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25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释迦牟尼佛如何示现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的妙用? 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无非是把佛性把本来面目把宇宙的实相,畅开胸怀,示现于我们,也示现于大众。是故在此世界经行,行住坐卧,四大威仪,这些威仪经行都是不离实相。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世他的目的和他的本体,互不相违背。直接显现出我们本来的实相就是真如实性,让我们真如实相起到妙用。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无非妙用;如果他吃饭穿衣睡觉以及行住坐卧一切行为与妙用不相应故,释迦牟尼佛一定不是佛。为什么呢?因为他跟我们的行住坐卧如果是一样的话,必定会有烦恼生起。而他的行住坐卧与我们的行住坐卧有什么区别呢?在经典上讲都是一样的,唯有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众生不知道,这是佛!你是众生他是佛。开显什么呢?我相信他的真如实相,和我们的实相应该是无二的;但是他的妙用,与我们的妙用有什么区别呢?也就是他的解脱跟我们的解脱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他不开显金刚经,那我们永远不知道;或者说佛陀跟我们是一样的有烦恼。

  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之妙用是如何迷失的?如何找回?

  如果是释迦牟尼佛开显了妙意以后,他的行住坐卧是妙有,但我们的行住坐卧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迷失了我们本来的真如实相,所以妙有不能现前,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妙用,是我们的妄识。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他的金刚心,能断除我们的识,识就是这个烦恼体,断除起妙用的时候是什么?名为智慧,智慧是了不可得。无非是要显示他的本心,显示本心必有妙用现前。我们学法的时候,就是说我现在看到的这个妄体,和我们攀缘的这个境,双体全部断了,那么说你的妙有立即现前。释迦牟尼佛在前面讲的这段话,无非是示现释迦牟尼佛的本来的实相与妙用无二故,也就是说他的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和他的真如实性,还是互相不会有任何冲突的,并且是一体的,他是妙用。

  佛陀三十年中才开显金刚般若的密意?智慧如何仅成为名言?智慧何情何形成就的是妄心?

  妙用有无尽的大悲心,含摄在他的行住坐卧无言之中,不能用言辞代替;不是能用绞尽脑汁的思维来代替,不是攀缘心所代替,因为他完全是无缘无识无攀无念无相的体里面,这里面呈现了佛陀无上的大悲心,不可思议的大悲心。而这种大悲心极少人知道,包括释迦牟尼佛很多的弟子都不知道。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在我们的对面;而在对面的这个体里面我们没有发现妙用,以及名言我们分别不清,所以产生了种种的疑惑。释迦牟尼佛三十年中才显现出金刚般若,这个金刚般若把他本来的心展现开来起什么作用呢?无非是展现他的妙用;无非是显示众生的真如实相;然后显于众生的妙用。断烦恼,名言上叫智慧;烦恼断了就叫智慧,并不是有智慧断烦恼。紧紧记住:如果烦恼不断?我有智慧来断,是错误的。智慧是名言而已,没有智慧可得。悟明佛性,悟了金刚经与我的实相相应的那一刹那,烦恼即断,所以起名为智慧,这要搞清楚。所以很多人说有智慧就可以断烦恼,如果以是用思维来断,就是以妄制妄,妄上加妄,头上按头,越找越烦恼;所以没有智慧可得,智慧的意识也是妄心。比如我现在看到这个灯,这叫什么?叫智慧。智慧有名吗?因为这个灯就是我们的金刚心,我们现在断除了黑暗的烦恼,但是于其中叫做智慧,你不能说这是智慧把他断掉的,不能说我的妄识里面用智慧把他断掉的。是这个灯本身是金刚妙体,是金刚心是我们的佛性,是我们通达于金刚心的那一念,这一实相的现前起了一个妙用。所以有根本智、后得智,种种智现前。

  根尘对立的祸根是识,如何断识?照识本空是为根本之断,不断自断,无断可断。

  故心经中讲“无智亦无得”,有智可得那就麻烦了。这种智也可以说叫自然智,无为智,根本智,把它起个方便名字叫做智;事实上不叫智。我们认为有个识的意识,那到底有没有一个单独的识呢?我们有一个识的存在叫妄识;妄识不可得的。认为有个六根六尘六识,识的建立就建立了根跟尘的对立,因为有对立才有妄识的出现,如果你有一天,根跟尘不对立,或者你悟到这个道理:我识是妄体,不需要识的,本来就没有。在没有的情况下,我就没有了;跟这个世界万物同为一体。这个识断了,正好明悟真相。并不是断识取真,你断识取真是妄上取妄,不是妄上加妄吗?这个识不需要断,因为本来就没有。唯有让你明了真相,然后依名观照,妄即断,实相即现前。懂得这个意思吗?所以讲金刚经他是一个断妄断烦恼之体,金刚经主要是金刚心;金刚能坏一切烦恼故,故名谓智慧。

  昨天晚上讲到第七难易行。金刚经本身是最上乘的教法,因为直接与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实相是相应的,那么我们的实相到底什么样子呢?实相无相,无相无不相,一切相的体就是无相的理,无相的理就是有相的事,这是个理事圆融的法。这个理事圆融是一个上,对上来讲是不离空,下不离有,空有不二。如果你了解上乘的教法,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大悲心和大智;上会于诸佛下会于十方众生;这是方便。为什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你只讲空而离开有是断,执于有离开空是常;断常二执是不可以见性的。像阿罗汉偏空依空而住,像众生偏有依情而住,我们跟阿罗汉都是住在一起的;法空即是阿罗汉,法有就是众生,一个偏情,一个偏智,二边执都是错误的。

  无念的真实内涵,真实基础?难于何易于何?

  金刚经绝对不是阿罗汉,也并不是众生,哪是什么呢?不偏有不偏空,取于中间,这个中间的体是什么呢?也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即后面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法界之体,无所住故,生无所住的心,在一切法界里面本来无住,因无住故生此心,而此心不住故,无住即无念故,无念识即断。那个无念并不是我们不打妄相的那个无念,是超越心智超越识,本体的无念,而这个无念里面有无量的相在,而此无念的相里面是无念体,这个叫做无念。这个无念每人具足;不动不摇,明了的人,人人具足,不明了的人还认为坐在那个地方达到无念的状态,其实无念体是超越情超越识,其实连这个无念体都不存在。无念体彻底超越了无所住体,无住是法界一切事,无念是法界一切本心,如果你无念与无事相应故,此心此法相继圆融,因无念即佛,无住即是菩萨,所以菩萨叫无住涅槃。无念与无住就是心与法的互不相舍,它也不是一,也不是二,因为无住故,无念故;超越情识,不可思议境界。无念无住妙用就现前了。

  法界本来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无念,应无所住而无住,而无住体、无住之相建立了无念之体。过去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安住在无念体,他安住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体里面以后,慢慢的自己就空掉了,发现自己有个觉识,妙用现前;哎,自己在“空”里边在三昧里边,啊,这个世界空荡荡的,心出来了此为修证。它并不是靠劳动在做,完全是一种明了实相以后,安住自己的心觉照了这个体,忽然“妄识”全断,寂空,这时候这个世界产生一个巨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现前的时候,就像六祖,虚云老和尚开悟一样,顿时虚空粉碎,整个世界变成净体,妙用现前三昧现前。释迦牟尼佛告诉你就是这样的行住坐卧,不过憨山大师只是信了一下而已,而释迦牟尼佛从始到终吃饭穿衣睡觉,都安住此净体在我们人间示现,可我们看到他示现的妙用(吃饭穿衣睡觉),永远也看不懂。我们也吃饭呢?一点也不一样;就像憨山大师到了一定境界,我们说他怎么还在地上走路啊;吃饭穿衣睡觉不是没有什么分别吗?但是他的境界和我们现在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他住在无相无住无念的体里面。

  觉念如何产生?其真实妙用?其强大之力的状态?

  妙用现前而一切色不变一切相不变,还是这个体。说难又难,说易又易,说难:难伏其心,它是非常细腻的,难断我们心中种种的迷惑,迷惑使我们的妄转不过来,不能以一念诀窍的心刹那之间进去,被外面迷惑,再迷上加迷那就更麻烦了。真正办道之人,静下来细细的去体察,一念诀窍现前刹那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什么戒定慧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了;一切外面的相都不存在了;所有的四相对你来讲已经没有了,但是在外面看起来全是圆满的。理上一旦通达明了锲入以后,你内心中的观照力,你内心中的安住力,那种无念而放下的力量非常的强大,一旦明了了,证悟了这个道理;乃至一念现前,你会得到终生的受用。为什么呢?了知实相,找到了诀窍故。所以随时随地可以放下万物。说难:就是难遇到这件事情,难遇到金刚经;难看到对面的释迦牟尼佛的真实相,难在我们不能够一念进入。我们的心在此世界迷失的很深,妄念纷纷妄执很重,以妄求妄的心,虽然有一点修行,但只不过是在妄上面下功夫而已;不能在真如实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下功夫;往往是以妄套妄。

  念佛之念的详实剖习:立何念,空何念,念何念?何种人念佛一辈子不过是在妄识上转圈而已?你有妄念一直狂奔的状态吗?妄念太重的根源及对治办法?

  就像我们念南摩阿弥陀佛,就这样每天念多少多少,念多少的这个念头叫妄念,虽然念得很清净也超越不了。有一天跟人家讲法的时候你静下来,悟到妄念无非是互念啊,有人自悟,有人因他而悟。念阿弥陀佛,猛然那个心到对面去了,刹的一下你这个妄就断了,过去一刹那妄全断,一断全断。如果你不过去,在妄里面怎么清净都没有用;一旦过去了,原来当体即是。特别我们要培养一个纯洁的心,我们不需要东跑西颠的,不需要去建寺庙搞这些东西,把心搞妄了。但是也不能否定大菩萨,大菩萨他有这个心力,有很大的力就可以把地球托在…

《《金刚经》系列开示 2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