觉不亦乐乎;其实他没有这个体,因为他住在体上不动;他的实相永远在当下的体里面。所以他吃饭的时候,没有饭吃只有当下的觉,我们就不知道。我们有来有去,回家去,下殿了,我们要回家睡觉了;其实这个地方跟你要去睡觉的那个家,一切处都是安心处。

  释迦牟尼佛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本来就是皈的体。你回家以后还有皈之感觉吗?听法听懂了,我回家去受用,把金子放到家里面去,我还是在外面忙一下,玩一下;结果忙完一大圈后,金子没了又变成如来藏了;你心不清净了,那个东西丢在一边不管它了。就是说你到哪个地方都把这个金子放在怀里,一起带走就好了;因为我们不带走,所以念佛堂念佛时是一个境界,家里打坐时又是一个境界,在听法时又有一个境界,你不是如如不动,你不是天天跟他相应,你是间断性质的,你皈后是不清净的,因你不清净故,与法渐渐的不能相应,慢慢的就离开了。所以我们往往以妄制妄,因为你到外面去,以这个生灭之相建立在我们心里面,当下不皈就永远找不到皈依处;就像一个人老是说我明天开始修行,那你完蛋了,明天永远有个明天。释迦牟尼佛讲法时那么多比丘证阿罗汉斯陀含阿那含,都是当下受用,没有哪个说明天来修行吧,明天来受用吧;你看哪部经典是这样说?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法,他的加持力很大的;令众生听到后身体就抖动啊,马上就生起感慨之心,马上就信受,马上就丢下万物,马上就想出家,该出家的出家,该证道的证道,该开悟的就开悟。但是我们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众生是末法时代,加上没有善知识现前,分别心又重,我执也重,刚强坚固,与法不能相应,不能立即起用;然后变成一种“知识”在大脑中想来想去,跟法不能锲机,很危险的。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个是序品,是表法的,表示释迦牟尼佛一出动,有无量的大妙用;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托钵这个过程当中,在相上讲是乞食,是为了养命,在佛法上面讲,叫启慧命;启慧命可以养你的智慧,可以破除你的烦恼。社会上讲:悟道后有个养道(保任)过程,六祖大师在猎人队涵养15年。我过去讲叫养德,不做任何事情,一切随缘。而我们众生在这个社会上连祈求智慧的这个心都不存在;又怎么能够得到慧呢?怎么养慧呢?我们养的无非是我执我慢(贡高我慢),我发现很多人修行不修还好,越修越是执著,有人要闭关呢种种苦行,还没有出家还没有修行就搞这些东西,这能修个什么东西出来呢?我常常讲这句话,肚子里面是牛屎外面是金子,外面一层金子包着满肚子的一堆烂屎;你讲这个道理跟他听,他永远听不进去,修行就怕修到这个位置。现在有好多老修行,所谓老修行也就是现在老了以后出家的人,一肚子我执我见,好像道心很坚固的样子,其实肚子里面什么都没有;然后用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经验,和老的功力,他能干事能吃苦啊,比我们这些出家人还厉害啊;拜了多少忏,磕了多少头,做了多少功德,修了多少苦行,这些东西扮亮了他的身体,其实问他法什么都不懂,肚子里面乱七八糟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功夫”来支撑自己的生命,增长一点福报而已。

  在经典上讲,出家人修道堕进了地狱,也有一个金刚罩把他罩住,虽然于地狱中不能出来,但是他不受广苦,福报大啊。像么些人啊,披出家人的衣服,不停的做坏事;肚子里是烂的外面是金子;堕了地狱的时候,有袈裟罩身,佛陀的神力不可思议啊,令他不受痛苦;但在那里永远不能出来;这是非常的苦的啊!很多人认为我出家了,有佛陀救我,反正不会堕地狱了;这是错误的;以为我有了出家的相,就可以度我了。日本净土真宗就是这个观点;却不知道提婆达多堕金刚地狱,虽然受三禅之乐,但是身上的苦也如须弥山高,在地狱底下烧的时候,一个大柱子很高都是火在烧,阿难尊者问他?苦不?答:痴子,你怎么知道我苦啊,我在这里受三禅之乐啊,他还很快乐;那怎么办呢?阿难尊者大惊,这么苦的地方你为什么觉得乐呢?战战兢兢的跑回家去,不敢吭声非常的惊恐,此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坏事做尽、恶业具足的人在地狱里大火燃烧的时候还能受三禅之乐!释迦牟尼佛用神力护持,令他快乐,袈裟他有如此妙用;但是他所做恶业还是要受报。

  学佛法一定要求智慧,要追求;启慧并不是有个智慧可得,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吃饭的过程之中,就是要令众生开佛知见入佛知见,释迦牟尼佛三十年来如是示现,他的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吃饭穿衣睡觉持钵,天天这样搞,没有人看到他来的目的,也没有人看到他现在所住的体,只有须菩提来开显,才能了知他的实相。须菩提不是说吗:“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须菩提看到众生的迷,也看到众生想悟,也看到佛陀的大悲心,看到佛陀的实相,是故在这里面建立这个法的显现,所以他讲的话,无非是替众生启慧故;为众生破惑故,为众生生起菩提心得大利益故,他这一示现,就解决这么多的问题。方便生善门故。这部经典是“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可见持戒修福是般若成就之门,如果你不持戒不修福对福报不感兴趣,对戒律不敢兴趣,此人闻到这个智慧,也不能持啊。但是有求福有持戒的人,般若之门很容易入故。

  应发何种求福求慧之心?求福慧之心与发菩提心的关系?求福慧者的误区?

  所谓大福不着于相故,“所谓福德多,是名福德多”告诉我们福德本体是无所得的,所以讲福德多;也就是说有求福的心代表因,故生大福,是为发起众生的觉念,若有想持戒就不可思议了,何况有大戒可持?闻般若能得真实戒故,能得无相戒故,哪个众生不生欢喜呢?不愿持戒不愿修福,般若之门就已经被他断了,怎么对般若之门有信心呢?所以社会上所有的人,对佛不感兴趣,对戒不感兴趣,此门不能入;不讲大福了,小小的福你都不愿意得到,何况大福呢?所以必须要有持戒修福的心,这个心才能与金刚般若相应,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带领众生的过程无非令众生生福故,乞食求平等法嘛,一个自利一个利他。令众生种福田,都是令众生生起善法,不断的让他福报增长,让他得到福报,内心中感到福报的利益,受用,启福故。没有求福求慧心之人一定是狂人,不狂的人一定会求福求慧,因为求福求慧是般若之门,我们众生必须依此门而入。社会上很多的人,以为读了几遍金刚经就知道空性的道理了,好像说我无所求,如果你真正的无所求是谓大求,那你无所求就对了;但是他的无所求呢,在这边是无所求,在那边不求福慧,不求福慧是恶劣的行为,而恶劣的行为在这个世界是造恶业的,一个人不求福慧,你跟他讲什么?一个人他不愿意持戒,你跟他讲什么?

  这样的人遇到金刚经便是侥幸,一个侥幸的人给他金刚经一定变成狂慧,狂见;狂思,狂狡辩,你跟他讲,毫无意义。所以一个人如果在这个上面不下点功夫,那么就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社会上有很多的狂人,都在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对众生要分别的清楚,我们要求福求慧,金刚经中讲我们要求真福的话,应该是无相,因为无相故,就跟真正的佛是相应的。所谓福德,因福德无故,是名福德多;福德无是名福德多,福德无是跟实相相应的;在无的时候那一刹那,就是福德多,名谓福德多,不执故;越是不执著,福德越大;越是福德大越是不执著。就像当了皇帝,他还会惊险奔波吗?当然佛富有大千世界,贵为人天师表,释迦牟尼佛越不执著,福德越大。皈依佛,两足尊;福德智慧为两足;不可能福慧不具足,否则三十二相哪里来?你到哪个地方做国王做大臣,都是你的福报啊。

  福报从哪里来?智慧中来。如果与智慧相应,福德就大;但是呢,他不执著,为什么呢?在实相里面啊;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却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我已经具备三十二相不要了,不是这样子的。越是这样做,三十二相越是具足;越是这样做,福德越是具足,福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就具足;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他不了解佛性,不通达般若的话,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永远修不成的。释迦牟尼佛叫他做人,是人上之人;叫他做天,是天中之天;如果是鬼也是鬼上之鬼,如果要是老虎也是虎上之王;到哪个地方都第一,并不一定说是智慧第一,跟智慧相应故随时示现,所以要求福才会跟般若相应,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给众生乞慧乞福啊。乞福是磨练众生的信根,众生在持戒的时候,在乞福的时候,发起这个心的时候,本身你的信根就已经具足了,信根就在这个相上面,但是我们就是没有解,没有解是故没有力,没有稳固,信根自然没有具足。

  释迦牟尼佛讲信根的时候,有二种方法。一种直接信解,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事来修,叫你持戒啊,五戒八戒十戒啊,听佛的话,你持就可以了,不要想什么,但是信根已经含摄在这里头了。他一旦开显般若,又现这个相你就相应了;对善根非常具足的人,不需要讲这个的,讲这个立即悟。就像过去人一样,他不要讲地狱的,你的嗔恨心就是地狱,他马上就悟了,嗔恨心就是地狱,他不需要去外面求了,只要离开嗔恨心就是离开了地狱。像六祖大师,一个砍柴樵夫,善根具足,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会于本心,我们这些人呢,念了多少遍都没有用。所以给你讲持戒啊修福啊,让你先住信,在信根的体上面,虽然你没有悟,但是你已经住了,佛陀方便有多门啊,他的方便不一定要你知道,他是暗合于道的,故往往是不需要明了。等你有一天闻到金刚经,如果你不持戒不修福,没有这种心出来,就是给你讲般若,你也不能生信;因为善根不具足啊,你善根不具足,你与信根不能相应啊,一刹那时间根不与你相应。所以释迦牟尼佛先要让你持戒修福忍辱精进,然后再给你讲般若智慧,如此才能相应。释迦牟尼佛到此世界三十多年,一直跟众生在打转,大悲心没有真实的示现,讲般若的时候,才把他的本心真正显现出来;所以“善哉善哉。须菩提。”很感叹啊,把我来的目的,把我的本意,终于道破。

  经题:本经的经题,或者是“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这个体是什么呢?实相是体,也就是说这个金刚经到底是什么?就是我们吃饭穿衣睡觉,就是我们当下这个体,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这么一件非常平淡的事情,着衣持钵吃饭,经的题在哪里?就在相上。离开此相,无有正题。离相叫狂慧,非正慧;佛陀无相戒就具足,敷座而坐定具足,金刚经慧具足,戒定慧,实相就是经题;戒定慧是持经之相,金刚经的体在相里面,它是理事圆融。所以在哪个地方找金刚经?你不要在经上面去找,一定在你吃饭穿衣睡觉的当体里面去找,你了解金刚经的题就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你敢骂吗?敢说吗?敢动心吗?敢动念吗?当下这个无住之体,所以这个就是经。你不要把这个书本天天看,你了解金刚经此地就是金刚经,此闻此观此用都现前,这个靠大家来会,如果大家有不懂的话,当然要看了,你不看金刚经怎么会知道呢?

  但是金刚经要会到这个题,如果你知道此题就是金刚,是经之处是为有塔啊,经在哪个地方,塔就在哪个地方。塔是什么?塔是法身,如来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体,一体,绝对体,塔在一切处。经在哪里,塔就在哪里,证明这个经在哪里呢?在法界里面;念在相上面;离相则无经可得;离经则无相可得;所以经相一体。如果了解经就在相上面,就在相上面找经啊,所以金刚经绝对不是一个文字的书,是个体。经的体和经的文字,还是有区别的。看到金刚经就识体,一旦你明了这个体无处不在;你就断是绝非,你就业尽情空,当下当体即是。所以闻到金刚经跟这个实相,一定要相应,不是说说而已,希望我讲的每句话都要跟众生当下相应,不要跟我前边讲的一样,离开这个法全是妄见。我要跟他一起走,千万不要老是“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你老是留着这么个念头在里面打转,你很难修行的;跟般若不相应啊!离开此心跟般若不相应,都是在外道里边。所以我希望大家把金刚经这个本义会到。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26》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