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0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何謂“直心”?直心在修行中的地位及作用?六祖的直心給我們什麼啓示?

  大家看看六祖壇經,就知道六祖非常的直心,而且自始至終沒有更改過;只是抓住一個直心,很直,很單純,現量上産生無窮的妙用。直指人心,直指成佛,沒有一點轉彎抹角的事。

  這個世界如果你用直心去看,就非常的簡單清晰明白,念頭也特別容易保持如如不動,不易産生太多的分別、煩惱與執著。可是你如果彎心去看,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都還是在彎心在看,結果世界變得是異常的複雜,特別的曲折,格外的多變。可以這樣講:直心是因,成佛是果;彎心是因,五濁惡世是果;因果同時,因果不昧,分毫不差。繞來繞去,不僅把自己繞得昏天黑地,而且還大大動別人的念頭,造業無窮,禍害不盡。

  何以不能真正達到直心呢?信心不決定故,學問太多故,知見太雜故;來自于衆多師傅的似乎都是精華然切不能不彼此矛盾糾纏不清的種種所知所見,全是障礙,與佛法根本不相應,與佛心根本不相應,與自己的心也是根本不能相應,全部是浮動的,浮躁的,快速變幻的,即時流轉的,所以不可能不彎心,不可能真正直心。根本沒有直心的心理基礎,正知見基礎。

  直心修道有何好處呢?直接與佛心相應,直接與實相相應,以此起修皆是有用功;任何彎心都不在相應地,不在體上,皆是妄功妄用,開始錯,步步錯,大錯特錯。

  其實人就是一個直心,人心要直,不能轉彎抹角,轉的彎子越多,越是與佛心離得越遠。在末法時代,人就喜歡轉彎抹角;什麼事情都轉過去轉過來,轉不出來;因爲你轉的彎太多了。比如:貪心就是地獄,結果我們還是不放心,轉到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去,忏悔啊,讀誦啊,幾個月過去了幾年過去了,不知道磕了多少頭,流了多少淚,讀了多少經;到頭來,還是沒有弄清楚:“貪心就是地獄”,不貪就沒有地獄。自己的貪心恰恰是與地獄最大的相應。終了還是不知道“地獄在哪裏”。貪心就是地獄,如此簡單的事情,我們繞了這麼一大圈子,一直在忏悔業障,結果貪心一直還少有改進,如此彎心是否有點哪個呢?所以我們搞來搞去,繞來繞去,還是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其實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佛法。佛陀、祖師經常只是用簡單的了了數語,就把我們的心給打開了。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往往不是用直心來做;而是用彎曲的心來看,左看右看,這個世界如何不顯得非常的複雜呢

  如果用直心來看,這個世界沒有任何複雜的東西;一解脫一切解脫,一自在一切自在。所以我們要用心會道,真正直接感受和受用這些祖師大德所證悟的道理。

  好多祖師大德的了了數語,足以讓我們頓時明明了了,空空洞洞。我們看經也不易太多,最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出我們的直心。我們爲什麼做不到呢?因爲我們沒有一個信心的決定,另就是做不了就特別容易轉方向,繞道走是我們的頑固習性;比如我們學的經典太多了,一會兒用唯識的觀點來分析指導一下,一會用中觀的思想來分析指導一下,一會兒用世俗的思想來想這個問題,一會用阿彌陀佛的言教來想這個問題。這一個問題用種種思想方法來思考解決,結果幾乎哪個也深入不了要害,不能深入專住故,最終一事難成。所以我們的學問太多了,不是直接了當的去解決。有時候認爲這個道理是對的,有時候認爲那個道理是對的;有時候覺得這個法好,有時候覺得那個法特別的好;他不是直接與我們心相應的一個體,所以學的東西太多了,所以當下清淨心的這句話在心裏面紮不下根,總是淺淺的、浮浮的、晃晃悠悠的;心不能安定故,如何能起妙用,起深用,得大用呢?學多東西,知見深重,真的不一定是好事,相反可能形成重重深刻的頑固障礙。

  六祖壇經完全是講一個直心,六祖把這個心得到後就心不妄動了,這一輩子都是用這個直心所悟的理來解決任何一件問題;其實我們不需要轉彎抹角,也不需要拿任何道理來解決這個問題,直心處理就是了;真正得到佛法後,他應該是很直很單純;學到的東西太多太雜,什麼東西用多了用習慣了,你就可能離不開了,這極有可能障礙你的心現量上難以産生妙用。

  釋迦牟尼佛示現太子,在舍衛國,示現成道回家,各表何意?報身無體唯受爾,如何在受上解脫?受與妄識有何關系?極樂世界的報身是什麼?法身是什麼?虛空能成爲我們的圓滿報身嗎?何謂不可思議妙受?受魔出現何因?如何從根子上斷之?

  “佛在舍衛國”,佛即釋迦牟尼佛。他太子出家,如果不出家,一定會統領四天下,做轉輪聖王。他舍棄國王之位。爲什麼示現太子不示現國王呢,太子表因地,國王表果地。這個因與一般的因是不一樣的;太子雖然不是國王但具足國王的一切威德,他到任何地方,所有百姓都象對待國王一樣尊重。示現太子,意爲示現成佛之因。佛教裏面,菩薩相當于太子,叫做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他所獲得的功德都是佛的功德,他是將佛的功德直接繼承受用,他雖然沒有成佛,但具足佛的所有的功德;都是來自于如來的寶藏;如太子周遊天下其所有的威德,都來自于他的父親;如果他父親不是國王,他太子的威德就退失,光明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示現太子,舍五欲(財色名食睡),舍五陰(色受想行識)即是舍衛國。舍衛國當時是個非常富裕的國家,色受想行識全部具足;財富具足,人非常健壯,在印度是非常強大的一個地方,好多小國家進貢。他到這個地方,要出離五陰魔。示現太子,舍家棄國,到深山老林去修行,六年苦行(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降伏了內心的魔障,名利聲色,貪嗔癡慢,轉五陰魔爲五分法身。

  色:把色轉爲清淨法身,一切色相變成大空性;現在回來,是成佛以後回來,表入世廣度衆生。佛陀覺悟了一切宇宙的本來面目----實相,這個實相,就是金剛經所講的核心內容;諸法實相即是五蘊皆空,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皆爲空性;所有器世間看到的分別,都是心裏面妄想識;外面所有的東西都是色,都是了不可得平等性;都爲空性。佛親證悟了這個空性、覺性,徹底的消滅了妄識,證悟了法性;達到了大寂滅涅槃的境界。所謂寂滅,即一切妄識消亡,恢複自己本來的自性;他證悟後,五陰就改變了。只要你證得清淨法身,色聲香味觸法就全部改變爲平等受、功德受、報身受。報身的受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報身是受體,本來的德相;法身之受即是報身之德。大家問,報身有體嗎?經典上面講的很清楚,報身無體唯光明遍照

  受:受就是法本德,法身解脫,受用解脫;法平等相,法功德相。報身無體,報身就是法身,法身就是報身,二個名詞不一樣,一個是真如實性,理事圓融,報身爲事,法身爲理,理事圓融的一個體;理是事中理,事是理中事,空相有相,互相不障礙,超越我們的妄念,妄識,妄見的分別,如果有無分別相也是我們衆生之分別見,

  我們認爲極樂世界報身有相嗎?極樂世界是色聲香味觸法種種報身之德,就是法身德妙用,無極之體,虛無之身,不能以有無來評論,極樂世界的法身就是平整大地(盡虛空遍法界平整的大地),虛空就是圓滿的報身;極樂世界的報身是什麼,就是空中樓閣;空就是空,樓閣還是空。極樂世界的受,是無體而受,我們的受是有體而受;有欲界受,色界受,無色界受,屬于五陰魔範籌;這個受有體就是相對而立,而極樂世界法身之受,是非相對而立,是絕對的體,是不可思議妙受;這種受言詞道斷,非是我們妄想所見,所以我們想不通,永遠想不通,除非你證得到;你證悟到絕對的體的時候,徹底的妄識斷的時候,那個受用就象虛空一樣,虛空就是你,你就是虛空,無一樣東西…….,那就是不可思議妙境,是謂妙受。所以這個受用解脫、法身解脫。

  這個世界的受,受想行識是內魔啊,色是外魔啊,轉魔成覺啊,悟到了實相,轉爲實相後,這個魔就消失,就象中日光明,黑暗就永遠不會顯現出來了,這個魔無非是在陰暗中顯現出來,我們心中有陰暗,才有受魔的顯現;如果我們心中有光明了,受魔就不會出現,就會出現大光明藏;那麼我們五分法身一起證,

  何謂絕對的體?何謂相對的體?證得絕對的體會怎樣?執著在相對的體上會怎樣?爲什麼說:“外面的一切是理,心才是事”,衆生的根本顛倒是這種理與事的顛倒?強調外面的東西不會造業,造業的只是我們的心;這種調換與修持上有何意義?

  

  我們現在證五分法身時候,你不學佛也本來是佛,這純粹是個理,是絕對的。法身就在我們無明之中,迷了就是無明,迷了本性産生分別妄識,以妄識心永遠是沒有辦法破解這個密碼的;只有你這個相對的體斷掉,就全妄即真時,你就體悟到法身清淨受用,能夠感覺到我現在只不過是個妄識了可得,但是妄識了不可得體的後面就是清淨的法身;那就是我的清淨本體,你發現你有一種超越的解脫和清淨心顯現出來,這種顯現出來是完全遠超越你眼耳鼻舌身意這種感官上的受用;完全是在悟的體的後面有一種巨大的能量,令你獲得種種不可思議妙用;並不是你眼耳鼻舌身意刺激你産生的,也不是你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是你刹那的一念。佛陀修行降伏了心中的色欲聲魔,悟到了實相平等一心,法界報身德現露無疑,外面是實相叫理,心與實相相應是事,現量理事無二。

  我們現前看到的所有的境都是一個理,理與妄識相應變在分別見境,如果你用無所住心面對世間諸境,當盡凡情,妄識不生,你心中的事圓滿報身妙用現前;凡夫把心裏思維的當做理,象我們心中畫個做房子的圖紙叫做理,房子做出來了叫做事,這是我們世俗人的思維,真正外面的才叫理,整個法界的色聲香味觸法是一個純平等性理,不可以在上面去妄識分別,完全是心會理的時候,你心裏面會出現一個象虛空般的受用;而這種受是平等解脫、功德妙用、化身受用;所以我們轉分別妄識…

《《金剛經》系列開示 2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