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二相即是非相,非相就是三十二相,如果我们是非相,就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就是非相,非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三十二相;你悟到了非相,实相,其实就是三十二相,所以呢是名三十二相;如果你认为三十二相实有者,与实相不能相应,独立出一个三十二相,就变成偏执,所以呢三十二相我们具足故,我们只要与实相相应,佛陀的三十二相就没立,你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你认为转轮圣王也是佛吗?所以佛陀讲三十二相不是如来;三十二相不是实相,因为三十二相妄相,了知它非相就是实相,所以看到三十二相就是你现前的实相,不二故;所以你悟到这个道理,你了知实相就是这样了;
也就是说你一天到晚跟佛陀一样,行住坐卧都在三昧当中,以后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实相了,我们上殿也是实相,我们吃饭也是实相,我们念佛也是实相,那你天天在实相里面,你不是在三昧里边吗?是不是?这个就是三昧;你天天如是,迷了就迷失了实相,所谓迷觉只是一念,所以六祖大师讲:觉者即佛,迷者就是凡夫;你觉悟了当体就是实相,那有什么佛可得呢?你迷了就众生现前了,众生现前,就佛也失去了,众生也度不了了,业障也现前了。佛现前了,众生就没有了,三昧现前了;懂得这个道理,所做一切事情皆是实相。
那你就在这个世界,大家想一想,你们以后回去做?怎么做?你走路也是实相,你睡觉也是实相,你上殿也是实相,都是安住在实相里面,在实相的体上面;实相无相即是非相,有相就不是实相,有分别故,这个是实相!那个才是实相;分别故起妄,动妄了,有妄念就不能如如不动;就是无所来无所去的体,不能安住,你有妄念,哪个是实相,哪个不是实相?哪个道理是实相,哪个道理不是实相?都是妄见思维;(思维之妄才是源头之妄根本之妄)哪个这个道理是实相,哪个道理不是实相?都是我们绞尽脑汁的思维,(与实相根本不相干),破我们的什么呢?破我们的分别心,破我们的妄念,我们不要去执著于什么是实相,过去一个讲:不要看我有多大的智慧,是看你多少妄见而已啊;(修行中我们常常喜欢检点我们的智慧,并且形成顽固习惯,其实检点还有多少妄见才更加的重要啊,才更显修行之功啊)我们看看我们有多少妄见呢?所以你一天到晚行住坐卧的时候,还有没有认为:哪个地方是实相?哪个地方不是实相呢?哪个地方重要,哪个地方不重要?哪个地方圆满哪个地方不圆满?还有没有这个念头?如果你有此念叫妄见,妄念;如果你这个念头没有了,那就对了;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清净之中,无处不在实相之中,所以呢你一天到晚安住在实相的体上面,没有我得了;所以你的吃喝拉撒……如果久久的住下去,就叫做安住实相不动。到任何地方说法自在。说一切法如如不动,因为众生……并且你说法是无话可说;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心齐才通灵,佛陀不会去找众生诸法呢?佛陀观缘起,缘和故,而生实相;缘不和不生实相,如果你找众生,到处找众生去度,那你心中起妄念,认为你当下不是众生,我们哪个地方不是众生呢?花也是众生;瓶子也是众生,你把它度了众生就度尽了;如果你认为花不是众生,还有另外众生可度吗?我们有起分别就是有众生可度,不起分别就无众生可度,无处不是众生;你要度众生,花也是众生,……,
你哪个地方去找众生呢?真正的佛是不找众生的,一切完全是缘和,缘起,由缘和故,缘和起实相,只有缘和的体才能显现出实相,我们攀缘怎么能生实相呢?攀缘不叫实相,我们坐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当下就是实相,度众生就度尽了;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个缘起,不以缘起攀缘哪个地方,不知道当下就是众生;在你起心动念的时候,当下就是众生;当下众生当下度;当下度的时候,当下实相,所以你到哪个地方都是缘起,你走到哪个地方,堕在哪个地方,都是这种实相安住,如如不动;见到什么人,缘和了,给他讲法,缘不和,不要作声,不需要讲话的,为什么呢?缘和合了,才会生实相,缘不合和不会生实相的;有攀缘起妄念,这和实相是不能相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如如不动,过去讲法为什么要香花供养呢?其缘和故;众生攀缘来的,你跟佛攀缘,佛跟你起缘起,和合故,这叫香花供养,香花供养是为了缘和故;缘和顺故,能起实相,缘不和,释迦牟尼佛还不会讲金刚经呢?金刚经是缘起成熟了,才会讲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生活中,每一个动念都是因为众生缘熟故,不会因为众生缘不熟故意找他;没有这样的事情;我们讲释迦牟尼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与众生同体故,大悲他时时刻刻顺应众生,他这个同体大悲是应众生的心念来说的,事实上佛陀的境界在真如之中,没有众生之见,佛陀是如如不动的,他安住在这个世间,常常好象在行走,众生跟他的因缘成熟了,他就应了;我们要感受到他的三昧跟我们的心相应。
何谓密行?何谓心法?密法?如何能弃思维以心会于密意?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做的,他善护念,善咐嘱;善护念跟心相应,善咐嘱是金刚心,是为示现因地密行,释迦牟尼佛,这段话,“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是因地密行,什么叫因地密行呢?佛陀的真如实性,是秘密之中,秘就是永远不会示现的,只有心会不可言谈,言谈出来都不叫密;所以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行住坐卧,吃饭穿衣讲法,都是因地密行,密就是实相,因就是我们众生,那么说他来这个世界,他以实相来的,不是以众生因来的,绝对不是以众生因来的,所以他叫因地密行,密行者,我们用显相的东西来看释迦牟尼佛都是错误的,佛陀秘密处跟我们同体,只有你用心会,(决疑),绝言词,绝对待,才能够会得到;你所讲话,走路表达,这个体都是假的,只有言词道断,只可心会,过去讲,心在哪里,找心,了不可得,当下就悟了;密行是什么?真正的是言词道断,大家不知道能不能会得到;我现在跟你讲话,讲法,但是我的密行你看不到;你只是听到我的声音,然后你脑袋里想啊想的,你不知道,哪个声音就是你的心地啊,如果你会到了这一刹那的时候,哪有言词呢?我现在讲话的声音就是你的实相呢?就是你的心地啊;你的心地在我这个地方,并不在你的思维里面啊;不在你的妄见里边啊;就在我的这个声音里面啊;是不是?你的心地就在密行里边。在虚空里边,在大地里面;在草木山河里面;山河大地,树木丛林,鸟语花香这个里面都有你的密行,秘密,但是呢永远不会出来;你不管怎么讲怎么说,他都不会出来;你只有心会吧;当时在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说:我有密法,传于大众。这些大阿罗汉都呆了,平时法执很重啊,期待啊,热求啊,盼望啊,激动啊,疑惑啊,到底是什么呢?只有迦叶尊者微微一笑。纳受心地啊。心地就是弹指一念之间啊;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有心法,传于迦叶”,什么心法,我们得到了没有啊。
密法非思维之能,思维歇,密法才会显
(师微笑)我讲金刚经,也有心法传授,你得到了没有啊。你是不是觉得后面还有珍贵的东西啊,我们天天在找东西,我要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识啊,我要得到很多知见,很多思维啊;你想得什么东西你讲?金刚经讲完以后,你什么都没有了;那就对了,知道吧;就是要传这个心法;密,永远是密。大家要紧紧记住,如果你要是修密法,永远不要找到,以心来会,才懂密法。如果不会心会你得到的密法都是假的,所以在密宗里修密法,你一定要得到心法;就是开悟的一刹那,得不到心法你就……你象现在说把什么经典翻译出来,作者翻译出来,读给你听,都是错误的;密法不可宣,如果把密法宣出来还叫密吗?密是心会,要你用心来会,完全是断绝言词的,表达出来都是错误的。所以我这样绞尽脑汁的讲,无非是把这个心地的密法告诉你;但是无论我怎么说我也不能给你啊,我也没法给你啊;因为就在我讲话的声音里面,不在你思维的哪个地方呢?思维有什么用;你在想,你在表达,你在讲话,你讲有什么用?你讲?就在我讲话的声音里面,这就是我的心地,你怎么讲?你怎么开口,你能将我的声音在你的口里表达吗?你讲的是你的声音,跟我有什么关系?那你表达的东西,我都知道了,你讲话什么意思什么意思我不管的,因为我得到心法了;所以我马上会于法的时候,你讲什么话都可以了;你乱讲都可以了,因为我得到心法了;因为我得到心法,你怎么讲都对的;因为我在绝对处,无善无恶,无来无去,无上无下,无高无低,你讲什么?善恶、好坏、杀人、放火,对我来讲我听不到了;我只知道心地之法里面没有善恶没有好坏、没有高低,没有大小,无来无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哪来的这些题呢?得到心法,无有言词;我可以得到你的心法,但是你得不到我的心法,一得全得;一悟全悟,你悟到了就全悟了,所以你给我解释,给我表达,都没法去会;你真正会到了,是什么样子的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因地密行,释迦牟尼佛并不是这个相啊,他是密行而来啊;
道平常之行:薄地凡夫业障深重,今欲回光返照,不以善为启迪,不以善为诱导随喜种种神行,因为这部经典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了道这部经典出来,说了三十年的安住法,说四谛,说苦集灭道,说因缘种种小乘之法,众生执著于这个法,但是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啊,因为他说的法跟众生心缘相应的这个体,但是为了众生能够跟佛心相应,佛陀用种种方法诱导,但是众生自古以来业障非常的深重,要欲令众生回光返照,故说此经,令众生还本故,而一旦还本的话,必须要用实相,不可以用其它的相,以平常相包容众生平常的心,法师在哪里?法师就是这个样子的,跟我有什么区别啊?平常心即平常法,一平常让众生平常,他的目的是让众生能平常下来,众生好奇心很重啊,常常求于不平常;不落于此当下,不甘心自己的当下,佛陀讲法,因为我们对佛陀有无上的恭敬,平时现种种不平常的事情,而在此金刚经中现平常之事,导致于众生有平常之见。
不以为释迦牟尼佛高高在上,因为当时在印度的时候,当时很多象婆罗门教啊,或者说认识了种种妄见,很多的经典很多算命,天文地理,种种这些东西都懂啊,并且还有种种异相,所有外道都是用明暗,你看现在这个社会,你当官当省长了当县长了,用不平常的东西来诱导于众生,社会上所有的外道无不如是(识得于平常之处用功,能够于平常之处用功,以平常之心用功,于平常之处见大光明藏才是修行上路了,检点我们自己有多少平常之功呢?)。因为众生常常以这种心来熏陶与熏习,所以我们心中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不平常心,来熏习自己的习性。现在平常的东西一下子到你面前,很难接受。是故佛陀常常讲到……诱导于众生,但是金刚经里面完全是导入众生啊进入平常之体,就是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乞食种种知见,释迦牟尼佛讲次第法并不违背平常心之道,后面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阿那含能作是念吗?须陀洹能作是念吗?阿罗汉能作是念吗?须菩提说:一去来实无去来,一去实不去,阿罗汉得道实在是没有道可得,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法里面本身,是跟平常心相应的,但是众生执著于法,认为有须陀洹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总认为有这样一个名字存在。不知道名字的实修法,不知道法的实相的体,应该都是无相的;
但是我们执著于名言,执著于修法,执著于道,执著于果德,我们有四禅八定,初禅者:心空及第,二禅:法至极地;三禅:性至极地;四禅:无生至极地;讲到极地的时候呢,就是无为。就是无相,心无本无相故,法本无相故,无生本无相故,阿罗汉证的时候还是无相故;因为他这个体是无相的体,无得的体,那么说要在分别的讲,……
比如杯子在这个地方,颜色是空的,众生说这个颜色是空的,这个圆形是空的,众生说这个圆形是空的;这个蓝色实在是空的,众生认为这个蓝的是空的,这个里面水是空的,众生认为这个水是空的,玻璃是空的,认为这个玻璃是空的,啊建立六七个法出来了;把七个法分开来,有颜色空,有圆形空……其实它讲的是空的体,并不是有个什么圆啊,蓝色,玻璃啊,瓶内瓶外啊,这个形体叫众生的执著,众生执法反而是对法的执著,不能够融会一体,融会一空;讲心空,是心的一面空,讲声空,是声的一面空,讲法空是法的一面空;但是我们执著于心空法空,产生一个名言的执著。其实你把它汇在一块的时候,全是空与实相是相应的,其实呢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会于实相,是不为障碍的;没有任何障碍;众生的心呢执彼是此,执此是彼;讲法的时候,心不实,讲心的时候法不实(执),真是此就是彼,妄心总是要升起;念念妄心生起,象授菩萨戒时:不杀生就是不偷盗,不偷盗就是不邪淫,不邪淫就是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饮酒;众生在不杀生的时候,我问你能不能偷盗啊?叫你不偷盗的时候,哎能不能邪淫啊?……他老是要问,问了很多出来;其实都是我们的心地,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就象梵网经里面讲的,犹如网孔互互相摄,但是我们总是将这个东西分开隔裂开来,比如说到北京去不要执著啊,他就问到天津可不可以执著呢?答:到天津也不要执著;问:到南京去可不可以呢?答:到南京也不可执著;非要把他讲得如此清楚明白才可以。啊,师父讲了到北京不要执著,到天津不要执著,到南京也不可执著;老是在这个方向上下功夫,这就是小乘修行中常常出现的,执此失彼,执彼失此的情形;一根筯不能转弯。众生就是这样的,往往将一根筯抓住,老是问过来问过去,没完没了,不亦乐乎;不知道一解脱一切解脱的体,所以我们众生不知道其实什么须陀洹、阿那含、斯陀含、阿罗汉其实是合在一起的一个体,不是四个,众生总是习惯分开来看,隔裂来修;为什么妙法莲华经上讲三乘皆是一谛呢?三乘就是无上乘呢?讲三乘其实只是众生的分别执著,其实三乘就是一乘,一个自解脱也是空,你得了二个解脱不还是空吗?一百个人解脱,不还是一个个的空吗?因为一百个人也是哪一个空,二个人也是哪一个空,一个人也是一个空,难道有区别吗?其实没有区别,总认为小乘是一人得度,中乘有二三人可度,大乘是很多人可度;执著于大小中的名词,不知道一人空,二人空,一百人也是空;他当下是无二故,根本就没有任何差别;但是我们众生执著,以为有大小中乘;其实都是一乘,所以释迦牟尼佛说金刚经不违背他平时所讲的经典;不讲金刚经,众生没有办法知道,所以为显第一乘,为破众生种种妄见故,所以把众生的种种妄见给破掉了;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2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