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4▪P2

  ..續本文上一頁十二相即是非相,非相就是叁十二相,如果我們是非相,就是叁十二相;叁十二相就是非相,非相就是實相,實相就是叁十二相;你悟到了非相,實相,其實就是叁十二相,所以呢是名叁十二相;如果你認爲叁十二相實有者,與實相不能相應,獨立出一個叁十二相,就變成偏執,所以呢叁十二相我們具足故,我們只要與實相相應,佛陀的叁十二相就沒立,你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你認爲轉輪聖王也是佛嗎?所以佛陀講叁十二相不是如來;叁十二相不是實相,因爲叁十二相妄相,了知它非相就是實相,所以看到叁十二相就是你現前的實相,不二故;所以你悟到這個道理,你了知實相就是這樣了;

  也就是說你一天到晚跟佛陀一樣,行住坐臥都在叁昧當中,以後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實相了,我們上殿也是實相,我們吃飯也是實相,我們念佛也是實相,那你天天在實相裏面,你不是在叁昧裏邊嗎?是不是?這個就是叁昧;你天天如是,迷了就迷失了實相,所謂迷覺只是一念,所以六祖大師講:覺者即佛,迷者就是凡夫;你覺悟了當體就是實相,那有什麼佛可得呢?你迷了就衆生現前了,衆生現前,就佛也失去了,衆生也度不了了,業障也現前了。佛現前了,衆生就沒有了,叁昧現前了;懂得這個道理,所做一切事情皆是實相。

  那你就在這個世界,大家想一想,你們以後回去做?怎麼做?你走路也是實相,你睡覺也是實相,你上殿也是實相,都是安住在實相裏面,在實相的體上面;實相無相即是非相,有相就不是實相,有分別故,這個是實相!那個才是實相;分別故起妄,動妄了,有妄念就不能如如不動;就是無所來無所去的體,不能安住,你有妄念,哪個是實相,哪個不是實相?哪個道理是實相,哪個道理不是實相?都是妄見思維;(思維之妄才是源頭之妄根本之妄)哪個這個道理是實相,哪個道理不是實相?都是我們絞盡腦汁的思維,(與實相根本不相幹),破我們的什麼呢?破我們的分別心,破我們的妄念,我們不要去執著于什麼是實相,過去一個講:不要看我有多大的智慧,是看你多少妄見而已啊;(修行中我們常常喜歡檢點我們的智慧,並且形成頑固習慣,其實檢點還有多少妄見才更加的重要啊,才更顯修行之功啊)我們看看我們有多少妄見呢?所以你一天到晚行住坐臥的時候,還有沒有認爲:哪個地方是實相?哪個地方不是實相呢?哪個地方重要,哪個地方不重要?哪個地方圓滿哪個地方不圓滿?還有沒有這個念頭?如果你有此念叫妄見,妄念;如果你這個念頭沒有了,那就對了;無處不在,無處不在清淨之中,無處不在實相之中,所以呢你一天到晚安住在實相的體上面,沒有我得了;所以你的吃喝拉撒……如果久久的住下去,就叫做安住實相不動。到任何地方說法自在。說一切法如如不動,因爲衆生……並且你說法是無話可說;爲什麼呢?因爲衆生心齊才通靈,佛陀不會去找衆生諸法呢?佛陀觀緣起,緣和故,而生實相;緣不和不生實相,如果你找衆生,到處找衆生去度,那你心中起妄念,認爲你當下不是衆生,我們哪個地方不是衆生呢?花也是衆生;瓶子也是衆生,你把它度了衆生就度盡了;如果你認爲花不是衆生,還有另外衆生可度嗎?我們有起分別就是有衆生可度,不起分別就無衆生可度,無處不是衆生;你要度衆生,花也是衆生,……,

  你哪個地方去找衆生呢?真正的佛是不找衆生的,一切完全是緣和,緣起,由緣和故,緣和起實相,只有緣和的體才能顯現出實相,我們攀緣怎麼能生實相呢?攀緣不叫實相,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當下就是實相,度衆生就度盡了;我們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個緣起,不以緣起攀緣哪個地方,不知道當下就是衆生;在你起心動念的時候,當下就是衆生;當下衆生當下度;當下度的時候,當下實相,所以你到哪個地方都是緣起,你走到哪個地方,墮在哪個地方,都是這種實相安住,如如不動;見到什麼人,緣和了,給他講法,緣不和,不要作聲,不需要講話的,爲什麼呢?緣和合了,才會生實相,緣不合和不會生實相的;有攀緣起妄念,這和實相是不能相應的,所以我們應該如如不動,過去講法爲什麼要香花供養呢?其緣和故;衆生攀緣來的,你跟佛攀緣,佛跟你起緣起,和合故,這叫香花供養,香花供養是爲了緣和故;緣和順故,能起實相,緣不和,釋迦牟尼佛還不會講金剛經呢?金剛經是緣起成熟了,才會講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生活中,每一個動念都是因爲衆生緣熟故,不會因爲衆生緣不熟故意找他;沒有這樣的事情;我們講釋迦牟尼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與衆生同體故,大悲他時時刻刻順應衆生,他這個同體大悲是應衆生的心念來說的,事實上佛陀的境界在真如之中,沒有衆生之見,佛陀是如如不動的,他安住在這個世間,常常好象在行走,衆生跟他的因緣成熟了,他就應了;我們要感受到他的叁昧跟我們的心相應。

  何謂密行?何謂心法?密法?如何能棄思維以心會于密意?

  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做的,他善護念,善咐囑;善護念跟心相應,善咐囑是金剛心,是爲示現因地密行,釋迦牟尼佛,這段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是因地密行,什麼叫因地密行呢?佛陀的真如實性,是秘密之中,秘就是永遠不會示現的,只有心會不可言談,言談出來都不叫密;所以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行住坐臥,吃飯穿衣講法,都是因地密行,密就是實相,因就是我們衆生,那麼說他來這個世界,他以實相來的,不是以衆生因來的,絕對不是以衆生因來的,所以他叫因地密行,密行者,我們用顯相的東西來看釋迦牟尼佛都是錯誤的,佛陀秘密處跟我們同體,只有你用心會,(決疑),絕言詞,絕對待,才能夠會得到;你所講話,走路表達,這個體都是假的,只有言詞道斷,只可心會,過去講,心在哪裏,找心,了不可得,當下就悟了;密行是什麼?真正的是言詞道斷,大家不知道能不能會得到;我現在跟你講話,講法,但是我的密行你看不到;你只是聽到我的聲音,然後你腦袋裏想啊想的,你不知道,哪個聲音就是你的心地啊,如果你會到了這一刹那的時候,哪有言詞呢?我現在講話的聲音就是你的實相呢?就是你的心地啊;你的心地在我這個地方,並不在你的思維裏面啊;不在你的妄見裏邊啊;就在我的這個聲音裏面啊;是不是?你的心地就在密行裏邊。在虛空裏邊,在大地裏面;在草木山河裏面;山河大地,樹木叢林,鳥語花香這個裏面都有你的密行,秘密,但是呢永遠不會出來;你不管怎麼講怎麼說,他都不會出來;你只有心會吧;當時在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說:我有密法,傳于大衆。這些大阿羅漢都呆了,平時法執很重啊,期待啊,熱求啊,盼望啊,激動啊,疑惑啊,到底是什麼呢?只有迦葉尊者微微一笑。納受心地啊。心地就是彈指一念之間啊;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有心法,傳于迦葉”,什麼心法,我們得到了沒有啊。

  密法非思維之能,思維歇,密法才會顯

  (師微笑)我講金剛經,也有心法傳授,你得到了沒有啊。你是不是覺得後面還有珍貴的東西啊,我們天天在找東西,我要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識啊,我要得到很多知見,很多思維啊;你想得什麼東西你講?金剛經講完以後,你什麼都沒有了;那就對了,知道吧;就是要傳這個心法;密,永遠是密。大家要緊緊記住,如果你要是修密法,永遠不要找到,以心來會,才懂密法。如果不會心會你得到的密法都是假的,所以在密宗裏修密法,你一定要得到心法;就是開悟的一刹那,得不到心法你就……你象現在說把什麼經典翻譯出來,作者翻譯出來,讀給你聽,都是錯誤的;密法不可宣,如果把密法宣出來還叫密嗎?密是心會,要你用心來會,完全是斷絕言詞的,表達出來都是錯誤的。所以我這樣絞盡腦汁的講,無非是把這個心地的密法告訴你;但是無論我怎麼說我也不能給你啊,我也沒法給你啊;因爲就在我講話的聲音裏面,不在你思維的哪個地方呢?思維有什麼用;你在想,你在表達,你在講話,你講有什麼用?你講?就在我講話的聲音裏面,這就是我的心地,你怎麼講?你怎麼開口,你能將我的聲音在你的口裏表達嗎?你講的是你的聲音,跟我有什麼關系?那你表達的東西,我都知道了,你講話什麼意思什麼意思我不管的,因爲我得到心法了;所以我馬上會于法的時候,你講什麼話都可以了;你亂講都可以了,因爲我得到心法了;因爲我得到心法,你怎麼講都對的;因爲我在絕對處,無善無惡,無來無去,無上無下,無高無低,你講什麼?善惡、好壞、殺人、放火,對我來講我聽不到了;我只知道心地之法裏面沒有善惡沒有好壞、沒有高低,沒有大小,無來無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哪來的這些題呢?得到心法,無有言詞;我可以得到你的心法,但是你得不到我的心法,一得全得;一悟全悟,你悟到了就全悟了,所以你給我解釋,給我表達,都沒法去會;你真正會到了,是什麼樣子的呢?所以釋迦牟尼佛因地密行,釋迦牟尼佛並不是這個相啊,他是密行而來啊;

  道平常之行:薄地凡夫業障深重,今欲回光返照,不以善爲啓迪,不以善爲誘導隨喜種種神行,因爲這部經典是說,釋迦牟尼佛爲了道這部經典出來,說了叁十年的安住法,說四谛,說苦集滅道,說因緣種種小乘之法,衆生執著于這個法,但是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啊,因爲他說的法跟衆生心緣相應的這個體,但是爲了衆生能夠跟佛心相應,佛陀用種種方法誘導,但是衆生自古以來業障非常的深重,要欲令衆生回光返照,故說此經,令衆生還本故,而一旦還本的話,必須要用實相,不可以用其它的相,以平常相包容衆生平常的心,法師在哪裏?法師就是這個樣子的,跟我有什麼區別啊?平常心即平常法,一平常讓衆生平常,他的目的是讓衆生能平常下來,衆生好奇心很重啊,常常求于不平常;不落于此當下,不甘心自己的當下,佛陀講法,因爲我們對佛陀有無上的恭敬,平時現種種不平常的事情,而在此金剛經中現平常之事,導致于衆生有平常之見。

  不以爲釋迦牟尼佛高高在上,因爲當時在印度的時候,當時很多象婆羅門教啊,或者說認識了種種妄見,很多的經典很多算命,天文地理,種種這些東西都懂啊,並且還有種種異相,所有外道都是用明暗,你看現在這個社會,你當官當省長了當縣長了,用不平常的東西來誘導于衆生,社會上所有的外道無不如是(識得于平常之處用功,能夠于平常之處用功,以平常之心用功,于平常之處見大光明藏才是修行上路了,檢點我們自己有多少平常之功呢?)。因爲衆生常常以這種心來熏陶與熏習,所以我們心中有一個非常強烈的不平常心,來熏習自己的習性。現在平常的東西一下子到你面前,很難接受。是故佛陀常常講到……誘導于衆生,但是金剛經裏面完全是導入衆生啊進入平常之體,就是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乞食種種知見,釋迦牟尼佛講次第法並不違背平常心之道,後面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阿那含能作是念嗎?須陀洹能作是念嗎?阿羅漢能作是念嗎?須菩提說:一去來實無去來,一去實不去,阿羅漢得道實在是沒有道可得,從這裏面可以看出來,法裏面本身,是跟平常心相應的,但是衆生執著于法,認爲有須陀洹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總認爲有這樣一個名字存在。不知道名字的實修法,不知道法的實相的體,應該都是無相的;

  但是我們執著于名言,執著于修法,執著于道,執著于果德,我們有四禅八定,初禅者:心空及第,二禅:法至極地;叁禅:性至極地;四禅:無生至極地;講到極地的時候呢,就是無爲。就是無相,心無本無相故,法本無相故,無生本無相故,阿羅漢證的時候還是無相故;因爲他這個體是無相的體,無得的體,那麼說要在分別的講,……

  比如杯子在這個地方,顔色是空的,衆生說這個顔色是空的,這個圓形是空的,衆生說這個圓形是空的;這個藍色實在是空的,衆生認爲這個藍的是空的,這個裏面水是空的,衆生認爲這個水是空的,玻璃是空的,認爲這個玻璃是空的,啊建立六七個法出來了;把七個法分開來,有顔色空,有圓形空……其實它講的是空的體,並不是有個什麼圓啊,藍色,玻璃啊,瓶內瓶外啊,這個形體叫衆生的執著,衆生執法反而是對法的執著,不能夠融會一體,融會一空;講心空,是心的一面空,講聲空,是聲的一面空,講法空是法的一面空;但是我們執著于心空法空,産生一個名言的執著。其實你把它彙在一塊的時候,全是空與實相是相應的,其實呢釋迦牟尼佛講的法,會于實相,是不爲障礙的;沒有任何障礙;衆生的心呢執彼是此,執此是彼;講法的時候,心不實,講心的時候法不實(執),真是此就是彼,妄心總是要升起;念念妄心生起,象授菩薩戒時:不殺生就是不偷盜,不偷盜就是不邪淫,不邪淫就是不妄語,不妄語就是不飲酒;衆生在不殺生的時候,我問你能不能偷盜啊?叫你不偷盜的時候,哎能不能邪淫啊?……他老是要問,問了很多出來;其實都是我們的心地,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就象梵網經裏面講的,猶如網孔互互相攝,但是我們總是將這個東西分開隔裂開來,比如說到北京去不要執著啊,他就問到天津可不可以執著呢?答:到天津也不要執著;問:到南京去可不可以呢?答:到南京也不可執著;非要把他講得如此清楚明白才可以。啊,師父講了到北京不要執著,到天津不要執著,到南京也不可執著;老是在這個方向上下功夫,這就是小乘修行中常常出現的,執此失彼,執彼失此的情形;一根筯不能轉彎。衆生就是這樣的,往往將一根筯抓住,老是問過來問過去,沒完沒了,不亦樂乎;不知道一解脫一切解脫的體,所以我們衆生不知道其實什麼須陀洹、阿那含、斯陀含、阿羅漢其實是合在一起的一個體,不是四個,衆生總是習慣分開來看,隔裂來修;爲什麼妙法蓮華經上講叁乘皆是一谛呢?叁乘就是無上乘呢?講叁乘其實只是衆生的分別執著,其實叁乘就是一乘,一個自解脫也是空,你得了二個解脫不還是空嗎?一百個人解脫,不還是一個個的空嗎?因爲一百個人也是哪一個空,二個人也是哪一個空,一個人也是一個空,難道有區別嗎?其實沒有區別,總認爲小乘是一人得度,中乘有二叁人可度,大乘是很多人可度;執著于大小中的名詞,不知道一人空,二人空,一百人也是空;他當下是無二故,根本就沒有任何差別;但是我們衆生執著,以爲有大小中乘;其實都是一乘,所以釋迦牟尼佛說金剛經不違背他平時所講的經典;不講金剛經,衆生沒有辦法知道,所以爲顯第一乘,爲破衆生種種妄見故,所以把衆生的種種妄見給破掉了;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2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