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无事行。十一统归行;后面还有十个,这个无说法行:……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以平等心示现
释迦牟尼佛,我们想一想,每部经典所示现都有他的特别处,但是这部经典呢,佛陀是安住当下的这么一个体,佛陀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佛陀本来是没有相的,他无缘无故的到我们面前来,跟我们一样的,他行住坐卧,示现的是不一样的体;他是佛,我们是众生。我们众生看到佛都大生疑惑,不但天魔会疑惑,为什么?天魔要统治天下,要一切人听他的,释迦牟尼佛来到此世界,他示现的是佛,但用一个平常的心介入的,也就是说我们平时,释迦牟尼佛作为一个平常人:着衣持钵吃饭穿衣睡觉,跟我们众生是一样的,平时他讲经时总是惊天动地的放种种不可思议光,释迦牟尼佛三十年中带领弟子:着衣持钵吃饭穿衣睡觉,一直是这样子的;后来还是这样子的。
众生三种疑惑,如何断疑生信、绝相超宗?
众生在这里面会生出很多的疑惑?如果不讲般若智慧,众生都会生疑惑的,为什么会疑惑呢?众生有三种疑惑:一、佛陀有大身有小身,二、怀疑这个法,怀疑佛法;释迦牟尼佛讲法时有时讲十地法,有时讲十二因缘法,平时讲法互相冲突,弟子心中难免怀疑;三、怀疑自己,我能不纳受佛呢?佛是佛,难道佛有跟我不一样的地方吗?他不也是着衣持钵吃饭穿衣睡觉吗?跟我一样吗?佛陀用种种方法示现,放光动地,种种跟弟子不一样的地方,弟子总还是认为我不是佛吧,佛才是佛;常常追求啊我要成佛,或者象释迦牟尼佛一样带领弟子走来走去的,我也要象他一样,要度众生;常常心中认为自己啊比佛差,或者说我不能度众生;怀疑自己故;怀疑法故,怀疑佛陀有大身有小身,有这种佛可得的体,这三种怀疑在每个弟子心中,三十年中不曾间断,天人会怀疑,佛陀的弟子会怀疑,国王会怀疑,所以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如法华会上,500阿罗汉退席,乃至于有大声放哭者,哭什么呢?佛陀如此珍贵的法,我怎么如聋如哑听不懂呢,佛陀说金刚经:到底金刚经是什么?
其实金刚经就是金刚心,而金刚心是什么?是破众生的疑,起这个作用;在破疑过程之中,把他起个名字叫智慧,其实呢是无智的,是金刚心能破疑故,就是能破众生烦恼故;佛陀在讲金刚经无非是示现佛心,释迦牟尼佛一辈子在这个世间,其实他没有来也没有去,他到底要讲些什么东西呢?他到底要示现什么呢?很多弟子都在看着?佛陀着衣持钵吃饭穿衣睡觉跟我无二无别,到底在讲什么?示现什么?到底什么东西跟我不一样呢?弟子在想啊,我要成佛,佛就是这个样子的;我要度众生,佛陀度的众生就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弟子认为佛陀应该是不一样的,度众生应该是不一样的,心中的疑惑未破之前,所谓的现前的佛就是这个样子的,所谓的度众生现前的众生就是这个样子的;我现在这个众生就是佛所度的众生,那么说我成佛与不成佛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度的我不还是没有度吗?难道我就这样的跟释迦牟尼佛一辈子吗?
释迦牟尼佛讲的小乘中乘大乘,跟小乘讲,要有佛要成佛啊;有的弟子盲目的跟在后面:我要成佛啊,我要成佛啊;其实呢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并没有示现;也就是说并没有告诉他佛法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本体就是;因为金刚心也就是佛心,是实相;这个实相不是用智慧这二个字来表达的;它是绝对的,是诸法的实相,众生以为妄心把它迷惑了,释迦牟尼佛没有迷失的妄心,他当体即是;无得无失,但是我们迷失了妄心以后呢?以为有所得有所失,把妄上失去了呢叫众生,所有有所失;有所得;释迦牟尼佛法尔自然的情况下,佛法就是这样子的,着衣持钵吃饭穿衣乞食还至本处,经行睡觉;后面不是讲了吗:应如是降伏其心,什么是如是降伏其心呢?就是法尔自然。就是这样子啊!什么叫成佛呢?就是这样子啊;你看我们坐在这里,吃饭穿衣睡觉,我在庙里降伏其心呢?就是这样子啊,没有什么啊,这就是降伏其心呢?哪个须菩提心里想,未然世尊,我既然可以会到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意思,佛陀的威德啊我是知道啊,须菩提通达于空意,知道当体即是,他能了知众生的疑啊,他说:“既然法尔自然,当体即是,”但是还是有很多众生,包括佛陀的大弟子,还在疑惑之中,难道就这样的一辈子吗?你说我们这里面有几个人愿意心甘情愿的这样子一辈子呢?就这样的一辈子?没什么得没什么失;
你拼命念佛干什么?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么出家?为了成佛,都是有个求在哪个地方,因为有所求故,或者说我要度众生,我要利益众生,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释迦牟尼佛:我就这样了,你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佛已经成了,众生已经度尽了;如果你把这个道理搞懂了,当下歇心的话,实相就现前了;妄心一断,歇即菩提吗;当下体里面就是真实如来实相吗?如果你真正的歇下这个体,当体即是众生不就度尽了吗,当体就是啊;只要你把这个心歇下来了,哪个众生不是佛呢?哪个佛又不是众生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了,就是没有人能知道我们吃饭穿衣睡觉,这本身就是个佛性,没有言词的佛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这个法呢本身,无法,示现于法;好象是有法,其实没有法,应众生而显,好象是有法可得,因众生妄没有失,释迦牟尼佛没有妄了,吃饭穿衣睡觉对释迦牟尼佛来讲的话,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可成;当体即是;般若之体;因为般若之体就是金刚心,金刚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实相,你安住实相是名般若;没有另外的般若可得;另外般若可得是谓智,有智可得还是妄见;还有妄见。当体即是的时候,就进入佛陀的真实知见;所以我们要破妄。释迦牟尼佛来这个世间来,示现给大众一样的体,佛就在我们当下,示一样的相,是不同的体;不同的体就是他是佛我们是众生;他也是一样的相,无二无别,为什么他叫佛,我叫众生呢?他没有……
释迦牟尼佛示一样的相,他说的法,所做的事,所立的规矩,都跟社会上不一样,他所说的法是实相,这个世界无妄,但是众生呢以妄制妄,所有众生的境界是以妄制妄;魔王就是五阴魔摄受我们,是以妄来制于众生,如果破妄,魔必动就有人诽谤;佛陀住世有天魔来作怪,坏你的事;为什么呢?因为魔王不喜欢跟他不一样的人,我这样做,你也应该这样做;所以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妄不断的在跟我们这个当下在争论,在打仗,所以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打坐的时候,降伏五阴魔的时候,这边是大梵天王劝请,这边是魔王的劝请,魔王劝他做转轮圣王啊,劝啊劝啊争啊争啊;最后终于降伏了魔王,成等正觉。降伏魔就是把妄给降伏住了;我们不断在动妄念,把这个妄念,把五阴魔当成是成佛的法了;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动妄念,不知道歇妄念,把这个妄念歇下来;歇妄顿悟,你不歇妄,在妄中如何修?大家想一想,水里起波,波能离水吗?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难道能够离开水吗?水是一真法界,一切波一切菩萨法皆从水中出;难道西方极乐世界能离开水吗?所以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来,我们的本体,后面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罗汉的正觉心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不一样的,后面会讲),他这种行为,他的目的是干什么?无法行就是破有法行,我们有法行就是我执与法执;
释迦牟尼佛这个实相的显现,就是破众生一切思量,我们有思量,有思维,无法是对于有法来讲的,我们有法行不知道我们当体的无法就是有法的体,你有法除了你当体的体之外,一切言词都是妄的,都是虚妄的体,所以我们把这个妄体当成真实而失去根本。所以佛陀善护念、善咐嘱;什么叫善护念?他这个吃饭穿衣睡觉,一切跟我们同住故,善护念;善咐嘱,金刚心故;把我的金刚心来咐嘱给你;不识金刚心者,就等于失宝了;佛陀示现什么?示现“衣中珠”“粪中金”,但是我们无始以来把宝迷失了,看不见了,佛陀用种种方便,先是善护念,然后帮助你把衣服里面的宝放出来,显露出来;这个宝是什么呢?就是金刚心,金刚心就在我们里面不在外面;只要你在外面求就与金刚心越来越远,如果你在里面求,在当下求,去妄即真,只要你妄歇,所有的实相当下即显,所以这个妄念非常的紧密,非常的细腻,如果你了解了,你现前的识啊;你了解了这当下一念,这个体;所以你看到释迦牟尼佛,叫表里如一,表:吃饭穿衣睡觉,里:代表他的实相,他的实相和他的表是表里如一;我们的里就是实相,我们的表就是法界,行住坐卧,那么说这个是不是表里如一?为什么现在不能表里如一呢?因为你没有现出你的实相,总认为我们行住坐卧里面,另外有所可得;不知道行住坐卧这个表就是我们实相的体,这种实相是表里如一的,所以呢妄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现在吃饭穿衣睡觉,就是我们表里如一的实相,离妄,你离开这个妄,来找妄是妄上加妄;你在这个实相里面另有所求,这也是妄上加妄;在真上加妄,另找实相,在实相上面找实相,不是妄吗?在妄里面去找实相,也叫妄;只要你不寻找,当下承担即是;这句话很……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示现种种……用平常心来示现,就是吃饭穿衣睡觉,金刚经里面没有任何神密,完全是个平常心,用平常的事,平常的悟,来表法,而这个法表实相,而实相与法合一,叫表里如一;所以释迦牟尼佛走路的时候如如不动;无来无去,一切变化是实相,叫如;不管是生老病死,吃饭穿衣睡觉,吃喝拉撒,都在这个如如不动的体上面;如如不动的里上面;他说吃饭就是睡觉,睡觉就是吃饭;理上不变叫表里如一;所以呢吃饭的时候穿衣的时候睡觉的时候,这个都是表里如一。无法,没有法,没有什么说的;知道吧,就是这样子了,佛法就是这么简单;叫做法尔自然。法跟自然是同一的,法尔是里,自然为相,内和外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所谓看到的外就是我们的内,内就是外,如果你这样的明了了,释迦牟尼佛这个金刚信心,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要示现的;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这段话你听懂了,原来释迦牟尼佛这样做……
所以过去我看哪个圣一法师讲:我观察金刚经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平常事,在平常事里面不动心,就对了;吃喝拉撒行住坐卧。后面我们会讲到,所依处;不得不依处,你现在行住坐卧都不得不依他,你离开这个体再去找的话,全部是妄见;如果在这个体上面另有所求就是妄求了;但是你现在想离开他,又不可能;你现在能够离开我们的身体吗?你讲的天花乱坠的,境界再好,但是能离开这个当下体吗?不得不依这个体;你要依这个体还要跟般若相应,那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说这并不相违;叫无法可行;所以释迦牟尼佛所示现,不说一字啊,唯识上讲三轮体空,我能所三轮体空;现在的我是空的,所谓的法是空的,我中间的能是空的,三轮体空,无法之法,无所说;
平等护摄:对上会于理,对下会于大悲心,所谓大悲心跟慈悲心是相应的,佛陀身体跟众生的身体啊,是互摄的,不管是迷者还是觉者,他的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确实跟我们众生是一体的,并且还是一模一样的,你迷了,不迷他都在摄受当中,你悟与不悟还是在他的摄受里面;既然含摄其中,佛陀在四无量心里面,叫做互摄,护摄于众生;叫做同事;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走路,一起乞食,敷座而坐;他示现的是佛,理上讲是佛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体,但是我们认为我们是众生,佛陀是佛,但从相上显示是一体的,一样的,令众生不生惊恐啊,众生迷在哪里呢?不了体故,以为佛有奇特处,就因为我们心中佛陀比较奇特,所以佛陀常常与我们产生距离,不能互摄;不能同体故。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的示现,他是大慈大悲,不舍众生,以自己的本身作则,他成佛的哪一天开始,一直到最后圆寂,都是以乞食行住坐卧作表率,示现与众生同事,只要你懂得金刚心,把佛陀的这个法纳到你心里面去,你获得了金刚心,你的行住坐卧一切就无二无别了;只是他的信心大,我们的信心小;我们的信心不具足,他的信心具足,如果你信心达到具足的时候,一模一样的;所以呢大悲显大智,大智大悲。
又现空和不空,从理上讲他是空,从相上讲他不空;不空能互摄故,空不离诸佛故;不离实相故,不空不离众生故,对上跟实相相应故,在实相上是没有众生可度,对下又不离众生故,众生度尽,所以佛陀住在实相上面,但是安住在不空的体里面,众生有不空的体,但是呢佛安住在实相里面,不空自空;空而不空;你说他空吧,对众生是有;你说他有吧,他却是实相;所以释迦牟尼佛住在世界上面,在大悲里面显大智,表实相,在大智里面显大悲,代表护摄于众生;这个叫第一义谛摄二谛法,第一义谛:究竟处;二法:胜义谛与俗义谛;胜义谛与俗义谛是什么?就是一;对众生方便言词有胜义谛与俗义谛之说;
什么叫胜义谛?比如:智慧之言词,有实相之名词,所谓实相即非实相,你不要以为有个实相可得;实相就在我们现在的当下体,什么叫非实相?就是实相;没有一个实相的固定名词存在;有个固定名词存在,有实相可得,有实相可舍,那就麻烦了;实相即非相,非相即实相;实相跟非相是不二的;第一义谛讲实相是名词,讲非相,叫众生就是俗义谛;俗义谛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就是俗义谛,比如:释迦牟尼佛,二谛是什么?普贤跟文殊,普贤菩萨叫俗义谛,文殊菩萨叫胜义谛;胜义谛通达于般若体,而普贤菩萨呢俗义谛,无量大愿,摄持众生故,一个众生不成佛,他誓愿未尽,但是呢在般若里面讲呢?本来是佛,般若是叫佛,从大愿上讲是摄取众生,上面是实相,实相跟般若部分……但是在第一义谛上讲,没有另外的实相可得;也没有另外的众生可度;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讲二谛去会于第一义谛,讲言词会于无言词,如我现在手指虚空,手指是有,指空的时候是没有,手指的时候是谓言词,正好是指着没有的言词,手指于空,但是我们众生执著于手指,以为有言词可得,有言词可舍,言词正好是通达于第一义谛,就是二谛通一谛,二谛的言词讲出来了,你懂了,正好是跟第一义谛吻合的,相应的;
《《金刚经》系列开示 23》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