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2▪P4

  ..續本文上一頁就身心非常安泰,血管的血液非常舒暢。所以我們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修行,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身心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吃飯應該很鄭重的想一想這個問題。一定要想到,你吃飯之時跟衆生的心是連在一起的。吃飯跟衆生是一體的,每一粒大米都是衆生的心。在你吃的時候,就是吃衆生的東西。你有道,就可以消化。怎麼樣叫有道呢?無分別,只要你沒有分別,道就相應,就能消。如果你起分別心,就不能消。釋迦牟尼佛的佛衣目健蓮尊者就拿去河裏洗,衣漂在水面不下去,目健蓮用所有的神力搬來了大山也沒有辦法把佛衣壓進水中好洗,怎麼也不肯落下去,釋迦牟尼佛就叫人從缽裏面取了一粒米出來,說,你把這粒米投到衣上,結果衣就落下水裏,信士布施叁寶一粒米,當時目犍連用神通都按不下去,目犍連的神通多大啊,可以把地球搬動,把這塊布往水裏面壓,壓不下去,後來釋迦牟尼佛用一粒米拿過來,衆生的米,衆生的供養,放到上面去的時候,布就沈下去了。叁寶功德遍法界功德,供僧之米在叁寶中具足了很大的功德,若你吃了不了道就危險了,由此才有一偈子出生:“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也就是說,假設你不了道的話,粒米難消了。所以我們一個修道的人,一個修行人,難道對這個事情,不生恐怖嗎?不生驚畏嗎?不害怕嗎?還模模糊糊嗎?所以我們對這個因果,一定要慎重。只有什麼人不感興趣呢?只有什麼人對它不在乎呢?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或者是俗人。小孩子就不懂。

  佛家一粒米爲何能大如須彌山呢?一念供養如何遍滿十方?一念惡如何遍滿十方?我們該如何珍貴珍重當下現在之一念呢?

  所以我們對吃飯應該慎重,這粒米直接來自于衆生。這粒米爲什麼功德這麼大呢?這位衆生供養這粒米到寺裏來,而寺是常住,常住屬十方,十方與一切衆生心相應,與一切諸佛心相應。只要他貢到寺院裏來了,與十方就相應了。是故這粒米的功德大。所以他供養心就是供養十方。供養十方就代表跟所有法界衆生心是相連的。只要跟衆生相連的這一念的功德,你吃了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還。還不是還他一個人,還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在密宗裏面強調很清晰啊。漢傳佛教沒強調這個問題。我們平時不知道功德有多大,過失有多大。我們平時罵了一個人,我對你不高興就說一下,內心中好像沒什麼,密宗經典講得很清楚,你罵別人你這個一刹那,整個世界都變成黑暗。因爲這一刹那心,一念惡念是遍無明心,墮地獄無期。在菩薩戒裏面,動一惡念,墮地獄無期。動一善念,升天道有余。動一善念遍十方故。動一惡念下地獄故。這一惡念同地獄的惡念,同衆生的惡念,是相通的。如果受了菩薩戒,是一個菩薩,就要懂得這個道理,那麼他自然不敢做惡。心裏面動惡念的時候,內心就驚恐,不安的狀態。爲什麼呢?他知道,他已經明達、,因爲菩薩是無相的,知道這一念惡的時候,無相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我們迷惑的當體啊。我們不知道而已啊,不知道所以方便而立啊。我知道大水不能澆于幼枝啊,所以慢慢地攝護你啊。實際上菩薩的眼睛看得很清晰,你這一念的惡念的業力有多麼的重啊。非常的極爲恐怖。發大心來救度衆生啊。但是幼子不懂事啊,刀口舔蜜而不知有割舌之災。菩薩就知道。所以我現在講經,就是要發起我們的覺悟的心,才知道這一惡念有何等之重。對這一念生起極大的驚恐之心,出離心自然會生起。道心自生。不會隨意的去動惡念。除非爲了方便于別人,雖然罵你,但是他心是善的,就像母親罵孩子。母親罵孩子該不該呢?她一定該。爲什麼呢?因爲她心是善的。因爲菩薩戒裏面最強調的是心。如果你心不善,你做善事也是不善之事。如果你心是善,做惡事也是善。

  何謂執著之善?何謂至善?你能對此一念善生起遍滿十方的威猛信心嗎?誹謗發願的過失?誹謗聖人的過失?對聖人不滿的過失?不斷贊美聖人贊美佛菩薩究竟有多大的加持力?你要深山老林寂靜處的無相?還是農貿市場熙熙攘攘嘈雜不堪處的無相?大衆薰修和寺廟修行的功德與個人修行相比有多大差別?

  什麼叫善呢?有幾種善,有善,還有至善。什麼叫善呢?平時做點善事,執著之善,這個執著還是惡,善的體是對的,但是你有執著的相,有那個執著,這裏還有惡業,是故善不圓滿故。如果你了知現前一切善,能盡虛空遍法界與諸佛心心相應故,通的,圓融的,這個善叫至善。爲什麼一再強調這個世界是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佗佛,阿彌佗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對此一念善生起遍十方之心。阿彌佗佛光明是一個方便故,要我們入此心故,就進入菩薩道。爲什麼一念阿彌佗佛就是八地菩薩呢?這一念是信的一念。了解阿彌佗佛光明遍十方的一念。所以對此一念善生起遍十方的信心,生起極大的威猛的信心。這就是菩薩道。它是導致于一種究竟的方便。不像文殊菩薩還要發回向,這個是果地的回向。阿彌佗佛果地的回向,要我們一念心就可以了,你不回向都沒有關系。有一念心,一念覺悟的心,一念明了的心,明了了阿彌佗佛遍十方,明了了你這一念遍十方,就回向了。因爲它的實相本身就遍十方。如果造惡業也有這麼大,知道吧?從性罪上就有這種過失。還有願罪上面,更有過失。如果誹謗于願,誹謗于佛菩薩的願,性罪上做壞事本身就有一種過失,若人對願生起誹謗故,等于誹謗衆生的依止。像地球,我們依止,你把地球毀掉了,一切衆生就完了。不但你毀掉性罪,你連願罪都毀了,這種過失有多大呢?那墮無間地獄、金剛地獄,沒辦法出來了,把願給毀掉了你就麻煩了。所以誹謗願的過失更大,願是聖人所修所立,你就是誹謗聖人的過失,比如某個祖師如何不好,還有誹謗修行人,過失都是非常非常的大。這種過失現量上就有果報,釋迦牟尼佛時代有比丘尼現身墮地獄,現身大地裂開掉到地獄裏去。包括孔子、老子,都有願在攝持著,誹謗孔子、老子的過失,現量上會損害你的福報,損害你的福德,損害你的資糧,現量上面你就會得不到灌頂,得不到暖頂,得不到加持,只要你誹謗。如果你的心不斷的在誹謗聖人,對聖人有不滿的狀態,你這個人修行根本就得不到加持,你怎麼修行求善知識加持的得不到力量。如果你不斷的贊美于聖人,那你的加持力非常的大。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對加持力生起信心,贊美聖人,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把這個性罪與願罪要搞清楚,直接體和間接體要搞清楚,直接體就是你直接跟衆生相應的這個體,和你在大殿念佛的那個間接體,要分別開來。你就會選擇,我甯可不上殿但是我不可以不過堂。你有這種意識存在。爲什麼要過堂呢?對衆生有利益故。證明你悲心重故。選擇利益衆生的悲心,此人是大悲心重故。我說的不是你真的不上殿了,我意思告訴你,你要選擇,對于一個修道人不知道選擇,很有過失的,在七菩提分裏面第一條就是相應擇法,你要知道哪種功德圓滿,哪種功德小,哪種過失大,哪種過失小。跟衆生直接相應的這個體,就像我們跟人接觸,或者我一個人坐在深山裏弄佛法,我能在世間相裏面建立無相的體,我坐在深山裏面無相啊當無人啊,我問你哪個功德大?你坐在深山裏面的無相,和你跟衆生接觸的無相,社會上不是講嘛,大隱隱于世,小隱隱于山,你坐在深山老林裏你說達到無相的狀態,那種無相面對于衆生的時候你就做不到了。面對于衆生跟實相相應故,因爲要理事圓融,面對于大衆達到無相,和你坐在深山達到無相,大家選擇一下。我不是常常講嘛,叫我到深山老林去打坐,我不如在馬路邊撿個石頭,我在路邊撿個石頭直接跟衆生心有關系啊!在誠靈寺我在那裏打念佛七的時候,我問大家:清淨否?大家說清淨,念佛很清淨,舒服。我說我不舒服,我不清淨。爲什麼呢?我在打妄想,我想著外面那個娃娃,在外面搞沙子,我說他爲什麼不進來念佛呢?我就打這個妄想。我知道妄的體是什麼,我很清晰。我問他們,我是想那個孩子來念佛的功德大呢,還是你們念佛的功德大呢?所以大家都很敬佩,因爲是想那個孩子念佛的心是偉大的,所以呢,要帶大家來念佛。一個人念佛不如大家念佛。在密宗裏面強調,一個人念佛不如兩個人念佛,兩個人念佛不如叁個人念佛,叁個人念佛不如一百個人念佛,一百個人念佛不如一萬個人念佛,幾十萬人在一塊念佛……爲什麼呢?因爲從相上來講,理事是圓融的。理事上圓融,重重無盡,很多事在一塊,顯示出你的心量大,事上的圓融,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思維。所以呢,不要獨守自己的清淨。所以金剛經上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南無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2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