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是妄。能观之体是真,文字的本体是真,但是依文字还是妄;到最后实相现前,业尽情空,你情断了识空了,你的实相现前,那个实相才是真实相。实相能现文字,能现观照,所以得妙用。
文字也是妙用,观照也是妙用,所以吃饭穿衣睡觉无非观照之体。佛的观照是实相上的,是太阳往底下照,了了分明什么都看得见。我们的观照是对立的是灯,拿着灯泡往上照,往虚空里照看不到明,什么也看不着。我们的照是对立的,佛陀的照是绝对的是实相,他的文字也是实相,释迦牟尼佛讲法无法可说,释迦牟尼佛讲无我人众生寿者相,是名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他也讲我相,他是是名我相、寿者相,并不像我们想的。不是我们说的:释迦牟尼佛这样讲是比喻是假说的是方便说的,其实是没有的,你不可以这样解,是错的。如果这样解释迦牟尼佛还有个假可舍,无我相方便说其实还有一个真的我,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佛陀说我相,其实没有我相,他讲我的本体就通达无我,他通达明了了,所以他讲法是你认为有一个他在讲,对他来讲都是实相妙用;对他来讲都是实相。我们往往看金刚经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方便给我们说,其实要不是我们众生,根本就不要说的;这样的思维是误以为释迦牟尼佛还有假说、真说。释迦牟尼佛没有假说,也没有真说,他没有众生,他有众生之见?所以释迦牟尼佛湛寂圆妙真如的体里面没有一个我们所讲的妄体。也就是六祖大师讲:“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什么叫清净?清净就是无住之体,什么叫自在?无念就是自在;什么叫具足?妙用即是具足;它是一个体相自如。
很多人张嘴闭嘴都只是在相上的东西上打转,你打过吗你超越了吗?
所以闻慧很重要,我们张嘴闭嘴都在谈这些相上的东西,不知道闻金刚般若的重要性,往往在这个相上面下功夫,但我也不反对了,毕竟是凡夫吗?慧听不懂,但是戒律又不持,那不就麻烦了。众生有时候当然需要方便了,释迦牟尼佛三十年来都在用方便,在最后面讲金刚般若无非破众生疑惑而已。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在一块吃饭穿衣睡觉,一个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大家不认识他是佛,不了解他的妙用,就这么简单。
我们如何偏向于情?如何不具足念的根?念的根何在?
不偏行:不是走在有也不是走在空,也不执着于理,也不偏于事。社会上人呢?执理偏事,互执。讲道理的时候就妄空,变成狂慧;执事的时候偏情,执着于法。要不偏于情,要不偏于法,这是我们众生一贯以来的体,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贪嗔痴麻木了自己的头脑,然后任何东西分析不清,这些东西不能同时在我们心中建立,往往一根筯,执著于有,空便忘了,执著于空,有也忘记了;讲这个道理,那个道理就忘记了。记性非常的差,为什么会差呢?为什么不能中道做事呢?不能圆融呢?记忆力差是因为情重,情把我们的理给遮了,情乱动时正好遮闭我们清明的心,变成一池浑水,我们这个意识被情所遮之后,记忆力严重退失。什么叫情呢?玩物失志,玩弄感情上面的这种错觉,然后使我们的智慢慢退失。情执都是什么东西呢?情是冲动的,像天上的云一样,往往遮闭我们的智慧。情是玩弄无知,你的自性就不会坚强,往往不能相续,成断念。我们过去讲过五根五力里面,念根是非常重要的,念根是对于定根、信根、精进根、慧根的,余四根都是以念根而相续的,没有念根五根全部退失,所以念根是非常的重要,念根能使我们的信根精进根等都能够相续起来。对昏沉我们多讲信根,精进根;对于掉举、躁动,多讲定根、慧根。但如果你念根没有,念念相续的心没有了,那你就不能发真实菩提心,不能够相续于佛的最究竟的知见。就是连凡夫的知见也不能够相续,世间的很多东西都不能相续,也就是说就像神经病一样,念根不具足的时候,你跟他前面讲的,后边就忘记了;他的念根不能相续,任何道理不能安立。念是什么立出来的;念就是你这个心与法相应的实相。社会上的念根是什么呢?文化啊哲学啊天文地理啊,念根是相对而言。真正佛教的念根是什么呢?念根就是消融自己的情与识,跟法性相应的一刹那,那个叫念,叫精进的心,与佛心相应的体。念根出来,你的定根就会现前,境界立即就会现前;你念根不相应,就变成相对,我们现在的念根都是相对而立,为什么呢?我们把念当成嘴巴上的念了,不是心与法相应的那一念,念根不相应。
你的信根真正具足不?没有具足的信根,你持的是何法?何谓真实菩提心?菩提心与你修行的现量关系?金刚经与菩提心的关系?何谓菩提心上的遮止?
定根跟慧根,五根五力里面一个信根里面就是讲佛,讲华严境界信根里面讲十信,信根本身讲的是佛的境界,直接讲毗卢遮那佛,你的信一旦与毗卢遮那佛相应的一刹那,信根建立,然后在里面产生相续,相续下去产生精进根;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以信根为基础,信根没有的话,一切法不立。什么叫一切法不立呢?信根不具足,佛法就不立,全部是世间的东西,信根不具足,不信佛,一切都是外道。所以一发菩提心,信根具足故,信根具足,从这个基础上面来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因为你想出离三界自利利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首先要有金刚经。看着释迦牟尼佛带着弟子天天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众生都想发菩提心,不知道怎么发菩提心呢?怎么降伏其心呢?
《《金刚经》系列开示 25》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