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22▪P4

  ..续本文上一页就身心非常安泰,血管的血液非常舒畅。所以我们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修行,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身心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吃饭应该很郑重的想一想这个问题。一定要想到,你吃饭之时跟众生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吃饭跟众生是一体的,每一粒大米都是众生的心。在你吃的时候,就是吃众生的东西。你有道,就可以消化。怎么样叫有道呢?无分别,只要你没有分别,道就相应,就能消。如果你起分别心,就不能消。释迦牟尼佛的佛衣目健莲尊者就拿去河里洗,衣漂在水面不下去,目健莲用所有的神力搬来了大山也没有办法把佛衣压进水中好洗,怎么也不肯落下去,释迦牟尼佛就叫人从钵里面取了一粒米出来,说,你把这粒米投到衣上,结果衣就落下水里,信士布施三宝一粒米,当时目犍连用神通都按不下去,目犍连的神通多大啊,可以把地球搬动,把这块布往水里面压,压不下去,后来释迦牟尼佛用一粒米拿过来,众生的米,众生的供养,放到上面去的时候,布就沉下去了。三宝功德遍法界功德,供僧之米在三宝中具足了很大的功德,若你吃了不了道就危险了,由此才有一偈子出生:“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也就是说,假设你不了道的话,粒米难消了。所以我们一个修道的人,一个修行人,难道对这个事情,不生恐怖吗?不生惊畏吗?不害怕吗?还模模糊糊吗?所以我们对这个因果,一定要慎重。只有什么人不感兴趣呢?只有什么人对它不在乎呢?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或者是俗人。小孩子就不懂。

  佛家一粒米为何能大如须弥山呢?一念供养如何遍满十方?一念恶如何遍满十方?我们该如何珍贵珍重当下现在之一念呢?

  所以我们对吃饭应该慎重,这粒米直接来自于众生。这粒米为什么功德这么大呢?这位众生供养这粒米到寺里来,而寺是常住,常住属十方,十方与一切众生心相应,与一切诸佛心相应。只要他贡到寺院里来了,与十方就相应了。是故这粒米的功德大。所以他供养心就是供养十方。供养十方就代表跟所有法界众生心是相连的。只要跟众生相连的这一念的功德,你吃了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还。还不是还他一个人,还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在密宗里面强调很清晰啊。汉传佛教没强调这个问题。我们平时不知道功德有多大,过失有多大。我们平时骂了一个人,我对你不高兴就说一下,内心中好像没什么,密宗经典讲得很清楚,你骂别人你这个一刹那,整个世界都变成黑暗。因为这一刹那心,一念恶念是遍无明心,堕地狱无期。在菩萨戒里面,动一恶念,堕地狱无期。动一善念,升天道有余。动一善念遍十方故。动一恶念下地狱故。这一恶念同地狱的恶念,同众生的恶念,是相通的。如果受了菩萨戒,是一个菩萨,就要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他自然不敢做恶。心里面动恶念的时候,内心就惊恐,不安的状态。为什么呢?他知道,他已经明达、,因为菩萨是无相的,知道这一念恶的时候,无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我们迷惑的当体啊。我们不知道而已啊,不知道所以方便而立啊。我知道大水不能浇于幼枝啊,所以慢慢地摄护你啊。实际上菩萨的眼睛看得很清晰,你这一念的恶念的业力有多么的重啊。非常的极为恐怖。发大心来救度众生啊。但是幼子不懂事啊,刀口舔蜜而不知有割舌之灾。菩萨就知道。所以我现在讲经,就是要发起我们的觉悟的心,才知道这一恶念有何等之重。对这一念生起极大的惊恐之心,出离心自然会生起。道心自生。不会随意的去动恶念。除非为了方便于别人,虽然骂你,但是他心是善的,就像母亲骂孩子。母亲骂孩子该不该呢?她一定该。为什么呢?因为她心是善的。因为菩萨戒里面最强调的是心。如果你心不善,你做善事也是不善之事。如果你心是善,做恶事也是善。

  何谓执着之善?何谓至善?你能对此一念善生起遍满十方的威猛信心吗?诽谤发愿的过失?诽谤圣人的过失?对圣人不满的过失?不断赞美圣人赞美佛菩萨究竟有多大的加持力?你要深山老林寂静处的无相?还是农贸市场熙熙攘攘嘈杂不堪处的无相?大众薰修和寺庙修行的功德与个人修行相比有多大差别?

  什么叫善呢?有几种善,有善,还有至善。什么叫善呢?平时做点善事,执着之善,这个执着还是恶,善的体是对的,但是你有执着的相,有那个执着,这里还有恶业,是故善不圆满故。如果你了知现前一切善,能尽虚空遍法界与诸佛心心相应故,通的,圆融的,这个善叫至善。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个世界是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佗佛,阿弥佗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对此一念善生起遍十方之心。阿弥佗佛光明是一个方便故,要我们入此心故,就进入菩萨道。为什么一念阿弥佗佛就是八地菩萨呢?这一念是信的一念。了解阿弥佗佛光明遍十方的一念。所以对此一念善生起遍十方的信心,生起极大的威猛的信心。这就是菩萨道。它是导致于一种究竟的方便。不像文殊菩萨还要发回向,这个是果地的回向。阿弥佗佛果地的回向,要我们一念心就可以了,你不回向都没有关系。有一念心,一念觉悟的心,一念明了的心,明了了阿弥佗佛遍十方,明了了你这一念遍十方,就回向了。因为它的实相本身就遍十方。如果造恶业也有这么大,知道吧?从性罪上就有这种过失。还有愿罪上面,更有过失。如果诽谤于愿,诽谤于佛菩萨的愿,性罪上做坏事本身就有一种过失,若人对愿生起诽谤故,等于诽谤众生的依止。像地球,我们依止,你把地球毁掉了,一切众生就完了。不但你毁掉性罪,你连愿罪都毁了,这种过失有多大呢?那堕无间地狱、金刚地狱,没办法出来了,把愿给毁掉了你就麻烦了。所以诽谤愿的过失更大,愿是圣人所修所立,你就是诽谤圣人的过失,比如某个祖师如何不好,还有诽谤修行人,过失都是非常非常的大。这种过失现量上就有果报,释迦牟尼佛时代有比丘尼现身堕地狱,现身大地裂开掉到地狱里去。包括孔子、老子,都有愿在摄持着,诽谤孔子、老子的过失,现量上会损害你的福报,损害你的福德,损害你的资粮,现量上面你就会得不到灌顶,得不到暖顶,得不到加持,只要你诽谤。如果你的心不断的在诽谤圣人,对圣人有不满的状态,你这个人修行根本就得不到加持,你怎么修行求善知识加持的得不到力量。如果你不断的赞美于圣人,那你的加持力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对加持力生起信心,赞美圣人,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性罪与愿罪要搞清楚,直接体和间接体要搞清楚,直接体就是你直接跟众生相应的这个体,和你在大殿念佛的那个间接体,要分别开来。你就会选择,我宁可不上殿但是我不可以不过堂。你有这种意识存在。为什么要过堂呢?对众生有利益故。证明你悲心重故。选择利益众生的悲心,此人是大悲心重故。我说的不是你真的不上殿了,我意思告诉你,你要选择,对于一个修道人不知道选择,很有过失的,在七菩提分里面第一条就是相应择法,你要知道哪种功德圆满,哪种功德小,哪种过失大,哪种过失小。跟众生直接相应的这个体,就像我们跟人接触,或者我一个人坐在深山里弄佛法,我能在世间相里面建立无相的体,我坐在深山里面无相啊当无人啊,我问你哪个功德大?你坐在深山里面的无相,和你跟众生接触的无相,社会上不是讲嘛,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山,你坐在深山老林里你说达到无相的状态,那种无相面对于众生的时候你就做不到了。面对于众生跟实相相应故,因为要理事圆融,面对于大众达到无相,和你坐在深山达到无相,大家选择一下。我不是常常讲嘛,叫我到深山老林去打坐,我不如在马路边捡个石头,我在路边捡个石头直接跟众生心有关系啊!在诚灵寺我在那里打念佛七的时候,我问大家:清净否?大家说清净,念佛很清净,舒服。我说我不舒服,我不清净。为什么呢?我在打妄想,我想着外面那个娃娃,在外面搞沙子,我说他为什么不进来念佛呢?我就打这个妄想。我知道妄的体是什么,我很清晰。我问他们,我是想那个孩子来念佛的功德大呢,还是你们念佛的功德大呢?所以大家都很敬佩,因为是想那个孩子念佛的心是伟大的,所以呢,要带大家来念佛。一个人念佛不如大家念佛。在密宗里面强调,一个人念佛不如两个人念佛,两个人念佛不如三个人念佛,三个人念佛不如一百个人念佛,一百个人念佛不如一万个人念佛,几十万人在一块念佛……为什么呢?因为从相上来讲,理事是圆融的。理事上圆融,重重无尽,很多事在一块,显示出你的心量大,事上的圆融,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思维。所以呢,不要独守自己的清净。所以金刚经上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南无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2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