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建立皈之法;也就是說因爲衆生要這樣子做,所以我也才這樣做。
其實釋迦牟尼佛就在這個同體裏面建立本皈之法。也就是說我跟衆生一起走,衆生看有來有去,但佛陀不是;佛陀來去身心皆是同體的。比如你現在到廟來聽法然後回家去,有皈是不是?哎,我要等著回家去,我一定要回家,這個叫做要回去。釋迦牟尼佛跟你走就不一樣了。他沒有家,他來的時候,心跟著一起來了;回去時心一起跟著回去。你感覺他和你一樣,其實他的心沒有留在那個家裏邊;他跟他的那個腳是同時的,懂得這個意思嗎?太陽在轉圈的時候,你感覺到有生滅嗎?如果你人在太陽上或者與太陽同步轉的時候,還有圈轉嗎?所以真的同步的時候,就是不動,轉的圈並不存在了;這個圈是妄體,所以佛陀永遠在那個點上面跟他的法是完全相應的,所以他怎麼轉都在當下的體裏面如如不動。但是我們感覺到佛有來有去,吃飯穿衣睡覺不亦樂乎;其實他沒有這個體,因爲他住在體上不動;他的實相永遠在當下的體裏面。所以他吃飯的時候,沒有飯吃只有當下的覺,我們就不知道。我們有來有去,回家去,下殿了,我們要回家睡覺了;其實這個地方跟你要去睡覺的那個家,一切處都是安心處。
釋迦牟尼佛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本來就是皈的體。你回家以後還有皈之感覺嗎?聽法聽懂了,我回家去受用,把金子放到家裏面去,我還是在外面忙一下,玩一下;結果忙完一大圈後,金子沒了又變成如來藏了;你心不清淨了,那個東西丟在一邊不管它了。就是說你到哪個地方都把這個金子放在懷裏,一起帶走就好了;因爲我們不帶走,所以念佛堂念佛時是一個境界,家裏打坐時又是一個境界,在聽法時又有一個境界,你不是如如不動,你不是天天跟他相應,你是間斷性質的,你皈後是不清淨的,因你不清淨故,與法漸漸的不能相應,慢慢的就離開了。所以我們往往以妄製妄,因爲你到外面去,以這個生滅之相建立在我們心裏面,當下不皈就永遠找不到皈依處;就像一個人老是說我明天開始修行,那你完蛋了,明天永遠有個明天。釋迦牟尼佛講法時那麼多比丘證阿羅漢斯陀含阿那含,都是當下受用,沒有哪個說明天來修行吧,明天來受用吧;你看哪部經典是這樣說?
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講法,他的加持力很大的;令衆生聽到後身體就抖動啊,馬上就生起感慨之心,馬上就信受,馬上就丟下萬物,馬上就想出家,該出家的出家,該證道的證道,該開悟的就開悟。但是我們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衆生是末法時代,加上沒有善知識現前,分別心又重,我執也重,剛強堅固,與法不能相應,不能立即起用;然後變成一種“知識”在大腦中想來想去,跟法不能锲機,很危險的。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個是序品,是表法的,表示釋迦牟尼佛一出動,有無量的大妙用;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托缽這個過程當中,在相上講是乞食,是爲了養命,在佛法上面講,叫啓慧命;啓慧命可以養你的智慧,可以破除你的煩惱。社會上講:悟道後有個養道(保任)過程,六祖大師在獵人隊涵養15年。我過去講叫養德,不做任何事情,一切隨緣。而我們衆生在這個社會上連祈求智慧的這個心都不存在;又怎麼能夠得到慧呢?怎麼養慧呢?我們養的無非是我執我慢(貢高我慢),我發現很多人修行不修還好,越修越是執著,有人要閉關呢種種苦行,還沒有出家還沒有修行就搞這些東西,這能修個什麼東西出來呢?我常常講這句話,肚子裏面是牛屎外面是金子,外面一層金子包著滿肚子的一堆爛屎;你講這個道理跟他聽,他永遠聽不進去,修行就怕修到這個位置。現在有好多老修行,所謂老修行也就是現在老了以後出家的人,一肚子我執我見,好像道心很堅固的樣子,其實肚子裏面什麼都沒有;然後用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經驗,和老的功力,他能幹事能吃苦啊,比我們這些出家人還厲害啊;拜了多少忏,磕了多少頭,做了多少功德,修了多少苦行,這些東西扮亮了他的身體,其實問他法什麼都不懂,肚子裏面亂七八糟的。就是那些“所謂的功夫”來支撐自己的生命,增長一點福報而已。
在經典上講,出家人修道墮進了地獄,也有一個金剛罩把他罩住,雖然于地獄中不能出來,但是他不受廣苦,福報大啊。像麼些人啊,披出家人的衣服,不停的做壞事;肚子裏是爛的外面是金子;墮了地獄的時候,有袈裟罩身,佛陀的神力不可思議啊,令他不受痛苦;但在那裏永遠不能出來;這是非常的苦的啊!很多人認爲我出家了,有佛陀救我,反正不會墮地獄了;這是錯誤的;以爲我有了出家的相,就可以度我了。日本淨土真宗就是這個觀點;卻不知道提婆達多墮金剛地獄,雖然受叁禅之樂,但是身上的苦也如須彌山高,在地獄底下燒的時候,一個大柱子很高都是火在燒,阿難尊者問他?苦不?答:癡子,你怎麼知道我苦啊,我在這裏受叁禅之樂啊,他還很快樂;那怎麼辦呢?阿難尊者大驚,這麼苦的地方你爲什麼覺得樂呢?戰戰兢兢的跑回家去,不敢吭聲非常的驚恐,此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壞事做盡、惡業具足的人在地獄裏大火燃燒的時候還能受叁禅之樂!釋迦牟尼佛用神力護持,令他快樂,袈裟他有如此妙用;但是他所做惡業還是要受報。
學佛法一定要求智慧,要追求;啓慧並不是有個智慧可得,主要是釋迦牟尼佛吃飯的過程之中,就是要令衆生開佛知見入佛知見,釋迦牟尼佛叁十年來如是示現,他的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吃飯穿衣睡覺持缽,天天這樣搞,沒有人看到他來的目的,也沒有人看到他現在所住的體,只有須菩提來開顯,才能了知他的實相。須菩提不是說嗎:“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須菩提看到衆生的迷,也看到衆生想悟,也看到佛陀的大悲心,看到佛陀的實相,是故在這裏面建立這個法的顯現,所以他講的話,無非是替衆生啓慧故;爲衆生破惑故,爲衆生生起菩提心得大利益故,他這一示現,就解決這麼多的問題。方便生善門故。這部經典是“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可見持戒修福是般若成就之門,如果你不持戒不修福對福報不感興趣,對戒律不敢興趣,此人聞到這個智慧,也不能持啊。但是有求福有持戒的人,般若之門很容易入故。
應發何種求福求慧之心?求福慧之心與發菩提心的關系?求福慧者的誤區?
所謂大福不著于相故,“所謂福德多,是名福德多”告訴我們福德本體是無所得的,所以講福德多;也就是說有求福的心代表因,故生大福,是爲發起衆生的覺念,若有想持戒就不可思議了,何況有大戒可持?聞般若能得真實戒故,能得無相戒故,哪個衆生不生歡喜呢?不願持戒不願修福,般若之門就已經被他斷了,怎麼對般若之門有信心呢?所以社會上所有的人,對佛不感興趣,對戒不感興趣,此門不能入;不講大福了,小小的福你都不願意得到,何況大福呢?所以必須要有持戒修福的心,這個心才能與金剛般若相應,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帶領衆生的過程無非令衆生生福故,乞食求平等法嘛,一個自利一個利他。令衆生種福田,都是令衆生生起善法,不斷的讓他福報增長,讓他得到福報,內心中感到福報的利益,受用,啓福故。沒有求福求慧心之人一定是狂人,不狂的人一定會求福求慧,因爲求福求慧是般若之門,我們衆生必須依此門而入。社會上很多的人,以爲讀了幾遍金剛經就知道空性的道理了,好像說我無所求,如果你真正的無所求是謂大求,那你無所求就對了;但是他的無所求呢,在這邊是無所求,在那邊不求福慧,不求福慧是惡劣的行爲,而惡劣的行爲在這個世界是造惡業的,一個人不求福慧,你跟他講什麼?一個人他不願意持戒,你跟他講什麼?
這樣的人遇到金剛經便是僥幸,一個僥幸的人給他金剛經一定變成狂慧,狂見;狂思,狂狡辯,你跟他講,毫無意義。所以一個人如果在這個上面不下點功夫,那麼就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社會上有很多的狂人,都在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對衆生要分別的清楚,我們要求福求慧,金剛經中講我們要求真福的話,應該是無相,因爲無相故,就跟真正的佛是相應的。所謂福德,因福德無故,是名福德多;福德無是名福德多,福德無是跟實相相應的;在無的時候那一刹那,就是福德多,名謂福德多,不執故;越是不執著,福德越大;越是福德大越是不執著。就像當了皇帝,他還會驚險奔波嗎?當然佛富有大千世界,貴爲人天師表,釋迦牟尼佛越不執著,福德越大。皈依佛,兩足尊;福德智慧爲兩足;不可能福慧不具足,否則叁十二相哪裏來?你到哪個地方做國王做大臣,都是你的福報啊。
福報從哪裏來?智慧中來。如果與智慧相應,福德就大;但是呢,他不執著,爲什麼呢?在實相裏面啊;沒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但卻示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我已經具備叁十二相不要了,不是這樣子的。越是這樣做,叁十二相越是具足;越是這樣做,福德越是具足,福德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就具足;佛陀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他不了解佛性,不通達般若的話,他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永遠修不成的。釋迦牟尼佛叫他做人,是人上之人;叫他做天,是天中之天;如果是鬼也是鬼上之鬼,如果要是老虎也是虎上之王;到哪個地方都第一,並不一定說是智慧第一,跟智慧相應故隨時示現,所以要求福才會跟般若相應,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給衆生乞慧乞福啊。乞福是磨練衆生的信根,衆生在持戒的時候,在乞福的時候,發起這個心的時候,本身你的信根就已經具足了,信根就在這個相上面,但是我們就是沒有解,沒有解是故沒有力,沒有穩固,信根自然沒有具足。
釋迦牟尼佛講信根的時候,有二種方法。一種直接信解,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事來修,叫你持戒啊,五戒八戒十戒啊,聽佛的話,你持就可以了,不要想什麼,但是信根已經含攝在這裏頭了。他一旦開顯般若,又現這個相你就相應了;對善根非常具足的人,不需要講這個的,講這個立即悟。就像過去人一樣,他不要講地獄的,你的嗔恨心就是地獄,他馬上就悟了,嗔恨心就是地獄,他不需要去外面求了,只要離開嗔恨心就是離開了地獄。像六祖大師,一個砍柴樵夫,善根具足,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會于本心,我們這些人呢,念了多少遍都沒有用。所以給你講持戒啊修福啊,讓你先住信,在信根的體上面,雖然你沒有悟,但是你已經住了,佛陀方便有多門啊,他的方便不一定要你知道,他是暗合于道的,故往往是不需要明了。等你有一天聞到金剛經,如果你不持戒不修福,沒有這種心出來,就是給你講般若,你也不能生信;因爲善根不具足啊,你善根不具足,你與信根不能相應啊,一刹那時間根不與你相應。所以釋迦牟尼佛先要讓你持戒修福忍辱精進,然後再給你講般若智慧,如此才能相應。釋迦牟尼佛到此世界叁十多年,一直跟衆生在打轉,大悲心沒有真實的示現,講般若的時候,才把他的本心真正顯現出來;所以“善哉善哉。須菩提。”很感歎啊,把我來的目的,把我的本意,終于道破。
經題:本經的經題,或者是“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這個體是什麼呢?實相是體,也就是說這個金剛經到底是什麼?就是我們吃飯穿衣睡覺,就是我們當下這個體,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這麼一件非常平淡的事情,著衣持缽吃飯,經的題在哪裏?就在相上。離開此相,無有正題。離相叫狂慧,非正慧;佛陀無相戒就具足,敷座而坐定具足,金剛經慧具足,戒定慧,實相就是經題;戒定慧是持經之相,金剛經的體在相裏面,它是理事圓融。所以在哪個地方找金剛經?你不要在經上面去找,一定在你吃飯穿衣睡覺的當體裏面去找,你了解金剛經的題就在那個地方的時候,你敢罵嗎?敢說嗎?敢動心嗎?敢動念嗎?當下這個無住之體,所以這個就是經。你不要把這個書本天天看,你了解金剛經此地就是金剛經,此聞此觀此用都現前,這個靠大家來會,如果大家有不懂的話,當然要看了,你不看金剛經怎麼會知道呢?
但是金剛經要會到這個題,如果你知道此題就是金剛,是經之處是爲有塔啊,經在哪個地方,塔就在哪個地方。塔是什麼?塔是法身,如來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體,一體,絕對體,塔在一切處。經在哪裏,塔就在哪裏,證明這個經在哪裏呢?在法界裏面;念在相上面;離相則無經可得;離經則無相可得;所以經相一體。如果了解經就在相上面,就在相上面找經啊,所以金剛經絕對不是一個文字的書,是個體。經的體和經的文字,還是有區別的。看到金剛經就識體,一旦你明了這個體無處不在;你就斷是絕非,你就業盡情空,當下當體即是。所以聞到金剛經跟這個實相,一定要相應,不是說說而已,希望我講的每句話都要跟衆生當下相應,不要跟我前邊講的一樣,離開這個法全是妄見。我要跟他一起走,千萬不要老是“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你老是留著這麼個念頭在裏面打轉,你很難修行的;跟般若不相應啊!離開此心跟般若不相應,都是在外道裏邊。所以我希望大家把金剛經這個本義會到。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26》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