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3▪P2

  ..續本文上一頁十無事行。十一統歸行;後面還有十個,這個無說法行:……

  釋迦牟尼佛爲什麼以平等心示現

  釋迦牟尼佛,我們想一想,每部經典所示現都有他的特別處,但是這部經典呢,佛陀是安住當下的這麼一個體,佛陀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佛陀本來是沒有相的,他無緣無故的到我們面前來,跟我們一樣的,他行住坐臥,示現的是不一樣的體;他是佛,我們是衆生。我們衆生看到佛都大生疑惑,不但天魔會疑惑,爲什麼?天魔要統治天下,要一切人聽他的,釋迦牟尼佛來到此世界,他示現的是佛,但用一個平常的心介入的,也就是說我們平時,釋迦牟尼佛作爲一個平常人:著衣持缽吃飯穿衣睡覺,跟我們衆生是一樣的,平時他講經時總是驚天動地的放種種不可思議光,釋迦牟尼佛叁十年中帶領弟子:著衣持缽吃飯穿衣睡覺,一直是這樣子的;後來還是這樣子的。

  衆生叁種疑惑,如何斷疑生信、絕相超宗?

  衆生在這裏面會生出很多的疑惑?如果不講般若智慧,衆生都會生疑惑的,爲什麼會疑惑呢?衆生有叁種疑惑:一、佛陀有大身有小身,二、懷疑這個法,懷疑佛法;釋迦牟尼佛講法時有時講十地法,有時講十二因緣法,平時講法互相沖突,弟子心中難免懷疑;叁、懷疑自己,我能不納受佛呢?佛是佛,難道佛有跟我不一樣的地方嗎?他不也是著衣持缽吃飯穿衣睡覺嗎?跟我一樣嗎?佛陀用種種方法示現,放光動地,種種跟弟子不一樣的地方,弟子總還是認爲我不是佛吧,佛才是佛;常常追求啊我要成佛,或者象釋迦牟尼佛一樣帶領弟子走來走去的,我也要象他一樣,要度衆生;常常心中認爲自己啊比佛差,或者說我不能度衆生;懷疑自己故;懷疑法故,懷疑佛陀有大身有小身,有這種佛可得的體,這叁種懷疑在每個弟子心中,叁十年中不曾間斷,天人會懷疑,佛陀的弟子會懷疑,國王會懷疑,所以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如法華會上,500阿羅漢退席,乃至于有大聲放哭者,哭什麼呢?佛陀如此珍貴的法,我怎麼如聾如啞聽不懂呢,佛陀說金剛經:到底金剛經是什麼?

  其實金剛經就是金剛心,而金剛心是什麼?是破衆生的疑,起這個作用;在破疑過程之中,把他起個名字叫智慧,其實呢是無智的,是金剛心能破疑故,就是能破衆生煩惱故;佛陀在講金剛經無非是示現佛心,釋迦牟尼佛一輩子在這個世間,其實他沒有來也沒有去,他到底要講些什麼東西呢?他到底要示現什麼呢?很多弟子都在看著?佛陀著衣持缽吃飯穿衣睡覺跟我無二無別,到底在講什麼?示現什麼?到底什麼東西跟我不一樣呢?弟子在想啊,我要成佛,佛就是這個樣子的;我要度衆生,佛陀度的衆生就是這個樣子的;因爲弟子認爲佛陀應該是不一樣的,度衆生應該是不一樣的,心中的疑惑未破之前,所謂的現前的佛就是這個樣子的,所謂的度衆生現前的衆生就是這個樣子的;我現在這個衆生就是佛所度的衆生,那麼說我成佛與不成佛又有什麼區別呢?現在度的我不還是沒有度嗎?難道我就這樣的跟釋迦牟尼佛一輩子嗎?

  釋迦牟尼佛講的小乘中乘大乘,跟小乘講,要有佛要成佛啊;有的弟子盲目的跟在後面:我要成佛啊,我要成佛啊;其實呢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並沒有示現;也就是說並沒有告訴他佛法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本體就是;因爲金剛心也就是佛心,是實相;這個實相不是用智慧這二個字來表達的;它是絕對的,是諸法的實相,衆生以爲妄心把它迷惑了,釋迦牟尼佛沒有迷失的妄心,他當體即是;無得無失,但是我們迷失了妄心以後呢?以爲有所得有所失,把妄上失去了呢叫衆生,所有有所失;有所得;釋迦牟尼佛法爾自然的情況下,佛法就是這樣子的,著衣持缽吃飯穿衣乞食還至本處,經行睡覺;後面不是講了嗎:應如是降伏其心,什麼是如是降伏其心呢?就是法爾自然。就是這樣子啊!什麼叫成佛呢?就是這樣子啊;你看我們坐在這裏,吃飯穿衣睡覺,我在廟裏降伏其心呢?就是這樣子啊,沒有什麼啊,這就是降伏其心呢?哪個須菩提心裏想,未然世尊,我既然可以會到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意思,佛陀的威德啊我是知道啊,須菩提通達于空意,知道當體即是,他能了知衆生的疑啊,他說:“既然法爾自然,當體即是,”但是還是有很多衆生,包括佛陀的大弟子,還在疑惑之中,難道就這樣的一輩子嗎?你說我們這裏面有幾個人願意心甘情願的這樣子一輩子呢?就這樣的一輩子?沒什麼得沒什麼失;

  你拼命念佛幹什麼?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麼出家?爲了成佛,都是有個求在哪個地方,因爲有所求故,或者說我要度衆生,我要利益衆生,都有這樣的想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我就這樣了,你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佛已經成了,衆生已經度盡了;如果你把這個道理搞懂了,當下歇心的話,實相就現前了;妄心一斷,歇即菩提嗎;當下體裏面就是真實如來實相嗎?如果你真正的歇下這個體,當體即是衆生不就度盡了嗎,當體就是啊;只要你把這個心歇下來了,哪個衆生不是佛呢?哪個佛又不是衆生呢?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了,就是沒有人能知道我們吃飯穿衣睡覺,這本身就是個佛性,沒有言詞的佛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這個法呢本身,無法,示現于法;好象是有法,其實沒有法,應衆生而顯,好象是有法可得,因衆生妄沒有失,釋迦牟尼佛沒有妄了,吃飯穿衣睡覺對釋迦牟尼佛來講的話,沒有衆生可度,沒有佛可成;當體即是;般若之體;因爲般若之體就是金剛心,金剛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實相,你安住實相是名般若;沒有另外的般若可得;另外般若可得是謂智,有智可得還是妄見;還有妄見。當體即是的時候,就進入佛陀的真實知見;所以我們要破妄。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間來,示現給大衆一樣的體,佛就在我們當下,示一樣的相,是不同的體;不同的體就是他是佛我們是衆生;他也是一樣的相,無二無別,爲什麼他叫佛,我叫衆生呢?他沒有……

  釋迦牟尼佛示一樣的相,他說的法,所做的事,所立的規矩,都跟社會上不一樣,他所說的法是實相,這個世界無妄,但是衆生呢以妄製妄,所有衆生的境界是以妄製妄;魔王就是五陰魔攝受我們,是以妄來製于衆生,如果破妄,魔必動就有人誹謗;佛陀住世有天魔來作怪,壞你的事;爲什麼呢?因爲魔王不喜歡跟他不一樣的人,我這樣做,你也應該這樣做;所以我們在這樣做的時候,妄不斷的在跟我們這個當下在爭論,在打仗,所以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打坐的時候,降伏五陰魔的時候,這邊是大梵天王勸請,這邊是魔王的勸請,魔王勸他做轉輪聖王啊,勸啊勸啊爭啊爭啊;最後終于降伏了魔王,成等正覺。降伏魔就是把妄給降伏住了;我們不斷在動妄念,把這個妄念,把五陰魔當成是成佛的法了;所以我們每天都在動妄念,不知道歇妄念,把這個妄念歇下來;歇妄頓悟,你不歇妄,在妄中如何修?大家想一想,水裏起波,波能離水嗎?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難道能夠離開水嗎?水是一真法界,一切波一切菩薩法皆從水中出;難道西方極樂世界能離開水嗎?所以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來,我們的本體,後面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阿羅漢的正覺心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不一樣的,後面會講),他這種行爲,他的目的是幹什麼?無法行就是破有法行,我們有法行就是我執與法執;

  釋迦牟尼佛這個實相的顯現,就是破衆生一切思量,我們有思量,有思維,無法是對于有法來講的,我們有法行不知道我們當體的無法就是有法的體,你有法除了你當體的體之外,一切言詞都是妄的,都是虛妄的體,所以我們把這個妄體當成真實而失去根本。所以佛陀善護念、善咐囑;什麼叫善護念?他這個吃飯穿衣睡覺,一切跟我們同住故,善護念;善咐囑,金剛心故;把我的金剛心來咐囑給你;不識金剛心者,就等于失寶了;佛陀示現什麼?示現“衣中珠”“糞中金”,但是我們無始以來把寶迷失了,看不見了,佛陀用種種方便,先是善護念,然後幫助你把衣服裏面的寶放出來,顯露出來;這個寶是什麼呢?就是金剛心,金剛心就在我們裏面不在外面;只要你在外面求就與金剛心越來越遠,如果你在裏面求,在當下求,去妄即真,只要你妄歇,所有的實相當下即顯,所以這個妄念非常的緊密,非常的細膩,如果你了解了,你現前的識啊;你了解了這當下一念,這個體;所以你看到釋迦牟尼佛,叫表裏如一,表:吃飯穿衣睡覺,裏:代表他的實相,他的實相和他的表是表裏如一;我們的裏就是實相,我們的表就是法界,行住坐臥,那麼說這個是不是表裏如一?爲什麼現在不能表裏如一呢?因爲你沒有現出你的實相,總認爲我們行住坐臥裏面,另外有所可得;不知道行住坐臥這個表就是我們實相的體,這種實相是表裏如一的,所以呢妄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現在吃飯穿衣睡覺,就是我們表裏如一的實相,離妄,你離開這個妄,來找妄是妄上加妄;你在這個實相裏面另有所求,這也是妄上加妄;在真上加妄,另找實相,在實相上面找實相,不是妄嗎?在妄裏面去找實相,也叫妄;只要你不尋找,當下承擔即是;這句話很……

  釋迦牟尼佛爲什麼不示現種種……用平常心來示現,就是吃飯穿衣睡覺,金剛經裏面沒有任何神密,完全是個平常心,用平常的事,平常的悟,來表法,而這個法表實相,而實相與法合一,叫表裏如一;所以釋迦牟尼佛走路的時候如如不動;無來無去,一切變化是實相,叫如;不管是生老病死,吃飯穿衣睡覺,吃喝拉撒,都在這個如如不動的體上面;如如不動的裏上面;他說吃飯就是睡覺,睡覺就是吃飯;理上不變叫表裏如一;所以呢吃飯的時候穿衣的時候睡覺的時候,這個都是表裏如一。無法,沒有法,沒有什麼說的;知道吧,就是這樣子了,佛法就是這麼簡單;叫做法爾自然。法跟自然是同一的,法爾是裏,自然爲相,內和外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所謂看到的外就是我們的內,內就是外,如果你這樣的明了了,釋迦牟尼佛這個金剛信心,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要示現的;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這段話你聽懂了,原來釋迦牟尼佛這樣做……

  所以過去我看哪個聖一法師講:我觀察金剛經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平常事,在平常事裏面不動心,就對了;吃喝拉撒行住坐臥。後面我們會講到,所依處;不得不依處,你現在行住坐臥都不得不依他,你離開這個體再去找的話,全部是妄見;如果在這個體上面另有所求就是妄求了;但是你現在想離開他,又不可能;你現在能夠離開我們的身體嗎?你講的天花亂墜的,境界再好,但是能離開這個當下體嗎?不得不依這個體;你要依這個體還要跟般若相應,那怎麼辦呢?釋迦牟尼佛說這並不相違;叫無法可行;所以釋迦牟尼佛所示現,不說一字啊,唯識上講叁輪體空,我能所叁輪體空;現在的我是空的,所謂的法是空的,我中間的能是空的,叁輪體空,無法之法,無所說;

  平等護攝:對上會于理,對下會于大悲心,所謂大悲心跟慈悲心是相應的,佛陀身體跟衆生的身體啊,是互攝的,不管是迷者還是覺者,他的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確實跟我們衆生是一體的,並且還是一模一樣的,你迷了,不迷他都在攝受當中,你悟與不悟還是在他的攝受裏面;既然含攝其中,佛陀在四無量心裏面,叫做互攝,護攝于衆生;叫做同事;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一起吃飯,一起走路,一起乞食,敷座而坐;他示現的是佛,理上講是佛跟我們是不一樣的體,但是我們認爲我們是衆生,佛陀是佛,但從相上顯示是一體的,一樣的,令衆生不生驚恐啊,衆生迷在哪裏呢?不了體故,以爲佛有奇特處,就因爲我們心中佛陀比較奇特,所以佛陀常常與我們産生距離,不能互攝;不能同體故。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的示現,他是大慈大悲,不舍衆生,以自己的本身作則,他成佛的哪一天開始,一直到最後圓寂,都是以乞食行住坐臥作表率,示現與衆生同事,只要你懂得金剛心,把佛陀的這個法納到你心裏面去,你獲得了金剛心,你的行住坐臥一切就無二無別了;只是他的信心大,我們的信心小;我們的信心不具足,他的信心具足,如果你信心達到具足的時候,一模一樣的;所以呢大悲顯大智,大智大悲。

  又現空和不空,從理上講他是空,從相上講他不空;不空能互攝故,空不離諸佛故;不離實相故,不空不離衆生故,對上跟實相相應故,在實相上是沒有衆生可度,對下又不離衆生故,衆生度盡,所以佛陀住在實相上面,但是安住在不空的體裏面,衆生有不空的體,但是呢佛安住在實相裏面,不空自空;空而不空;你說他空吧,對衆生是有;你說他有吧,他卻是實相;所以釋迦牟尼佛住在世界上面,在大悲裏面顯大智,表實相,在大智裏面顯大悲,代表護攝于衆生;這個叫第一義谛攝二谛法,第一義谛:究竟處;二法:勝義谛與俗義谛;勝義谛與俗義谛是什麼?就是一;對衆生方便言詞有勝義谛與俗義谛之說;

  什麼叫勝義谛?比如:智慧之言詞,有實相之名詞,所謂實相即非實相,你不要以爲有個實相可得;實相就在我們現在的當下體,什麼叫非實相?就是實相;沒有一個實相的固定名詞存在;有個固定名詞存在,有實相可得,有實相可舍,那就麻煩了;實相即非相,非相即實相;實相跟非相是不二的;第一義谛講實相是名詞,講非相,叫衆生就是俗義谛;俗義谛就是勝義谛,勝義谛就是俗義谛,比如:釋迦牟尼佛,二谛是什麼?普賢跟文殊,普賢菩薩叫俗義谛,文殊菩薩叫勝義谛;勝義谛通達于般若體,而普賢菩薩呢俗義谛,無量大願,攝持衆生故,一個衆生不成佛,他誓願未盡,但是呢在般若裏面講呢?本來是佛,般若是叫佛,從大願上講是攝取衆生,上面是實相,實相跟般若部分……但是在第一義谛上講,沒有另外的實相可得;也沒有另外的衆生可度;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講二谛去會于第一義谛,講言詞會于無言詞,如我現在手指虛空,手指是有,指空的時候是沒有,手指的時候是謂言詞,正好是指著沒有的言詞,手指于空,但是我們衆生執著于手指,以爲有言詞可得,有言詞可舍,言詞正好是通達于第一義谛,就是二谛通一谛,二谛的言詞講出來了,你懂了,正好是跟第一義谛吻合的,相應的;

  

  

《《金剛經》系列開示 2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