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为什么要讲这个金刚经?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佛陀的弟子,都因为执著于名词,二谛法中俗义谛要舍啊,胜义谛要求啊,要求真舍妄,所以是有求可得,有妄可舍,终归还只是小乘啊;或者弄个人天乘,不能破疑故,所以呢在第一义谛里面没有妄可舍,没有一谛可乘,当体就是第一义谛的时候,他就不能会到哪个体上面,紧紧抓住哪个名词不放;因为名词能立妄故,抓住不放,另外一个妄就出来了;因为一个花,然后花的妄心就出来了,出来后继续相续展转,妄套着妄,越套越多,不知道花是表达一个什么东西;所以离言词正好是证无生之时,但是我们到无生的时候,执著于一个无生的法,就因为有胜义谛、俗义谛这个名词,所以呢名词皆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什么?就是释迦牟尼佛啊;那我们带着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又跑去找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呢?哪不又是找妄去了吗?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妄体啊,释迦牟尼佛才是真体啊,找到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还去找文殊普贤呢?去找妄呢?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啊,你找到了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这个名言就不要了;大家知道了吗?
所以我们知道第一义谛的时候,方便又不舍故,不舍是干什么呢?不舍妄,不舍文殊普贤,你心里面很清楚,不舍但也不住,也不会住在上面,住在上面,释迦牟尼佛怎么会有住呢?他住的全部是实相,不舍是对众生来讲的,不住是对于佛来讲的,佛教佛是无住的,无余涅槃,我们众生认为不舍呢,意思是说我们还是要把胜义谛俗义谛拿出来吧,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把这个理搞通了,释迦牟尼佛是怎么住?原来释迦牟尼佛平等互摄里面,完全是实相,没有任何说我要度众生的体,度众生完全是众生的起心动念而已,因为众生的体就是……方便的言词是依众生心显,对于释迦牟尼佛来讲,是随着你的言词而讲出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通达于一切众生心想处,因为一切众生心想与实相是一体的,所以众生动念佛皆知之。因为你一动念,就会在你的心中显出佛陀种种法藏,对佛陀来讲,这些法都是实相,如如不动,当体即是;我们呢以假而思维,就是说佛陀讲的这个无法之法,他示现出来的这个行住坐卧的体,本身就是众生的心,我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有来有去,不了知实相故,了知实相,那你同释迦牟尼佛一样没有什么来去之分,吃饭其实没有吃饭是表法的;是表实相的,实相就在这个法里面是表里如一的;
要让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吃饭也是实相,睡觉也是实相,那你就不知道吃饭,不知道睡觉了,都是实相了;一天到晚安住,如如不动;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呢,是实相的显现,但我们依妄……实相本来已经到我们面前,我们依文观字马上趋入佛陀的实相里面去了;但是我们同佛的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听法后绞力思维,而心不去承担,然后穷力思维思维变成妄了,也就是说听法后变成法执,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是我们法变成执著了,另外有妄念产生,不知道当体即是;有妄见出来;所以我们听法后往往就起来另外的妄见;心细细的思维,释迦牟尼佛跟我讲这个法,胜义谛跟俗义谛,那我在讲的时候,佛陀在吃饭穿衣睡觉,我们看到,澳,出家人吃饭穿衣睡觉,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是实相啊,认为我们吃饭穿衣睡觉这个体,依这个法而绞力思维,心不落实,心里面起妄见;但是呢不能跟……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没有讲话,因为金刚经要表法啊,所以呢不能讲话的,不能够放种种光种种东西的,他以吃饭穿衣睡觉本向就示现无言之法了,也告诉我们一个问题了,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东西呢?不能会意,以为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后面呢肯定还有更好的东西出现,就是要找,找什么东西呢?要找后面释迦牟尼佛还有什么珍贵的东西给我们,他不知道后面没有东西给我们,就是吃饭穿衣睡觉,你看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总是在等待之中,在期盼当中,其实讲到最后面还是这个,一部金刚经无非如是。但是我们心中,重重无尽的迷惑,重重无尽的疑惑,无非是破疑惑而已。为什么不敢当下承担呢?为什么不敢承担呢?后面说啊,什么原因什么原因不会承担;到最后面“啊,我承担了,吃饭穿衣睡觉”还回到我们本来的地方,叫“还至本处”。原来我们到城里面吃饭还是要回到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来,还至本处起个表法的作用,讲的是还至本处,释迦牟尼佛从哪个地方来回到哪个地方去,就这么简单,一部金刚经讲完了以后,还是开始:原来是“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到后来还是“尔时世尊着衣持钵”。还至本处。就是一部经典的还至本处;是心上的还至本处;是法上的还至本处,他一相,以这个心相我们要会到他的这个法;这个叫做平等互摄;
平常行:在也不能平常去了,所谓平常就是当下,行住坐卧皆为平常,行不平常,我们的行有目的,住不平常,我们的住要达到某种境界,坐不平常,证量上要几禅几禅,行有所目的,坐要达到目的;卧不平常,种种幻想;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我们每一样的都不平常,因不寻常故,与般若心不能相应;其实平常的体就是……佛陀在任何一部经典行了很多不寻常之事,象华严经呢,地藏经呢,还有妙法莲华经啊,很多经典都行了很多不平常之事;动我们的心,金刚经是吃吃喝喝的,非常明了的,非常直接的;每个众生都可以信受,每个众生都可以听得到,每个众生都可以含摄其中,那么说很多的经典,为什么六祖坛经,或者禅宗里面哪么多的禅和子,在我们中国来说影响力哪么大,其实就是个平常心;越是平常心能量越大,所有的惊动我们心的哪个体,都是一种感化加持,令我们生信故,但是此法门是直接将金刚心交给我们,破我们的怀疑。但是呢我们全盘的接受佛陀的这个金刚经,破我们的烦恼;这部经典金刚经太直接了,一切经典都有种种神光,眉目间放光,头顶放光啊,身体放光啊,鼻子放光啊,手放光啊,种种放光,只为惊动众生的心而已;众生听到以后呢?用这种方法也就是不平常心,不平常的事情就有不平常的法显现,但是平常的事情正好是训练我们平常的心;我们的本来面目;
在这个不平常的体里面,说降伏其心啊,在别的经典里面讲我们要广度众生,心不厌倦,要对一切众生生起信心,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都强调任劳任怨,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讲,众生哪么多,哪么难度,我怎么度得尽呢?看到芸芸的众生,一个都度不了,能发起勇猛的心吗?既然你有种种出家的威德力,或者你放光的力量,能令我发心,很多众生都会退,不会安住的;但是金刚经这部经典不然:非常的平实,用一个平常的心,你全部接受了他,众生就度尽了;你佛已经成就了;你所有哪些无尽的众生一刹那间全部度尽了;哪种安心,哪种破疑断惑,哪种觉,哪种解脱,哪份安心自在,是不可思议的;可以看出金刚经非常的重要;所以金刚经象无量寿经一样,一切经典都阔开我们的心胸,要我们的心量达到广大,唯有金刚经和无量寿经,念此一念,一念生清净心者,……就是当下一个平常心,金刚经里讲,一心于法界,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故,无所障碍,你一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就遍满十方,这个叫易受,但是金刚经也是如此,当下一个平常心,一信而植入,也是个难信之法,信金刚经这个难信之体,顿悟之体,无量寿经跟这个金刚经断疑生信,都是讲信的;都是难信之法。
三昧行:一切三昧现前,佛陀住世啊,一切三昧都会现前;他是圆融无碍无我的大空三昧,就是说十方诸佛在实相之中,他安住实相的这个体,上圆融十方诸佛,下大悲心圆融于十方众生,不离实相,圆融于十方诸佛不离实相,一切智一切体,一切悲一切众生,都在他三昧里边,什么叫三昧呢?就是正受的意思,正就是佛的知见,什么正知见呢?不以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的感官为根本,是以心和实相相应,与实相相应故这一刹那时间如如不动,他不是用耳朵听到哪个声音而感受,我们往往哪个里边会起妄识,但是呢我们用心,什么叫用心呢?通达实相体,了知这个世界是实相体,哪个实相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然后用哪个心会于法界,法界心,实相与实相相应的这个体,这个体完全是佛的受,用心来受,心与实相受,觉与法相应,觉与实相相应,觉与无妄相应,哪一刹那叫正受,妄受,我们的快乐都是感官,都是妄见。所以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都是在三昧之中,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无法可说,讲法的法还是实相,是名为说法,是众生之妄见;以为有法可说,这是谤佛,所以呢释迦牟尼佛说法都在实相之中,每讲一句话都在实相的体里面,并且不离相;不是说另外有实相可得。
就是我现在给你讲法,就是实相,所以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都在实相的体上面,所以释迦牟尼佛生老病死、行住坐卧,你看到的这个生生灭灭,现前不现前的你看到的这个相,大相小相,做种种事说种种理,说种种法,所做的种种戒律,规矩,都是实相的体,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能闻到这个实相体,实相体跟众生融成一体;我们要从这里面悟入的话,那么说我们的行住坐卧跟实相相应了,我们一切戒行规矩,与实相相应了,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所说的一切法,跟实相相应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我吗?你生起这种大信心的时候,无处不在实相当中,说法而无说,持戒而无戒可持;所做事无事可做;遵循所有的规矩又无规可立;一切融于实相,同于实相,没有第二个妄见;所以你一天到晚行住坐卧安住实相当中,这种自在,这种清净,这种安祥,这种三昧,都会现前;你跟佛是无二无别的,为什么呢?佛无相故,有相即无相,是实相故,你能悟到的是个实相,和佛陀所证的实相无二无别,你与实相相应故,三昧就现前;你一天到晚跟佛陀是同体的;没有男相得,没有女相走,佛相无相,好象有三十二相,有三…
《《金刚经》系列开示 2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