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5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釋迦牟尼佛如何示現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的妙用? 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無非是把佛性把本來面目把宇宙的實相,暢開胸懷,示現于我們,也示現于大衆。是故在此世界經行,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這些威儀經行都是不離實相。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世他的目的和他的本體,互不相違背。直接顯現出我們本來的實相就是真如實性,讓我們真如實相起到妙用。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無非妙用;如果他吃飯穿衣睡覺以及行住坐臥一切行爲與妙用不相應故,釋迦牟尼佛一定不是佛。爲什麼呢?因爲他跟我們的行住坐臥如果是一樣的話,必定會有煩惱生起。而他的行住坐臥與我們的行住坐臥有什麼區別呢?在經典上講都是一樣的,唯有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就是衆生不知道,這是佛!你是衆生他是佛。開顯什麼呢?我相信他的真如實相,和我們的實相應該是無二的;但是他的妙用,與我們的妙用有什麼區別呢?也就是他的解脫跟我們的解脫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他不開顯金剛經,那我們永遠不知道;或者說佛陀跟我們是一樣的有煩惱。

  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之妙用是如何迷失的?如何找回?

  如果是釋迦牟尼佛開顯了妙意以後,他的行住坐臥是妙有,但我們的行住坐臥是什麼呢?因爲我們迷失了我們本來的真如實相,所以妙有不能現前,我們現在看到的並不是妙用,是我們的妄識。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他的金剛心,能斷除我們的識,識就是這個煩惱體,斷除起妙用的時候是什麼?名爲智慧,智慧是了不可得。無非是要顯示他的本心,顯示本心必有妙用現前。我們學法的時候,就是說我現在看到的這個妄體,和我們攀緣的這個境,雙體全部斷了,那麼說你的妙有立即現前。釋迦牟尼佛在前面講的這段話,無非是示現釋迦牟尼佛的本來的實相與妙用無二故,也就是說他的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和他的真如實性,還是互相不會有任何沖突的,並且是一體的,他是妙用。

  佛陀叁十年中才開顯金剛般若的密意?智慧如何僅成爲名言?智慧何情何形成就的是妄心?

  妙用有無盡的大悲心,含攝在他的行住坐臥無言之中,不能用言辭代替;不是能用絞盡腦汁的思維來代替,不是攀緣心所代替,因爲他完全是無緣無識無攀無念無相的體裏面,這裏面呈現了佛陀無上的大悲心,不可思議的大悲心。而這種大悲心極少人知道,包括釋迦牟尼佛很多的弟子都不知道。都認爲釋迦牟尼佛在我們的對面;而在對面的這個體裏面我們沒有發現妙用,以及名言我們分別不清,所以産生了種種的疑惑。釋迦牟尼佛叁十年中才顯現出金剛般若,這個金剛般若把他本來的心展現開來起什麼作用呢?無非是展現他的妙用;無非是顯示衆生的真如實相;然後顯于衆生的妙用。斷煩惱,名言上叫智慧;煩惱斷了就叫智慧,並不是有智慧斷煩惱。緊緊記住:如果煩惱不斷?我有智慧來斷,是錯誤的。智慧是名言而已,沒有智慧可得。悟明佛性,悟了金剛經與我的實相相應的那一刹那,煩惱即斷,所以起名爲智慧,這要搞清楚。所以很多人說有智慧就可以斷煩惱,如果以是用思維來斷,就是以妄製妄,妄上加妄,頭上按頭,越找越煩惱;所以沒有智慧可得,智慧的意識也是妄心。比如我現在看到這個燈,這叫什麼?叫智慧。智慧有名嗎?因爲這個燈就是我們的金剛心,我們現在斷除了黑暗的煩惱,但是于其中叫做智慧,你不能說這是智慧把他斷掉的,不能說我的妄識裏面用智慧把他斷掉的。是這個燈本身是金剛妙體,是金剛心是我們的佛性,是我們通達于金剛心的那一念,這一實相的現前起了一個妙用。所以有根本智、後得智,種種智現前。

  根塵對立的禍根是識,如何斷識?照識本空是爲根本之斷,不斷自斷,無斷可斷。

  故心經中講“無智亦無得”,有智可得那就麻煩了。這種智也可以說叫自然智,無爲智,根本智,把它起個方便名字叫做智;事實上不叫智。我們認爲有個識的意識,那到底有沒有一個單獨的識呢?我們有一個識的存在叫妄識;妄識不可得的。認爲有個六根六塵六識,識的建立就建立了根跟塵的對立,因爲有對立才有妄識的出現,如果你有一天,根跟塵不對立,或者你悟到這個道理:我識是妄體,不需要識的,本來就沒有。在沒有的情況下,我就沒有了;跟這個世界萬物同爲一體。這個識斷了,正好明悟真相。並不是斷識取真,你斷識取真是妄上取妄,不是妄上加妄嗎?這個識不需要斷,因爲本來就沒有。唯有讓你明了真相,然後依名觀照,妄即斷,實相即現前。懂得這個意思嗎?所以講金剛經他是一個斷妄斷煩惱之體,金剛經主要是金剛心;金剛能壞一切煩惱故,故名謂智慧。

  昨天晚上講到第七難易行。金剛經本身是最上乘的教法,因爲直接與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實相是相應的,那麼我們的實相到底什麼樣子呢?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一切相的體就是無相的理,無相的理就是有相的事,這是個理事圓融的法。這個理事圓融是一個上,對上來講是不離空,下不離有,空有不二。如果你了解上乘的教法,簡單的來說也就是大悲心和大智;上會于諸佛下會于十方衆生;這是方便。爲什麼?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這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果你只講空而離開有是斷,執于有離開空是常;斷常二執是不可以見性的。像阿羅漢偏空依空而住,像衆生偏有依情而住,我們跟阿羅漢都是住在一起的;法空即是阿羅漢,法有就是衆生,一個偏情,一個偏智,二邊執都是錯誤的。

  無念的真實內涵,真實基礎?難于何易于何?

  金剛經絕對不是阿羅漢,也並不是衆生,哪是什麼呢?不偏有不偏空,取于中間,這個中間的體是什麼呢?也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即後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法界之體,無所住故,生無所住的心,在一切法界裏面本來無住,因無住故生此心,而此心不住故,無住即無念故,無念識即斷。那個無念並不是我們不打妄相的那個無念,是超越心智超越識,本體的無念,而這個無念裏面有無量的相在,而此無念的相裏面是無念體,這個叫做無念。這個無念每人具足;不動不搖,明了的人,人人具足,不明了的人還認爲坐在那個地方達到無念的狀態,其實無念體是超越情超越識,其實連這個無念體都不存在。無念體徹底超越了無所住體,無住是法界一切事,無念是法界一切本心,如果你無念與無事相應故,此心此法相繼圓融,因無念即佛,無住即是菩薩,所以菩薩叫無住涅槃。無念與無住就是心與法的互不相舍,它也不是一,也不是二,因爲無住故,無念故;超越情識,不可思議境界。無念無住妙用就現前了。

  法界本來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叫無念,應無所住而無住,而無住體、無住之相建立了無念之體。過去憨山大師在五臺山安住在無念體,他安住在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這體裏面以後,慢慢的自己就空掉了,發現自己有個覺識,妙用現前;哎,自己在“空”裏邊在叁昧裏邊,啊,這個世界空蕩蕩的,心出來了此爲修證。它並不是靠勞動在做,完全是一種明了實相以後,安住自己的心覺照了這個體,忽然“妄識”全斷,寂空,這時候這個世界産生一個巨大的變化。而這個變化現前的時候,就像六祖,虛雲老和尚開悟一樣,頓時虛空粉碎,整個世界變成淨體,妙用現前叁昧現前。釋迦牟尼佛告訴你就是這樣的行住坐臥,不過憨山大師只是信了一下而已,而釋迦牟尼佛從始到終吃飯穿衣睡覺,都安住此淨體在我們人間示現,可我們看到他示現的妙用(吃飯穿衣睡覺),永遠也看不懂。我們也吃飯呢?一點也不一樣;就像憨山大師到了一定境界,我們說他怎麼還在地上走路啊;吃飯穿衣睡覺不是沒有什麼分別嗎?但是他的境界和我們現在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他住在無相無住無念的體裏面。

  覺念如何産生?其真實妙用?其強大之力的狀態?

  妙用現前而一切色不變一切相不變,還是這個體。說難又難,說易又易,說難:難伏其心,它是非常細膩的,難斷我們心中種種的迷惑,迷惑使我們的妄轉不過來,不能以一念訣竅的心刹那之間進去,被外面迷惑,再迷上加迷那就更麻煩了。真正辦道之人,靜下來細細的去體察,一念訣竅現前刹那過去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什麼戒定慧這些東西都不存在了;一切外面的相都不存在了;所有的四相對你來講已經沒有了,但是在外面看起來全是圓滿的。理上一旦通達明了锲入以後,你內心中的觀照力,你內心中的安住力,那種無念而放下的力量非常的強大,一旦明了了,證悟了這個道理;乃至一念現前,你會得到終生的受用。爲什麼呢?了知實相,找到了訣竅故。所以隨時隨地可以放下萬物。說難:就是難遇到這件事情,難遇到金剛經;難看到對面的釋迦牟尼佛的真實相,難在我們不能夠一念進入。我們的心在此世界迷失的很深,妄念紛紛妄執很重,以妄求妄的心,雖然有一點修行,但只不過是在妄上面下功夫而已;不能在真如實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下功夫;往往是以妄套妄。

  念佛之念的詳實剖習:立何念,空何念,念何念?何種人念佛一輩子不過是在妄識上轉圈而已?你有妄念一直狂奔的狀態嗎?妄念太重的根源及對治辦法?

  就像我們念南摩阿彌陀佛,就這樣每天念多少多少,念多少的這個念頭叫妄念,雖然念得很清淨也超越不了。有一天跟人家講法的時候你靜下來,悟到妄念無非是互念啊,有人自悟,有人因他而悟。念阿彌陀佛,猛然那個心到對面去了,刹的一下你這個妄就斷了,過去一刹那妄全斷,一斷全斷。如果你不過去,在妄裏面怎麼清淨都沒有用;一旦過去了,原來當體即是。特別我們要培養一個純潔的心,我們不需要東跑西顛的,不需要去建寺廟搞這些東西,把心搞妄了。但是也不能否定大菩薩,大菩薩他有這個心力,有很大的力就可以把地球托在…

《《金剛經》系列開示 2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