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手上,但还能轻而易举的给你讲话,他内心力量非常强大。像国王可以做很多事情,他心里很定的;像我们做一点事情心里就会烦躁,把我们的心就会搞乱掉,作为我们这些人善根不成熟尽量的少事,不要无事找事做。因为你没有这个量,如果你有这个大量是大菩萨,你有大力;或者你悟到以后再去做也可以啊。如果你有大力,又可以做但又可以观心。有人搞些音乐,唱歌跳舞来弘法,行菩萨道,实际上我们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能够安住在这个体里呢?安住不了这个体那不是行魔法吗?这个很危险的,完全是在妄识上面下功夫,就像捞水里的月亮一样,你捞了一辈子也没有用;你完全是个妄体,妄体都是识是三界中事,跟金刚心离得很远很远。不能起妙用的最大原因是我们的妄念太重。有人念佛阿弥陀佛只要一天他就可以达到清净,然后他就过去了;有人念了多年他也过不了关;为什么呢?妄念太重;妄念太重是平时薰习的妄念太多,他平时一直薰习这个妄念,所以妄念一直处于狂奔状态,根本停止不下来,就像拼命吃白粉者你跟他讲佛讲金刚经有什么用?
我记得很清楚,在火车上你千万不要讲什么珍贵的佛法,你就给他讲念念佛,清净一下很快乐就可以了。讲任何话是听不进去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火车上走来走去,妄念很重妄想很多啊,在那里面讲什么东西都听不进去;所以妄念太重讲不进去的;讲都是白废的。那么我们生活中就像坐火车一样,如果你不断的在寻思找事,绞尽脑汁思维,跟法不相应的这个体一直在弄,到最后面你妄不能停,停止不下来,所以讲金刚经也没有多大的用。你在这里听金刚经,出门就是妄念;马上就忘记。就像我们平时讲阿弥陀佛一样,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出门就讲是是非非;为什么呢?妄念靠他念佛的力量停止不下。
为什么停不下来,他不知道那一念的觉念,他只知道我自己要数多少遍南摩阿弥陀佛;捏得手都青了,那是在起妄在执著啊!过去有法师规定自己一天要念四十万声佛号,后来他才知道几万声佛号无非是几万声妄想而已。他不注重“南摩阿弥陀佛”的一念,而注重多少遍的那个“南摩阿弥陀佛”的一念,所以后者是识是妄念,这个妄念不断不断地动,他没有清净,他注重这个妄念去了;他也晓得怎么念南摩阿弥陀佛;也不求清净也不求烦恼,但是注重妄识了。如果住到法性里面去,一百万声“南摩阿弥陀佛”都是那一念的时候,那个就是我的真如实性,就是我的法性,因为真如实相在净土法门以阿弥陀佛名号代替了;阿弥陀佛名号其实就代替了金刚心,好多净土门人不识金刚心。其实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法界,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光明无量,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寿命无量,寿命无量代表一切众生的生命,光明无量代表一切众生的法界,十方法界。寿命是以众生为寿命,光明是以众生为光明,没有众生也没有光明存在,没有众生寿命也就不存在,无量寿无量光是以众生寿为寿以众生之相为光。
所以南摩阿弥陀佛这声佛号代表你本来的自性,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大法性,没有我的,我的心以无量寿来代替,我的相以无量光来代替,这个世界哪里有我呢?你一心安住在南摩阿弥陀佛名号上面,于无量光无量寿里面,无事不变。说是事他又是无事,没有我故;但是没有我里边,又有无量的事,无量事也是没有事。也就是金刚经所讲“应无所住”是无量相,而生其心叫无念,应无所住叫无住,其相无住故也就是真如实相;无住无念故,无念就是实相。外面的相在净土法门讲:无量相叫无量光,无量光里面都是阿弥陀佛里面的无量光,没有我,没有我的念了,都是佛念,因为佛念故,真如实相现前。无念妄即断,因为南摩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绝对超越你的情识情见;南摩阿弥陀佛就是一个独立的我,一个独事的我,一个独心的我,这里面完全把你个人的妄执断掉了。所以念南摩阿弥陀佛里面,根本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你这个一念就代替了万念,你这一念不断的相续你就进去了。有一天就像憨山大师一样:啊,大地无寸尘;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存在。这样念南摩阿弥陀佛才会相应;能悟到这个道理能这样想的人,他是易行。
什么叫易行呢?易行的人就在眼前,但是又难行,难就难在我们执著于妄,执著于我见,执著于法见;我们无量劫来执于生死;所以不能一刹那时间悟入,不敢承当,所以叫难行,声声微妙啊!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难是难在大家不认识;易是易在他的行住坐卧,你看乞食就是一个平常之事,你说容易不容易?他的妙行就在我们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说难也难说易又易,说难大家都不认识,说易就在当下在眼前,不需要头上按头,妄上加妄;以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接触的体。所以这里面主要的讲无住无念,要是易你就在无住无念体里面产生妙用;他的行就是我们的行,一旦会到就是妙用现前,立即可以现前。你会不到那就是难行道,处处我执法执。
戒定慧行:以戒定慧的心来引导我们,因为法性本身具足戒定慧。我们乞食本身就持戒,知足常乐,行平等法,行知足法。知足法是心,平等法是法界,于法界生平等心,于心生知足,这个叫做持戒。心不知足,法不平等,是谓犯戒。敷座而坐坐为定,吃饭后坐下来叫入定;持定境;因戒定而生慧故。释迦牟尼佛以戒定而不离慧,慧不离戒定,戒定是相,慧是它的理是它的体。展现慧:无非是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不离戒定,就是吃饭穿衣睡觉乞食,心中非常知足;我们是不知足的心,佛陀是知足的心;我们是不平等的心,佛陀是平等的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走路的时候,他那种状态安住般若,安住金刚,安住实相,安住真如实性。没有一个戒可得,没有一个定可得。戒定在我们此世界讲只是个方便;不以戒定而成就慧,你的戒定是方便言辞。慧的体是以金刚为体,戒定是以世间为体;我们执著把这个世间体当成是一个实相了,实际是戒定是依慧而立。没有慧就像释迦牟尼佛没有体哪来的相呢?所以戒定依慧而立,而后面会讲到慧会扶持戒定,如果没有慧就没有我们的真如实相,不可能有戒定之光,而戒定它又无体,所谓戒哪有体呢?戒者对众生讲叫戒,对佛来讲戒是无体的无相的。但是我们众生执著戒有相。
为什么呢?我们执著第一个执著于名词,第二个执著于相。什么叫执著于相?我们犯戒才有戒,我们不犯戒还是执著于戒,不犯戒的时候执著于戒的名词,就是有一个“戒”,天天在讲戒把名词抓在手上;其实我们不犯了,为什么要把它一直抓在手上呢?因为戒本来是无相的,从名言上讲从犯戒上讲,我们都犯了过失;也就是说你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告诉你都犯了过失。如果你不明了慧的话,持犯都是过失。如果有了这个慧的体,你这个戒定自然具足。在此世界戒定是无相的,所谓定哪有相呢?定生万法,万法由定而出,定是来自于一心。过去我不是讲过,定有二法:定与不定;不定为六道,定为四圣;定里边可以生出四圣法;但是我们不定的体里面可以生出六法。故十法界依定而出,十法界是个定就是意。意是从哪里出来呢?意是幻体;把它分开来就没有了;意唯心而出。心是什么呢?心出于十法界,十法界本是一个心。心有十法界吗?心是没有十法界。那十法界到底怎么出来呢?唯意而出即是分别心;分别心有定与不定,由定与不定产生十法界,对心来讲都是虚妄之体。心是超越的,不在情之中,不在分别之中,不在执里面,不在识里面,不在意里面;也就是说心是独立的。我们讲的佛性、觉性,也就是我们的实相、真如实性,在经典上讲叫做毗卢顶上法;在禅宗里讲叫做破三关就是出关,出毗卢遮那佛跟佛七度。
大家想一想,因讲般若故能生戒定,戒定无相故由戒定无相而生般若。为什么经典上讲:“若人持戒修福者,就可以生出金刚信心”如果你要是戒具足的话一定是无相的,无相就能生信心;戒不具足便不是无相,因戒不无相故,不能生此信心。你执著于有相,怎么能对金刚生起信心呢?所以放下有相,你戒定无相与般若相应叫理事圆融。慧是心,戒定为事,事无所住,无所住就无相,无相即无念,无念为定,无相为戒,无戒无相才是妙用,般若就是妙用啊!所谓妙用,戒而无戒,无戒而戒;我持戒但无戒体,无相体就是有戒的相,有戒相而生福故;所以此人福报广大;戒定都是生长福报的,世间的福报和出世间的福报,都是在戒定里边的。所以这个戒定要依慧,慧能补于戒定;如果你慧生了,你戒定会更加的圆满。为什么?讲金刚经无非是令我们戒定圆满故,能生出无相大法,如果没有戒定就不能生佛性,你就等于没有信佛,没有信佛执著于戒定,就变成有相,是很危险的。依戒定而成慧,事实上不闻金刚经的话,这个慧很难开啊。
不以闻解而念佛的后果?佛陀之照如皓日普照,众生之照如灯泡往上照,如何提高念佛中的观照力?
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能开智慧?不依闻解,如果你不依闻法而解的话,你念阿弥陀佛也好,你参“念佛是谁”也好,很难打得开,都是起识之用,念佛是谁参一下境界出来了,马上就跟着走了;念阿弥陀佛一声二声都会在“识”上面下功夫,追识而出。现在禅宗里讲不立文字,不知道文字正好是立不文字的体。你不闻法,闻法的目的正好显现出你本来的自性,你不去闻金刚经不了解金刚经,到最后还是“意识通”,在妄上面下功夫。念阿弥陀佛,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不闻阿弥陀佛,就光念阿弥陀佛,无非是以妄制妄。所以这个禅宗、净土宗包括密宗都是一样的;以闻来实施“观照”,闻是文字,观是观照,实相现前。文字以般若文字为文字,不是乱七八糟的什么书都看,是以般若为根本,以金刚佛性、真如实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体为你的文字。而依文字而观察自性,能观之体…
《《金刚经》系列开示 2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