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祇是祇陀尊者,是一位太子。給孤獨是一位長者,釋迦牟尼佛在鄰國講法的時候,給孤獨長者去走親戚,遇到佛陀正在那國土說法,生起了無上的信心,回來以後就去找地方。就像我們到沙河來一樣,找地方給我們住。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的時候呢,這位長者看到佛在哪裏說法,他說我那個國家也需要佛法,就回去尋找地方。有一天就看到祇陀太子的花園,非常的好。給孤獨長者就想把這個花園給買過來,供養釋迦牟尼佛來講法。祇陀太子心裏想,我這個園不是一般人能夠買得起的。當時給孤獨是個大財主,非常有錢。祇陀太子知道他有錢,就問他,外面園那麼多,爲什麼要買我這個園呢?除非你把金子鋪滿園子的地面,我就可以賣給你。給孤獨就把自己倉庫裏所有的金子搬出來,把整個園鋪滿金塊。祇陀其實講笑話的,他以爲這個給孤獨不會這樣做。沒想到,到園裏一看,哇!全是黃金鋪著,非常吃驚,就問給孤獨,這是什麼力量,讓你這樣做的?當時印度分成五個小國,他說他到那個國家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說法,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了。無比珍貴的佛。祇陀心裏想,我這個國家以王獨尊啊,我是太子,人家應該對我們的國王有無上的尊重,還有什麼力量超過我和超過國王呢?他說這個人肯定很了不起!生起了信心。祇陀心裏想,還有很多的樹沒有用金磚鋪起來,不可能把樹砍掉吧?他說你把這個園供養給佛,那我就把這些樹供養給佛,他說這個樹是我的,我把這些樹也供養給佛。是故呢,祇樹給孤獨園呢,是兩個人布施給佛的。因爲祇陀是太子,本來給孤獨是占大部分的,太子就是幾棵樹而已,但是因爲祇陀是太子,所以放在前面,叫祇樹給孤獨園。
這裏面有一個很深的含義,釋迦牟尼佛本來就是表法的,這個園也是真實之園,這個國家也是真實之國。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其實都是表法的,任何一個文字,任何一個現相都是表法的。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回到舍衛國,就表佛轉五蘊魔成爲五分法身。祇樹,樹是表如來德的意思,“七重欄徇,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樹是代表叢林,代表德。孤獨園是表如來心地。園是表心地。是心地有無量之德。所以呢,這個孤獨園呢,是表佛陀成了佛以後,轉叁界五蘊,“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說,化孤獨園成爲自性,心地啊。心地如園,我們每個人的心地都有一個園,園中有樹,樹是表如來功德林,所以呢,“七重欄徇,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啊,樹表這個意思。
“與大比丘衆”,大比丘就是阿羅漢,“千二百五十人俱”,俱是具足的意思。比丘就是出家人,加個“大”字,是發了大心的人,叫大慈,還有大悲。而大慈大悲也是表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慈表無住之心,大悲表悲之心。佛陀化現人間,行大慈大悲之力。所以這個大,代表發心的意思。大表是真如實性,盡虛空遍法界。大是表大福、大德、大智、大神通,什麼都具足了,究竟圓滿。所以這個大,是表佛陀的慈悲的示現。比丘爲衆,是表佛陀的化身。比丘者,只要剃了頭出家的人,都爲釋迦化身,釋迦牟尼佛子、化身,具足出家相,就具足了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化身爲子啊,也就是說佛子,佛陀的孩子。也代表著因,表示著令衆生遠離塵霧,轉迷成覺,這麼個體。衆,代表多的意思,表示具足的意思。這個多和一般人的多少的多,是兩回事。多到無盡,多到具足,他這個德是具足的。表示著佛陀有大慈大悲,化現人間。“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千二百,表示著度化衆生的一個方便。什麼方便呢?“如是我聞”表聞的方便。我們世間有很多的數字都是不可思議的。舉例來說,八字,八大自在,十八不共法,都是佛的境界,佛陀是表法數。二十一,一十二,十六,十八,二十一,叁十六,五十叁,八十一,還有四十一,八十八,九十六,一百零八,二百一,八萬四千,這個數字呢,都是表法數一個圓滿的數字,其實都有依據的。這個數字都是不可思議的數字。你像菩薩往往發大願,十二大願,叁十六大願,五十叁尊佛,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即佛。它這個數字爲什麼是非常圓滿的數字,所以呢佛教講那個數字,印度當時是沒有數字的概念的,到了中國以後有數字的概念,它是一個表法的意思。所以呢,一千二百五十,它是一個表法的數字。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具備八百分功德,因爲它只能看到一半,看不到後面。耳朵可以聞十方,具備一千二百分功德。眼耳鼻舌身意它的功量,能量,它的功德都是有差別的。它的圓滿相,就代表佛了,代表跟佛相應的功德。不圓滿的,都是跟衆生心相應的。一千二百分功德,一千二是代表耳,我們聞性是周遍十方。一千二本身就是一個圓滿的數字,是代表佛陀圓滿的這個法功德,和聞功德。所以呢,我們聞法,這個聞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還有這個意功德,像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這個意念的功德也是一千二百分功德。因爲我們一動念可以想到十方啊。像我們嘴吃東西,鹹酸苦辣,是八百功德。鼻子就可以聞到十方,鼻子聞香味,十方的味道都能聞到。我們鼻子可以具足十方的功德。眼睛看前面,八百功德。耳朵聽十方,一千二百分功德。我們的身體接觸以後,才能夠知道,不接觸不知道。接觸前面就是前面,接觸後面就是後面,它不能夠一下子接觸十方。所以呢我們這個身體具備八百功德。
《楞嚴經》裏面二十五圓通,最重要的兩個,一個是耳根圓通,一個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而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正好是意根示現講念佛,觀音菩薩正好講耳根圓通,是講聞性,反聞聞自性,意根圓通和耳根圓通的並修,聞性的這種靈性啊,和我們意根的靈感啊,比任何一根都要強。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是用意根念出來的。耳根聞是聞根,聞根是具備一千二百分功德。意根是具備一千二百分功德。所以呢,很容易納受佛的功德。很容易圓滿的接受佛陀的法。所以呢,我們在娑婆世界不像在它方世界,我們耳根和意根修行的這個體是非常快速的。所以淨土法門,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它是互不相離的,一個專憶,一個專聞,憶聞雙修啊。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耳朵在聞,意在念,它都是圓滿的體。可看出念佛法門是不可思議的。因爲意跟念阿彌陀佛直接是相應的。意念佛者,覺性與覺相應。耳者,聞也,聞即覺也。聞到是覺,聞阿彌陀佛名號就念念覺,而念念念阿彌陀佛,聞就覺。所以聞是覺的體,念是覺的體,你本身具備意念的一千二百分功德。你耳根的圓通也具備一千二百分的功德。耳朵聽到這六個字的音聲,它本身是圓滿十方的。但是你看到字,只能看到一方,所以你看到的阿彌陀佛,和你耳朵聞到的阿彌陀佛,是有差別的。你眼睛看阿彌陀佛和耳朵聞阿彌陀佛,絕對是有區別的,因爲阿彌陀佛本來就是遍滿十方。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跟十方是相應的。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用我們這個反聞聞自性的這個體,來了解你念阿彌陀佛的一刹那的一念,跟你的反聞聞自性的一念,跟你這個耳聞的一念,它是圓滿的。所以呢,因爲圓滿的聞性,代表著阿彌陀佛的法的圓滿,也代表著衆生聞性的圓滿。所以呢,我們現在聞性完全可以納受佛陀圓滿的功德。代表著一千二百,它是一個聞性的功德,是代表一個圓滿的體,是代表佛陀的這個果上法身的功德,也就是真如實性。這個五十是什麼呢?五十代表法性中具足的德行,就是十住、十信、十回向、十地,五十位,五十是代表它這個報身的莊嚴,也就是它的功德具。這個五十是代表佛陀大悲心利益衆生的一種方便,這種方便的體,一千二百的圓滿和五十位住的權教,權實相應。權是爲了度化衆生,沒有權不能度化衆生,就不叫做一千二百五十人具。也不能代表著是佛果。佛果的權實是一體的。勝義谛跟俗義谛不二,是理事圓融。在事叫權,在理上講叫實相,也就是我們的法性。法性實相與傳承、種種方便都是一體的,如太陽光。太陽不離開光,光不離開太陽,寂照雙運,寂就是法身,照就是光明,它是不二之體,有寂必有照,有照必有寂,沒有取舍,本來具足的體。
十信是什麼呢?每個衆生皆有佛性,每個衆生本來是佛,十法界所有的衆生同一佛性。不管是十方諸佛、菩薩、聲聞,乃至于六道衆生,它是同一佛性,這個叫做信。信無差別,在信位。爲什麼說發菩提心即成正覺呢?因爲從信位上講,每個衆生即佛。除我們衆生的信以外,一切皆妄而不信,十方諸佛、十方菩薩、乃至于六道衆生除此佛性之外,皆是妄見。就是一切差別之相和一切無差別之體,無差別之體就是佛性,與衆生無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是十法界之相,它是名言,而這些名言都是妄見,妄見是衆生之見,安立名字。所謂佛菩薩衆生,乃至于六道,都是一個立名,叫名言。到了一定的境界,這個名言是不存在的。我們衆生這個地方有名言可立,阿羅漢他不會說自己是阿羅漢,佛不會說他自己是佛,有佛不有所得嗎?不是有妄見嗎?不是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嗎?所以呢,菩薩也沒有。菩薩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爲菩薩。有我相人相等還是菩薩嗎。但是我們衆生就不一樣了,執著名言,認爲有佛可得,有菩薩可修,有阿羅漢可證,有六道輪回可斷。我們把這個名言當作真實,妄執生死,把六道輪回當作真實了。阿羅漢是安于清靜,菩薩安于六度,諸佛安于國土,都是以大悲心示現,傳承教法。阿羅漢沒有傳承教法,安住清靜體,沒有教化衆生,他沒有大悲心願,他只能正覺,不能得無上正覺。
信者、不信者都是這樣的。沒有一尊佛不依此佛性而利益衆生,沒有一尊佛不依此佛性而成等正覺。沒有一個阿羅漢不依此佛性而進入空性,沒有一個緣覺菩薩不以此佛性而四處經行,沒有一個衆生不以此佛性安住六道。我們現在六道都是以此佛性而安住的。離開此佛性一切皆妄識作怪,所…
《《金剛經》系列開示 2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